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环芳烃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

    作者:王铭;丁玲;刘学智;刘春亮;李俐;吕元婧;王金桃

    目的 探讨多环芳烃(PAHs)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方法 从建立的自然人群队列中选取2014年6-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正常宫颈(NC)妇女208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Ⅰ)患者154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尿中1-羟基芘(1-OHP)的浓度(反映PAHs内暴露情况),应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感染状态及感染类型.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资料的x2检验、x2趋势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Nemenyi秩和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相加模型评价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结果 NC、GIN Ⅰ、CINⅡ/Ⅲ组HR-HPV感染率分别为27.9%、37.0%、58.9%,尿1-OHP浓度(μmol/molCr)分别为0.07±0.09、0.11±0.10、0.17±0.1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R-HPV感染率(趋势检验x2=29.89,P<0.001)和PAHs高暴露率(趋势检验x2=27.94,P<0.001)均逐渐升高.HR-HPV感染与尿中1-OHP浓度呈正相关(r=0.680,P<0.001).CINⅡ/Ⅲ组中HR-HPV感染与PAHs高暴露存在正相加交互作用,而在CIN Ⅰ组中未发现存在类似交互作用.结论 HR-HPV感染和PAHs高暴露均可增加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患病风险,两者在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中存在协同作用.

  • 阴道微环境改变与HPV16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

    作者:李俐;丁玲;吕元婧;王铭;刘春亮;韩阳;王金桃

    目的 探讨阴道微环境改变和HPV16感染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其交互效应.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课题组前期在山西省建立的宫颈病变研究队列,包括623例正常宫颈(NC)妇女、303例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患者和93例高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患者.在收集其人口学特征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因素资料的同时,采用导流杂交技术检测HPV16感染状况,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试剂盒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的H2O2、β-葡萄糖醛酸苷酶、凝固酶、唾液酸酐酶和白细胞酯酶,以及阴道pH值和清洁度.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资料分析.结果 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HPV16感染率(趋势性x2=55.45,P<0.001)、H2O2(趋势性x2=26.19,P<0.001)、pH值(趋势性x2=5.06,P=0.024)、阴道清洁度(趋势性x2=19.55,P<0.001)、β-葡萄糖醛酸苷酶(趋势性x2=17.52,P<0.001)、唾液酸酐酶(趋势性x2=14.90,P<0.001)的异常率均逐渐升高,而凝固酶和白细胞酯酶异常率未见相应趋势.广义多因子降维模型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在CINⅠ组,HPV16感染与H2O2、β-葡萄糖醛酸苷酶、凝固酶、唾液酸酐酶异常呈交互作用,在CINⅡ/Ⅲ组,HPV16感染与阴道清洁度、H2O2、β-葡萄糖醛酸苷酶、唾液酸酐酶异常呈交互作用.结论 阴道微环境改变和HPV16感染均可增加宫颈病变的发病风险,且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具有交互作用.

  • 应用液相基因芯片技术筛查山东地区高危人群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

    作者:刘敏;王传新;邓小梅;王立水;张建;李伟;郑桂喜;王金凤

    目的 评价Luminex XMAP系统的液相芯片技术在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检测中的临床价值,调查山东地区女性生殖道HPV感染情况及常见的基因型.方法 取妇科门诊就诊者宫颈脱落细胞2925例,采用液相芯片技术进行HPV基因型检测,96孔板操作,26种亚型1次呈现.639例患者同时做病理诊断,按组织病理学分为细胞学正常组、炎症组、官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CIN Ⅰ-Ⅱ组、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癌组.通过HPV DNA亚型分布结合病理诊断,分析山东地区HPV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HPV总感染率36.0%(1054/2925),26种基因型检出23种,按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6(26.75%),HPV-52(25.75%),HPV-58(10.47%),HPV-18(8.87%)和HPV-11(6.94%).其中高危型感染占87.32%,低危型13.68%;单一型感染698例(66.22%),多重感染356例(33.78%),低危亚型11、6多与高危型多重感染.1054例HPV阳性患者中,261例(24.8%)为21~25岁女性,随年龄增大阳性例数减少,52例(4.9%)为51~67岁女性.各病理组HPV阳性率及多重感染率依次为正常组23.37%、4.89%,炎症组33.08%、7.14%,CIN Ⅰ组54.54%、18.18%,CIN Ⅰ-Ⅱ组57.14%、28.57%,CINⅡ组82.61%、41.30%,CIN Ⅲ组91.30%、43.37%,宫颈癌组100%、38.46%.以组织病理学为确诊标准,液相芯片HPV DNA检测CINⅡ、Ⅲ和官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依次为88.57%、76.63%、68.89%和92.16%.结论 所选山东地区高危人群HPV感染的常见基因型是16、52、58、18、11、6、56、31.随宫颈病变程度加重,HPV感染率及多重感染有增加趋势,HPV阳性以年轻女性多见.液相芯片HPV DNA检测在宫颈病变临床诊断及大规模筛查中有重要价值.

