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温病学及达原饮

    作者:赵博;高繁

    温病有别于伤寒,并且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而完善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早在《难经·五十八难》就有提到温病,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病”.说明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隶属关系,温病与狭义的伤寒是外感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经过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到了清代就有了对温病病因病机的阐述.治法上与伤寒也大不相同.一般用辛寒清热,苦寒泻心,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辨证上,温病重用的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针对的是肺经,胆经,胸膈,少阳,阳明,少阴,肠腑,心包,三焦,膀胱等特定部位.

  • 米子良治疗胃病的经验

    作者:麻春杰;崔雪亭

    米子良教授从医50载,是内蒙古地区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伤寒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米教授致力于中医《伤寒学》的教学与临床,对脾胃病的诊治造诣颇深。“治中焦如衡,非平不举”,指调理脾胃升降之气机。胃的生理功能集中体现于“降”,胃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胃通降失常则传化无由,壅滞为病。米教授指出,胃能保持通的状态,有赖于胃气的推动作用,因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只有通降功能正常才可使饮食经腐熟后向下传送至小肠。因此,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说明,简称“胃主通降”。故诊治胃病当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即通降是治疗胃病的大法。

  • 宋金元伤寒学发表攻里治法形成、扩大与消解的历史考察

    作者:李成卫

    考察发表攻里活法形成、发展的历史,认为该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形成于北宋伤寒学,与在表腠理郁遏、化热入里成实的病机相对应,是表里诊治体系中“无条件”成立的治法;金代由刘完素、张从正等医家扩大应用到杂病,同时引发关于疾病虚实、攻补的学术争议,终到元·王履提出伤寒传经、直中等学说,其争议得到协调解决,发表攻里也不再是“无条件”成立的治法.

  • 《伤寒学》教材若干问题的商榷

    作者:凌云;赵鸣芳

    《伤寒学》教材是各中医院校广泛使用和好评的《伤寒论》教材,因而一版再版,2006年在原版《伤寒学》基础上进行了二版修订,目前再版时更名为俭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伤寒学》.该教材重点突出,讲授清晰,条文篇章分类合理.然而虽修订再版也百密难免一疏,在对部分条文方药解释上欠缺合理,尤其是桂枝加附子汤证治法、小青龙汤配伍意义、阳明病179条三阳阳明含义问题值得商榷.

  • 伤寒学术史研究刍议

    作者:万晓刚

    1伤寒学术史的性质与任务伤寒学术史属于医学史范畴.医学史是研究医学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伤寒学术发展史作为其分支之一,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自然科学领域属于应用科学范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则是一门特殊的历史科学.

  • 朱肱《活人书》对南宋伤寒学的影响

    作者:逯铭昕

    朱肱的《活人书》是宋代著名的伤寒学著作.基于朱肱本人的学术见解,以及官方的着意推动,此书刊行后,对后世伤寒学,尤其是南宋伤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南宋时,出现了许多继承与发展《活人书》学术观点的著作,或是注释,或是编为歌诀、概要,或是征引、继承,或是加以辨议.如王肃《增释南阳活人书》即是为注释《活人书》之作;而编为歌括或概要者,有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李知先《活人书括》、钱闻礼《伤寒百问歌》、杨士瀛《伤寒类书活人总括》、汤尹才《伤寒解惑论》等;征引、继承者有李柽《伤寒要旨》、郭雍《伤寒补亡论》、孙志宁《伤寒简要十说》、陈自明《管见大全良方》;至于对《活人书》加以辨义者则有程迥《活人书辨》和卢祖常《拟进活人参同余议》.这些著述的出现,一方面是朱肱《活人书》影响的体现,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朱肱《活人书》对其后伤寒学的影响.

  • 内蒙古医科大学关于伤寒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届定

    作者:任存霞

    本文旨在明确内蒙古医科大学伤寒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其特点既有基础学科属性,又有临床学科属性,着重在伤寒学科特色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研究,指出其发展应在“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下进行,清晰了其当前的发展态势,明确了内涵与外延丰富和扩展的未来方向,可为伤寒学科发展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伤寒学 科学 内涵 外延
  • 论CBS教学法在伤寒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陈少芳

    CBS(case based study)是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伤寒学教学应提倡传统教学与CBS教学的有机结合与优势互补.CBS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临床思辨能力,有利于医学生多种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其病例的选择来源渠道甚广,应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今后改革的方向等.

    关键词: CBS PBL 教学法 伤寒学
  •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岳小强;杨学

    <伤寒学>是中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临床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提高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伤寒论>中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方法外,还要逐步养成在临床实践和文献研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伤寒学 PBL 能力测验
  •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对伤寒学的贡献

    作者:张星平;肖莹

    方有执力主错简重订,认为伤寒应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太阳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纲.将风寒中伤营卫之说提到整个伤寒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深刻地提示了伤寒病的发病、传变、转归的规律,这是对伤寒学的发挥.

