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钙离子生物活性与针刺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景丹丹;李忠仁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活性钙离子(Ca2+)做为一个主要的细胞内信使,参与调控许多细胞和组织的生理活动.包括肌肉收缩、新陈代谢、分泌以及细胞分裂等.

  •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面口合谷收”的机制研究概述

    作者:蔡依妏;裴建;傅勤慧

    “合谷穴”能有效治疗大肠经远端循行所过部位“面口部”的疾患.面口部与合谷穴在感觉传人路径的重叠会聚,也为“面口合谷收”提供神经解剖基础.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由于无创伤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及代谢物质的测定,已成为研究针刺中枢效应机制的手段.针刺合谷穴发现激活脑区具有穴位偏侧性,且不同的刺激方法(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电刺激)及得气情况也影响脑功能变化.本文从合谷穴的外周神经解剖结构、针刺中枢响应特征、穴位特异性中枢机制来阐述“面口合谷收”的中枢效应机制.

  • 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吴小华;黄光英;杨雅琴;熊伟

    目的:观察针刺对免疫抑制的Cx43基因敲除小鼠(Cx43+/-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针刺信号传递机制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8~9周龄雄性Cx43+/-小鼠及野生型小鼠(Cx43+/+鼠)各18只,分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制造免疫抑制模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及"关元"穴,每 5 min 行针1次,每次 30 s,留针 15 min,连续治疗 7 d.计算各组小鼠的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数.结果: Cx43+/+鼠及Cx43+/-鼠的模型组与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相比,其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及CD3+%、CD4+ %均明显降低(P<0.05,0.01),提示两种动物模型组免疫功能显著低下.在Cx43+/+小鼠上,针刺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针刺可增强免疫功能;而对于Cx43+/-小鼠,针刺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白细胞数、CD3+%、CD4+%、CD8+%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基因Cx43敲除后针刺的效应消失.结论:Cx43基因的敲除抑制了针刺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提示以Cx43为主要组成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J)可能在针刺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信号传递通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GJ可能与针刺改善免疫力效应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 循经施加机械压力对大肠经三个部位深部组织中氧分压的影响

    作者:许小洋;胡翔龙;吴宝华

    本实验应用三通道组织氧分压测定仪,对3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大肠经线上三个穴点及其两侧旁开约2 cm处的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进行了120人次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机械压迫能明显降低针刺时沿大肠经经线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的变化,而对非经线对照点深部组织中的氧分压影响则不大.而且只有当压迫施加在经线上时,这种阻滞效应才能表现出来.上述结果支持针刺时外周可能存在某种循经行进的实质性过程的设想.

  • 三磷酸腺苷与针刺效应相关性研究评述

    作者:陈波;郭义;赵雪;刘阳阳;李忠正;李迎红;郭永明

    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核苷酸,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细胞内外信号转导、细胞结构维持、DNA和RNA合成等.针刺信号传导过程中,ATP可影响针刺效应,针刺可改变ATP、ATP酶在相关靶器官或中枢系统的含量,ATP在针刺效应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肥大细胞源性外来体参与构建针刺穴位效应启动小网络的探讨

    作者:陈波;李明月;郭义;赵雪;刘阳阳

    外来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是囊泡运输的常见形式,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国内外现有研究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表明,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及相关信号分子等因素相关.外来体参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肥大细胞功能活动、信号分子释放等生理功能.基于外来体与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密切关系,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穴位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的外来体是针刺穴位初始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神经-肥大细胞-信号分子的网络联系中具有信使作用.

  • 腧穴结构研究的思考

    作者:佘琛;徐东升;崔晶晶;王佳;何伟;王晓宇;景向红;白万柱

    腧穴结构是针灸发挥生物学效应的载体.虽然研究者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腧穴结构的探索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几个不同的认识阶段,但是对它的认识程度仍然严重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形态学研究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研究腧穴结构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从体表和局部解剖学水平更好地认识腧穴的结构,而且可以从微观水平揭示腧穴结构中所包含的多种细胞及其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从而促进从穴区局部和全身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角度出发,更深入探讨针灸的生物学效应.从显微结构入手观察与腧穴相关的多种细胞及其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有助于从静态到动态变化的角度增进对腧穴本质的认识.这可能成为今后深入了解腧穴功能的一条新途径.

