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的思路及意义

    作者:曹雪滨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历经10年,目前仍在继续进行当中,作为一项系统研究,有一条清晰的研究思路是至关重要的. 现将笔者的工作思路及所进行研究工作的特点总结如下,以期为开展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同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认识与研究现状

    作者:李刚;王均玉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指由于不同原因使股骨头发生部分或完全性缺血,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坏死的病理过程[1].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疑难疾病.

  • 论水肿的证治规律

    作者:顼祺;顼志兵

    水肿因涉及病种较多,病情复杂,且易反复发作,治疗上有一定困难。以标本论,水湿留聚为其标,脏腑内虚为其本,根据邪正进退的不同情况,可分3个阶段辨证论治。邪气盛实阶段,以祛邪利水为主;邪实正虚阶段,宜利水扶正兼施;邪退正虚阶段,当扶正治本为主。探讨其证治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疗效与减少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辨治规律探讨

    作者:丁元庆

    中风病早中晚期常伴见痰热腑实证,其病机特点为痰热壅结,胃气不降,标实突出,临床症见腹部胀满,大便不通或不畅,口气臭秽,呃逆,舌苔黄厚腻,脉滑实等.治疗宜急行通腑泻热,常用大黄瓜蒌汤(痰热为主者)、调气通腑汤(气滞突出者)加减治疗.同时应重视行气化痰、逐瘀通络法的运用,如此方可气调、腑通、热除、痰去,疾病向愈.

  •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不寐病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王俊霞;姜德友

    对古今有关不寐病的中医医案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运用医案文献研究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探求不寐病的证治规律,为临床防治不寐病提供更多借鉴和辨证的新思路.

  • 《医学正旨择要》消渴证治规律分析

    作者:杨胜林;秦琼;乔磊;张建英;张明;马凤丽;聂坚

    通过分析《医学正旨择要》消渴篇的具体内容,初步揭示了该书消渴病的证治规律特点,认为该书在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上以肾为核心,特别重视与心的联系,且与肺、脾、胃关系密切;病机上多言虚热、燥热;病证上既有上、中、下三焦分证,又重视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描述上常常涉及两个以上脏腑,很少只言一脏一腑,对后世辨证论治该病颇多启发.

  • 《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探析

    作者:罗美玉

    <傅青主女科>为中医妇科经典著作之一,其学术思想及创制的方剂至今仍有独特价值,为临床所常用.傅氏治疗带下病,论述精辟,用药精当,笔者试对<傅青主女科>带下病探析如下.

  • 淋证证治规律的现代研究概况

    作者:段银枝

    淋证乃泌尿生殖系常见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急拘,痛引腰腹等症状,其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系感染、尿道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乳糜尿等。因本病易反复发作,常常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尊崇古代医家的辨证论治法,主张用中医辨证或针刺的方法来治疗该病;有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主张以中药为主配合西药控制感染,或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西药等;但大多医家主张单用中药治疗本病,以发挥中医的优势。

  • 唐宋以前中风病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窦志芳;郭蕾;张俊龙;张鑫

    中风病病名从张仲景第一次正式提出后,在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下,其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其病因病机上经过了从外风-内风-内外风3个时期.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以"外风"立论.对于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虽然以"外风"为主,但各医家对中风的具体病因病机、辨证规律及治则治法的研究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医论入手,分析"外风"立论时期各医家对中风发病规律的认识,并总结其规律,以期探讨病机变化规律,为治疗中风病提供广阔前景.

  • 多元分析方法在辨证论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作者:田松

    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证候的高维高阶特性为证候实质的研究、证候的规范化、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等带来了困难.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特征提取和规律探索是研究中医学临床规律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 基于数理统计研究的小青龙汤方临床运用规律研究

    作者:窦志芳;韩芳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所创立的用于治疗外受风寒、内停水饮的常用方剂,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临床运用规律,通过对1991年-2011年中国知网、万方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所有运用小青龙汤的相关医案进行统计学处理。小青龙汤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咳嗽、胸闷、气喘和纳差等,用药以其原方药物为主,多配伍茯苓、陈皮、白术等健脾利湿药物,以及杏仁、苏子、葶苈子等具有宣肺平喘作用的药物。

  • 中医学对老年痴呆范畴及病机的认识

    作者:史通方

    中医学传统理论中并无老年性痴呆之名,但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却有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到该病的症状,关于痴呆病病名的记载早见于东汉华佗所著的<华佗神医秘传>.历代医家主要从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方面对其加以论述,主要认为是由于肾精不足、痰浊、瘀血等所致,为今日系统研究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奠定了重要基础.

  • 目系病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柴金苗;张俊龙;张建英

    目系是中医眼科重要的结构之一.<灵枢·大惑论>首次提出"目系"概念,但对目系病的认识至今仍比较粗浅.目系病临床发病率较高,通过对目系病临床医案的数理统计分析,探讨目系病的证治规律,以期对目系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基于中医古文献数据分析的不寐证治研究

    作者:林佳

    本研究通过对古文献中不寐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不寐的病因病机和处方用药的规律,以期对不寐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 张仲景太阳经发热证治规律探析

    作者:陈靖;徐月英

    治疗外感热病,当分清伤寒抑或温病,治法迥异,不可混淆.今从<伤寒论>有关太阳经发热的条文分析,外邪侵入人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情的轻重与邪气入里程度和病人的体质有关,探讨太阳经发热的证治规律.

