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易水学派论治冠心病撷要

    作者:李涵;张明雪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活动于北方的重要学术流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基本学派特点,在脏腑辨证、脾胃学说、阴证学说、三焦寒热辩治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介绍了易水学派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独到的认识.

  • 浅析易水学派学术源流及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特点

    作者:梁子钰;李俊德;龙子弋

    易水学派以金代河北省易州名医张元素为开山鼻祖而得名,自金元至明清,师承授受,亲炙私淑,代有薪传。易水学派是以脏腑病机理论及其治疗为研究中心的医学流派,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及影响。本文通过参阅易水学派各时期代表医家著作及研究易水学派的相关文献,探析易水学派学术源流和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特点,以期有益于今后更加深入地开展对易水学派的研究,更好应用其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实践。

  • 不同时期脏腑辨证理论内涵差异初探

    作者:任北大;张保春

    目的:明晰不同时期医家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挥,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并对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差异比较法,对脏腑辨证理论在历史源流与内涵传承及创新两方面,分别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自《黄帝内经》始,脏腑辨证经《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小儿药证直诀》发挥,尤其是张元素《医学启源》对脏腑辨证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后,形成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论治体系.结论: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建立对后世易水学派、温补学派及扶阳学派各医家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 伏邪理论发挥

    作者:叶霜

    外感热病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挑战与契机,而相应成熟起来的外感热病理论又往往拓展开去,更深广地指导和影响整个医学的认知和实践,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到金元之际的河间、易水学派的热病学说,到明清时期繁盛的温病学,均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漂移,西医学的碰撞,中医学及其热病理论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 近35年易水学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梁子钰;龙子弋;李俊德

    目的:分析和探讨中国学术史上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派之一的易水学派近35年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以期有益于今后更加深入地开展对易水学派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1980年-2014年间所有与易水学派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易水学派研究文献从年份分布、作者、发文机构、期刊来源及基金资助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0年-2014年35年共有2 925篇易水学派领域研究相关文献,文献量以线性方式增长,发文机构地域覆盖广阔,有核心作者39位,核心期刊5种,基金资助的文献数呈上升趋势.结论:国内对易水学派的研究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 论宋明理学对金元时期医学流派形成与创新的影响

    作者:赵鸿君

    宋明理学各学术流派之间,在学术思想上的继承和吸收、争鸣与辩论,对金元时期河间与易水学派的形成以及医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两大流派的传承关系、医学发展创新与医学交流的探讨,揭示金元医家学术思想中所蕴涵的理学内涵.

  • 薛己对易水学派的贡献

    作者:王泷;郭彦麟;孙钰;任北大;张保春

    金元时期,张元素以脏腑辨证和杂病内伤辨治为主要学说特点创立了易水学派.易水学派学术影响深远,研习者众多,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薛己多被现代人作为温补学派的医家研究,常常忽略其在易水学派中的作用和贡献.薛己继承易水前人的脏腑辨证思想和脾胃学说,强调明确疾病病位及固护脾胃阳气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发展了肾命学说,提出脾统血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家完善肾命学说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且促进了温补学派的产生.故通过对薛己著作思想的研究,探究薛己对易水学派学术理论的贡献.

  • 以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初步解析

    作者:吴昊天;张保春;刘刚;冯骋骋

    天地六位藏象图初见于《医学启源》,其为金代医家张元素藉“三才观”“系统论、控制论”之思维而对脏腑辨证所进行的重新挖掘,此学说对中医脏腑理论之延伸颇有裨益,故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其所主张的藉“术数”“五行象数”等理论对传统藏象理论进行补正,颇具参考价值.故本文在初步探讨“天地六位藏象图”视角下,将“天人合一”之系统观植入藏象体系,并简要论述“五脏调平”机制的内容.

  • 《难经》与易水学派

    作者:蔡超产;孙鸿昌;李敏

    《难经》是五行体系的代表性著作,在五行思想的指导下难经形成了以“五邪”思想为主导的辨证体系,以“补母泻子”思想为主导的论治体系.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完美继承了这一思想,形成了在五行思想指导下以脏腑辨证与补母泻子为主体的易水学派,并先后经过了李东垣,王好古等弟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独特的学术流派.本文一方面详述易水学派继承《难经》体系的思想概况,一方面详述易水学派对五邪思想的应用,一方面阐释易水学派利用补母泻子思想的广泛度.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使易水学派的思想来源与思想主体昭然若揭.

