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辅助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李京倖;朱晓东;胡盛寿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移植术(搭桥术)后使用左心机械辅助情况,为临床处理重症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了1 704例搭桥术病人使用左心辅助的情况,并分析了其与并发症、病死率相关因素.结果搭桥术病人左心机械辅助使用率为1.5%,脱机率76%,出院率48%.主要并发症为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MOF)、出血等.死亡病人大多在脱机后发生,主要死因为MOF、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结论搭桥术后左心机械辅助应强调早期使用,如有可能,小流量观察一段时间再停机.

  • 心室辅助前后心肌间质改变与预后

    作者:梁红;LIN Han-sheng;翁渝国

    目的 探讨心室辅助前、后心肌胶原含量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心室辅助后病人是否心脏移植分为移植组和撤离组,取左心室心肌行心肌胶原(Sircol法及羟脯氨酸定量)和蛋白测定,比较心室辅助前、后胶原及蛋白含量的差异与不同预后病人的关系.结果 心室辅助前,除总羟脯氨酸外,两种预后病人的胶原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离组明显高于移植组;撤离组蛋白质含量甚至高于移植组的辅助后测定值(P<0.05).移植组心室辅助后盐溶胶原及蛋白质和总羟脯氨酸含量较辅助前增加(P<0.05).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病人心肌间质重塑的含义不同,部分胶原及蛋白质含量增加可能与良好预后有关;心室辅助改善心功能的机制可能与间质胶原改变有关.

  • 串联型心脏辅助装置Hemopump的仿真研究

    作者:李熊;白净;何平

    目的研究Hemopump的辅助效果.方法以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为基础,建立Hemopump动态的数学模型.将建立的泵模型植入到原有的犬的循环系统模型中,研究血泵和心血管系统的相互作用.结果 Hemopump辅助可以提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脏的血氧供给,同时降低心肌的血氧消耗量.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改善心肌供血平衡的机制不同,Hemopump主要通过降低左心室的前负荷来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在一定范围内加快泵转速可以提高辅助效果.但是,泵的转速过高会影响泵的入流状况,导致辅助效果降低.结论仿真结果与动物实验及体外循环的测试结果一致.此模型为优化血泵的控制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

  • 心脏辅助泵隔膜材料聚氨酯的细胞毒性研究

    作者:刘金成;易定华;杨剑;贾林才;郝解玲;胡巧侠

    目的通过对聚氨酯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评价其作为人工心脏辅助泵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材料直接接触细胞培养法和四唑盐(MTT)比色试验评价聚氨酯的细胞毒性.结果聚氨酯材料直接接触L-929细胞后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MTT比色试验证明聚氨酯材料具有较低的OD值.结论聚氨酯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我国首例心脏辅助装置植入术成功等

    作者:

    北京阜外医院吴清玉教授经过近5个小时的手术,将我国第一例植入式左心辅助循环装置成功植入患者体内.接受手术的患者刚满33岁.阜外医院在对他进行仔细检查后发现,其左心室射血分数不到正常人的1/3,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专家诊断发现,这名患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大面积心肌梗塞后导致严重心功能衰竭.这种疾病目前只能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治疗心功能衰竭方法,即安装植入式左心辅助装置进行治疗.

  • 心脏辅助装置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金金;刘学刚

    目前,全球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增加,内科治疗特别是以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大大延缓了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病理发展过程,提高了患者远期存活率.但内科治疗仍无法阻止患者进展为顽固性HF阶段[1].随着外科技术及器官保护技术的发展,心脏移植技术日益成熟,并成功挽救了部分晚期顽固性HF患者[2],但其无法广泛应用于HF的外科治疗中.心脏辅助装置早期应用于等待心脏移植患者,维持患者基本循环功能.目前应用广泛的是心脏反搏辅助装置,主要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主动脉旁反搏装置(PACD)两种,现就其历史、原理、应用及前景等做一综述.

