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癌胸壁转移1例

    作者:张玉辉;冷维刚;牛恒

    患者女,52岁,因发现左侧胸背部肿物1个月,左肺上叶肿物1周,而于2012年09月3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在洗浴时发现左侧胸背部肿物,无明显自觉症状。患病后未在意,来院检查时发现左肺上叶肿物。患者自发病以来,偶感咳嗽,无咳痰及咳血,无头痛、头晕,无腹痛、腹胀,体重略减轻,无吸烟史。
      体格检查:一般状态尚可,营养中等,神清语明,自动体位,查体合作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胸廓对称,两侧肋间隙无明显增宽及变窄,两侧触觉语颤无明显增强及减弱,在左侧肩胛下方胸壁可触及约2.0×2.0cm的肿物,表面光滑,界限清,有轻度触痛,移动度差,未触及骨擦感及握雪感,叩诊双肺为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

    关键词: 胸壁转移
  • 肺炎性假瘤的影像表现(附18例分析)

    作者:常晓华

    目的:观察肺炎性假瘤的X线、CT特征,以便与其他球形病灶,特别是与肺癌病灶做出较正确的鉴别诊断。方法:作者搜集自2007-2011年临床确诊资料完整的18例炎性假瘤的X线、CT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9-70岁(平均49岁)。咳嗽、咳痰13例,发热10例,胸痛9例,痰中带血6例,无症状体检发现3例;部位:右肺11例,左肺7例,以右肺下叶多见。影像表现:(1)病变呈球形9例,椭圆形5例,方块形3例;靠近胸膜的病灶,其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5例;(2)病变中央密度较高,周边密度较低,呈“晕圈样”改变8例;3例可见支气管像。(3)病灶胸膜反应显著、增厚广泛者11例,(卫星灶)7例,胸膜凹陷者4例,病变周围血管纹理增多、增粗扭曲者10例。结论:CT检查有助于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 肺挫伤78例的诊治分析

    作者:苏大君;杨绍军;黄云超;杨达宽

    目的总结肺挫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对78例临床诊断为肺挫伤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结果治愈73例,死亡5例,其中3例死于ARDS,另2例死于合并伤.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及综合治疗能提高肺挫伤疗效,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挫伤 诊断 治疗
  • 131I显像、Tg值监测131I治疗对甲状腺癌(分化型)肺转移灶的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峰

    目的:探讨131I显像、Tg值监测131I治疗对甲状腺癌(分化型)肺转移灶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DTC肺转移患者50例,分别以131I显像、Tg、131I显像+Tg 3种方法监测及评价131 I治疗DTC肺转移灶效果.131I治疗前后Tg比较及不同组Tg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独立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50例治疗前131I显像阴性2例,131Ⅰ显像阳性48例.48例阳性患者中,治疗后1 1例显像阴性,24例病灶好转,有效率73%(35/48).肺转移灶呈131 I弥漫性摄取与局灶性报取者的有效率分别为69%(11/16)、75% (24/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1,P>0.05).DTC肺外远处转移患者的疗效明显低于无肺外远处转移患者(x2 =3.868,P<0.05),分别为3/10和70% (28/40).治疗后患者中位Tg水平由108.7ug/L下降为78.3ug/L(Z=-0.698,P>0.05).Tg升高患者17例,降低33例,按Tg判断治疗有效率66%(33/50).Tg<100ug/L组的疗效明显优于>1000ug/L组[80% (20/25)与3/10,P=0.015],而100~1000ug/L组与另外2组疗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10/15),x2 =0.320,P>0.05;P=0.111j.

  • 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肺损害的CT表现

    作者:李春鸽;陈志平;时胜利

    目的 分析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肺损害(PLCH)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诊断为PLCH患儿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2例PLCH患儿中,7例双肺多发的结节影伴有小囊腔影,病变主要分布于中上肺,肺底较少;3例肺部可见蜂窝样改变,1例双肺磨玻璃影及结节影,1例出现间质性改变.结论 PLCH的肺损害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利于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 青岛市北区2009——2016年肺结核发现及治疗转归情况分析

    作者:宁昌鹏;邹建红;朱志刚;高钰淘

    目的 了解市北区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及治疗转归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分析2009——2016年市北区肺结核流行病学监测数据.结果 2009——2016年市北区共登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583例,平均登记率为30.43/10万,转诊追踪总体到位率由96.6%上升到99.1%,涂阳患者治愈率由86.5%上升到93.4%.结论 市北区结核病患者发现、转诊总体到位情况及新涂阳患者治愈率有明显提高,但复治涂阳治愈率较低的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词: 结核 发现 治疗 转归
  • 慢阻肺患者医院肺部真菌感染易患因素探讨

