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思玉;彭美哲;李享;陈思;李帷;张琳;朱培一;汪红兵

    目的 观察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探寻中医药治疗IBS-D可能的客观化评价指标.方法 将60例IBS-D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和匹维溴铵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主要中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检测血清胃肠激素5-羟色胺(5-HT)、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 中医证候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为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腹痛即泻、腹部隐痛、情志抑郁、神疲乏力单项症状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胃肠激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试验组CGRP改善尤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脾化湿法治疗IBS-D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

  • 疏肝健脾法与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比疗效观察

    作者:张声生;许文君;陈贞;崔超;汪红兵;陶林;陈明

    目的:对比观察基于随证加减的疏肝健脾法和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方法:156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健脾、健脾化湿和匹维溴胺组,疗程4周,随访3个月.结果:疾病疗效评价,疏肝健脾组总有效率为90.6%,健脾化湿组为81.6%,匹维溴胺组为70.4%;症状积分变化: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随访时,疏肝健脾组疗效佳,与健脾化湿组和匹维溴胺组比较,具有显著件差异(P<0.05).中医证候治疗后及3个月随访时,疏肝健脾组总有效率为81.1%,健脾化湿组为71.4%,匹维溴胺组为70.4%;疏肝健脾组优于健脾化湿组和匹维溴胺西药组.各组均能有效改善腹胀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等主要单项症状,但在改善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上疏肝健脾组明显优于健脾化湿组及匹维溴胺组(P<0.05).结论:基于随证加减疏肝健脾法治疗IBS-D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优于健脾化湿中药和匹维溴胺西药.

  • 王键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临证经验撷萃

    作者:李姿慧;王又闻;江爱娟;王键

    文章就王键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临床诸证,撷萃整理,探讨其临床治疗经验.经撷取王键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汗证、黄带、面肿3个临证病案进行评析,王键教授认为湿病之本,本子脾虚;健脾化湿,应调畅气机,必要时应兼顾肺肾;药物的随证加减不能忽视;辨治湿病亦应重视舌苔.在常用治法无效的疑难杂症中,要考虑是否有湿邪存在,是否存在脾虚,可以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常有奇效.

  • 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胃肠激素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声生;汪红兵;陶琳;何俊仁;姜良铎;李乾构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疾病的30%~50%[1].一般认为胃肠运动的异常和内脏感觉的异常是IB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而胃肠激素作为一种调节肽,在其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IBS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近有研究证明双岐杆菌制剂对IBS有肯定的疗效[2].笔者遵循中医理论,运用健脾化湿法对36例腹泻型IBS(D-IBS)进行治疗,并与双岐杆菌制剂进行了对照,同时观察了健脾化湿法对胃泌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健脾化湿法治疗2型糖尿病体会

    作者:田凤英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点,临床上多出现烦渴、多饮、多尿、多食、疲乏、消瘦等症状,有典型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证候,中医在辨证治疗时,将其归属于"消渴"范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作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依据此进行辨证论治,并以滋阴清热作为基本治疗原则,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 健脾化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王玉芳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高发病率胃肠功能紊乱性疾患,国际上对本病的研究日益重视,我国对IBS的研究也逐年增多.笔者选取门诊患者102例,运用健脾化湿法对本病实施治疗,慎重选取诊断标准,分治疗组和对照组科学拟定治疗方法,在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制定的疗效标准评定的条件下,总有效率达到81.7%.治疗上制定以"化湿健脾"为法组方用药,选用藿香、白术、茯苓、山药、陈皮、川朴、大腹皮、紫苏、车前子、泽泻组方,共奏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之功,使湿浊内化而腹痛腹泻自止,每获良效.

  • 浅谈健脾化湿法

    作者:车振文;李有田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中医称之为后天之要,并有脾喜燥而恶湿之说,故健脾化湿乃为临床常用之治法,现简述于下.

  • 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2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道宽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44例,两组均给予诺氟沙星口服,治疗组加服参苓白术散煎服,对照组加服蒙托石散口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率63.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效.

  • 健脾化湿法对糖尿病前期大鼠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魏燕;洪郁芝;徐新鹏;侯鹏超

    目的:观察以健脾化湿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芪山无糖颗粒(中药)对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的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罗格列酮)及中药芪山无糖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高脂饲料喂养建立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16周后,各组大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处理10周后检测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 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hINS)、血脂、游离脂肪酸(FFA)和脂联素(APN).结果:在降低体质量方面,中药各剂量组的体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中药高剂量组的体质量较罗格列酮组显著下降(P<0.01).在改善代谢指标和IR方面,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的FBG、2 hPG、FINS、2 hINS、APN、三酰甘油(TG)、FFA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罗格列酮组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P<0.01),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芪山无糖颗粒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的体质量、糖脂代谢,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 健脾化湿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张梦芸;马丽霞

    [目的]综述健脾化湿法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分析中医典籍对糖尿病病因病机及治法的认识,阐述健脾化湿法治疗糖尿病的中医理论支持;从现代研究角度探讨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脾虚痰湿"的关系,佐证健脾化湿法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研究健脾化湿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结果]中医典籍认为糖尿病病机与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密切相关,其病位在脾,治以健脾化湿,现代研究认为脾的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胰腺的分泌功能,且"痰湿"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现代临床应用健脾化湿法治疗糖尿病效果颇著.[结论]健脾化湿法治疗糖尿病理论可行,临床有效,临床在坚持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健脾化湿法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健脾化湿法刍议