  • 不同抗凝或抗血小板方案对老年患者实施心律植入装置术后囊袋血肿的意义

    作者:李涛;梁素梅;刘燕

    目的:对比老年患者应用心律植入装置(EPD)围手术期给予不同抗凝或抗血小板方案对术后囊袋血肿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正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且需要应用EPD的410例老年患者,依据围手术期给予不同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分组:双重抗血小板药物(DAP)治疗组(DAP组)114例、低分子量肝素(LMWH)桥接治疗组(LMWH组)98例、单用阿司匹林(ASA)治疗组(ASA组)94例、华法林组104例。对比各组患者应用EPD术后囊袋血肿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囊袋血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AP组、LMWH组、ASA组、华法林组囊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4.4%(5/114)、18.4%(18/98)、3.2%(3/94)、2.9%(3/104), LMWH组囊袋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DAP组、ASA组、华法林组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MWH桥接治疗方案是老年患者应用EPD发生术后囊袋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OR=7.105,95%CI 1.872~17.283)。结论老年患者应用EPD围手术期给予LMWH桥接治疗会使术后囊袋血肿发生风险增加。

  • 快速起搏致心衰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海玲;江时森

    快速起搏致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非缺血性、低排血量的全心衰竭模型.本文综述了该动物模型的历史发展、特点和应用范围,并对该动物模型的建立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

  • 心脏辅助装置的临床应用及装置特点的分析

    作者:屈立新;翁渝国

    首例心脏辅助装置的安装是由De Bakey等于1963进行的,他们在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机的患者身上安装一个搏动的、气动型心室辅助装置.尽管该患者经过4 d的循环支持后死于肺部并发症,但该装置运转良好且成功地改善了循环和血流动力学指标[1].随后Cooley等[2]于1969年在德州心脏中心(THI)给一位47岁男性患者植入全人工心脏,并在64d后首次成功将其过渡到心脏移植.

  • 磁液双悬浮离心血泵左心辅助的动物实验

    作者:张杰民;刘晓程;刘志刚;李翼鹏;韩志富;许剑;荣彦生;刘天文;张嵬;姜洋;李雪;王伟;王洪武;贾克刚;刘雯;高航;张磊

    目的:检测左心辅助羊应用磁液双悬浮离心血泵和控制器的各项性能。方法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将血泵流出端人工血管吻合于降主动脉,左心尖植入血泵流入端,建立左心辅助实验模型,记录术前术后血液、生化和血泵的各项指标。共完成11只左心辅助羊的动物实验。结果11只左心辅助羊,心室颤动死亡3例,急性肺水肿死亡1例;左室血栓及左室碎肉至血泵停止工作5例;1例血泵左心辅助59 h,因血泵电流逐渐增高人为停泵,羊存活75 d,死于感染;1例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血泵正常工作,辅助流量3.0~3.4 L/min,血液、生化及尿液各项指标基本正常,游离血红蛋白3.3~44.3 mg/L,可携带控制器和锂电池自由行走。因血泵流入管道向左室前壁移位损伤室壁,致心肌组织入泵,血泵停止转动,辅助羊健康存活120 d。分解血泵未见血栓。结论磁液双悬浮血泵和控制器性能良好,辅助满意,各项生理指标基本正常,初步达到了临床前应用水平。

  • 前导叶对轴流泵式心脏辅助装置流体力学特性的影响及改进意义

    作者:李国荣;朱晓东;彭远仪;陈海风;田步升

    目的:通过测试近年来研制的两类微型轴流血泵,观察前导叶对轴流泵性能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模拟循环装置,测定并比较设置或不设置前导叶的两型轴流泵的流体力学特性差异.结果:两型轴流泵的流量输出在13.332kPa后负荷条件下均可达到5L/min流量,满足左心辅助的要求;两型血泵均表现出类似的前、后负荷反应曲线,表明在观测的压力流量范围内,前导叶的设置对该类微型轴流血泵的流体力学特性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微型轴流泵的结构设计中,可以去除前导叶,以改善血泵的血液相容性.

  • 全悬浮微型心尖轴流泵左心辅助装置

    作者:李国荣;朱晓东;田步升;郝宗超;陈海丰

    目的:改进先前研制的微型心尖轴流泵,去除轴流叶轮的机械轴支持系统,实现叶轮在无机械轴承支持条件下的完全悬浮.方法:全悬浮微型心尖轴流泵由泵筒、轴流叶轮、尾导叶等组成,轴流叶轮设置在泵筒内,无机械转轴及支持轴承,利用定子磁力和流体动压实现叶轮的全悬浮.尾导叶为无轮毂中空结构,由轴流泵泵筒内壁向中心伸出,使中心区域形成血流通道.结果:全悬浮微型心尖轴流泵样机直径19 mm、长50 mm,在输出压力100 mmHg(1 mmHg=133.322 Pa)条件下,泵转速约16 000 r/min时流量可达5L/min,在轴流叶轮转速超过6 000 r/min时可实现稳定的全悬浮,溶血指数为0.12 g/100 L.结论:该磁液悬浮轴流泵的流体力学特性和血液相容性初步达到左心辅助的要求,可进行动物体内植入实验,观察其长期心脏辅助效果及血液相容性.