  • 宋人与伤寒学的崛起

    作者:杨小敏

    宋代是伤寒学积累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经过汉唐八百年的隐约传承,宋代倡导“经方”的文人、分科实践的专业医家和习惯寻求验方的基层民众,三者以不同的旨趣关怀,合力推动伤寒学真正走向成熟.这三个群体在宋代的有所作为,不仅构筑起更加完善的伤寒学体系,也直接引导了金元医家寒温争鸣的医学空间和发展倾向,为之后伤寒学的独立设科奠定了充分基础.宋代文人、医家和民众的联结网络,既提升了经方类医学成果的历史地位,也促使中国古代医药事业融入了具有纵深影响的社会文化范畴.

  • 现用《伤寒学》教材几个问题的商榷

    作者:赵鸣芳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 论卫分证与太阳病的关系

    作者:王贾靖;刘涛

    本文从太阳病和卫分证的概念范畴、所感外邪性质、辨证论治三个角度,并结合王灿晖教授的温病学课堂讲稿,进行两者之间的差异比较来明确温病和狭义伤寒之间的关系.

  • 试析伤寒学与温病学在舌诊上的差异性

    作者:刘友章;丁站新;宋雅芳

    大多数人认为,舌诊与脉诊相比,舌象相对脉象来说比较直观.所以舌诊比较具有客观性,对于同一个病人来讲,不同医生的诊断结果差异性不大,而对于脉诊而言,则由于个人的主观性较强,所以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较大.其实不尽然,就舌诊而言,由于所基于的理论基础不同,对病因病机认识的差异,同样导致了舌诊有较大的差异性.本文试从温病学与伤寒学的角度出发,从舌质、舌苔等方面,分析这两个学派在舌诊上的差异性.

  • 伤寒学、《伤寒论》与《伤寒论》学

    作者:李心机

    <伤寒论>就是"论伤寒".在仲景前后那个时代"论伤寒"的诸家中,张仲景是影响大的一家,但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使今人只见到一部比较完整论述"伤寒"的<伤寒论>.医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伤寒"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从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内容庞大的"伤寒病学"或"伤寒学".伤寒学的定义可以借鉴现今温病学定义的表述形式.<伤寒论>是庞大的"伤寒学"体系中一支根深叶茂的主干.<伤寒论>是"伤寒学"非常重要或主要的内容,但不是"伤寒学"的全部,"伤寒学"绝不等同于<伤寒论>.以伤寒病为对象研究伤寒病和以<伤寒论>为对象研究<伤寒论>,是两个不能混为一谈的问题.

  • 伤寒学家刘举俊学术观点拾零

    作者:孙守信;刘永强

    刘举俊(1920-1989),生前系甘肃省中医学校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潜心研究和讲授《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温病学》40余年,为甘肃一代伤寒学家,桃李遍及陇原大地,在甘肃省中医学界颇负盛名.笔者在校学习期间,亲聆教诲,收益良多,今整理其伤寒学学术观点一二,以与同道师友共飨.

  • "小冰河期"促成了温病学说

    作者:杨葛亮;杨学

    明清"小冰河时期"气候剧变,天灾不断,朝代更迭,战端纷纭,大疫流行,为温病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经历了两千多年缓慢摸索的温病学被时势迅猛地推上了历史舞台,成功地摆脱了伤寒学的"束缚",形成了独成一派的理论体系.

  • 学界大师长寿密码

    作者:王昱晔

    不久前,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史研究泰斗刘绪贻携夫人齐迎百岁华诞,给珞珈山留下了一段佳话.在学界,百岁夫妻不常见,但百岁老人比比皆是."哈佛三剑客"中,除了吴于廑先生80岁逝世之外,武大的韩德培教授、华科大的张培刚教 授分别活到了99岁、98岁.著名语言学家、湖北大学资深教授朱祖延活到了90岁;当代伤寒学泰斗、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培生活到了96岁;中国医学泰斗裘法祖则活到了94岁;5月31日仙逝的红学大师周汝昌,也享年95岁.

  • 当代伤寒学一代宗师

    作者:成肇仁

    李培生先生医承家学、广撷博采,历经70余年临床体验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伤寒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在先生9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顾先生成才之路,研讨先生的学术思想,以启来者.

  • 宋俊生中医诊疗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屈杰

    对宋俊生先生中医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其“外感内伤病寒伤论”是对仲景伤寒学的重大发展,其勇对医疗过失,实事求是,衷中参西,敢于质疑中医经典的治学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