  • 中国和澳大利亚妇女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刘继红;关明飞;钱德英;黄欣;黄鹤;李玉洁

    目的 研究不同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中国(中组)、澳大利亚(澳组)的212例CIN和427名正常妇女,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集相应的子宫颈标本,PCR方法检测HPV DNA,用直接测序法及条型反向杂交法鉴定HPV型别.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PV感染及其他辅助因素对宫颈病变发生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中、澳对照组妇女的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1%和15%(P>0.05).常见型别为HPV16、58、66、18、31、33、53和MM8等,10%为混合感染.澳组CIN患者的HPV感染检出率高于中组,分别为99%和85%(P<0.001);HPV16型为常见.中、澳组HPV感染致CIN的OR值分别为43.3和541.6.HPV16的致瘤危险性强;中组HPV58和59型次之;澳组HPV 31型次之,且该组中HPV混合感染的相对危险度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考虑了HPV感染之后,受教育程度(OR 3.88)、子宫颈癌家族史(OR 4.98)分别是中、澳两组妇女发生CIN的辅助危险因素.两组合并后,受教育程度(OR 4.02~5.15)和经常服用维生素(OR 0.40)是相关因素.结论 HPV感染是中、澳两组妇女CIN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不同HPV型别的危险性在两组妇女的子宫颈病变发生中存在一定差异,辅助危险因素也略有不同,提示在子宫颈病变防治中应有所侧重.

  •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临床不同处理方法的探讨

    作者:李明艳;苏光;杨雪梅;刘阳;鞠蕊;张凡;邓春霞;王敬;王春敏;张宇

    目的 探讨有效抑制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进展复发、促进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0年2月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妇科门诊筛查的19397例宫颈液基细胞学(TCT)初筛≥ASC的367例;符合人组标准、经HPV检查、阴道镜活检病理学诊断为CIN Ⅰ的病历130例.将130例分成3组,其中消融治疗组50例采用电灼方法;药物治疗组50例采用中药保妇康栓完成3个月治疗;观察组30例阴道内不做任何治疗.3个月后复查TCT、HPV和阴道镜点活检,首次复查后每6个月复查TCT、HPV和阴道镜点活检,随访2年.观察3组CINⅠ转归情况及HPV清除率.结果 给药组CINⅠ显效率、HPV转阴率分别为90%、62%;消融治疗组分别为88%、68%;观察组分别为60%、46.7%.治疗组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消融电灼方法能有效破坏宫颈表面病灶,抑制CIN Ⅰ进展复发,提高HPV转阴率.保妇康栓治疗CINⅠ有效、安全,可促进HPV转阴.

  • 清毒栓对高危型HPV感染患者阴道免疫微环境调节作用的研究

    作者:于妍妍;曹颖;金哲;林彤

    目的 研究中药清毒栓及干扰素α-2b对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及对阴道局部免疫环境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对符合宫颈高危型HPV感染诊断标准患者按照其治疗意愿,分为清毒栓治疗组(清毒栓组)、干扰素α-2b治疗组(干扰素组)、随访组,治疗3个疗程,在完成治疗后的第1个月随访,于治疗前及随访时收集阴道灌洗液.ELISA法检测阴道灌洗液中干扰素-γ(IFN-γ)、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含量.分析药物治疗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药物治疗、疗效及阴道免疫微环境改变三者的相关性.结果 清毒栓组、干扰素组及随访组,HPV转阴率分别为38.46%、30.00%、20.00%,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毒栓及干扰素α-2b治疗后,阴道灌洗液中IFN-γ水平升高(P<0.05),治疗前后IL-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清毒栓可使HPV感染转阴,并可能通过上调阴道免疫微环境IFN-γ水平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 中医药防治宫颈病变治疗前后HPV感染研究进展

    作者:王宁;任青玲

    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1].与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不同,宫颈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终发展为宫颈癌一般为5~10年,在演变为宫颈癌之前存在着时间较长的可逆转的癌前病变阶段.因此,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HPV感染对宫颈癌的防治意义重大.

