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粒载体在疫苗投递中的应用
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医学中已应用多年,过去主要用于可吸收性缝线、植入性软组织、骨固定材料的制造以及药物控释系统制备等方面[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专家先后将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microparticle)用作载体投递疫苗,并对其特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1.微粒载体研究的必要性:随着对微生物致病机制、机体抗感染免疫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重组DNA 技术、蛋白分子设计等新技术的引入,人类有望借助疫苗技术预防和治疗更多的疾病[2]。然而,由于投递系统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常用的许多疫苗,仍需要多次反复接种。这样,不仅使辍种率高达70%,也导致储运和医护开支高达疫苗总费用的80%~90%[3]。近年来,有人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微粒包裹并投递疫苗,初步研究发现微粒载体的应用可减少免疫次数,产生佐剂效应,增强免疫效果,提高免疫覆盖率。微粒包裹型疫苗将成为新一代疫苗剂型开发的方向[4]。
-
应用负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人脱细胞羊膜构建人工活性真皮
目的 探讨构建一种新型人工活性真皮的可行性.方法 组织块法培养幼儿包皮成纤维细胞;采用酶-去垢剂法制备人脱细胞羊膜(HAAM);双相法制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缓释微球黏附于HAAM;bFGF基体式负载于HAAM,绘制药物缓释曲线;将第3~4代成纤维细胞培养于负载缓释微球的HAAM;扫描电镜观察HAAM、缓释微球的表面特征及缓释微球与HAAM的粘附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结果 制备的HAAM为白色半透明状薄膜,有较高的孔隙率,空隙不规则,孔径大小为10~100 nm,无细胞毒性;bFGF-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分散较均匀,呈球形,粒径均匀,球体表面比较光滑,载药率为20 ng/g,包封率为80.5%,体外药物缓释曲线显示药物控释效果良好;成纤维细胞在支架表面爬行生长良好,层粘连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高.结论 通过将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负载bFGF-明胶-壳聚糖缓释微球的HAAM,有望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人工活性真皮.
-
药物控释技术以及在眼科的应用
许多眼部疾病,如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和眼内疾病等,均需在眼内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才能起到治疗效果,但由于"血-眼屏障"和"角膜屏障"的作用,全身和传统局部用药很难在眼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植入眼内的药物控释系统可以避开血-眼和角膜的屏障作用,极易使药物在眼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同时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随着药物制剂向高效、长效、低毒方向发展.靶向或定位释放技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对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引起的全身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利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将治疗结肠疾病的药物靶向输送至结肠,不仅降低了常规的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且能将药物输送至病灶处,可减少给药剂量,提高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同时结肠靶向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端被胃肠道酶所降解,提高了多肽、蛋白、疫苗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
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目前报道多用于药物控释系统的载体材料是聚乳酸(PLA)及其共聚物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它们虽然生物相容性好,降解产物可被人体代谢吸收,也是FDA批准可用于人体的生物降解材料,但存在疏水性太强,对亲水性药物的亲合力弱导致包裹效率低,药物的活性易遭到破坏等缺点.
-
生物可降解载药微球经巩膜向眼内给药的研究
由于眼部复杂的生理结构和诸多屏障,使得全身给药后药物到达眼后段的量有限,疗效甚微.眼局部药物使用方便,但药物难以传递到视网膜.玻璃体内给药侵袭性大,危险性高.经巩膜给药有诸多优势,如巩膜表面积大,且位置表浅、操作简单,也不引起眼内屏障的损害.但要求药物在巩膜表面有适当的浓度,这个浓度过高会导致大量药物进入全身系统,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果药物在巩膜表面浓度太低,通过巩膜进入脉络膜和视网膜所需的药物浓度梯度就难以建立.所以绝大部分药物溶液不适合经巩膜给药.为了满足巩膜表面合适药物浓度的要求,科研工作者尝试研发并使用生物材料药物微球或巩膜表面给药装置进行经巩膜给药.相比于巩膜表面给药装置,微球不需要手术植入,简单注射即可,使用较为方便.
-
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控释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控释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国内外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结果人工神经网络能优化处方组成和工艺过程,使其在控释片剂、控释微粒以及透皮吸收中得到应用.结论人工神经网络在设计和开发药物控释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
氨基酸类聚合物材料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氨基酸类聚合物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控释药物领域有独特的用途,本文就氨基酸类聚合物材料的类型、优点、生物降解与生物相容性、合成以及其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了一简要的综述.
-
眼后段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介绍眼后段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许多眼后段疾病的治疗,全身和传统局部用药很难在眼内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植入眼内的药物控释系统可以避开血-眼屏障和角膜屏障的作用,极易使药物在眼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同时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
海藻酸钠在药物控释中的应用
介绍了海藻酸钠凝胶材料、海藻酸钠共混材料、海藻酸钠化学改性材料作为药物控释材料的应用进展,展示了海藻酸钠作为药物控释材料的广阔应用前景.
-
测量甲硝唑根管消毒控释系统药物释放度方法的评价
目的:对测量甲硝唑根管消毒控释系统药物释放度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作体外释放实验、离体牙根周释药实验及自行设计的体内释药实验,求1、3、7、10天的甲硝唑释放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外与离体牙、体内实验的累积释药百分率在不同的时间均有极明显显著性差异(P<0.01);离体牙与体内实验的累积释药百分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离体牙,将释放介质生理盐水控制在37℃,pH7.4,测定甲硝唑释放度的方法更接近于体内情况,是一种测定根管消毒控释系统药物释放度的有效方法.
-
甲硝唑根管消毒控释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观察甲硝唑根管消毒控释系统(CRDGM)治疗根尖周病的疗效及体内抑菌情况.方法:对封甲醛甲酚两次以上仍有症状的患牙改封CRDGM;对急性期患牙根管内封CRDGM,以口服甲硝唑对照;根管治疗一次法分CRDGM 及牙胶尖根充两组;将CRDGM 封入单根管患牙内,治疗前后根管内取样作厌氧培养,以甲醛甲酚对照.结果:93.3% 的患牙根尖症状消失;两组在控制急性症状上无差异;CRDGM 根充组术后不良反应及急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牙胶尖组;随着时间延长CRDGM 组根管内厌氧菌检出率明显低于甲醛甲酚组.结论:CRDGM 作根管消毒剂及根充材料有良好的抗感染能力.
-
释放度测定研究进展
固体口服制剂的释放情况通常采用考察溶出度的方式作为考量指标进行评价.随着药物控释系统(DDS)技术的迅速发展,释放度的概念随之提出.释放度是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迟释制剂及透皮释药系统等在规定的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中国药典2000版有15个品种需要进行释放度测定,美国药典24版则有36个品种需做释放度的测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