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升压维持时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邹小冬;毛小平

    目的探讨升压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治疗的维持时间.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组),升压维持时间15 min组(B组)、45 min组(C组)、90 min组(D组)和120 min组(E组).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B、C、D和E组脑梗死灶体积(P<0.01),B、C和D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均明显低于A组,B组明显低于C、D和E组(P<0.01).结论缺血3 h再灌注时升压维持时间在2 h以内对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升压佳维持时间是15 min.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性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竞丽;李劲频;董为伟

    目的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DNA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以了解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实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后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06只, 体重(250±30)g, 随机分为4组: (1) 单纯造模组; (2) 预刺激组; (3) 毁损小脑顶核组; (4) 假手术组.毁损小脑顶核组大鼠用鹅膏氨酸毁损两侧小脑顶核, 预刺激组、毁损小脑顶核组大鼠均以电刺激器刺激左侧小脑顶核, 前3组大鼠用线栓法成功制作可复流的MCAO模型2 h后再灌注.在再灌注后6、24、48 h将大鼠断头取脑, 取第3片提取DNA或RNA.DNA样品经酶解后上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器检测8-ohdG.RNA样品通过RT-PCR的方法探测rOOG1 mRNA的表达.结果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8-ohdG堆积.预刺激组再灌注各时点的8-ohdG含量均较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减少(P<0.01); (2) 单纯造模组及毁损小脑顶核组脑缺血/再灌注后rOGG1的转录水平相似, 再灌注后6 h其rOGG1 mRNA几乎检测不到, 随时间的延长其转录水平有所增加, 但仍较假手术组及预刺激组低(P<0.01).预刺激组再灌注后6 h其rOGG1 mRNA的表达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 但再灌注后24及48 h其rOGG1 mRNA的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增加(P<0.01).结论 (1)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区存在DNA氧化性损伤; (2) 预电刺激小脑顶核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DNA修复酶活性上调有关.

  • 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空动态演变

    作者:杨渊;张苏明;方思羽;张旻;江红;许康;常履华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数量与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R)、HE染色与TUNEL技术,观察脑缺血30 min 和2 h,再灌注1~~48 h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空分布.结果坏死细胞主要集中于梗死灶中心区,凋亡细胞分布于梗死边缘区的内侧,并呈放射状动态地向四周扩展;随着脑缺血时间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均增加.脑缺血30mtn凋亡细胞较坏死细胞明显增多,而脑缺血2 h再灌注早期坏死细胞较凋亡细胞增多.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坏死细胞主要位于缺血中心区,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梗死边缘区的内侧,并均呈放射状动态地向四周扩展.

  • 升压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时间窗研究

    作者:陈红;李承晏;曾庆杏

    目的探讨升压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治疗时间窗.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大鼠随即分为6组:对照组、缺血即刻升压、缺血1 h升压、缺血2 h升压、缺血3 h升压、缺血4 h升压.观察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脑梗死体积的情况.结果缺血后3 h、4 h升压后脑梗死体积与对照组分别为409.96±79.34 mm3、413.13±68.14 mm3、410.8±87.69 mm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缺血3 h再灌注时,升压时间窗不超过2 h.

  • 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刘传玉;李承晏;曾庆杏

    目的观察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升压组、亚低温组、升压+亚低温组,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结果升压组、亚低温组及升压+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脑梗死体积(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升压+亚低温组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升压组和亚低温组(P<0.05).结论升压、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脑保护作用,升压联合亚低温应用效果更佳.

  • 亚低温联合黄芪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梅志忠;李承晏;吴国祥;喻文莉

    目的探讨亚低温(32±1℃)联合黄芪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协同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常温组;亚低温组,再灌注后立即诱导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黄芪组,脑缺血后立即按1 g/kg剂量腹腔注射黄芪;黄芪加亚低温组,脑缺血后立即按1g/kg剂量腹腔注射黄芪,再灌注后立即诱导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每组均脑缺血6小时后再灌注。观察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病理改变。结果黄芪加亚低温组脑梗死体积为112.41±16 64 mm3,亚低温组为146 68±14.88 mm3,经两因素方差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 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研究

    作者:梅志忠;李承晏;喻文莉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亚低温(32±1℃)治疗时间窗, 探讨长脑缺血时间和开始低温时间所能获得的有效脑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 缺血后常温组(分4个亚组): 缺血4、 6、 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 缺血后亚低温组(缺血模型建立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 分4个亚组): 缺血4、 6、 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 再灌注期亚低温组(再灌注后开始亚低温并持续12小时, 分4个亚组): 缺血4、 6、 8、及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 观察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分含量和病理改变. 结果缺血后亚低温能显著减小脑梗死体积(与对照组比较, 脑梗死体积减小92.2%~65.3%; 再灌注期亚低温组除缺血10小时后再灌注亚组无统计学意义外, 其它亚组脑梗死体积减小68.4%~36.79%. 结论结果显示缺血后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非常显著, 提示超早期诱导亚低温可能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 缺血4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效果较好, 缺血8小时后开始诱导亚低温仍有效.