  • 脏腑阴阳辨证思维对易水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作者:朱琳

    脏腑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黄帝内经>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易水学派以五脏阴阳辨证观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脏腑的寒热虚实论点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探讨脏腑的虚实病机,并将药物功效与脏腑辨证结合起来,在遣方制药方面,发明了性味归经及引经报使等药学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 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异同比较

    作者:张再康;张紫微

    易水学派和河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所处社会背景、面临医学风气、接受运气学说、继承创新、影响久远等5个方面就其相似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关注角度、继承角度、创新角度、影响结果等4个方面就其不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 基于关键词的易水学派研究文献分析

    作者:梁子钰;李俊德;龙子弋

    目的 基于文献探讨易水学派研究的特征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纳入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易水学派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关键词为基础对易水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2925篇,入选关键词17 253个,独立关键词3529个.将关键词分类汇总,出现频次高的前3位依次为病症(2503)、古代医家(2393)、治法治则(2090);从各类前10位高频关键词占比分析,古代医家(85.37%)和学派学说(83.86%)占比高,而病症占比(14.50%)低.研究关注的病症是脾胃病、内伤疾病以及虚证症状,关注的医家是李东垣和张介宾,关注的学说是阴火学说和脾胃学说.年度词频相关系数较高(r>0.7)的关键词涉及了易水学派中重要的著作(《脾胃论》)、重要的医家(李东垣)、重要的理论(阴火、相火)、重要的治则治法(甘温除大热、温补、升阳法)以及重要的方剂(升阳散火汤).结论 易水学派研究内容及所涉病种广泛,当前研究集中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其在中药理论、用药规律、组方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 学习医家张元素的体会

    作者:栾胜军

    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首推代表.易水学派是以研究脏腑病机及其辩证为中心内容的一个医学流派.这一学派着重于脏腑证候的病机与治疗的研究.特别是把脏腑虚损的病机作为研究中心,重视精气的虚损一面,尤其对脾胃虚损为突出.故其临证治疗上,常又多偏于温补,所以又称之为"温补学派".

  • 易水学派对指导中药治疗脾胃病的研究

    作者:尚冰;丛培玮

    本文就易水学派创始人李杲对脾胃病的中药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不同治疗角度阐述了易水医家对治疗脾胃病的理论观点.

  • 格物致知探络病泽世甘为孺子牛——从通心络25年的发展看科学家吴以岭的成长

    作者:缪志华;陈妍洁

    燕赵自古多名士,在中医药学发展上也有辉煌的历史,中医著名的七大医学流派便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诞生于此,金元四大家河北就有刘河间、李东垣两家,古有扁鹊《难经》,清有王清任《医林改错》,近代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值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位勤勉好学的年轻医生,在河北省中医院潜心钻研,不断尝试,于1982年研制出著名的通心络胶囊,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他不断探索与此相关的络病领域,并终完成185万字的巨著《络病学》,奠定了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他就是我国著名络病学科学家,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

  • 易水学派张元素

    作者:赵子昂

    金元时期,以刘完素为代表的河间学派与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因各自的学术思想不同而展开争鸣。据《金史》记载:有一次刘完素罹患伤寒,久治不愈,恰逢张元素途经此地,便前去刘府探望。当时,刘完素的名望和年龄都高于张元素,因此,病床上的刘完素对张元素的到来不屑一顾。张元素并不介意,细心为刘完素诊脉,问过所用方剂,指出用药不当之处,开具了新处方。对此,刘完素很不痛快,然而还是按照张元素的方药服用了。一剂下肚,即感周身惬意,三剂过后,大病获愈,完素这才对洁古的医术刮目相看。自此,张元素医名大震,民间便流传着“完素伤寒元素医”的佳话。

  • 易水学派在宫廷医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李斯琪;李林俸;亢小雨;吴浩南;张苗苗;孙世辉

    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在中药学、针灸学和脏腑辨证等方面均有深厚造诣.易水学派逐渐分化出补土派、补肾派,并且走入宫廷,广泛渗入到宫廷医学的多个临床学科中,成为宫廷医学流派的思想主流.经过后世历代宫廷御医因时、园地、因人制宜的创新和发挥,将易水学派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 从《此事难知》看王好古对易水学派思想的继承

    作者:贾云芳;董尚朴;侯仙明

    王好古,字进之,古赵州人(今赵县),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易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时与李东垣同学于易水张元素,张氏殁后,王好古又师从李东垣,自谓得师不传之秘,成为易水学派承前启后的一位名医.[1]

  • 易水学派师承私淑著述考

    作者:赵士斌

    易水学派肇始于金代,因创始人张元素是河北易县(金之易州)人而称其为易水学派。该学派师承传人及私淑者,以张元素、李东垣、张景岳、薛已、李中梓、赵献可六大家著名。
      元素之学,先后传于李东垣与王好古,李东垣之学传于罗天益。私淑李东垣的学者,有薛已、张景岳、李中梓诸家。赵献可又私淑薛己。传献可的学者,有高鼓峰、董废翁、吕晚村诸人。张璐对薛已和张景岳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李中梓之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其师承私淑著述考如下。

  • 易水学派对脾胃学之病因病机学思想的探究

    作者:尚冰;丛培玮

    易水学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以探讨脏腑虚损病机为主要课题,善以补益法调治内伤病的一支流派.特别是对脾胃病的认识尤为深刻,创立并且丰富、发展了脾胃学说,先倡导此方法的是金代易州名医张元素.张氏对脾脏病虚实寒热病机指出"脾病则舌强不嗜食,呕逆、四肢缓;虚则多癖,喜吞,注痢不已.同时又指出:"胃,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痛,不下食,呕逆不已;虚则肠鸣胀满,滑泄…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而易水学派中具影响力的李杲[1]对脾胃病的致病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