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与地塞米松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聋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晓明;温丽慧;吕忠

    目的 探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商品名:甲强龙)和地塞米松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聋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平坦型突发性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甲强龙组与地塞米松组,两组均采用耳后乳突区骨膜局部注射激素的方法给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听力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甲强龙组和地塞米松组痊愈率分别为25.35%和16.90%,总有效率分别为88.73%和63.38%.两组患者痊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相比,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甲强龙组患者125~250 Hz平均值提高(26.5±4.3) dB;地塞米松组患者125~250 Hz平均值提高(18.5±6.2) dB;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耳后注射甲强龙治疗平坦型突发性聋的疗效优于地塞米松,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治疗依据.

  • 突发性聋临床分析

    作者:季青;刘英;王媛;王琪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方法 96例突发性聋病例采用川芎嗪、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病毒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43例辅以高压氧治疗,分析患者年龄、初诊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治疗早晚、有无眩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痊愈25例,显效46例,痊愈率为26.04%,痊愈、显效率为73.96%;重度听力损失组,高压氧治疗组痊愈、显效率高于非高压氧治疗组(P<0.05);年龄18~40岁组,发病后10天内就诊组,轻、中度听力损失组,初诊听力曲线为平坦型和上升型组,无眩晕组疗效分别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年龄18~40岁,发病后10天内就诊,轻、中度听力损失组,初诊听力曲线为平坦型和上升型,无眩晕者预后好.

  • 某氧气制造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测试结果分析

    作者:刘芳;宋为明

    目的 通过研究335例氧气制造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测试结果,了解氧气制造业噪声危害现状,为企业开展实施工人听力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在本底噪声<25 dB(A)的隔声室内进行纯音听阈测定,对测听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噪声性听力损失总检出率为13.21%.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失程度与接触噪声工龄长短呈正相关(r=0.226,P=0.000),主要表现为高频段听力损失.生产噪声的声级不同对听力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加强生产噪声治理及有效的噪声防护措施,可减少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

  • 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莹;关兵;徐英;徐丽;吴晶涛;大山

    目的 调查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对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72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遗传性聋病基因问卷调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及纯音测听及声导抗听力学评估.采集静脉血作为抽提基因组DNA的血样进行聋病易感基因如线粒体12SrRNA、GJB2基因、GJB3基因和SLC26A4 (PDS)基因检测.结果 1例(1.39%)存在线粒体12SrRNA基因1555A>G突变,3例(4.17%)存在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3例(4.17%)存在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1例(1.39%) GJB2 299delAT纯合突变,1例(1.39%)GJB2 299delAT杂合突变,1例(1.39%) GJB2 235delC/176del 16复合杂合突变,4例(5.56%) GJB2 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78%) 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型,1例(1.39%) SLC26A4 IVS7-2A及2168A>G复合杂合突变,1例(1.39%) SLC26A4 IVS7-2A>G及2162C>T复合杂合突变,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基因突变者18例(25%,18/72).结论 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存在较高的遗传性聋发生率,通过聋病基因诊断,可达到明确病因,指导聋病患者家庭的生育等积极效果.

  • 煤矿井下噪声暴露工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

    作者:翟春生;刘泊;刘华;钟硕;苗伟;赵坚

    目的 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在监测及早期发现噪声性聋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73例142耳耳科正常人(对照组)和78例154耳煤矿井下噪声暴露工人(实验组,其中纯音听力正常组45例90耳,纯音听力异常组33例64耳),行DPOAE 0.5~16 kHz检测,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DPOAE幅值在3.0、4.0、6.0、11.2 kHz处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12.5、14.0、16.0 kHz频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纯音听力正常与异常的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DPOAE幅值变化趋势相同,纯音听力正常与异常的实验组在3.0、4.0、6.0、11.2 kHz处均下降,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11.2 kHz处纯音听力异常的实验组下降更显著(P<0.01);实验组DPOAE引出率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DPOAE检查可用于噪声性聋的早期诊断和监测.

  • 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于立民;刘鸣;肖玉丽;韩东旭;王超;金德均

    目的 探讨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突发性聋病例特征及BPPV与突发性聋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2007年3月~2013年3月,278例突发性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纯音听阈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6例突发性聋病例并发BPPV(12.95%).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听力损失重,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者预后更差,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老龄(>60岁)、治疗前听力的损失程度、前庭功能异常与突发性聋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并发BPPV的突发性聋者,显示前庭功能受损更重,预后更差.