  • 阿坎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的保护作用

    作者:肖静;岳源;武双婵;丁虹;张俊萍;彭安林

    目的:研究阿坎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参照Longa报道的方法进行.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坎酸组.缺血2h后恢复灌注,给药组腹腔注射给药.造模前后进行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HE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变化,应用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中NR2B的表达.结果:阿坎酸能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行为,缩小梗死面积,并使脑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同时,阿坎酸能有效降低NR2B的表达.结论:阿坎酸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茅莓总皂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相关基因Bc1-2mRNA,Bax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继生;邱宗荫;夏永鹏;李惠芝

    目的:探讨茅莓总皂苷对缺血性再灌注后凋亡相关基因Bc1-2mRNA,Bax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原位杂交技术观察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茅毒总皂苷5,10,20 mg·kg-1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结果:3个剂量的茅莓总皂苷治疗组增加Bcl-2 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降低Bax 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茅莓总皂苷有明显的抗凋亡作用可能与增加Bcl-2 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降低BaxmRNA阳性细胞的表达有关.

  • 厚朴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可云;黄贤珍

    目的研究厚朴酚(Magnolol,Mag)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Ma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Mag(25、75 mg/kg ip)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及神经凋亡细胞数.结果与损伤模型组比较,Mag两治疗组均可明显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并减少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少Bax蛋白表达.结论Mag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时具有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从而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 PAI-1、u-PA、VEGF、CD34在动脉粥样硬化鼠急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克俭;刘煜敏;张丽;孙屿;何莉

    目的:探讨PAI-1、u-PA、VEGF、CD34在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急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饮食组(A组)和高脂饮食组(B组),分别制备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R)模型;观察大鼠神经病学评分,HE染色法检测脑缺血区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PAI-1、u-PA、VEGF、CD34表达,并应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外周血CD34+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结果:脑缺血后再灌注24 h,PAI-1、u-PA、VEGF的表达增高,B组PAI-1、VEGF表达较A组明显,u-PA相反;再灌注48 h后,外周血CD34+ EPC计数B组(0.89%)较A组(1.11%)降低(P<0.05),脑缺血区CD34+细胞B组也少于A组.结论:PAI-1、u-PA及VEGF高表达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加重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D34+低表达及EPC减少使血管再生能力降低.

  • 亚低温对鼠脑梗塞灶周边葡萄糖利用率的影响

    作者:陈红;钱坤;李承晏;曾庆杏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梗死灶周边葡萄糖利用率(local cerebral glucose utilization,LCGU)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 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再灌注模型,缺血3 h 再灌注21 h.缺血24 h 后处死动物,采用定量放射自显影技术测定各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缺血中心、梗死灶周边区及对侧大脑半球同源区的LCGU.结果:与对侧同源区比较,两组皮质梗死灶周边LCGU未见升高,而两组皮质下梗死灶周边均有一LCGU升高区(P<0.05),但亚低温组LCGU升高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对侧大脑同源区的LCGU明显低(P<0.05).结论:再灌注期亚低温降低葡萄糖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

  • 柔肝通络汤预处理对MCAO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神经元形态的影响

    作者:龙华君;伍大华;刘雨;唐艳;周慎

    目的:探讨柔肝通络汤对大脑中动脉阻断(MACO)所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细胞凋亡及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柔肝通络汤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TUNEL法及Nissl染色法分别观察实验动物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h脑凋亡细胞及神经元形态.结果:柔肝通络汤能够显著降低模型动物的凋亡细胞数,增加活神经元数量.柔肝通络汤组的凋亡细胞数低于模型组(P<0.05),活神经元数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通过抗细胞凋亡发挥脑保护作用.

  •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NF-κB和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付小金;刘旺华;李花;金朝晖;周小青

    目的 通过观察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和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补土方对脑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健脾补土方小、中、大剂量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治疗7d,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HE染色观察大脑皮质区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质内NF-κB和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κB/p65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IκBα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补土方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κB/p65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IκB α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 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抑制脑组织NF-κB的表达,促进IκBα的表达,从而改善I/R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对I/R损伤起保护作用.

  • 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ARP和NF-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文媛;王莹;刘艳翠;丁利;赵斯达

    目的 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 ADSC)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炎症递质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DSC组.ADSC组经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ADSC细胞悬液(0.5 ml,细胞密度为4×106个/ml),观察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PCR分别检测半暗带区NF-κB和PARP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ADSC移植后可见 PKH26标记的ADSC在半暗带区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ADSC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显著降低(P<0.05),半暗带区PARP蛋白、NF-κ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可通过下调炎症递质NF-κB和PARP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促进脑缺血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 益智胶囊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琳;王卫东;吴航宇;孙莉莎;徐江平

    目的:观察益智胶囊对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及学习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四血管闭塞(4-VO)法制成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计数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1、2、4、8及40d时,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量;并用Morriss水迷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40d时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果:从缺血再灌注后第2d起,益智胶囊(100mg/kg)组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缺血对照组(P《0.01).同时,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40d时的学习记忆功能,益智胶囊(100mg/kg)组大鼠明显好于缺血对照组大鼠(P《0.01).结论:益智胶囊对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可改善大鼠的记忆功能障碍.