    作者:李兴凤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患者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2.1~2006.12在本院住院期间肺部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36例,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无肺部真菌感染COPD患者36例做对照,采用单因素(t 、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36例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单因素发现,下列因素与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有关: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Ⅱ型呼衰.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4项独立危险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结论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COPD患者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

  • 西利宾胺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连胜

    目的 西利宾胺对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218例初治肺结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2HRZS(E)/4HR"抗结核方案,观察组加用西利宾胺,对照组加用肌苷片.结果 观察组化疗药物肝损害发生率为6.36%,中断化疗为2.73%,重新调整化疗方案为1.82%;对照组肝损害发生率为20.4%,中断化疗为13.9%,重新调整化疗方案为9.43%,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损害发生后观察组继续并稍加大剂量服用西利宾胺,对照组采用强力宁静点,显示两组对肝损害所起的保护作用相似(P>0.05).结论 西利宾胺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化疗药物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从而减少因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而造成的不规律化疗.

  • CT导引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欧阳彬;叶斌;王维;张赛君;何海波;王伏湘

    目的 探讨CT导引肺穿刺活检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肺穿刺的结果及并发症.结果 CT导引肺穿刺的确诊率达95%,并发症发生率为15%,通过改善穿刺手法和加强护理可有效地提高穿刺准确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 CT导引肺穿刺活检方法是一种简便、准确、快速、有效、安全的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CT 穿刺 活检
  • 微卡辅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观察

    作者:田玉娟

    目的 观察微卡(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微卡+化疗组即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即对照组.化疗方案均采用2HRZS(E)/4HR,治疗组前两个月每10天肌注微卡22.5μg,随后4个月,每15天肌注1次微卡,观察2组治疗后症状改变情况、痰菌阴转情况、肺部病灶吸收情况、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1个月、2个月、4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62.5%、85.9%、100%,对照组为31.2%、56.2%、87.5%(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发热、乏力消失率为62.5%、78.1%、68.8%,对照组分别为26.6%、50%、37.5%(P<0.05);治疗2个月后病灶吸收率和空洞闭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CD,+、CD4+、CD4+/CD8+,6个月时治疗组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微卡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初治菌阳肺结核时,有利于症状改善、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能调节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制剂,可作为初治菌阳肺结核的辅助治疗.

    关键词: 结核 化疗方法 微卡
  • 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在纵隔及肺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栋勇;曾奕明;吕良超;张华平;陈晓阳;陈云峰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及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1例胸部CT提示纵隔及肺部病变的患者进行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结果 TBNA诊断阳性率为73.29%(118/161),TBNA恶性肿瘤的诊断率82.48%(113/137),良性病变诊断率20.83%(5/24);主要并发症为穿刺点少量渗血19.25%(31/161).结论 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可安全有效的用于纵隔及肺部病变的诊断.

  • 初治肺结核治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18例分析

    作者:张艳平;贾芳

    类赫氏反应是指短期大剂量用药治疗梅毒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各种损害暂时加重的反应[1].少数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在强化治疗阶段中,肺部X线却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肺实质一过性阴影增加;胸腔积液;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包括肺外淋巴结肿大).此现象目前被国内外有些学者称之为病灶暂时性"恶化",或称之为"类赫氏反应"[2].2000年8月~2005年8月我院共收治新发肺结核806例,在强化治疗中出现类赫氏反应18例,占2.23%.现报告如下:

  • 肺错构瘤的外科治疗体会(附63例报告)

    作者:张正旭;蔡航;孙靖

    目的 总结肺错构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统计1992以来胸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为错构瘤63例的症状、病程、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术式等临床资料,随访部分病例观察预后.结果 本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52岁,平均病程为8个月.32例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31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胸闷、气短.33例病灶位于右肺,30例位于左肺.肺错构瘤病灶边缘多光滑,部分呈分叶状,无卫星灶.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为"爆米花"样钙化.外科手术方式:肿物单纯核出47例,楔形切除11例,肺叶切除4例,全肺切除1例.手术效果良好,随访49例无一恶变与复发.结论 肺错构瘤是一种预后良好的肿瘤,应与肺癌鉴别.肿瘤核出术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手术方法.

    关键词: 错构瘤 外科 治疗
  • PPD皮肤试验与ELISA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在肺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胡彦玲;柳静

    目的分析PPD皮试与ELISA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在肺结核病诊断中的参考价值.方法分析68例肺结核患者的PPD皮试结果与58例患者ELISA法检测结果.结果68例患者PPD皮试阳性率95.6%,58例患者ELISA法检测结果阳性率60.3%,12例痰结核菌阳性患者中,ELISA法检测结果阳性率66.7%.结论 PPD皮试与ELISA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在肺结核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二者同时阳性时参考价值更大.