    作者:孙娟;王键;郜峦

    湿邪致病,病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其中内湿致病占重要地位,不仅可以单独致病,又常为外湿致病之先导,素体有内湿,方易招致外湿,致内外合邪而致病.可见,内湿与外湿常相互影响为患,故临床上,化内湿的同时应注意祛外湿,但以化内湿为主、为先[1].又人体五脏中唯脾主运化水湿,且其性喜燥恶湿,故内湿致病与脾关系为密切.健脾化湿法即是针对脾虚中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脾虚湿困证而设立的一种中医治法,为内湿的常用治法之一.本文将从理论依据、临床辨证应用及其理论内涵等方面对健脾化湿法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 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干扰素-γ和白介素-4含量的影响

    作者:孙娟;王键;胡建鹏;李姿慧;叶铭钢;徐伟

    目的 观察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干扰素-γ(inter feron-γ,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的影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健脾化湿组.采用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医传统病因“久居湿地,饮食失宜,过于劳倦”复制脾虚湿困证大鼠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复制UC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FN-γ和IL-4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湿组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 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困证UC的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IFN-γ含量,升高血清IL-4含量,抑制1型辅助T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 健脾化湿法理论溯源

    作者:孙娟;王键;郜峦

    通过整理秦汉、唐宋、金元和明清时期与湿病有关的中医古典医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湿病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与发展过程,理清该理论传承创新的脉络,旨在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方向.

  • 孙一奎运用健脾化湿法验案浅析

    作者:孙娟;王键

    通过对<孙文垣医案>中痞满、泄泻、黄疸及带下案之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加以分析,发现孙氏运用健脾化湿法独具特色,将汪机"参芪用法"与薛己"温补下元法"有机结合,温阳药与补气药同用,共奏温阳益气、健脾化湿之功;同时还强调慎用苦寒,防其攻伐脾胃,损伤机体阳气.

  • 健脾化湿法结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血清CEA、CYFRA21-1的影响

    作者:吴继;徐振晔;王中奇;马海峰;邓海滨;赵晓珍;王立芳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结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血清CEA、CYFRA21-1水平以及化疗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62例确诊为Ⅲa、Ⅲb、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化疗+中药)32例、对照组(单纯化疗组)30例,均采用NP方案化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化疗同时口服健脾化湿功效之中药抗瘤增效方.结果:健脾化湿法配合化疗可减轻化疗时血液和消化系统毒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的水平.结论:健脾化湿法与化疗合用具有减毒增效作用,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

  • 健脾化湿方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皮肤AQP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爱妍;史传奎;范玉

    目的:明确健脾化湿方对AD小鼠AQP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模型组、中药模型组,每组10只.特应性皮炎模型建立后,空白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中药模型组给予健脾湿化方灌胃,剂量为10 mL/kg,每日2次,2周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健脾化湿方对AD小鼠皮肤组织AQP3 mRNA及蛋白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空白模型组和中药模型组AQP3/β-aetin值分别为0.13±0.04,0.87±0.22和0.35±0.099.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空白模型组和中药模型组AQP3/β-actin值分别为0.374±0.075,1.285±0.135和0.720±0.077.结论:健脾化湿方可以改善皮肤组织中AQP3蛋白及AQP3 mRNA的表达,可能与促进皮肤的修复有关.

  • 陈建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作者:杜秀萍

    总结了陈建杰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其诊治特色为:①健脾化湿法: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当从湿论治",湿邪贯穿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始终.故化湿、照顾中州的治疗原则亦应贯穿始终.②清热解毒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毒邪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过程中,解毒排毒是重要的方法.③肝肾同治:提出慢性乙型肝炎"久病伤肾",通过补益肝肾提高正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④中西医结合:主张中医,但不排斥西医,善于取其长,中西合壁,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王少华教授从湿论治慢性肝炎经验

    作者:陈永春;陆长勤

    王少华教授认为湿邪是慢性肝炎迁延为患的主要因素,运用淡渗利湿法、健脾化湿法、行气祛湿法、温阳化湿法、化瘀逐水法等从湿治疗慢性肝炎疗效显著.针对"利湿易伤阴",王师还提出了有效措施:①利湿时加用党参、沙参等益气养阴之品,可使邪去而不伤正;②对于病情尚稳定,湿邪不甚的患者,嘱其或间日服、或间歇服;③对于那些湿邪重浊黏滞,难以骤化的病例,可采取小剂量、长期坚持服用的做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伤阴情况的发生;④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芒刺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利湿药物,以防治失其宜,重伤其阴,加重病情进展.

  • 中药健脾祛湿法结合运动干预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韩静;王亚平;张炜;张志银;郑昕;庄敏之;朱艳;张迪;周菲;郭兆玮;吴瑛

    目的 分别观察中药健脾祛湿法结合运动干预30例肥胖症患者及单纯运动干预30例肥胖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准入标准肥胖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健脾祛湿法结合运动干预、单纯运动干预,临床观察3个月后,观察两组前后体重变化、体重指数(BMI)变化、腰臀比变化、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对两组肥胖症患者前后体重变化、体重指数(BMI)变化、腰臀比变化、症状积分变化,经单因素t检验处理,结果显示中药组与单纯运动干预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MI)、症状评分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中药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值与单纯运动干预组治疗前、后体重差值,两组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中药健脾祛湿法结合运动干预组、单纯运动干预组两组均取得明显的减重效果;且中药健脾祛湿法结合运动干预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运动干预组.

  • 孙轶秋教授运用健脾化湿法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经验

    作者:金洁;孙轶秋

    总结孙轶秋教授诊治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孙教授认为肺、脾、肾虚为本病发病之本,脾虚是发病的关键;风、湿(浊)、热、瘀为致病之标,湿热是迁延复发的主要因素;健脾化湿为基本大法,玉屏四君是处方的用药基础;中西结合为治疗原则,随证加减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