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位埋线法对原发性痛经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与影响
目的: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讨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缩宫素制备大鼠痛经模型.西药组采用芬必得灌胃治疗,穴位埋线组在“关元”“次髎”“三阴交”穴进行简易穴位埋线治疗.比较各组大鼠30 min内扭体次数,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水平及子宫组织前列腺素E2 (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MTT比色法检测脾脏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穴位埋线组均能减少30 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降低、PGF2α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穴位埋线组血浆β-E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子宫组织中PGE2含量明显升高、PGF2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脾脏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机制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子宫组织中PGF2α含量、升高PGE2含量,提高脾脏NK细胞活性.
-
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及护理
目的: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观察。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法治疗。配合一定心理护理及饮食护理。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胃半排空与胃排空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两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现有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协同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可临床推广应用。
-
白芥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
白芥膏穴位贴敷是对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病症的内病外治的中医学行之有效的独特的治疗方法.我院自1980~2006年采用本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患者近2万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2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从直肠开始可见连续性的弥漫性病变,有溃疡、糜烂,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的报道显示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而且本病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1].故重视本病的积极诊治十分重要.我们从1998年2月-2001年8月,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穴位埋线中补泻手法的运用
穴位埋线,是指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内,对穴位持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历经数十年不断发展,针具不断革新,从初的穿刺针、三角针,到后来的腰穿针、专用埋线针具;治疗病种也不断扩大;穴位选择已扩大到四肢头面.穴位埋线法是在针灸留针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延长了针刺的作用时间,巩固了治疗效果,而且避免了每日针刺的繁琐,方便了患者.
-
针灸减肥的穴位埋线法
"任氏穴位埋线"疗法"任氏(任晓艳)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减肥"基础上改良和发展的,过去的针灸减肥法是以小钢针来针灸穴位,而"任氏穴位埋线法"是以线代针,将可被人体完全吸收的一种药物羊肠线(1号清热解毒、2号活血化瘀、3号补气补血、4号滋阴补肾)利用任晓艳穴位埋线专利埋线针具弹入穴道,透过穴位调整机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目的.
-
穴位埋线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浆内皮素、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SHR)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法的降压机制.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SHR)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埋线组、针刺组和西药对照组,测定血浆ET、NO生化指标.结果 给药45 d后测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埋线组能够降低血浆ET的含量(P < 0.05),同时能明显提高NO水平(P < 0.01).结论 穴位埋线法能降低血浆ET的含量,提高NO浓度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之一.
-
胃康复和穴位埋线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疗效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120例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胃脘痛的诊断,并排除胃溃疡,肝肾功能异常,及有严重心脑疾病者.120例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大58岁,小21岁,平均29岁,病程长8年,短6个月,平均3.26年.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确诊,内镜和病理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全国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标准和全国胃癌协作组制定的病理诊断规范.
-
体六穴埋线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血浆SOD、MDA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SHR)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法的降压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SHR)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埋线组、针刺组和西药对照组,测定血液SOD、MDA等生化指标.结果:给药45天后测定,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穴位埋线组能够降低血浆MDA的含量(P<0.05),同时能提高SOD 水平(P<0.05).结论:穴位埋线法能降低血浆MDA的含量,提高SOD浓度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之一.
-
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简易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37%,两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肝郁痰凝型乳癖疼痛,采用穴位埋线法进行治疗,和传统的微波物理疗法相比,在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
微创穴位埋线在偏瘫治疗中应用
微创穴位埋线是指在穴内埋入羊肠线,以经络学说、针灸疗法为理论依据,通过持续性刺激产生治疗作用的中西医结合新方法。主要作用为调节气血,疏通经络,使神经、循环、内分泌等系统得以调整。偏瘫是脑血管病后遗的临床常见症状,我们在偏瘫的康复治疗中采用了微创穴位埋线法,该治疗可以使刺激持续数周,患者不必每日到医院接受针灸治疗。因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吸附性,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穴位埋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桂哌齐特注射液、敏使朗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穴位埋线法进行治疗.然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颈性眩晕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
穴位埋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2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选择符合罗马Ⅱ标准[1]的肠易激综合征(1BS)患者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16例,女26例;年龄22~57岁,平均38.2岁,病程12周~5年.对照组41例,其中男14例,女27例;年龄23~62岁,平均38.7岁,病程13周~6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
穴位埋线法治疗单纯性消瘦25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5例患者均来自本院2009-09~2012-08针灸科门诊,年龄23~46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病程短1年,长20年.其中轻度消瘦12例,中度消瘦9例,重度消瘦4例.
-
平针齐刺法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肱桡滑囊炎110例
肱桡滑囊炎,又称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指由于肘关节急慢性劳损,前臂旋转用力不当,前臂深腕肌的起点损伤或风寒痹阻脉络经筋痉挛所引起的肱骨外上髁、肱桡关节滑囊处无菌性炎症.往往采取封闭、推拿、手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
-
穴位埋线治疗癫痫2例
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的反复发作性异常放电而引起的短暂性功能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感觉及行为异常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在临床曾接诊过2例,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现报道如下.
-
穴位埋线法治疗奥氮平所致药源性肥胖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穴位埋线法治疗奥氮平所致药源性肥胖及其对患者血清瘦素(Leptin)、脂联素(Adiponectin)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行为干预,饮食、运动、心理等指导,均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组治疗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值、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体重、BMI、腰围及腰/臀比值差值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血清Leptin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diponectin有明显升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法对奥氮平所致药源性肥胖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对患者Leptin、Adiponectin有的良性调节作用.
-
穴位埋线治疗便秘38例临床观察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系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粪质干燥坚硬,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其既可单独为病,又能作为兼症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药物治疗便秘虽显效较快,但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及副反应,而中医针灸治疗则可补充其不足,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不仅疗效较好,且省时省力,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体六穴埋线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1].在我国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现已成为我国人民主要死因的第一位[2].本实验通过对高血压模型大鼠进行埋线治疗与其他疗法比较,探讨其作用机理,以便为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
李丽霞穴位埋线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
李丽霞主任医师认为顽固性面瘫多因病情严重、失治误治、年老体虚等原因而导致迁延不愈,治疗时应根据病情虚实夹杂的特点,将穴位埋线法运用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当中,且采用以穿刺针将线植入之法,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