  • 多耐药肺结核原因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达;弭凤玲

    目的为了分析多耐药肺结核的成因及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采用氧氟沙星、利福喷丁和力排肺疾化疗方案对48例多耐药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结果10个月内痰菌阴转并保持1年37例,占77%.结论该方案对治疗多耐药肺结核是一利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关键词: 结核 药物疗法
  • 法制化管理对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作用的影响

    作者:席荔梅;路希伟;陈秀芹

    目的研究法制化管理对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影响.方法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干预下,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行的措施,对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相关单位进行法制化管理.结果试点市综合医院可疑肺结核病报卡由1997年的448张上升到2000年的2533张,肺结核病人截留率由1997年的74%下降到2000年的2.8%;全省涂阳病人新登记率从1997年开始稳步上升,2000年达到18.4/10万,新发涂阳病人治愈率从1996年以来一直大于95%.结论1、病人发现水平与法制化管理力度呈正比,2、综合医院可疑者转诊是发现新发涂阳病人的主要途径;3,法制化管理是贯彻DOTS,保证实现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工作目标-高发现率、高治愈率的有效措施.

  • 包头市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模式的探讨

    作者:尹瑞华;张杰;张素艳

    目的分析包头市建立肺结核归口转诊模式对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到位率的影响,探讨提高转诊到位率的方法.方法对全市9个区旗县25所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建立归口转诊模式前期转诊为20.57%,转诊到位率8%,中期转诊率为72.1l%,转诊到位率为56.57%,有明显提高.2.前期年平均涂阳病人新登记率为6.91/100000,中期为8.83/100000.实施归口转诊模式前期与实施中期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包头地区实施肺结核病人归口转诊模式,对提高肺结核的转诊到位率十分有效,应不断完善并深入推广.

  • 护肝片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逯中民;邢宝春;张丽娟

    目的 观察护肝片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预防效果.方法 初治肺结核168例,应用2HRZE(S)/4HR抗结核治疗,治疗组88例,全程加服护肝片;对照组80例,全程加服葡醛内酯片.结果 治疗组出现肝炎6例(6.82%),其中HBsAg阳性患者出现5例(5.68%);对照组出现肝炎26例(32.50%),其中HBsAg阳性患者出现20例(2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更容易受损害.结论 护肝片在预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是有效的,特别是对HBsAg阳性的结核病患者.

  • 胸腔积液256例临床鉴别分析

    作者:王廷焱;杨永国;乔冬梅;冯磊;余嗣崇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胸腔积液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6例病因依次为:结核134(52.3%)、恶性肿瘤58(22.7%)、心功能不全19(7.4%)、肺炎和脓胸9(3.5%)、肝源性5(2.0%)、肾源性5(2.0%)、外伤5(2.0%)、结缔组织病3(1.2%)、支气管胸膜瘘3例(1.2%)、低蛋白血症3例(1.2%)、气胸3例(1.2%)、肺栓塞2例(0.8%)、胸部放疗后各2例(0.8%)、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0.4%)、原因不明4(1.6%).结核性积液中有加岁以下患者98例,占73.1%;恶性中超过60岁患者居多,38例,占65.5%.血清及胸腔积液癌胚抗原水平均为恶性组高于良性组(均为P<0.01).结核积液淋巴细胞比例多达70%-95%,腺苷脱氨酶(ADA)浓度(62.7±9.6)U/L,PPD强阳性达70.1%,均明显高于恶性积液.结论 胸腔积液主要病因是结核和肿瘤,结核以青年居多,恶性以老年居多.血清及胸腔积液癌胚抗原(CEA)、ADA含量、淋巴细胞比例和PPD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孤立性无钙化肺结核球CT增强扫描与病理对照研究

    作者:周永生;苏锦权;许晓矛;江庆萍

    目的 探讨肺结核球的CT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分别对56例孤立性无钙化性肺结核球(直径1.1cm~4.2cm),病灶进行2~3mm薄层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重点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并进行CT-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45例结核球无强化;7例呈薄层环状强化;4例呈厚环状强化.病理显示:无强化区主要是干酪样坏死组织.少数为液化性坏死.边缘强化部分是类上皮肉芽组织或纤维疤痕组织.结论 结核球主要为干酪样坏死团块组成,CT增强扫描大多无强化,少数呈不同程度的环状强化.

7203 条记录 359/361 页 « 12...3533543553563573583593603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