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循证的角度探析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证治规律

    作者:谢豪杰;严美花;张乐;肖雅;赵晓山;罗仁

    目的 借鉴Meta分析原理,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调研有关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治疗性的文献,了解其证治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维普咨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989~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79 ~2009)、万方数据库( 1982~2009)、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1990 ~ 2009)、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CMCI)(1994~2009),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建立文献信息采集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 符合要求的文献共223篇,病位以脾肾型出现的频率高,占43.9%,病性以气虚+阴虚+血淤型出现的频率高,占73.1%,治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淤法出现频率高,占50.2%.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在病性、病位及治法分布方面具有一些规律.

  • 中医治疗痛经病的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贾波;区佩衡;沈涛

    目的 研究中医治疗痛经病的证治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古今文献治疗痛经复方425首,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研究痛经病的证治规律.结果 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是气滞血淤、寒凝血淤、淤阻胞宫、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单味药使用频次为55次以上的药物(甘草除外)依次为当归、川芎、延胡索、白芍、香附、肉桂、红花、五灵脂、乌药、桃仁;配伍频次居前10位的多为当归、川芎、白芍、延胡索、香附、甘草的排列组合.结论 研究表明:①痛经基本证型中,属实证者以气滞血淤,寒凝血淤为常见,属虚实夹杂的以气血两虚兼气滞血淤、血虚夹淤兼气机阻滞为多见;②活血化淤药、行气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血药、补气药的遣用,是中医治疗痛经的基本配伍规律;③当归、川芎是治疗痛经的基本药组.

  • 基于文献数据分析抗精子抗体阳性所致不育不孕的证治规律

    作者:李杰;张凤瑞;周也;张科;邢益涛;冯青;秦国政

    目的 总结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所致不育不孕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获取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所致不育不孕的有效文献,将属于辨证治疗的信息录入数据库,根据相关书籍对其进行规范统一,并分门别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纳入的48篇有效文献中涉及病例3734个,30类证候分型,前三位是湿热证、肾虚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病性类证候要素14类,常见的是阴虚、血瘀、气虚、阳虚、湿热、精亏;137味中药,出现了715次,常用药是当归、丹参、甘草、菟丝子、生地黄、黄芪、山药、赤芍、女贞子;按药物功效分16类,前4位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结论 该病辨证以肾虚为主,以湿热血瘀为标,同时要兼顾他脏他因.治当以扶正祛邪为总则.以“补虚+清热+活血”为组方基本思想,并根据实际情况,随证加减.

  •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痹病证治特色初探

    作者:文彬

    先秦两汉时期,在阴阳、五行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天人合一整体观的指导下,结合早期的解剖知识及日渐积累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从而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就痹病而言,在基础理论方面,对痹病病因病机有了创新性认识,强调外因责之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内因责之于营卫失调.在痹病脉象理论的阐述方面,提出五脏之痹脉象各异,以人迎寸口脉诊详辨痛痹,以太谿脉诊决阴痹生死,并且确立了营卫气血在痹病发生中的地位.尤其在痹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方药等方面发挥甚多,创新了痹病的的外治方法,初步形成了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中医痹病诊疗体系,对后世诊治痹症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

  • 基于创新专家意见法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的研究

    作者:董佳妮;张兰

    目的:运用创新专家意见法研究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全国60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早期DN病变部位为脾,络,肾;早期DN辨证分型为肾气虚,脾肾(气)阳虚,肾阴亏虚,气虚血瘀,肾阳虚损,脾肾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早期DN治疗原则为补肾固精,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补肾健脾活血,补肾益气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益气活血,补肾健脾.结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专家的积极性较高,意见可信度高,协调性好,早期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基本得到专家认可.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机特点及其证治规律初探

    作者:陈俊;肖万泽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以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加、作用增强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虽无甲亢的病名,但有类似甲亢的记载.古人将甲状腺肿大类疾病统称为“瘿病”或“瘿瘤”,将与甲亢有关的甲状腺肿称为“瘿气”,而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甲亢,隶属于“消渴”、“惊悸”、“振颤”等范畴[1].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甲亢,不仅可以减少西药的用药量和毒副反应,而且在改善症状、治疗合并症及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该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的辨证分型复杂多变,因此,深入探讨甲亢不同时期的病机特点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痰瘀同治方治疗心绞痛现代医案用药规律的关联规则分析