  • 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高危型HPV负荷量关系的研究

    作者:吴冬梅;郑怡真;刘倩;余江;徐萍;汪敏华

    目的 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高危型HPV负荷量的关系.方法 对149例高级别CIN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高危型HPV负荷量,探究证型与高危型HPV负荷量的相关性.结果 本病主要证型依次为湿热蕴毒型、外染毒邪型、肝经湿热型.不同证型组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92).不同证型组间的高危型HPV负荷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432,P=0.023),肝经湿热型、湿热蕴毒型与外染毒邪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毒型与肝经湿热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级别CIN中医证型以湿热蕴毒型为多,湿热蕴毒型、肝经湿热型CIN出现持续性CIN及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更大.

  • 中药外用配合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

    作者:石萍

    目的 探讨宫颈CIN且HPV高危型阳性患者Leep术后中药外用治疗对HPV清除率的影响,寻找临床上促HPV转阴以及抑制宫颈CIN复发的有效药物.方法 2011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经阴道镜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宫颈CIN患者30例Leep术后应用我院自制中药消糜膏局部外敷与对照组28例观察对比随访治疗效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58例术后随访均无残留.术后3个月时,中药组30例,HPV阴性25例,有效率83%;空白组28例,HPV阴性18例,有效率64%,中药与空白组对照,X2=7.71,P<0.00833,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中药外用配合LEEP治疗宫颈CIN并高危型HPV患者,在切除CIN病灶的同时联合中药外用对有效抑制HPV病毒,预防CIN复发、阻断其向宫颈癌转化是有益的.

  • 宫颈上皮内瘤变中医证型分布与阴道镜 RCI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怡真;汪敏华;徐萍;刘倩;吴荣莉;张素英;吴冬梅

    目的: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不同中医证型与阴道镜RCI评分的相关性,为中医药防治CIN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CIN患者进行中医四诊采集,并用同一阴道镜对CIN患者按照RCI评分步骤进行评分,总结CIN的证型分布特点,探讨CIN不同中医证型与阴道镜RC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CIN的三种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虚证占18.8%,湿热证占63.8%,阴虚夹湿证占17.4%;CIN各中医证型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证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IN三个中医证型间阴道镜RCI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不同中医证型与阴道镜RCI评分存在正相关(P<0.05,r=0.421)。结论①CIN的证型分布特点:湿热证(占63.8%)为常见的临床证型,脾虚证次之,阴虚夹湿证少。②CIN阴道镜RCI评分与CIN不同中医证型间有相关性。

  • 宫颈环形电切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茹香;祁淑珍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LEEP的155例CIN患者的相关资料,对术前情况、术后病检结果和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CIN治愈151例,占98.05%.病变残留3例,另1例术后病检为早期浸润癌行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HPV-DNA测定,患者术后负荷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环行电切术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治愈率高,病变残留少,复发率低.且在切除病变的同时可以有效消除高危型HPV感染,是诊断、治疗CIN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 28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的关系初探

    作者:朱丽红;杜冬青;董晶

    目的:通过28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中医证候聚类分析、体质类型辨识,研究其内在关联性,为中医药干预CIN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患者中医症状及体质数据库,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处理,采用系统聚类中的R型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281例CIN患者证型分布为:CIN Ⅰ 109例,以脾虚湿盛证为主,其次是肾阳虚证;CINⅡ77例,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其次是肾阳虚证;CINⅢ95例,以湿热内蕴证为主,其次是热毒蕴结证与脾虚湿盛证.CIN Ⅰ患者体质频数由高到低是: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CINⅡ患者: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CINⅢ患者:湿热质,阳虚质,痰湿质.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性:湿热质与热毒瘀结证正相关,阳虚质与肾阳虚证正相关,痰湿质与脾虚湿盛证正相关.结论:CIN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类型密切相关.

  • 冰硼散合血竭粉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26例

    作者:王嘉莉;王小云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cia,CIN)是一组与浸润性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包括宫颈癌前病变和原位癌,它反映了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分轻中重度)→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CIN检出率不断增加,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笔者采用中药冰硼散+血竭粉治疗CIN 26例,现报道如下.

