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艾灸好疗法,要从灸感找

    作者:王雅

    口艾灸治疗的“三心二意”想做好艾灸,需要“三心二意”.哪“三心”呢?第一个就是爱心.一方面,对被施灸者有爱心,另一方面,对你使用的工具有爱心.你要喜欢它,跟它交朋友,跟它交流.除此以外,尤其像中风症,它是一个长期的病症,有些人已经得了很多年了,所以你在治疗时就要持之以恒.这就是我们说的“三心”里边的第二心,叫恒心.所以做艾灸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有恒心.只要你坚持,就有可能取得胜利.

  • 溃疡性结肠炎热敏灸灸温灸感观察研究

    作者:范洪力;柯斌霞;卢淑洪;陈颖琰;方慧祺

    目的 观察纳入的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灸感形式、治疗前后温度、灸感出现时温度、灸感消失时温度、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天枢、气海、上巨虚”三组穴位,利用热敏灸治疗技术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每个疗程结束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 临床疗效:两个疗程治疗结束:临床缓解30%,有效率60%,无效率10%,总有效率90%.症状、体征评分:两个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P<0.01).穴位温度:灸感出现温度与灸感消失温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灸感消失温度高于灸感出现温度.灸感形式:在所有出现的灸感中,透热感100%,扩热感96.67%,传热感83.33%,酸楚感16.67%,透凉感6.67%,局部不热远处热3.33%.结论 热敏灸灸感明显,能有效的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温度是灸感的影响因素,灸量的积累引起灸感的发生.

  • 近年热敏灸疗法的研究概况

    作者:朱学亮;檀占娜;李伯英;石晶;王建岭;孙彦辉;徐晶;李晓峰;张选平;张莘;杜玉茱;贾春生

    通过收集2010年6月-2015年3月近5年内关于热敏灸疗法的临床、实验研究文献,结合刺灸法数据挖掘课题组所采集热敏灸在各科的数据信息,筛选出在5个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病种及临床研究试验进行了归纳。

  • "灸疮"考辩

    作者:马芳芳;王一辰;林殷;廖艳;张聪;潘诗霞;柯秀慧;赵丰润;李孟慧;韩悦

    古人有"灸必发疮"方能奏效之说,本文通过考辩灸疮出处、医理及其坏证以明辩真伪.灸疮早出自汉代《武威汉代医简》《金匮要略》,本义为灸后灼伤疮疡,至晋代《针灸甲乙经》始有用草鞋热烫促使灸疮感染化脓的记载,"发灸疮"法成为化脓灸的标志.考化脓灸须在辨证选穴正确前提下,兼气血充盛、取穴准、灸量足三因素方可得效;若艾灸过度、选穴不准、触犯外邪、护养不当则易产生坏证.历代医家对灸疮安全性和疗效提出质疑,提出禁用八木之火、设禁灸穴以防其害.临床证实灸感"气至"为灸法得效标志,"灸必发疮"之说多系古人为加强灸量刺激达到"气至"得效标准,而过度艾灸所致,非特指灸法得效标志.

  • 艾灸温通调脂临床研究

    作者:张会芳;王玲玲;张建斌;姜劲峰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对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组分、血清Ox-LDL、ET-1、NO、ET-1/NO的影响,探讨灸法以“温”促“通”效应机制。方法:将42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45℃和38℃组,各21例。两组通过调节艾火和穴位皮肤的距离及弹灰的频率控制温度,并用测温仪精确监测皮肤温度。每次每穴治疗10 min,隔日1次,6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12周)后,肘静脉采血10 mL,检测患者血脂7项及血清Ox-LDL、ET-1、NO等指标。结果:45℃组调脂效应明显,降低TC、TG的作用优于38℃组(P<0.05),45℃组艾灸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Ox-LDL、ET-1、ET-1/NO均明显降低(P<0.001),45℃艾灸对Ox-LDL、NO、ET-1/NO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38℃。结论:45℃艾灸刺激调脂通脉的作用优于38℃,温度影响艾灸疗效,适宜的温度刺激是艾灸取效的关键因素,TRPV1可能介导艾灸以“温”促“通”效应机制,灼与痛之间的灸感是取效佳灸感。

  • 温和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肿胀型)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陈日新;张波;蔡加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 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 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 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灸感与灸效关系的临床观察