    作者:廖若夷;吴燕妮;蔡华安;张月娟;范建民;张稳;彭廷云

    目的:分析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所收录的痰瘀同治方治疗心绞痛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痰瘀同治方中常用药物配伍、组方与证治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医案115首,所用中药共132味.瓜萎、丹参、薤白、川芎、半夏、黄芪、茯苓、当归、陈皮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医案痰瘀同治方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其药物四气以温、平、寒药为主,五味以苦、甘(淡)、辛为主,药物归经以归心经、肝经、脾经为主;痰瘀同治方治疗心绞痛频次较多的药对为瓜萎与薤白或半夏、瓜蒌与丹参、丹参与川芎或黄芪及半夏与茯苓或陈皮;出现频率多的3味药物组合为瓜萎、薤白与半夏或枳壳;核心组方为瓜萎薤白半夏汤、川芎当归散、茯苓川芎汤与黄芪丹参汤等化裁而成.结论:现代临床医者应用痰瘀同治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配伍用药规律为化痰药、活血化瘀药与补益气血药、理气药、祛湿药的结合为主;治法治则为活血化瘀,理气化痰,养心通脉.

  • 妇科血证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王若光;尤昭玲;王陆颖;李春梅;尤卉;叶赞

    妇科"血证"包括多种类型女性生殖器官病变,其证治规律及方药配伍研究对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可能起到关键性促进作用.笔者从妇科"血证"证治机制、"调经"证治规律及机制、"三阴论治"理论与周期治疗、月经与肝、脾、肾脏腑理论、"气血""精血"理论与月经关系、治法理论、"调经妊子"内涵及机制、证候规范、规律以及局部病变与全身表现间关系、方药配伍及其规律和物质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开展妇科"血证"证治规律研究,对于中医妇科学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 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郑慕雄;邱洁;黄莹;苏惜香;李腾蛟

    目的:探讨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治疗规律.方法:对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自血疗法治疗,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记录各个中医证型患者治疗前后荨麻疹活动性(UAS)评分,比较分析各个证型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脾虚夹湿型、气血不足型、肠胃湿热型、风热型、风寒型的U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而气滞血瘀型U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5.00%,其中以气血不足型患者总有效率高(90.91%),各型疗效依次为气血不足>脾虚夹湿>风寒>肠胃湿热>风热>气滞血瘀.总有效率虚证患者为88.41%,实证患者为56.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对辨证属于虚证证候组的患者疗效较好,以扶正补虚的辨证思路指导临床应用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较为适合.

  • 清代名家哮喘医案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林晓冰;刘小虹;汪玉梅;温敏勇

    通过对55例清代名医治疗哮喘验案中的诱发因素、病机、脉象、治法、用药特点等证治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哮喘的主要病机以及治疗哮喘的常用药物及治疗经验.

  • 《伤寒论》腹痛证治规律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章浩军;刘启华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1].腹痛之症在《伤寒论》可见“腹中痛”“绕脐痛”“少腹满、按之痛”“腹满痛”“时腹自痛”等16条条文中描述,其在太阳篇有4条、阳明篇3条、太阴篇2条、少阴篇4条、厥阴篇3条.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腹痛相关条文进行归纳分析,探讨仲景论腹痛证治规律,并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将腹痛证简化分为阳明热结证、三阴寒结证二大证,进行辨治.现作分析如下.

  • 从浊毒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证治规律

    作者:张纨;李博林;王志坤;张晓利;孙健慧

    溃疡性结肠炎与浊毒关系密切,浊毒相干为害贯穿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全过程,化浊解毒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临床上本病单纯的浊毒证相对较少,浊毒常与气滞、血瘀、脾虚等夹杂出现,表现为浊毒证的不同类证.笔者以浊毒理论为主线,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主病证——浊毒证,开展其临床类证探讨,归纳了气滞浊毒、脾虚浊毒、血瘀浊毒、阴虚浊毒的证治规律,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细化辨证、用药及探索同病类证具有一定价值.

  • 基于清代医案数据分析的妊娠恶阻病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严晓莹;王晨媛;邓高丕

    妊娠恶阻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本病的特点是妊娠早期(6周左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恶闻食气,甚或食入即吐,8周左右为剧烈,多于妊娠12周前后逐渐消失.中医学对妊娠恶阻的认识由来已久,历代中医文献中包含大量治疗妊娠恶阻的宝贵经验,中医药对于妊娠恶阻的治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笔者从清代文献入手,探讨妊娠恶阻方药证治规律.