  • 丁酸钠对噪声性聋的保护及基底膜乙酰化组蛋白H2B的影响

    作者:杨登化;龚树生;谢静

    目的 观察丁酸钠对噪声性聋豚鼠内耳基底膜毛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对听力的保护效果.方法 成年雄性白色红目豚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噪声组和噪声+丁酸钠组,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3个组豚鼠噪声前听力,噪声组及噪声+丁酸钠组给予高强度窄带噪声(122 dB SPL,3小时)暴露,于暴露后14天行ABR检测.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噪声损伤后基底膜听觉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H2B的表达水平.结果 ABR结果提示噪声+丁酸钠组在4、8、16与32 kHz ABR阈移较噪声组显著减少(P<0.01).免疫荧光染色提示在噪声性聋豚鼠动物基底膜内外毛细胞、Hensen's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H2B明显下调,使用丁酸钠后,乙酰化组蛋白H2B荧光强度较噪声组显著增加.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噪声组基底膜中乙酰化组蛋白H2B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给予丁酸钠干预后,乙酰化组蛋白H2B的表达明显增加,条带灰度H2B-AcK5/β-actin比值在对照组(0.6257±0.0280),噪声组(0.3067±0.1172),噪声+丁酸钠组(0.5010±0.170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噪声可导致内耳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降低,丁酸钠通过促进内耳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组蛋白乙酰化,进而对噪声性聋起一定保护作用.

  • 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频率调谐特征

    作者:郭良蓉;田永胜;马荣;姚远;段星;王丹;张秀菊

    目的 分析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cute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和听力正常健康人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包括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眼肌性前庭诱发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特征.方法 选取33例ALHL患者(实验组)和45名听力正常健康人(对照组),分别分析500 Hz、1000 Hz的cVEMP和oVEMP的引出情况及振幅比值结果.结果 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100% (45/45)和86.67%(39/45);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97.78% (44/45)和84.44% (38/45).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66.67%(22/33)和63.64%(21/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引出率分别为87.88%(29/33)和75.76% (25/33).实验组患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对侧耳500 Hz和1000 Hz的oVEMP引出率分别为84.85%(28/33)和72.73%(24/33).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500 Hz和1000 Hz的cVEMP和oVEMP引出情况比较,仅500 Hz的cVEMP实验组双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c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1)为1.17和1.52,对照组AR值2.23,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2,P=0.000),对侧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1).实验组oVEMP患耳与对侧耳500 Hz/1000 Hz的AR平均比值(AR2)为1.45和1.59,对照组AR值2.06,患耳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5,P=0.001).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ALHL中eVEMP与oVEMP的频率调谐特点均表现为向高频迁移,对侧耳也表现出类似特点.推测ALHL患者患耳与对侧耳球囊及椭圆囊功能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引起cVEMP和oVEMP的共振频率调谐发生改变.

  • 耳蜗电刺激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大鼠耳蜗病理及听觉生理的影响

    作者:蔡超;倪志立;张立松;房高丽;李永新

    目的 探讨延迟给予慢性电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药物致聋大鼠耳蜗病理及听觉生理影响.方法 药物致聋大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人工外淋巴液组(artificial perilymph,AP)、BDNF组、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ES) +AP组、BDNF+ES组共4个组.药物致聋30 d后,左侧耳蜗植入动物用蜗内电极及药物灌注集成单元,并连接微渗透压泵,进行分组干预并每7d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阈值检测.干预28 d后处死动物,取耳蜗进行病理检查,观察蜗轴Rosenthal管内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胞体密度及骨螺旋板缰孔内SGC树突数量.结果 ①EABR阈值:与AP组比较,其他3组均降低,ES和BDNF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②耳蜗病理SGC胞体密度及神经纤维密度,除AP组外,其余3组均表现为实验侧较对照侧多;各组间左侧比较,其余3组均较AP组密度大,ES和BDNF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③EABR阈值与SGC树突及胞体变化存在函数关系,方程为T=469.222-1.561 (F底L) -0.089 (R2L),系数检验P值分别为0.000、0.001、0.023.结论 大鼠致聋30d后,鼓阶内慢性电刺激及BDNF持续灌注给药联合应用对SGC胞体及树突均有保护作用,并可以相应改善听觉敏感性,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SGC胞体及树突的数量均影响听觉敏感性,后者影响更大.

  • 尼福地平对豚鼠耳蜗功能和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

    作者:刘军;孙勍;韩冰;孙建和;于宁;李兴启

    目的观察L-型钙通道阻滞药尼福地平对耳蜗功能的影响及其对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杂种豚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人工外淋巴液组;尼福地平组;人工外淋巴液加噪声暴露组;尼福地平加噪声暴露组.四组动物按分组条件分别行耳蜗外淋巴液灌流,给予噪声暴露或不给噪声暴露,从圆窗记录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和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幅值,上述两个指标在灌流前和灌流120分钟各记录一次.结果人工外淋巴液组灌流前后的CAP阈值和CM幅值无显著差异(P>0.05);尼福地平组灌流后CAP阈值升高、CM幅值下降(P<0.05).尼福地平加噪声暴露组及人工外淋巴液加噪声暴露组,噪声暴露后较噪声暴露前CAP阈值升高和CM幅值下降(P<0.05),CAP阈值升高和CM幅值降低程度,前组比后组低(P<0.01).结论尼福地平可能作用于耳蜗毛细胞上的L-型钙通道,对耳蜗功能有抑制作用并对NIHL有部分保护作用.