    作者:钱海良;付勇;熊俊;张波;谢洪武;陈日新;罗小军;何铝;谢秀俊

    目的:观察温和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出现热敏灸感与非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4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翳风穴施以温和灸,每次45 min,1次/d,共10 d;每次艾灸治疗后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艾灸10d结束后继续针刺治疗10d.艾灸治疗后,根据热敏灸感出现与否及出现次数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和非热敏灸感组,并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01),且热敏灸感组治疗后的Portmann评分高于非热敏灸感组(P<0.05);热敏灸感组患者愈显率为85.71%(18/21),非热敏灸感组患者愈显率为54.55%(12/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确切;热敏灸感的出现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 基于倾向性评分热敏灸干预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熊俊;焦琳;谢丁一;迟振海;张波;付勇;陈日新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中的匹配法(PSM),比较热敏灸感与传统灸感对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的灸疗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艾灸探查同一组穴位(内膝眼、外膝眼、鹤顶)的灸感.在182例受试者中运用SPSS19.0软件PSM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共30对.其中试验组(30例):出现6种特殊的热敏灸感;对照组(30例):仅有局部温热感.两组均治疗35次,共4周.观察指标为GPCRND-KOA积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以及关节周径(KC).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GPCRND-KOA评分和关节周径在两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治疗1月和6个月随访后,两组间GPCRND-KOA评分、WOMAC评分、关节周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同一组穴位,热敏灸感组对膝骨性关节炎(肿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

  • 温和灸上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章海凤;芦薇;康明非;黄仙保;付勇

    目的:比较不同灸感(热敏灸感vs非热敏灸感)温和灸上印堂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对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施以温和灸,距离皮肤2-3cm,以患者自觉温热但不灼烫为度,艾灸治疗结束后,根据上印堂穴热敏灸感出现与否及出现次数分为热敏灸感组及非热敏灸感组,艾灸上印堂穴出现热敏灸感次数≥3次为热敏灸感组,<3次为非热敏灸感组.两组每次治疗45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热敏灸感组疗效优于非热敏灸感组(P<0.05);热敏灸感组愈显率为73.53%,与非热敏灸感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腧穴悬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明显优于非热敏腧穴悬灸疗法;热敏灸感的出现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 浅谈对艾灸灸量的认识

    作者:刘兰英;雷玉婷;王和生

    艾灸灸量直接影响疗效,不仅与施灸方法有关,而且与灸感密切相关.影响艾灸灸量大小的因素不仅有艾炷大小、艾炷的壮数、艾灸施灸的时间、艾灸施灸的频次等量学要素,还包括患者的灸感.本文分别从艾灸的量学要素、艾灸时患者的灸感等不同方面来探讨灸量与疗效的关系.

    关键词: 灸量 艾灸 灸感 疗效
  • 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的研制与初步评价

    作者:陈日新;吕志迈;谢丁一;陈明人;吴春眉

    建立基于热敏灸理论的、广泛适用的、反映艾灸得气的量表.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对灸感词汇条目进行收集,建立备选条目池;再通过专家问卷、患者问卷以及核心小组专家讨论,采用主观评价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并量化,建立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初稿.量表初稿对121例患者预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成分)检测量表的结构效度,使用克朗巴赫系数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条目池由初的36条削减为9条;回收有效调查量表110份进行统计分析,终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V 1.0包含9个条目,4个维度.其中,全身舒适情感体验3个条目,自主神经反应3个条目,热感传2个条目,非热觉1个条目.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和结构效度,符合目前对热敏得气灸感的临床认识,临床操作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 陈日新教授论灸感

    作者:谢丁一

    热敏灸感是人体在疾病状态下施灸某一穴位时,被灸者产生远部和深部的热感,甚至热至病所,而非局部与表面的热感.陈日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系统研究了热敏灸感现象及其临床规律,阐明了不同的热敏灸感携带着机体不同的生理病理信息,可以反映病情,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应重视热敏信息的采集;根据具体的热敏灸感类型、热感强度可以指导临床灸疗选穴与准确定位;根据热敏灸感的产生与消失,可以指导灸疗确立个体化充足灸量,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作为充足灸疗时间,突破了灸疗临床以每穴固定施灸时间的观念,为临床充分发挥灸疗疗效提供了量学标准;提出判断灸疗适应证的标准,即凡是出现热敏灸感的病症就是灸疗的佳适应证.深入全面认识热敏灸感的产生、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灸疗的规范操作与灸疗疗效的提高.

