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麻醉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丁孟平

    目的 探析丙泊酚与依托咪酯麻醉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因感染性休克而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麻醉时使用丙泊酚,观察组采用依托咪酯.将两组患者术后免疫指标变化情况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辅助性T细胞(CD4+)、细胞毒性T细胞(CD8+)、CD4+/CD8+值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感染性休克手术中采用依托咪酯与丙泊酚麻醉效果相当,但依托咪酯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小,安全性高,可作有效麻醉方法临床推广使用.

  • 地黄止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程纬民;曾清;韦常丽;杨辉

    目的:探讨地黄止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T细胞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对确诊的80例ITP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地黄止血方治疗组和强的松对照组,分别治疗6个月后,观察其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给药后,激素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7.5%,中药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中药治疗组中ITP患者CD3、CD4水平有明显提高,CD8水平显著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地黄止血方对ITP有良好的效果,其机制与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 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生存截瘫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检测研究

    作者:王菊惠;袁宝军;李超;裴斐;李佳强;杨宏秀

    目的 测定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生存截瘫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评估截瘫患者40多年后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方法 采集110例截瘫患者静脉血,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Th细胞,CD8+Ts细胞,CD4+/CD8+),CD19+B淋巴细胞和CD16+CD56+NK细胞,并与正常对照作比较.同时,按性别分层比较各项目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截瘫组与对照组比较,截瘫组CD8+T细胞升高,CD4+/CD8+和CD16+CD56+NK细胞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5,1.052,0.674,均P<0.05).CD3+,CD4+T细胞和CD19+B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0,1.490,0.223,均P>0.05).按性别分层,CD19+B细胞女性组高于男性组,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0.038,均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F=0.002~1.808,均P>0.05).CD4+与CD8+,CD4+与CD4+/CD8+,CD4+与CD16+CD56+,CD8+与CD4+/CD8+,CD8+与CD16+CD56+,CD19+与CD16+CD56+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唐山地震截瘫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紊乱.

  • 手足口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农少云;梁娟英;杨晓泉;叶晓明;农智新;陆作洁

    目的 为了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广西民族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计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在10月~9岁之间.同时收集健康儿童共计6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在10个月~10岁之间.手足口病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异.对所有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及痊愈后抽取静脉血2 ml,以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所有血样标本经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术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和Simulset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与65例健康对照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4+/CD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为8.47,5.38,6.58(P<0.05);而CD8+则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t值为7.55(P<0.05).治疗后CD3+,CD4+及CD4+/CD8+水平均有所提高或恢复正常,CD8+也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1.27,0.75,0.51,0.44(P>0.05).结论 手足口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出现异常.因此,检测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对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Ⅲ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观察

    作者:陈立武;杜建;黄铭涵;江敏

    目的:评价Ⅲ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5例确诊为Ⅲ期原发性胃肠道肿瘤并适合手术治疗者,分别于术前、手术后1周、2周、3周及4周测定外周血NK细胞活性、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分析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NK细胞活性、CD3+、CD4+显著降低(P<0.05),而CD8+明显升高(P<0.05),致CD4+/CD8+比值进一步降低(P<0.01);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在手术后2周明显受抑制,术后3周开始有改善,术后4周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若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其细胞免疫功能可再次呈现受抑制状态.结论:Ⅲ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与肿瘤负荷存在一定相关性,手术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抑制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 鼻咽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新平;徐崇明;姚品芳;钟爱军

    目的:分析鼻咽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探讨免疫功能变化对鼻咽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对174例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对年龄、性别、治疗方式、疾病分期、是否复发转移、治疗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不同年龄CD3+、CD4+、CD4+/CD8+、NK细胞,不同治疗方式CD3+、CD4+、CD8+、CD4 +/CD8+、NK细胞、B细胞,不同分期CD4+、B细胞及不同治疗时间CD3+、CD4+、CD8+、CD4+/CD8+、NK细胞、B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CD3+、CD8+、CD4+/CD8+),性别(CD3+),分期(CD8+),治疗时间(B细胞)是预测肿瘤进展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鼻咽癌患者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肿瘤发展情况及预后具有参考作用,调强放疗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年龄、性别、分期和治疗时间是预测肿瘤进展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观察

    作者:王晖;石斌娅;周晓红;张雅;高秋英;侯丽敏;王一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估其对化疗药物的减毒作用,初步探索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及对照组(24例).两组均给予同方案诱导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粒细胞缺乏及严重血小板降低持续时间,肝功能及患者恶心、呕吐、腹泻情况;在诱导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常规、骨髓及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患者恶心、呕吐情况发生较少,肝功受损明显降低,粒细胞缺乏及严重血小板降低持续时间缩短(P<0.05);疗效方面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淋巴细胞亚群在治疗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而实验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疗效改善不明显,但可显著改善化疗药物毒副反应,对化疗药物有减毒作用,对于白血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地提升起到一定作用.