  • 李佩文辨治子宫颈癌临床经验撷英

    作者:刘弘

    传统中医没有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相对应的疾病名称,其相关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描述散见于“癥瘕”“五色带下”“交接出血”“崩漏”等内容中.中医治疗宫颈癌一般以全身和局部治疗为主[1],目前临床上已广泛采用中医辅助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手术、放化疗等.李佩文为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就李老辨证论治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 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临床诊断分析

    作者:王华

    目的:对子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诊治的33例CIN2/3患者及12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分析.使用传统刮片巴氏分级法进行细胞学检查.确诊依据是活检、锥切或全子宫标本的高病理.采用醋酸及碘反应试验进行阴道镜检查,对宫颈内血管和上皮进行观察并对定位活检加以指导.涂碘并直接活检诊断部分宫颈外生肿块.结果:临床表现宫颈癌与CIN2/3患者阴道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明显(P<0.005).组织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TCT对宫颈癌的检出率为87.50%、对CIN2及CIN3的检出率分别为98.44%和100.00%,而传统刮片对宫颈癌、CIN2及CIN3的检出率则为50.00%、65.75%和85.25%.结论:执行长期随访.对没有生育要求的,建议全子宫切除.因存在漏诊浸润癌风险,若对活检诊断CINⅡ/Ⅲ的患者采用破坏疗法时必须特别慎重.

  • VIA-VILI肉眼观察法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宫颈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黄素丽;母小琴;颜春英

    目的:探讨VIA-VILI肉眼观察法用于贫困山区官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在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1200名就诊患者中进行醋酸肉眼观察法VIA5600名及复方碘染色肉眼观察法VILI5600名,对发现异常的患者进行阴道镜病理检查.结果:5600名肉眼观察患者中检出 VIA阳性者291例(5.19%),其中,180例阴道镜病理检查为CIN Ⅱ者20例,CIN Ⅲ级或以上者8例,VILI阳性者281例(5.01%),其中177名阴道镜病理检查为CIN Ⅱ级者19例,CIN Ⅱ级者或以上者8例,发现VIA对CIN Ⅱ和CIN Ⅲ级以上的检测敏感度为79%-83%,VILI的敏感度为85%和84%.结论:VIA VILI 肉眼观察法适用于筛查和诊断子宫颈癌前病变的可靠手段,因此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没有细胞学诊断的医生,缺乏薄层液荩细胞学和HPV检测的设备和技术.综合考虑设备需求和经济条件等原因,VIA和VILI是简单,便宜,技术含量低的筛查方法①.

  • 自拟止带方促进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后康复15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杨燕贤;谢孜;吴彤;陈悦英

    目的:观察止带方对促进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Ⅰ -Ⅲ)宫颈锥切术后整体康复的增效作用.方法:收集符合宫颈锥切术适应症患者15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宫颈锥切术联合止带方、对照组宫颈锥切术,各76例.经治疗后,对两组疗效观察指标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的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排液量、排液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5周复查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分级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带方加快了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于宫颈锥切术后宫颈创面的愈合,有效地减少了术后阴道排液、出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达到整体快速康复的目的.

  • 单纯锥切术联合宫腔镜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作者:李慧敏

    目的:探讨单纯锥切术联合宫腔镜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冷刀宫颈锥切术(CKC),观察组行宫腔镜宫颈锥切术(TCRC),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锥切术联合宫腔镜治疗CINⅢ,具有定位准确、用时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点.

  • Leep刀联合溃疡散治疗宫颈病变370例临床总结

    作者:王晓玲;杨振虎;李桂荣

    慢性宫颈炎、宫颈息肉、宫颈湿疣、宫颈上皮内瘤变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已婚妇女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炎.目前,随着人们对慢性宫颈炎癌变的防治意识加强,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宫颈病变要求及时治疗,我院用Leep 刀治疗宫颈病变370 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miR-375、M-CSF及SCC-Ag对宫颈癌患者诊断及预后的价值分析

    作者:孙丽妍;王小祥

    目的 研究微RNA-375(miR-375)、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5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33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3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及29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子宫良性病变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三组受试对象血清中miR-375、M-CSF及SCC-Ag等指标的表达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iR-375、M-CSF、SCC-Ag及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癌的诊断效能;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宫颈癌患者血清中miR-375表达水平低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及子宫良性病变患者,M-CSF、SCC-Ag表达水平均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及子宫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iR-375+M-CSF+SCC-Ag诊断宫颈癌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miR-375、M-CSF和SCC-Ag;③miR-375、M-CSF、SCC-Ag诊断宫颈癌患者术后1年生存的效能均较高;④miR-375≥0.41的1年生存率为50.00%低于miR-375<0.41的1年生存率为(89.47%,P<0.05);宫颈癌患者中M-CSF≥526.26pg/mL的1年生存率为53.33%低于M-CSF<526.26 pg/mL的1年生存率为(88.89%,P<0.05);宫颈癌患者中SCC-Ag≥3.02ng/mL的1年生存率为50.00%低于SCC-Ag<3.02 ng/mL的1年生存率为(85.71%,P<0.05).结论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miR-375、M-CSF及SCC-Ag有助于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2545 条记录 6/128 页 « 12345678...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