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卒中单元针药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合并睡眠障碍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俊力;张忠文;邵卫;魏丹;陈国华;梅俊华

    目的:探讨针药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合并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抑郁(PSD)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60例分为针灸组、药物组、针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4组均给予卒中单元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训练、语言训练、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等),同时针灸组加用针刺治疗,药物组加用安神合剂治疗,针药组加用针刺及安神合剂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8、24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患者的睡眠状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定患者的卒中恢复情况,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4组HAMD、PSQI、NIHSS、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4组HAMD、PSQI、NIHSS及Barthel评分治疗后均有变化(P<0.05);治疗第8、24周组间比较显示,针灸组、药物组和针药组HAMD、PSQI、NIHSS、Barthel评分均较同时段对照组有差异(P<0.05),针药组HAMD、PSQI、NIHSS、Barthel评分均较同时段针灸组和药物组有差异(P<0.05).结论:针药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及睡眠障碍程度,有助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 电针“四关”穴及相应单穴对PSD大鼠海马5-HT、NE的影响

    作者:张鹏;叶海敏;吴清明;林旭明;覃佐爱

    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海马5-HT、NE的影响,研究电针“四关穴”治疗PSD的机制,同时探索对穴的效应机制.方法:4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待造PSD模型组32只,采用经典Koizumi线栓改良法结合笼内孤养、CUMS法制作PSD模型,再将造模成功的P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四关”穴组、“合谷”穴组和“太冲”穴组,每组8只.“四关”穴组、“合谷”穴组、“太冲”穴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第1天开始采取相应的电针处理,连续干预3周.采用敞箱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RP-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5-HT、NE含量.结果:干预后四关穴组及太冲穴组大鼠敞箱试验爬行格子数及直立次数均高于模型组(P<0.01),太冲穴组直立次数明显高于四关穴组(P<0.05),而合谷穴组大鼠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四关穴组与太冲穴组大鼠海马组织中5-HT、NE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且太冲穴组增加更明显(P<0.05);合谷穴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与四关穴组及太冲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四关穴及太冲穴均能提高P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海马组织中5-HT、NE含量增加有关,但四关穴治疗该病的协同效应并不突出,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针刺“四关”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海敏;张鹏;林旭明;姚雯;任珍;吴清明

    目的:观察“四关”穴与单用“合谷”穴或“太冲”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为对穴研究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合谷穴组)针刺双侧合谷穴治疗,B组(太冲穴组)针刺双侧太冲穴治疗,C组(四关穴组)针刺四关穴治疗,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运用HAMD抑郁量表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评分,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HAMD抑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C组HAMD抑郁量表评分与A组、B组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分别与A组、B组比较,C组总体疗效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与A组比较,C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四关”穴与单用“合谷”穴或“太冲”穴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针刺“四关”穴疗效优于单用“合谷”或“太冲”.

  • 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联

    作者:汤信海;曾凯敏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连锁启动区(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 linked promoter region,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病、自杀行为是否相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测定中国汉族脑卒中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90例(PSD组)和无抑郁脑卒中患者90例(非PSD组)的5-HTTLP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别验证各种基因型与脑卒中抑郁症发病及自杀行为的相关性.结果:PSD组SS基因型及S等位基因频率(64.4%,75.6%)明显高于非PSD组(38.9%,58.3%),S等位基因携带者PSD患病率为LL型纯合子的1.29倍(0R=1.29,P<0.001,95%CI:1.11~ 1.50);对PSD组自杀行为分层比较,有自杀行为组SS基因型及S等位基因频率(76.8%,75.6%)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组(44.1%,58.3%),PSD患者中,S等位基因携带者自杀行为发生概率为LL纯合子的1.3倍(OR=1.3,P<0.01,95%CI:1.08~1.6).结论:5-HTTLPR基因可能是PSD的易感基因,S等位基因可能与PSD及自杀行为相关.

  • 同理心理念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理干预中的应用

    作者:李艳霞;陈虹

    目的 研究应用同理心理念进行心理干预对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运用同理心理念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结果 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均有所改善,主要评价指标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运用同理心理念指导临床护理既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利于护患沟通,方便开展临床工作.

  • 共情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夏小玲;余乐华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2月间本院神经内科收住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32例,按随机数字表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为6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脑卒中病房普通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共情理论为指导的共情护理干预,观察时间为4周。干预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住院患者护理观察量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评定两组临床及护理效果。结果共情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HAMD评分分别为(21.3±3.2)分、(18.4±3.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和实验组NOSIE中社会能力因子评分分别为(9.53±3.03)分、(7.64±3.12)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NOSIE中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抑郁因素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共情护理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焦点式心理干预对脑卒中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彭宁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其症状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焦点式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连续观察8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定,ADL能力(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肢体恢复功能状况,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WHOQOL-BREF)评定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有无差异.结果在研究4、8周末2组患者HAMD、ADL、WHOQOL-BREF评分均有差异(P<0.05).结论 焦点式心理干预可以促进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与躯体康复.