  • 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作者:周彪;王琛;韩国瑞;吕梦新;刘涛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法对宫颈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拟行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78例,分为3组(n=26),Ⅰ组:全凭静脉麻醉+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CIA),Ⅱ组: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Ⅲ组: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PCEA.观察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时点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记录患者第一次补救镇痛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下床时间、术后呕吐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T0比较,3组患者在T1、T2时点CD3 +、CD4 +、CD4 +/CD8 +及 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CD8 +明显升高(P<0.05);Ⅱ组和Ⅲ组在T2及T3与Ⅰ组比较,CD3 +、CD4 +、CD4 +/CD8 +及NK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CD8 +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术后恢复明显优于Ⅰ组(P<0.05),其中术后呕吐和患者满意度Ⅱ组明显优于Ⅲ组(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并行硬膜外术后镇痛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较小,术后恢复快,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 六味地黄丸对复发性口疮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

    作者:孙林琳

    复发性口疮(RAU)的特点为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性损害,病因不明,有的学者认为RAU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复发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失调密切相关.本文就六味地黄丸对RAU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进行观察,探讨六味地黄丸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 胸腺肽α1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多明;王若峥;谭遥;黄莉;胡云辉

    目的:评价胸腺肽α1(Tα1)在鼻咽癌放化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03/2008-12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42例,随机分成调强放化疗联合胸腺肽α1组(简称Tα1组)与调强放化疗组(简称对照组),用ELISPOT方法检测放化疗前和放化疗后3个月患者外周血中分泌IFN-γ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频数变化,比较Tα1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急性皮肤粘膜反应及骨髓抑制的差异,分析联合应用免疫增强剂后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Tα1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分泌IFN-γ的CTL细胞频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CTL细胞频数差异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但Tα1组患者的CTL细胞增加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皮肤、粘膜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抑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化疗联合Tα1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减轻放疗引起的急性皮肤、粘膜反应.

  • 参芪注射液对H22荷瘤小鼠抑瘤作用的细胞免疫机制

    作者:梅龙;董晓慧;段刚;苟伟

    目的 研究参芪注射液的体内抑瘤效应与荷瘤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 探讨其抑瘤作用的细胞免疫学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H22肝癌实体瘤模型,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参芪注射液,测定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IR)和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采用MTT法测定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高、中剂量参芪注射液实验组小鼠H22实体瘤IR分别为60.72%和48.6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参芪注射液实验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值指数、腹腔巨嗜细胞吞噬指数、血清IL-2和IFN-γ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模型组小鼠(P<0.05).结论 参芪注射液通过提高荷瘤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改善荷瘤小鼠的抗肿瘤免疫状态,协同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其抑瘤抗瘤作用.

  • 复方斑蝥胶囊对膀胱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宋文辉;马洪顺;杨世强;马庆彤

    目的:探讨中成药制剂复方斑蝥胶囊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BC)术后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甲组(n=30)和乙组(n=30).甲组采用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术后2周行GC方案化疗,在化疗后开始口服复方斑蝥胶囊辅助治疗;乙组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术后2周行GC辅助化疗,口服安慰剂.另设正常健康人(n=30,丙组作为对照).在术前2天、化疗前2天、化疗后21天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查外周血CD3+、CD4+、CD8+、NK细胞水平和CD4+/CD8+的比值.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甲组、乙组术前的CD3+细胞以及NK细胞的水平均降低.与手术前相比,化疗前2天甲、乙组的CD3+、CD8+、NK细胞的水平低于术前2天水平(P<0.05).化疗后21天,甲组CD3+、CD4+、CD8+以及NK细胞的水平显著提高(P<0.05);乙组NK细胞和CD4+/CD8+的水平无显著提高(P>0.05).甲乙两组比较,化疗前2天,除NK细胞水平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21天,甲组血CD3+、CD4+、CD8+以及NK细胞水平明显高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中药复方斑蝥胶囊能提高膀胱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尤其是化疗后的T细胞免疫功能,可以更好的辅助患者完成化疗.