  • 关于古医籍对腧穴干预次序论述的思考

    作者:黄冬娥;郭健红;林莺

    文章针对当代针灸忽视穴位下针先后次序这一针灸效应影响因素的问题,一方面从古代医籍有关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及气血等中医理论,另一方面从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阐释穴位针刺次序存在的合理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 穴区弹性纤维在提插手法“抗炎”效应中的作用

    作者:王凡;崔光卫;程怀锦;蒯乐;东红升

    目的:探讨穴区弹性纤维在针刺提插手法效应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N组)、模型组(M组)、针刺无手法组(W组)、针刺手法组(A组)、弹性蛋白酶预处理组(TM组)、弹性蛋白酶预处理+针刺手法组(TA组),每组5只.采用细菌内毒素制作家兔发热模型;W组、A组和TA组针刺“曲池”穴进行治疗,W组只针刺留针不做手法,A组留针期间行提插法,TA组用弹性酶预处理后进行A组同样的针刺治疗.造模后2、4、6h检测家兔血清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抗炎因子IL-4含量,6h后取材并观察穴区局部皮下组织弹性纤维形态.结果:与N组比较,M组血清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IL-4显著降低(P<0.01);与M组比较,W组和A组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IL-4显著升高(P<0.01,P<0.05);与W组比较,A组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A组比较,TA组血清IL-1 β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IL-4显著降低(P<0.01).较N组,A组曲池穴区皮下组织弹性纤维卷曲度有所增强.结论:针刺可以显著抑制内毒素诱发的炎性反应,针刺手法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针刺疗效.穴区弹性纤维可能是传导针刺机械刺激的重要环节.

  • 补泻手法与针刺量的关系研究

    作者:常晓波;樊小农;王舒;张亚男;孟智宏;石学敏

    文章从古代文献和现代针刺研究的角度探讨了针刺补泻与针刺量的关系:不应单纯以针刺量的大小来衡量针刺的补泻,刺激量大小与针刺补泻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刺激量大,可能为补,可能为泻;刺激量小,亦可能为补,亦可能为泻.同时,佳刺激量是与患者的年龄、体质及病情等机体状态密切相关.针刺量本身是个相对量,以针刺的基本要素来衡量针刺量的大小,可以使针剌量化研究客观化.但若单纯以针刺量来衡量针刺补泻手法,未免会使针灸失去本来面目.毕竟,针刺量化不能等同于针刺简单化.针刺补泻效应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而真正的补泻手法是以患者的机体状态(虚损状态还是邪实状态)及针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或松滑)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经穴(也依据经穴的特异性,补虚时尽量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泻邪时尽量选择具有泻邪作用的腧穴),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补虚或泻邪的术式结构来操作的,在施术过程中施以一定的刺激量,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针刺补泻的目的.

  • 针刺效应对肥胖大鼠高瘦素和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

    作者:赵志国;王少锦;葛建军;孙立虹;康锁彬;田新乐;徐华州

    近几年瘦素、胰岛素水平与肥胖症的密切关系已成为防治肥胖症研究的热点.瘦素是脂肪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具有降低食欲、调节能量平衡、抵抗肥胖和胰岛素增敏等作用,是机体重要的体脂反馈信号[1];而胰岛素则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机体合成代谢、调节血糖稳定的激素,具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有观点认为它可以作为总体脂量的一个指标,成为肥胖的监测因子[2].肥胖机体常处于高瘦素和高胰岛素状态,也常被称为瘦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状态,肥胖程度随着抵抗状态的改善而缓解[3].