  • 继发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李鹏;曾祥丽;叶进;张革化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突发性聋伴BPPV患者19例,全部进行了手法复位治疗,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女性患者63.2%,男性36.8%;本组BPPV均继发于突发性聋后发作,其中后半规管管石症15例,均为同侧,外半规管管石症4例(1例为同侧嵴帽结石,3例为同侧管石);本组患者经多次复位治疗后BPPV均获得治愈.结论 BPPV可继发于突发性聋,并主要发生于听力下降2周内;全部为突发性聋责任耳侧的BPPV,并主要为后半规管BPPV;耳石复位是治疗继发突发性聋BPPV的有效治疗方法,需多次复位治疗.

  • 成人感音神经性聋的听觉稳态反应反应阈与纯音听阈

    作者:王斐;王洪明;姜学钧

    目的 探讨成人感音神经性聋的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s,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感音神经性聋的成人患者,分别进行纯音听力测试、ASSR检查,比较ASSR在0.5、1、2、4 kHz频率处的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及按听力损失程度比较两者的差值.结果 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在各频率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0.905、0.886、0.924;随着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加重二者的差值明显缩小.随着频率的增加,两者的差值明显缩小.结论成人感音神经性聋ASS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有显著相关性,随着听力损失的加重,ASSR反应阈愈接近纯音听阈,ASSR作为成人感音神经性聋听力定量诊断的客观方法 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伴感音神经性聋的耳鸣患者临床表现及心理声学特点

    作者:陈秀兰;秦兆冰

    目的 通过对157例伴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观性耳鸣患者分析,了解耳鸣的临床表现和心理声学特点,为耳鸣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157例伴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观性耳鸣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临床表现、听力学及耳鸣检测结果资料,分析耳鸣的临床特点及各因素与耳鸣之间的关系.结果 157例患者男女比为1.6:1,听力下降以高频为主(53.50%),耳鸣大多数是高调蝉鸣样声音,耳鸣匹配的频率与纯音听阈升高大的频率关系密切.结论 伴感音神经性聋的耳鸣患者中,以高调耳鸣为主,耳鸣匹配声音类型以纯音居多,耳鸣与听力损失大的音频近似;耳鸣的响度与耳鸣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 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与血脂水平关系

    作者:王涵;耿园园;霍英杰;李建斌;王艳雷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突发性聋86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者123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磁共振成像检查AICA和BA,比较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水平关系.结果 正常对照组AICA、BA及血清HDL-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血清CHO、LDL-C、TG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CA、BA及血清H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减,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CHO和L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TG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清CHO、LDL-C、TG呈负相关,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密切相关,随病情变化升高或降低,为突发性聋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15例先天性中耳畸形临床特点及治疗

    作者:李轶;赵守琴;龚树生;夏寅;李永新;郑军;赵燕玲;郑雅丽;马晓波

    目的 分析单纯中耳畸形的临床特点,探讨先天性单纯中耳畸形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15例(15耳).男11例,女4例.年龄11~37岁,平均年龄(20.4±6.21)岁,单侧发病7例,双侧发病8例.平均气骨导差(50.33±7.73)dB HL,均行颞骨薄层CT扫描.显微镜下行鼓室探查及鼓室成形术,根据不同的畸形情况采用相应的听骨链重建技术.结果 15例中11例颞骨CT显示不同程度的听骨链异常.术中进行镫骨足板开窗或足板全切除4例(4耳)、前庭开窗2例(2耳)、外半规管开窗2例(2耳)、镫骨上结构存在、足板活动正常,行Ⅲa型鼓室成形术7例(7耳).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诊断十分重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多数病例可通过手术重建听骨链,恢复中耳传音功能,提高听力.但手术涉及内耳比例高,病例选择要慎重同时要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 突发性聋患者的状态-特质焦虑与行为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丹丹;付春艳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的状态-特质焦虑与行为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4月~2016年6月选择在我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14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40例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一般资料、状态-特质焦虑、生活质量和行为状况调查,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状态-特质焦虑评分(51.20±4.19)分,对照组(34.40±3.4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12.949,P<0.05).观察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解决问题与求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幻想与自责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状态-特质焦虑评分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幻想、自责评分呈明显正相关性(P<0.05),而与解决问题、求助评分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多伴有状态-特质焦虑状况与幻想、自责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能形成恶性循环,在临床上要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延迟应用对感音神经性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炳楠;蔡超;李永新;吴玺宏;李量