  • 灸疗贵在得气

    作者:董善京;周柏仁

    灸之要,气至而有效。临床中艾灸的疗效与得气有着密切关系。施灸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患者产生与疗效正相关的灸感体验,有助于增强疗效。

    关键词: 艾灸 灸感 得气
  • 艾灸疗法中灸感、灸温、灸量与灸效关系

    作者:王桂英;王耀帅;王玲玲

    通过梳理古医籍中关于灸感、灸温、灸量及灸效的记载,探讨其相关关系,提出艾灸的温通作用与灸感、灸温、灸量、灸效等密切相关,灸感、灸量和灸温相互影响,艾灸临床要严格操作,控制好灸量、灸温、灸感,才能取得佳灸效.

    关键词: 灸感 灸温 灸量 灸效
  • 热敏灸感条目德尔菲法调查分析

    作者:陈日新;吕志迈;谢丁一;陈明人

    目的 筛查基于热敏灸理论及其技术的热敏灸感条目,为进一步建立热敏灸得气灸感量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和访谈法,对灸感词汇进行收集,建立备选条目池;通过德尔菲法对来自6个省的25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根据积极程度、权威程度、集中程度、协调程度进行统计、评价和筛选热敏灸感条目.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纳入条目39项,访谈法纳入35项,删除重复的6项,共40项热敏灸感条目进入调查.第一轮发放问卷25份,回收20份,回收率80%;第二轮发放问卷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90%.删除重要性得分在3分及以下者,第1轮14项,第2轮1项,终筛查出热敏灸感条目为透热、表面不热(或微热)深部热、传热、扩热、局部不热(或微热)远部热、酸感、胀感、痛感(非施灸局部灼痛感)、风吹感、流水感等25项.其变异系数均<0.25,专家权威程度平均为(0.772±0.067)分.结论 本次调查分析专家积极度高、权威度高,所获透热、传热、扩热、肢端热、身烘热、喜热等25项灸感可作为热敏灸临床诊疗评估的热敏灸感条目.

  • 古今灸感探析

    作者:季辉;王玲玲

    通过对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观察的分析,描述艾灸灸感的产生与表现.提出施灸量与疗效关系密切,灸感为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而灸至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时,为佳灸量效果.

    关键词: 艾灸 灸感 最佳灸量
  • 基于倾向性评分法探讨艾灸治疗肩周炎灸感与灸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徐海燕;熊俊;付洪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中的匹配法(PSM),观察热敏灸感与传统灸感对肩周炎的灸疗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模式,艾灸探查同一组穴位(手三里、肩井、膏肓俞、阿是穴)的灸感.在131例受试者中运用SPSS19.0软件PSM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共30对.其中试验组(n=30):出现6种特殊的热敏灸感;对照组(n=30):仅有局部温热感.两组均治疗30天,随访6个月.观察指标为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简化McGi11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年龄、体重指数、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MPQ评分以及ADL评分在两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P>0.05).治疗2周和6个月随访后,组间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MPQ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感组不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同一组穴位,热敏灸感组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

  • 灸感浅析

    作者:姜智翔;郭吉龙;卢旭;李飞;文东森;彭炼

    对于针感,早在《内经》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的”记载,而灸感,历代医家很少论述,《千金要方》等曾提到过灸感向病所循行,但记述甚为简略.即便《备急灸法》、《针灸资生经》等古籍对灸感流注现象作了细致的描述,但并未引起后世针灸医家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灸感的概念、内容、临床意义及与针感的比较进行简要阐述,望能为灸法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灸感 针感 经气感应
  •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白玉宏;白玉盛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灵枢官针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疗同等重要,甚至更有其独特疗效.而临床施灸并未达到相当满意的疗效,原因何在?笔者就临床施灸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 健康人足三里穴灸感感传现象的初步研究

    作者:丁沙沙;尚秀葵

    目的:验证灸法感传现象的存在,并初步总结其规律,以期为临床足三里穴灸法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温和灸法灸正常人体足三里穴30 min,观察灸感的产生及是否出现循经感传现象,并记录灸感的感觉,感传出现的时间,感传的长度、宽度、深度及方向.结果:142名健康受试者出现灸感循经感传现象,感传出现的平均时间为17.46 min.多数受试者的循经感传为沿皮下行进,感传方向为单向,感传宽度为线状或带状.结论:灸法可以激发健康人体的循经感传,验证了感传现象的存在,同时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一定的佐证;采用温和灸激发足三里穴产生循经感传现象,与传统的温和灸时间相比,灸疗时间应适当延长.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