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唐容川理论探讨三焦实质
三焦属六腑之一,但其形态和实质并未得到明确,导致学者难以对三焦形成直观理解.唐容川先生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使用中西汇通、对照的方法对三焦的形态、位置等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后世理解三焦的生理、病理、方证等有很重要意义.
-
浅述《血证论》中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疗方法
《血证论》以血证立论,唐容川从血证辨证论治上,论述溃疡性结肠炎所属的中医病证,为临床认识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开辟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对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
唐容川《血证论》咳血证治探析
唐容川《血证论》言咳血有寒热虚实内外因,其证候类型包括实咳、虚咳、痰咳、气咳、骨蒸咳、痨虫咳等,其辨证明确,治法用药在前人诊治杂病的基础上,加入血证的考虑,贯彻其“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的主张。又提出“实证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虚证则不废实证诸方,恐其留邪为患也。或虚中实证则攻补兼用,或十补一攻,在医者善治焉”。总结小柴胡汤为“达表和里,升降清浊之活剂”;犀角地黄汤“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六君子汤取和中补肺之功;逍遥散治“肝经风火,血不能静者”;《十神药书》消化丸攻补兼施等,迄今仍然在临床诊治一般咳血、肺结核咳血、肺癌咳血、支气管扩张咳血与经行吐衄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唐容川“中西汇通”肝脏理论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唐容川是早期倡导中西汇通的著名医家,在西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产生巨大冲击的历史背景下,唐容川立足中医基本理论,借鉴西医学重要生理病理学机理,重新诠释了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功能,是中西汇通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脏腑结构决定功能,有相应的形质才会产生相应的气化功能,并且对“肝藏血,主疏泄”这一肝脏功能有独特的认识,这对后世《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象理论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立足学术历史演变,阐释唐容川在中西汇通视角下肝脏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唐容川所构建的肝脏理论结构和学术特点,为今后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
哮喘病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与变态反应有关的呼吸道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虽然祖国医学对于哮喘发病与血瘀证之间的关系早就有描述,如: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篇>中就指出:"瘀血乘肺,咳逆喘促.”且自古就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的论述,但对哮喘的证治历代医家均沿袭以寒、热、虚、实辨证论治为主.随着对哮喘病血瘀证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瘀血内阻的病机在哮喘发病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临床医生应对哮喘之血瘀证有一全面的认识.
-
论唐容川《本草问答》之"药味"理论
<本草问答>是清末名医唐容川与其弟子张伯龙答问药之理的记录.唐氏具体地阐发了辨别药物的理论与方法,指出药物的形色气味、部位、升降、所生的天地时间方位等因素,决定了药物之功效.
-
唐容川血证治疗与病后防复首重气机观点探讨
<血证论>为清末名医唐容川的代表著作,是主要阐发血证因机证治以及病后防复的临床理论专著.笔者认为,唐氏通过调理人体气机状态,解决临床血证治疗及病后防复的观点,对当前临床防治类似病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将个人浅见简述如下.
-
《血证论》“失血家”证治初探
探讨唐容川《血证论》所述“失血家”的诊治特点,指出唐容川在治疗见于“失血家”的诸多病证时,活用补血之法,善行和解之治,慎用攻邪之品,对临床诊治血证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血证论》中血上干证学术思想初探
本文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合书中卷一《阴阳水火气血论》 《男女异同论》《脏腑病机论》《脉证死生论》《用药宜忌论》《本书补救论》等内容,认真研读卷二《吐血》《呕血》《咯血》《咳血》《鼻衄》《唾血》《脑衄》《目衄》 《耳衄》 《齿衄》等章节,对唐氏论治“血上干证”的学术论调、治疗理念、方药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发.唐容川在血证的论治中,详审病因,参透病机,尊古贤之要法,纠时医之流弊;治疗上以脏腑理论为指导,强调胃、肝、肾三脏同治,对于中焦,提倡“泻胃实、滋脾阴”;对于肝木,主张“体用皆养”,理血和血;提出“血病治肾”理论,力主安、滋、泻、纳四法;用药独特,倚重金石贝类及血肉有情之品,效专力宏,理足方效.唐氏治血,既有严谨认真地继承传播,又有不落窠臼的神来之笔.以血证的治疗为切入点,窥一斑而知全豹,深刻领略大师风范,以期撷取精华,更好地在临床论治内科杂病.
-
虫类药临床应用体会
虫类药大多药力峻猛而疗效显著,且为血肉有情之品.唐容川<本草问答>谓"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笔者多年来应用虫类药治疗一些疑难杂病,获得满意疗效.