  • 基于现代医案多元统计分析黄疸病证治规律的研究

    作者:林路平;佘世锋;张铮铮;兰小和;孙煌;邝卫红

    目的:研究黄疸病的证治规律.方法:以1949~2013年黄疸病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Logistic回归、Spearman秩相关等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现代黄疸病的常见证型包括肝胆湿热、脾胃湿热、湿困脾胃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证型与用药的关系,如针对肝胆湿热证的常用药物依次为泽兰、柴胡、茵陈、大黄等.通过Spearman秩相关发现用药剂量与黄疸指数相关度较高的中药有莪术、三棱等.结论:本研究挖掘了现代黄疸病医案中的证型与药物之间潜在规律,发现活血化瘀类以及具有活血通络药物的剂量随着黄疸上升而增加,为临床与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

  • 结合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探究吴茱萸汤证治规律

    作者:许传奇;艾华;李冬冬

    吴茱萸本为行气之药,具有通行经络、温经散寒的作用,仲景将吴茱萸作为君药经过配伍组成吴茱萸汤方,确立了温通经脉、降逆止呕、温经散寒的功效.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查阅发现,近代吴茱萸汤的临床治疗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伤寒论》书中所述痛证,指出可从吴茱萸汤所主经络循行部位的角度来理解,将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以温通经络作为吴茱萸汤的首要方义,探究其证治规律.

  • 名老中医治疗头风病的证治规律浅析

    作者:庄卫生;杨志敏

    目的:探讨名老中医治疗头风病的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共收集了100篇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头风病经验的文献,对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54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病因方面,头风病与风邪有关(83.3%),其次为瘀血、痰浊、热邪、血虚;在与脏腑的关系方面,头风病主要与肝(81.5%)相关,其次为脾(40.7%)、肾(40.7%);与心关联较小,与肺无关.常用治法依次为祛风、活血化瘀、祛痰、清热、养血.主要方剂是个人经验方(22.90%)、四物汤类方(22.2%).使用频次超过50%的药物,依次为川芎、甘草、白芍、白芷、当归、细辛、蔓荆子、半夏、柴胡、菊花、茯苓、黄芩、生地黄、羌活、赤芍.结论: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治疗头风病具有一定的证治规律及独到的优势.

  • 基于病案数据分析的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作者:弓艳玲;廖薇

    [目的]通过对病案数据进行回顾和分析,以明确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中医证治规律,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同时为开发相关院内制剂和中药新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1996~2011年来秋冬季病毒性腹泻住院病案中症状、证型、方药等数据,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处理,并结合中医药相关理论,分析探讨该院近年来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发病规律、证型规律、中医用药规律.[结果]①该院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证型分布实证居多,占总病例的66.32%,虚证占33.68%;实证中以湿热下注证居多,占总病例的36.84%,虚证中以脾胃气虚居多,占总病例17.11%.②该院治疗秋冬季病毒性腹泻常用的中药是葛根,占总处方的85.79%;其次是甘草,占总处方的76.32%.用药频率位于前15位的中药为葛根、甘草、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藿香、麦芽、党参、白头翁、鸡内金、车前子、神曲、陈皮、黄柏,以清热利湿、补脾益气的药物居多.[结论]结合广西南宁区域气候特点,湿热型泄泻临床较为常见,脾胃气虚证次之,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为主要治疗方法,葛根、甘草、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等为常用中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浅谈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陈文芳;邓冬梅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课程,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适应形势,搞好<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

  • 老年糖尿病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作者:张永杰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消瘅""消中"等范畴,自<内经>以降,下迄诸多医家,论消渴者,以上消、中消、下消"三消"立论,论其治法,上消清肺润操,中消清胃泻火,下消滋肾降火,是为常法.笔者认为,临床对于消渴的治疗,当以辨证辨病,阴阳并重,尤其对于老年糖尿病,不囿"三消"分论,临床用药,亦不拘前人成方巢臼.对于老年糖尿病的治疗,必须根据老年人的发病特点,在益气养阴的同时,注意健脾,温肾、泄浊、化淤,掌握其证治规律,方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 从血浊论治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马冲;陈蕾;宋艳艳;王健;李霞;王新陆

    从血浊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入手,深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从血浊论治的机理,论述血浊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核心环节,清化血浊法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170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