  •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针刺效应对不同脑区CREB/p-CREB表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作者:林栋;赖新生;张宏;唐纯志;吴强;陈采益;洪霖

    目的:观察CREB及p-CREB在针刺穴位后的不同时间点及不同脑区的分布特点,以探讨针刺效应的中枢作用特点.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30只,分为5组(空白组、外关组及非穴组,其中外关组及非穴组按不同取材时间分为即刻组及20min组2个亚组),每组6只大鼠.空白组大鼠仅模拟抓取动作,外关组及非穴组分别针刺外关穴及旁开非穴20min,每5min捻针1次.处理组大鼠分别于针刺结束后即刻及20min后取相应皮质扣带回及小脑水平作冠状位切面,作免疫组化观察分析不同脑区的CREB及p-CREB的表达特点.结果:针刺后即刻及20min在小脑扁桃体区外关组及非穴组CREB表达强度增强,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扣带回仅在起针后20min表达增强且与空白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外关组与非穴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p-CREB在针刺穴位后表现出了较强的特异性,不论在小脑抑或皮质扣带回,即刻针刺外关组的p-CREB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且针刺外关组较针刺非穴组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20min后扣带回的p-CREB表达较针刺即刻明显减少(P<0.01).而偏相关分析及轮廓分析的结果表明针刺后小脑及扣带回的不同脑区存在着随时间相关的分布特征(P<0.01).结论:针刺外关穴使得对小脑及皮质扣带回区p-CREB特异性表达增强,且随着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在不同脑区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

  • 针刺“三阴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评价

    作者:刘安国;严兴科;阚丽丽

    目的:评价三阴穴针刺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临床疗效,为CP针刺治疗提供新的辨证思路与针刺方法.方法:将90例C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三阴穴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三阴穴为主的针刺疗法和常规选穴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通过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CPSI)积分表,统计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其优效性.结果:治疗后,三阴穴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CPSI积分较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患者治疗前CPSI积分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后CPSI积分差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阴穴针刺组症状缓解率达71.2%,而常规针刺组为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三阴穴针刺组(91%)高于常规针刺组(71%)(P<0.05).结论:三阴穴针刺疗法在总体有效率方面优于常规取穴针刺疗法,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从现代科学角度探讨针感与人体生物电

    作者:史智敏

    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带电体,能释放出巨大的生物电能,生物电现象是一切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电现象,也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生物电就难以维持生命.近几十年,针灸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修复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国际上的一致认可,但关于“针刺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如果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找到“针刺效应”与人体“生物电”的契合点,中医将会更加科学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 针刺人迎穴为主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应观察

    作者:殷春;杜宇征

    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血压病血压的即刻作用及长期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于每日14:00-16:00针刺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记录患者每日针刺前以及针刺5 min、15 min、30min的血压值,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3个月.比较同一天内针刺各时点与针刺前血压,比较每隔15天针刺前与第1天的针刺前血压.结果:同一天针刺各时点收缩压较针刺前收缩压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天、第15天、第30天及第60天各时点舒张压较针刺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叉(均P<0.05);治疗3个月期间,每隔15天针刺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第1天针刺前比较均下降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既可降低即刻血压,又可维持降压效应,起到长期平稳降压的作用.

  • 针刺合大椎穴三重法治疗变应性鼻炎: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曹文忠;庞文儒;宣之东

    目的:评价大椎穴施以三重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疗效、远期防复发作用,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简便、长效的刺灸法.方法:将1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针药组、三重法组,每组40例.针刺组取穴大椎、风池、百会、印堂等,施以补虚泻实针法,每天1次;针药组在针刺基础上联合口服开瑞坦(氯雷他定片)10 mg,隔日服1次,连服30天;三重法组在针刺基础上联合大椎穴重刺络、重拔罐、重艾灸,前3天每天1次,之后隔日1次.3组均治疗10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6个月3组患者症状与体征积分,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单项症状分值变化,并比较3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症状与体征积分、单项症状分值均降低(P<0.001,P<0.01,P<0.05),且三重法组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三重法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总有效率为92.5%(36/40),优于针刺组的60.5%(23/38)及针药组的69.2%(27/39,均P<0.01).结论:针刺联合大椎穴施以三重法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可靠,且具有较好的预防远期复发的作用.