  • 裴氏升血颗粒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0例疗效观察

    作者:田彩平;王芳;张丑丑;杨英;李文英

    目的:观察裴氏升血颗粒治疗弥漫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DLBCL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化疗,并常规给予止吐、保肝、保护胃黏膜等治疗.用药5天,休息16天,每21天重复,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同时给予裴氏升血颗粒治疗.结果:CD3+、CD4+、CD8+、CD4+/CD8+、CD19+、CD56+等指标2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脱发、腹泻等症状、体征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指标分级低.结论:裴氏升血颗粒在DLBCL患者化疗治疗过程中有减毒增效的作用,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 咽喉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冰;朱剑功;李改梅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受到免疫界的高度重视.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通常分为良性增生病变的低危型和多种组织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高危型,我们通过测定人咽喉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探讨其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规律,为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姚伯程;田文斌;赵晓玲;田淑琴;魏敏

    目的:检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了解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其变化.方法:用实用McAb-A-E直接法检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72例及37例健康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抗凝血CD3+、CD4+、CD8+CD4+/CD8+指标.并将恶性肿瘤组与健康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CD3+(%)、CD4+(%)、CD8+(%)和CD4+/CD8+分别为:63.88±14.26、34.44±12.14、37.42±10.01和0.96±0.38;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9.24±9.46、44.41±5.96、33.30±4.38和1.35±0.20.恶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正常值CD3+、CD4+、CD8+和CD4+/CD8+比,恶性肿瘤组(食道癌、胃癌、肝癌、肠癌)CD3+和CD4+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均降低,CD8+细胞阳性率增高,方差分析结果均P<0.05和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CD3+、CD4+细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均降低,CD8+细胞阳性率增高,说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 10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分析

    作者:裴秀英;韩梅;阚捷

  • 艾滋病合并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例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百合;王慧平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特点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特别是T辅助细胞(TH)免疫功能缺陷,引起一系列条件性感染或肿瘤,造成患者死亡,死亡率极高.故对它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引起了广泛重视.我院于2002年9月收住了1例艾滋病合并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现报道如下.

  •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干预对策

    作者:吕江霞;李娟;李晓虹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特别是T辅助细胞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一系列条件性感染或肿瘤,病死率极高.它是近年来传播广、影响大、死亡率高的全球性瘟疫.对AIDS预防和有效干预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 5-氟尿嘧啶无痛微针阵列治疗寻常疣的临床观察

    作者:茅伟安;张立超;张健;曹蒂莲;李玲;王莉;瞿奕

    目的:观察5‐氟尿嘧啶无痛微针阵列用于寻常疣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寻常疣患者随机分为无痛微针阵列治疗组(微针治疗组)、涂药组及注射给药组,各20例,应用5‐氟尿嘧啶等量用药治疗,每周2次,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观察疗效及感染、疼痛、红肿、出血、瘙痒等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另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微针治疗组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测定细胞免疫功能:CD4+、CD8+ T细胞数量(百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微针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2例,好转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涂药组痊愈8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0%;注射给药组痊愈12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0%。微针治疗组疗效优于涂药组( P <0.05),而与注射给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针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人对照组的CD4+、CD8+ T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针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均以微针治疗组为低。结论5‐氟尿嘧啶无痛微针阵列用于寻常疣疗效显著,皮肤刺激性小,复发率低,并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 5-氟尿嘧啶无痛微针阵列治疗寻常疣的临床观察

    作者:茅伟安;张立超;张健;曹蒂莲;李玲;王莉;瞿奕

    目的 观察5-氟尿嘧啶无痛微针阵列用于寻常疣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寻常疣患者随机分为无痛微针阵列治疗组(微针治疗组)、涂药组及注射给药组,各20例,应用5-氟尿嘧啶等量用药治疗,每周2次,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观察疗效及感染、疼痛、红肿、出血、瘙痒等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另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微针治疗组患者及正常人对照组外周血,测定细胞免疫功能:CD4+、CD8+ T细胞数量(百分比)并进行比较.结果 微针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2例,好转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涂药组痊愈8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70%;注射给药组痊愈12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0%.微针治疗组疗效优于涂药组(P<0.05),而与注射给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针治疗组治疗前与正常人对照组的CD4+、CD8+ T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微针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均以微针治疗组为低.结论 5-氟尿嘧啶无痛微针阵列用于寻常疣疗效显著,皮肤刺激性小,复发率低,并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

786 条记录 37/40 页 « 12...32333435363738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