  • 脑梗死磁共振波谱分析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耿熙;杨友松

    磁共振波谱分析能定量检测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的生化代谢.脑梗死灶周围的Lac升高,而NAA正常或轻度降低可作为判断缺血半暗带的指标;通过检测比较NAA/cr、mI/Cr、cho/cr及NAA/mI比值可辅助诊断血管性痴呆及其预后的判断;检测Glx/Cr、cho/Cr的比值可辅助诊断卒中后抑郁障碍及其治疗效果的评价;NAA、Cho可作为卒中后失语语言功能区生化、代谢的指标.

  •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作者:钱连华;吕永良;肖波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急性期至2~3年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PSD的研究发现,PSD的发生不但与卒中损伤部位和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生物学因素有关,还与病人本身的人格特征、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以及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 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

    作者:陈俐;杨超豪;谭红愉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和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HAMD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占比61.54% (32/52),有效率为98.08(51/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64% (17/44)和79.55% (3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从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早期康复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来士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的疗效

    作者:孙青;罗俊;赵亮;付琦芳;李维凤

    分析来士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收集200例PSD患者并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对照组1,对照组2及观察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对照组1实施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2实施来士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2用药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四组患者分别与治疗前24h及治疗12周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和改良Banhel指数(MBI)评分.治疗12周后,四组患者治疗后HAMD、NIHSS、MBI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其他三组(P<0.05).来士普联合认知行为治疗PSD患者,可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并可提高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 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分析(附97例报告)

    作者: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汗密尔顿抑郁量表判定抑郁,对243例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病变性质、病灶数目及发病部位等各项资料进行调查.结果 97例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9.9%,与性别、病变性质和病灶数目无关,而与年龄、文化程度、单身及离异和病变部位有关.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察

    作者:梅海云

    目的测评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帕罗西汀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按CCMD-Ⅲ诊断标准作出抑郁症的诊断,HAMD17项量表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症.对391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评,并将15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79例给予帕罗西汀20mg/d,对照组74例给予安慰剂治疗,15例因各种原因退出了此项研究.4个月后对138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其中治疗组73例,对照组65例抑郁程度进行评分对比.结果急性期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39.13%,以轻、中度为主,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显效率为28.77%,有效率为68.49%,稍有效率2.74%,无效率为0%.而对照组显效率为4.62%,有效率为20.00%,稍有效率为20.00%,无效率为55.3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多为轻、中度抑郁,治疗需综合治疗,除治疗脑卒中以外,还应进行个性化心理治疗及抗抑郁药物治疗.帕罗西汀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抑郁状况.

  •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小脑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变化

    作者:游俊杰;彭春;李云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小脑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 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利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加以慢性不可预见的中等应激刺激(CUMS)和孤养方法造成PSD动物模型,并与正常对照组、脑卒中组及抑郁组作比较.每组8只动物,应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29天小脑NGF和TrkA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小脑中均有GADPH(内参)、NGF和TrkA mRNA的表达,PSD组及抑郁组NGF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TrkA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D组大鼠小脑组织中NGF rnRNA的表达减少可能在PSD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丰富环境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施伯瀚;朱燕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干预在脑卒中后抑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1例)与对照组(21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盐酸氟西汀20mg)及康复训练(Bobath、Brunnstrom、PNF、Rood、运动再学习等),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环境干预(提供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动态刺激)治疗6周,采用HAMD评分及Barthel指数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干预组HAMD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丰富环境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其社会参与及日常生活能力.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智康;袁松;李海峰;王俊华;李明芬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内关、太冲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主穴为百会、内关、太冲,对照组则加用西药盐酸舍曲林片进行治疗,治疗均持续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抑郁程度,采用HAMD减分率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总分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百会、内关、太冲对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有明显的疗效,能使患者的抑郁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其临床疗效与舍曲林相当.

  • 黛力新和阿米替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比较

    作者:萧云;谭泽梁

    目的:比较黛力新和阿米替林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黛力新组和阿米替林组,基于常规脑卒中治疗外分别口服黛力新及盐酸阿米替林,6周后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黛力新组显著低于阿米替林组(P<0.05);黛力新组总有效率为8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2%(P=0.02707<0.05);黛力新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阿米替林组(P<0.05)。结论:黛力新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优于阿米替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立仁;张雯;雷斌;柴松;刘华卫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康复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在住院一周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进行筛选评分,对符合抑郁状态诊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团体组(团体心理治疗+一般康复治疗)和对照组(一般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与康复治疗6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汉密尔顿抑郁表(HRSD)、SF-36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对两组进行评定.结果:经过团体心理治疗后,团体组在神经功能、抑郁程度、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康复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开天门手法对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蒋健晖;王焕霞;徐戟

    目的:探讨开天门手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施行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加用开天门手法治疗与帕罗西汀常规剂量口服,对照组单纯予帕罗西汀常规剂量口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arthel指数评定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优于对照组(P<0.05).①抑郁状态: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开天门手法配合帕罗西汀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状况,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 心理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影响的疗效评价

    作者:冯琼华;刘静

    目的:评价心理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缓解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83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介入心理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间的HAMD评分及AD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康复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十分必要,这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012 条记录 40/51 页 « 12...37383940414243...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