  •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宋丰军;蒋松鹤;郑士立;叶天申;张红;朱文宗;陈柄;杨迎民;周龙寿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尿失禁患者204例随机分为电针组(136例)、留置导尿组(68例).电针组穴取曲骨、中极、水道、气海、百会等,行电针疗法,每周治疗5次;留置导尿组给予留置导尿,每2~4 h放尿1次,定期给予膀胱冲洗,配合膀胱康复训练,4周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间隔时间、夜尿次数、排尿不畅、尿失禁程度)、膀胱容量、病人满意度等,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2%(125/130),优于留置导尿组的87.5%(56/64,P<0.05);治疗后除留置导尿组夜尿次数无改变外,两组排尿日记各项评分与总分均显著改善(均P<0.001),且电针组均优于留置导尿组(P<0.001,P<0.05);治疗后两组病人满意度、膀胱容量均显著改善(均P<0.001),电针组亦优于留置导尿组(均P<0.001).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尿失禁症状,增加膀胱容量,疗效优于常规留置导尿.

  • 贺氏火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丽晨;储开昀;曾琳;王麟鹏

    目的:评价贺氏火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接受8周的贺氏火针疗法,以火针点刺曲张静脉,使瘀血流出并自止,再以毫针针刺患侧合阳、承筋、承山、昆仑.对照组在入组后8周内不予任何干预,定期接受随访,第8周后接受与观察组相同的治疗.主要评价指标是修订版静脉疾病临床严重程度评分(RVCSS),次要疗效指标包括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VEINES-QOL/Sym questionnaire)的症状评分(VEINES-Sym score)和生活质量评分(VEINES-QOL score)、洪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评分(HVVSS)的症状评分.入组后及入组后第4周末、第8周末对两组进行评价,第16周末对观察组进行随访期评价.结果:研究期间共5例脱落,脱落率为10%.观察组RVCSS评分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VEINES-QOL评分和HVVSS评分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VEINES-Sym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均有增加,但仅在第8周末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HVVSS评分在第8周末、第16周末与组内第4周末相比降低(均P<0.05).结论:贺氏火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有效,可显著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减轻症状严重程度、减少症状发作频率,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在治疗后8周内仍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将疗程从4周增至8周,可明显提高贺氏火针疗法对症状严重程度的疗效.

  • 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作者:柏芳芳;谭亚芹;苗茂;翟伟;王琦;刘亮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循经感传与不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0名受试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26例)、中年组(243例)、老年组(271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质判定,并予以循经感传测定.观察比较各组的体质分布情况、循经感传出现及感传程度情况,并用Logis 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各组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受试者的9种体质分布: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构成比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循经感传阳性出现率及感传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体人群的9种体质的感传阳性出现率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特禀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而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组的不同体质的循经感传阳性出现率所占比例分布趋势和整体人群相对一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人群中平和质(P=0.025)、特禀质(P=0.018)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正向影响,而血瘀质(P=0.043)在循经感传出现中起到负向影响.青年组气虚质(P=0.025)、痰湿质(P=0.019)、血瘀质(P=0.012)、气郁质(P=0.035)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负向影响;中年组平和质(P=0.001)在循经感传出现中起到正向影响;老年组平和质(P=0.006)、阴虚质(P=0.004)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正向影响.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循经感传出现情况与不同的中医体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可利用其提高循经感传出现率,从而提高针刺疗效.

  • 非穴的效应——基于传统针灸理论的分析

    作者:刘兵

    本文从《内经》传统理论入手,探讨体表非穴的针刺效应.主要包括:循经非穴效应,五体效应(局部效应、共鸣效应、五脏效应、特殊效应),部位效应(近治效应、结构呼应效应、全息效应、特定部位特殊效应)等.提出诸多创新性认识:①刺激体表非穴区,可产生明确的不限于局部近治的效应;如刺激五体有五体共鸣效应及五脏效应(提出五体对五脏的反作用)等.②部位效应内容丰富,其感应、呼应、对应的机理并非基于脏腑、经脉的主导,而与部位身形本身的气机特点有关.③针刺既有抽象的经络、腧穴效应,又有具象的五体、部位等效应;针刺尤其是针尖的“着力点”刺激,可有多种效应规律的叠加.④经穴与非穴刺激及效应的差异在于,前者重“气”,是抽象的,动态的;后者重“形”,是具象的,静态的.

106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