-
桃红四物汤治疗崩漏体会
崩漏系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病因多为血热、肾虚、气虚及寒凝等,但各种病因均可导致血瘀,瘀阻胞宫,血不循经,血液妄行.所谓"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唐容川云:"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笔者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崩漏,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
虫类中药临床应用心得
祖国医药在运用植物、矿物等药用资源的同时,对虫类药物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正如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虫类药物大多药力峻猛而疗效显著,且为血肉有情之品.笔者应用虫类药物治疗一些疑难杂病,获满意疗效,简述如下.
-
从肝论治水肿
水肿一证,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能遂其条达之性,气机通畅,实有助于水液的排泄,唐容川<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气行水亦行","治气即治水".可见肝与水肿的发生与治疗有密切的关系.
-
《血证论》水血相因思想初探
从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对《血证论》中水血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析.水与血关系密切,生理上水血相倚,互济互养;病理上水血相因,互累互病;治疗上水病累血,治水以调血,血病累水,治血以调水,血既变水,即从水治.
-
《血证论》组方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目的 总结《血证论》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并整理《血证论》所载方剂,将方剂及药物名称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药物使用频次,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对药物组合、药物关联度、药物核心组合进行分析,并采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方剂197首,所用药物423味,使用频次共计2498次.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草(103)、当归(79)、白芍(63);药物组合使用频次前3位分别为甘草、当归(50),甘草、白芍(42),白芍、当归(40);药物关联系数前3位分别为蒲黄、麦冬(0.02729976),五味子、五倍子(0.02684237),五味子、牛膝(0.02667364);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出3~4味药物核心组合28组;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新处方14首. 结论 《血证论》用药以降火、理气、和血、补泻脏腑为主,多用凉药、润药,少用热药、燥药.
-
眼科中西医结合历史的回顾
眼科作为临床学科之一,当前存在着中医眼科、西医眼科、中西医结合眼科三种形式,从发展趋势来看,有前途、出成果的应该是中西医结合眼科.任何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可相交叉、相融汇并产生另一新形式学科,这新形式的学科,才容易出成果.如物理学与化学相交叉、融汇出新型的物化学,生物学与化学相交叉、融合就产生生化学等.中医眼科学与西医眼科学汇通,就产生了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中西医结合眼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值得回顾,余永燕在其论文中认为"19世纪初,随着西洋医学的渗透和传入,引起了中医界有关人士的关注,人们开始对西医眼科尤其是眼科解剖学倍加注意,并逐渐萌生出中西眼科汇通比较的意向,……1892年唐容川也曾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记载了有关西医眼科的大体解剖,对中西眼科解剖作了比较说明,并绘图示之,但较粗糙.1924年徐遮遥著<中医眼科学>一书,加入一些西医知识,试图比较汇通,并附有预后及注意事项等,但较简单."[1]
-
温病厥证小议
温病中的厥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属"阳厥"、"热厥"的范围,是外感性疾病致厥的一种.温病在发展到这一阶段时,常常伴有昏迷、呃逆、痉、瘈等症状.就其病机而言,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火伏阴中而为厥,火出阳分则发热.
-
中药园中的"骁将"--大黄
自古以来,中药大黄就以其独特的功效,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113个处方中,有13个有大黄;金元时代的张子和专用大黄泻下治病,被后世尊为攻邪学派之祖;明代传染病专家吴又可,清代血症专家唐容川,近代中西汇通派之首张锡纯都是善用大黄能手.大黄素有"将军"之美称,著名医家张景岳将它与附子列为"乱世之良将",与"治世之良相"人参、熟地共称"药中之四维",认为"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足见大黄在中药园中的显赫地位.
-
漫谈黄土汤
黄土汤方源自<金匮要略>,原文说:"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远血,是因出血处距肛门较远,故表现为先大便,后出血;若出血处距肛门较近,表现为先下血后大便的,则称为近血.又,原方名后有"亦主吐血、衄血"的提示.唐容川<血证论>认为,此方乃"下血崩中之总方".说明本方不仅适用于便血,吐、衄、崩中等亦可应用.
-
单味大黄应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综述
大黄味苦寒,<神农本草经>曰"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现代<中药学>将其归于泻下药中.其实,大黄也是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药物之一,明代已有"用单味大黄水泛为丸,名将军丸,治疗吐血"的记载;清唐容川称赞大黄"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临床上用单味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报道颇多,且均取得了显著疗效,现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