    目的 探讨药物致聋后,延迟给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耳蜗病理及听觉生理的影响.方法 药物致聋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人工外淋巴液(artifical perilymph,AP)组和BDNF组.左侧耳蜗为实验侧,右侧耳蜗为对照侧.致聋30天后通过微渗透压泵向鼓阶内持续灌注AP或BDNF,期间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阈值检测.持续给药28夭后取耳蜗进行病理检查,观察Rosenthal管内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胞体密度及骨螺旋板缰孔内神经纤维密度.结果 EABR阈值AP组持续升高,BDNF组阈值初期上升缓慢,后期开始下降,用药治疗14~28天阈值低于AP组(P<0.01);耳蜗病理变化,SGC胞体密度及神经纤维密度左右侧对比,AP组双侧无差异(P>0.05),BDNF组左侧明显高于右侧(P<0.01);两组左侧比较,BDNF组高于AP组(P<0.01).结论 大鼠药物致聋30天后,鼓阶内BDNF持续给药对SGC胞体及树突均有保护作用,并可以相应改善电听觉敏感性.

  •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与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频率选择特异性研究

    作者:王硕;董瑞娟;王媛;刘冬鑫;陈静;吴燕君

    目的 评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耳蜗病变)与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频率选择特异性,对比说明不同类型听力损失对听觉系统频率选择特异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测量心理物理调谐曲线(psychophysical tuning curve,PTC)的方法评价频率选择特异性,即当存在一个纯音信号,其频率和强度保持不变,加入另一个窄带噪声,噪声的中心频率和强度均发生变化,通过改变噪声的中心频率与强度掩蔽纯音信号,由此获得的窄带噪声中心频率与其强度的关系曲线.PTC越窄,尖部越尖锐说明频率选择特异性越好,使用测试频率与PTC曲线小强度上10 dB的曲线宽度的比值(Q10dB)评价PTC曲线的尖锐程度.选取听力正常受试者11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试者14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17例,测量3个组受试者双耳在500 Hz和1000 Hz处的心理物理调谐曲线.结果 听力正常受试者平均Q10 dB结果为3.4±0.9,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试者平均Q10 dB结果为1.8±0.4,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受试者平均Q10 aB结果为3.5±1.0.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组Q10dB结果与听力正常组Q10 dB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Q10 dB结果与听力正常组(F=34.90,P<0.001)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Q10 aB结果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31.09,P<0.001).结论 耳蜗病变会导致频率选择特异性障碍,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频率选择特异性可能基本正常.

  •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的前庭损伤差异性研究

    作者:李静;刘兴健;刘宸箐;刘盛林;张素珍;吴子明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伴有前庭损伤的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探讨两类疾病前庭损伤的差异.方法 2016-02-25~2016-07-20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突发性聋组55例,其中39例伴眩晕患者;前庭神经炎组46例.前庭双温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及比较突发性聋及前庭神经炎两组疾病前庭损伤差异性.结果 前庭双温冷热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25.4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9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1,P< 0.001).头脉冲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9.09%,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2,P=0.003).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发性聋组异常率69.10%,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2,P=0.010);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发性聋组异常率54.5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45,P=0.388).结论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比较,突发性聋合并眩晕者更有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受累,损伤部位更多靠近神经终末端,损伤是低频段的;前庭神经炎的前庭损伤范围大,损伤是全频段的,高位可能性更大.

  • 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糖尿病突发性聋

    作者:赵波;金晓杰

    目的 评价鼓室内注射甲强龙治疗2型糖尿瘸突发性聋的效果.方法 以发病1周内,未接受任何治疗的2型糖尿病突发性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局部激素组和全身激素组.局部激素采用鼓室内注射甲强龙0.5 ml (40 mg/ml),每天1次,共10d.全身激素治疗采用甲强龙100 mg/d静脉滴注,连用3d,随后60 mg/d,连用3d,后40 mg/d,连用4d.同时两组均用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和混合氧治疗.获取治疗后第10、20、30 d纯音听力测试结果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前影响预后的因素在两组间良好匹配.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血糖变化:局部激素组血糖在空腹(f=3.95)、餐后2 h (t=4.50)和晚10点(t=4.28)均较金身激素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纯音听阈均值(pure tone average,PTA)改善≥30 dB者所占比例,局部激素组80%,全身激素组66.67%,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PTA改善值分别为:局部激素组42 dB、全身激素组35 d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19).两组患者治疗后10d听力提高明显,20 d听力基本稳定.结论 局部激素治疗2型糖尿病突发性聋更加安全有效.

635 条记录 4/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