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藻酸盐敷料在慢性窦道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藻酸盐敷料在慢性窦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6月49例慢性窦道患者,其中对照组(传统换药组)26例,采用传统方式换药;试验组(藻酸盐敷料组)23例,应用藻酸盐等创面敷料填塞窦道,形成并维持窦道湿润环境,促进窦道愈合.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另为(30.5±4.4)、(37.3±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分别为(10.4±2.7)、(18.7±2.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换药时疼痛感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藻酸盐湿性治疗技术治疗慢性窦道,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换药次数少,可减轻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
乳房皮瓣转移法修复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合并慢性窦道
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合并慢性窦道临床上不常见,往往是长期或大剂量接受放射性照射而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皮肤及其深部组织的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性病变,常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烦恼和压力.我科2001~2009年,采用乳房皮瓣转移法修复乳癌术后放射性溃疡合并慢性窦道12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一例右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术后出血的经验教训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 carcinoma)简称鳞癌,起源于皮肤表皮及其附属器(毛囊漏斗、皮脂腺导管、末端汗管)角质形成细胞,好发于头皮、面部、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早期即可呈溃疡,又常继发于慢性溃疡或慢性窦道开口,或瘢痕部的溃疡经久不愈而癌变。可有局部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在下肢者常伴骨髓炎或骨膜炎。
1病例介绍
患者,女,62岁,因右颊部肿物半年余,近期增大明显伴有疼痛入院,患者咬合过紧,右颊部经常咬破出血,颜面部基本对称,双侧颞下颌关节检查正常,张口型正常,张口度正常,咬合关系正常,咬合过紧,口内见右侧颊部粘膜有一3cm×3cm×2cm大小肿物,位于右颊部磨牙区,侵犯右侧腮腺导管口,均质型斑块,质地中等偏硬,边界较清,基底部较硬,有浸润块,肿物深部有蒂,活动度较差,表面触之易出血,无破溃,压痛明显,上下颌骨未扪及骨质破坏吸收症状,右侧颌下区及颈深未扪及异常肿大淋巴结。于2013年7月15日在全麻下行右颊部鳞状细胞癌扩大切除术+右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4、17牙拔除术+右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右颊脂垫修补术。 -
应用带蒂大网膜治疗难治性胸壁结核
胸壁结核是结核杆菌感染胸壁软组织和骨骼后形成的寒性脓肿.如未及时治疗,可穿破皮肤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通过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并以肌瓣填塞残腔是治愈胸壁结核的佳方法[1-4].但对于特殊部位(如胸骨前方)无肌肉组织覆盖,或因消瘦、发育等原因导致肌肉薄弱,或因手术后复发而至病灶周围缺乏肌瓣组织时,或巨大病灶的胸壁结核[5],选择合适的填塞物就成为手术的难点.我院胸外科在2007年3月~ 2011年5月间应用带蒂大网膜治疗此类难治性胸壁结核病人15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未复发.
-
骶尾部藏毛窦7例临床分析
藏毛窦(pilonidal sinus)为一种少见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继而又破溃,如此反复发作,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极易被误诊为肛瘘或肛周脓肿.
-
试述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
藏毛窦是位于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以骶尾部出现浅表脓肿为典型症状,现将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简述如下.1 病因大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1],其发病年龄平均21岁,男性多见.肥胖且毛发浓密者易发.病因目前尚不确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后天获得性疾病,由于毛发长入皮肤或皮下组织使囊肿易发感染,窦道不易愈合.二是先天性疾病,由于骶管残留或骶尾部发育畸形导致皮肤包含物.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壁结核伴窦道形成36例分析
胸壁结核是继发于肺或胸膜感染的肋骨、胸骨、胸壁软组织的结核病变,易形成慢性窦道.回顾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胸壁结核伴窦道形成36例,现报告如下.
-
胸壁窦道的火罐疗法
我院自1989年9月~2005年11月,用火罐疗法治疗各种胸壁慢性窦道13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