  • 国产气动搏动性心室辅助装置的体外流体力学及动物实验观察

    作者:史国宁;陈庆良;陈彤云;刘建实

    目的:对我国自主研发气动搏动性心室辅助装置进行体外流体力学检验及活体动物应用实验,检验其是否满足临床心室辅助装置要求。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循环实验台,30%甘油水溶液作为循环介质,接入心室辅助装置,测定不同模式下血泵的后负荷和流量,以此检测装置的流体力学效果。对6只实验犬应用心室辅助装置左心辅助模式1 h,之后药物KCl诱颤心脏,5 min后除颤。监测心室辅助装置对实验犬的心率、血压支持效果。结果心室辅助装置流体力学实验后负荷100 mmHg条件下,流量可达到4 L/min以上。实验犬经左室安装辅助装置后,各时间点心率无明显变化。辅助后即刻与辅助前相比收缩压升高约30 mmHg,舒张压升高约19 mmHg。辅助过程中未见明显血压波动。诱颤后可维持收缩压60 mmHg,除颤后撤除装置存活良好。结论该心室辅助装置所产生的流体压力可基本满足临床心室辅助要求,短期应用于实验犬有效、安全、稳定,长期使用效果尚需进一步实验证明。

  • 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硬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作者:刘金成;易定华;张金洲;徐学增;宿学家

    目的:应用硬段相改性的新型聚氨酯材料建立犬心脏辅助转流模型,观察这种用于制造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新型材料与血液的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12在西京医院完成.选取杂种成年犬12只,随机分为硬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组和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组,6只/组.①两组动物采用戊巴比妥钠肌肉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股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及输液,股动脉插入动脉测压管并接生理监护仪有创压换能器,四肢连接监护仪心电标准肢体导联电极.②犬仰卧位,正中切口开胸,悬吊心包,肝素化后于升主动脉插入人工辅助装置血泵主动脉供血管,于左心耳插入引流管,分别连接血泵出入口.为防止出现心律失常,给予利多卡因100 mg静推,以自行研制的动力装置给予辅助装置动力支持.③硬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组选用材料硬度90A的硬段相改性医用聚氨酯,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组选用未改性的医用聚氨酯材料建立犬心脏辅助转流模型,分别测定两组材料表面对血小板的黏附情况.④于左心辅助转流开始后0,1,4,12,24,48,72 h检测两组动物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的吸附情况.结果:实验选取杂种成年犬1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血小板黏附情况:与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组比较,硬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组表面血小板黏附数量明显减少[(12.5±2.7),(5.2±1.2)/视野,P<0.01].②两组左心辅助转流后不同时间点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左心辅助转流4 h前两组材料对血液破坏程度均较轻,组间比较基本相似(P>0.05).4 h后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硬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组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上升趋势缓慢(P<0.05).③两组左心辅助转流后不同时间点吸附纤维蛋白原吸光度值的比较:两组材料随转流时间的延长,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含量均逐渐增加,但硬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组在左心辅助转流后各时间点吸附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组(P<0.05).④两组左心辅助转流后不同时间点吸附白蛋白吸光度值的比较:两组材料随转流时间的延长,对白蛋白的吸附含量均逐渐增加,但硬段相改性新型聚氨酯材料组在左心辅助转流后各时间点吸附白蛋白均高于未改性医用聚氨酯材料组(P<0.05).结论:硬段相改性的新型医用聚氨酯材料比未改性的常见医用聚氨酯材料更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可作为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的首选材料进一步推广应用.