  • 超急性脑缺血再灌注MRI弥散及灌注成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红;荣玉涛;徐凯

    目的 运用磁共振弥散及灌注成像,研究栓塞前、后及溶栓后脑组织不同区域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判定半暗带的价值.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280~320g),随机分成3组A、B、C组,A组为对照组(n=10),B组为缺血2小时组(n=5×5),C组为缺血6小时组(n=5×5).采用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于再通前及再通后2h,24h用Signa Profile3.0T MRI分别行大鼠脑冠状位弥散成像,灌注加权(perfusion weightedimaging,PWI)评价血流再灌注情况.结果 A组(假手术组)DWI及脑血流灌注NEI参数图均未见异常.B组(缺血2h再灌注组)再通前DWI出现大片浅淡的高信号,灌注图示大面积的灌注减低区,DWI异常面积明显小于PWI异常面积;再灌注后2h及2 4h DWI异常面积较灌注前稍缩小(P>0.05),灌注图像上,血流逐渐基本恢复,rNEI值逐渐升高,DWI异常面积与PWI异常面积趋向一致.C组(缺血6h再灌注组)再通前DWI出现大片高信号,范围与PWI基本一致:再灌注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DWI面积无明显变化,灌注图像上,血流恢复不均,局部存在灌注缺损.结论 磁共振脑血流弥散及灌注成像可定量地提供脑组织血流量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可提供脑组织的病生理状态、判定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溶栓可能性的评估手段.

  •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NGF/VEGF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作者:杨冀萍;刘新峰;刘怀军;徐格林;张仁良;李春岩;刘瑞春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l)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不同脑区的动态时空变化,以及其在NGF/VEGF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中的调控表达机制.方法 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所有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缺血/再灌注组(n=60)、因子干预组(n=40).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RKl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脑区的动态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和电镜检测caspase-3表达、凋亡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再灌注损伤1 h ERKl首先在海马CA3和齿状回(DG)表达增加,6 h后其它脑区也相继增加,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加剧,1~3 d达高峰.再灌注1 h caspase-3活性表达在各脑区迅速增加,3 d达高峰.应用神经保护剂(NGF/VEGF)后各脑区ERKl表达呈明显抑制,caspase-3表达同时被抑制.结论 ERK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死亡受体途径介导神经保护作用,抑制ERK信号途径可能是减轻脑缺血损伤过程中神经细胞死亡的有效方法.

  • 可重复性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探讨

    作者:邢宏义;梅元武;孙圣刚;Hermann DM

    目的 介绍一种标准的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观察不同脑缺血/再灌注时间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的变化.方法 用腔内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TTC染色法进行脑大体观察,用甲酚紫染色法观察脑切片梗死灶,用脑血流激光多普勒监测脑血流的变化,用ImageJ软件计算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结果 当线栓封闭大脑中动脉时,脑血流就会急剧下降至低水平,拔出线栓后脑血流迅速上升至缺血前水平.脑缺血后,脑片上呈现明显的梗死灶,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的大小较恒定.脑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组梗死体积、脑水肿体积、脑水肿百分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显著大于脑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组(P<0.001).脑缺血30 min/再灌注72h脑水肿非常明显(72.6±4.3)mm3,再灌注7 d时脑水肿开始减退,仅为(50.9±4.1)mm3,再灌注30 d时脑容积出现萎缩,脑水肿呈负值(-20.1±1.8)mm3.结论 该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具有重复性好、容易操作的优点.脑缺血30min就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脑水肿在再灌注72h即达到高峰.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致心肌损伤中心肌内皮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表达

    作者:王吉文;丘宇茹;符少萍;陈玉成;黄子通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脑缺血期间心肌中的表达及再灌注对其的影响.明确ET-1在脑心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48)、缺血组(n=80)、再灌注组(n=80),测定脑缺血及再灌注0、6、12、24、48、72 h的脑缺血区域面积、血清CK-MB的的浓度、心肌中ET-1、NE的含量变化,比较各指标在同一时点及不同时点间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后6 h可见的缺血灶,12 h达到峰值(P>0.05);CK-MB逐渐升高,12 h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P<0.05);心肌ET-1于6 h开始升高.12 h达峰值.而后下降(P<0.05),NE于6 h达到峰值,12 h开始下降(P<0.05).再灌注组脑缺血面积、CK-MB、心肌中ET-1均于12 h达到峰值,而后下降(P<0.05),心肌NE峰值不变,但至48 h持续高水平状态(P<0.05).与缺血组比较,再灌注组脑缺血面积在24、48、72 h明显减少(P<0.05),CK-MB在6、12 h明显降低(P

219 条记录 10/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