  • 原发性肝癌古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尹桂平;田思胜

    广泛收集防治原发性肝癌的古今方药,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古今证治规律.得出古今均较重视健脾理气药的应用.使用化痰软坚药、利水渗湿药、攻下逐水药的比例均相对较小;在此基础上,古人重温补而令人重清热,古人重补阳而今人重滋阴,古人重气郁而今人重血瘀.提出肝癌的基本防治思路:健脾理气是贯穿始终的肝癌防治思路;习古鉴今,合理运用温补脾肾法;肝癌腹水慎用峻下逐水药.以期对该病的临床工作提供文献学指导.

  • 宫颈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系统综述

    作者:曹鎏;殷东风;潘玉真

    [主要目的]分析宫颈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宫颈癌患者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经细胞涂片或病理诊断为宫颈癌;中医四诊资料全面;同一患者多次入院证候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肝郁气滞型,乏力,口干,口苦,心烦,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肝郁脾虚型,乏力,腹痛,腹胀,眠差,恶心,便溏,胸闷,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湿热下注型,腹痛,纳差,尿频,尿痛,便秘,舌暗红,苔黄,脉滑;脾肾阳虚型,乏力,腹胀,腰痛,下肢浮肿,纳差,尿少,排尿困难,便秘,眠差,口干,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④评价指标:KPS评分、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共48例(57例次)住院宫颈癌患者原始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临床表现,入院功能状态评分(含死亡出院病例).功能状态: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卡氏,KPS,百分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临床症状频率及出现频次并排序.[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出现频率排序:乏力,纳差,苔薄白,腹痛,腹胀,下肢浮肿,舌暗红,下肢疼痛,舌红,舌淡红,便秘,脉沉细等.辨证分型:57例次辨证为肝郁气滞11例次(19.30%),肝郁脾虚13例次(22.81%),湿热下注19例次(33.33%),脾肾阳虚14例次(24.56%).次要临床表现出现频率排序:皮肤淤点、自汗、少苔、呕吐、呼吸困难、带下异常、脉细数、脉弦滑、胁肋胀痛、小便失禁、畏冷、发热、便血、脉弦、胸痛、尿痛等;次要临床表现辨证分型:3种兼证,血瘀证5例次、血证7例次、痰饮证13例次.从临床症状、体征、KPS评分统计分析死亡率,湿热下注和脾肾阳虚死亡率较高.[未来展望]随着科技发展,未来中医药治疗将以创伤少、可持续,改善患者不良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主要目标.

  • 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治规律系统综述

    作者:杨婧;殷东风;高宏

    [主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证治规律临床资料.[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合并LDVT恶性肿瘤患者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或未经病理诊断,但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或者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院期间均采用中药汤剂口服进行治疗;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③诊断分型:气滞血瘀型:患肢肿胀,皮温略高,局部皮肤暗紫,情志抑郁,善太息,时有胸胁胀闷,纳差,嗳气,小便不利,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涩.脾虚湿困型:患肢浮肿,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皮色略暗,时有腹部隐痛,纳差,小便不利,舌淡,可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④评价指标:ZPS评分、有效率、死亡率.共23例住院合并LDVT恶性肿瘤患者原始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合并LDVT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时的功能状态(Performance Status)进行评分.疗效判定: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功能状态:采用Zubrud-ECOG-WHO(ZPS,5分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Fisher's exact test)对其与中医证型及ZP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临床症状频率计算,以症状出现频次排列.[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以重度浮肿、面色少华、乏力、纳差、舌淡、情志抑郁、腹部隐痛、善太息等出现频次依次排列.根据合并LDVT的恶性肿瘤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23例患者经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证12例和脾虚湿困证11例.气滞血瘀证症状改善优于脾虚湿困证(P<0.05).中医证型与死亡率没有明显相关性(P =0.069 >0.05),ZPS <3分死亡率较ZPS≥3分低(P =0.017<0.05).从临床症状、体征、恶性肿瘤的转移及ZPS评分情况来分析,脾虚湿困证患者的症状重于气滞血瘀证患者,转移率较后者高,患者的功能状态也劣于后者,故其临床治疗的缓解率低,且不论死亡率较后者高.[未来展望]中医药对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作用显著,尤其对实证为主的气滞血瘀证疗效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但其分型和治疗的规范化仍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 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

    作者:窦志芳;张俊龙;阎川慧;陈燕清;范凯芳;何姗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通过筛选,选择其中的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肝郁脾虚型出现多,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具体药物以白术、陈皮和茯苓为多.疏肝理气药次之,以白芍出现多.宣肺药以防风、桔梗为多用.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以健脾为第一大法,兼及疏肝理气.此外,不要忘记恢复肺气的宣降.

  • 从肝脾肺三脏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思考

    作者:张俊龙;窦志芳;陈燕清;阎川慧;范凯芳;何姗

    目的:从文献学层面研究肝脾肺三脏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通过筛选,选择其中的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肝郁脾虚型出现多,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具体药物以白术、陈皮和茯苓为多.疏肝理气药次之,以白芍出现多.宣肺药以防风、桔梗为多用.结论:健脾益气肠易激综合征的第一大法,疏肝理气为其重要治则,恢复肺气正常宣降为重要补充.

170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