  • 永久性叶轮式左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

    作者:袁海宇;茹伟民;曾培;钱坤喜

    背量:绝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电磁轴承来实现叶轮血泵转子的悬浮,同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装置的结构和控制更加复杂,消耗控制电能,增加了装置的体积和重量.目的:采用永磁轴承和液膜轴承设计无源磁悬浮心室辅助装置,并与电磁磁悬浮方法设计的心室辅助装置进行比较.方法:装置由径向驱动,仅包含一个定子和一个转子.转子由驱动磁钢和叶轮组成;电机线图和泵壳组成定子.在装置的两端安装两付永磁轴承,为转子提供轴向悬浮力.同时,通过机械设计方法在血泵内部形成液膜轴承,产生径向的液膜动压力使转子在工作转速条件下能够径向悬浮.结果:装置重200 g,直径40mm.转子的位置测量实验表明,当血泵的转子转速超过3 250 r/min、流量大于1 L/min时转子能够悬浮起来;装置的血动力学试验表明,转子转速达到3 500~4 000 r/min时,血泵输出流量可达4~6 L/min,压力达到100 mm Hg,可以满足临床心室辅助的要求.结论:采用永磁轴承和液膜轴承设计永久性心室辅助装置的思路是可行的,装置不仅可以输出符合心室辅助要求的流量和压力,而且装置的设计比电磁磁浮血泵更加简洁、不需要人为控制,而且体积小、质量轻,提高了可植人性.

  •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导管化学消融术失败及其补救

    作者:闫明洲;赵林阳;王文志;魏大愚

    目的: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失败原因.方法:拟行该手术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术前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间隔动脉(靶血管)开口的大小及其与前降支近端夹角的关系,双导管法测定左室流出道压阶差,沿指引导管送入指引导丝及穿导丝球囊至靶血管,膨胀球囊,撤出指引导丝,沿球囊中心腔注入无水酒精3~5 ml.将靶血管解剖结构特殊、球囊导管条件受限、操作技术不成熟及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提前终止消融术等视为影响经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结果:8例间隔消融术不成功病例中,因靶血管解剖结构特殊所致者4例(4/8),受球囊导管条件限制所致者2例(2/8),因操作技术不成熟及因严重并发症提前终止消融术者各1例(1/8,1/8).间隔消融术失败的患者接受心脏双腔起搏治疗,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间隔支解剖结构特殊及球囊导管条件受限是影响间隔消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心脏双腔起搏可作为一种补救性治疗措施.

  • 十大医疗仪器技术

    作者:胡宗泰

    医械工业的许多革新化进展,使得对病人的医护得到许多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要列出其中重要的十大应用领域和技术,不是件容易的事.美刊MD & MD根据目前情况,指出对病人医护、临床实践、产品开发以及整个医械工业具有深远影响的十大医疗仪器技术.这些技术以其新产品对人类的医疗保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心脏辅助装置体外模拟实验的研究

    作者:刘强;周健;臧旺福

    心脏辅助装置的中心为心脏辅助泵,主要分为搏动式血泵和叶轮式血泵.搏动式血泵以固定频率产生搏动血流,具有单向瓣膜控制血流方向,并可与人体心率同步,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气动泵和电动泵.叶轮式血泵采用叶片高速旋转作为驱动力,产生连续的血流,并可根据心率实时改变频率,其体积小、结构简单、易于植入,包括轴流泵、离心泵和混流泵.此文介绍心脏辅助装置泵体特点、体外模拟试验循环平台的建立及参数测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搏动式心脏辅助装置体外模拟试验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作者:刘强;周健;臧旺福

    目的:在体外模拟循环实验台测试搏动式血泵的流体力学特性,并通过动物实验论证其可行性,为进一步的临床性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分别利用水和林格氏液作为循环介质,模拟体外循环条件,观察体外模拟循环试验前、后负荷的变化对输出量的影响,并通过动物实验加以论证. 结果:在固定前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后负荷可使心输出量逐渐下降,而保持后负荷不变的情况下,逐渐加大前负荷,输出量增加不明显.设定前负荷的改变范围为10~50 mmHg,后负荷的改变范围为60~110 mmHg,测出相应输出量的变化为4.0~5.9L.后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该搏动式血泵对心衰猪的心脏功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结论:搏动式血泵对后负荷增加表现出明显的流量抑制效应,而对前负荷反应则不明显,动物实验亦证实了其有一定的可行性.

  • ABIOMED BVS 5000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智成;陈长志;Y.John Gu

    Abiomed BVS 5000是美国Abiomed心血管有限公司生产的体外型心脏辅助装置.该装置于1992年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心脏术后患者的心室辅助,至今已应用数千例患者,效果良好,并很快成为继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后受欢迎的辅助循环装置.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个医学中心应用该装置,患者的年龄范围为8~84 岁[1].

78 条记录 3/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