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部分背根切断猫脊髓Ⅱ板层和背核c-jun的表达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

    作者:柯青;赵有成;王华;王廷华

    目的:探讨即早基因c-jun蛋白在部分背根切断猫脊髓Ⅱ板层、背核(L3)表达的时空变化,以了解c-jun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取成年健康雄性猫1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单侧部分切断背根手术7 d级(手术组),每组5只动物.取各组脊髓L3,L5,L6节段连续切片,片厚20μm,分别用兔抗c-jun(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并测量各组术侧脊髓Ⅱ板层(L3,L5,L6)和背核(L3)中c-jun蛋白的分布、含量及时空变化.结果:c-jun在假手术猫脊髓Ⅱ板层和背核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均有表达.部分背根切断术后,c-jun阳性神经元数均较假手术组相应节段显著增加:L3,L5,L6Ⅱ板层[(17±3),(6±1)个;(13±2),(8±2)个;(11±2),(7±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778,-3.953,P<0.01;t=-2.481,P<0.05);L3背核,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000,P<0.01).结论:部分背根切断术后c-jun在脊髓Ⅱ板层和背核表达增加,提示c-jun与脊髓Ⅱ板层和背核可塑性有关.

  •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性下肢瘫

    作者:任德胜;王保利;熊斌;吴欣乐;易申德;杜香平

    目的 总结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治疗脑性下肢瘫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994年4月至2005年6月SPR手术随诊2年以上的 52 例脑性下肢瘫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随诊2~10年(平均4年2个月),49 例增高的肌张力缓解,步态改善;2 例增高的肌张力得到了缓解,但步态无明显改善;1 例发生轻度膝反屈.没有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及脊柱失稳等并发症者.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相关节段与侧别之高兴奋性(低阈值)脊神经后根小束切断比例的合适与选择正确,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 跳跃式椎板切除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9例

    作者:孙圣礼;舒毓高;刘佳赋;李义荣

    目的:探讨跳跃式椎板切除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应用与疗效。方法我们对9例下肢痉挛性脑瘫患儿采取跳跃式、限制性椎板切除,仅切除L3、L5椎板,保留L4椎板和棘突;为L2、L3、L5、S1(或含S2)后根分束,在神经肌电图监测下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结果9例患儿手术顺利,经随访9~24个月,肌张力均有下降,疗效显著;无脊柱畸形等远期并发症。结论跳跃式、限制性椎板切除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术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麻醉深度以及神经肌电监测。

  • 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麻醉的研究

    作者:李京生;田肇隆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右美托咪定组于术中按0.2μg·kg-1·h-1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两组术中麻醉维持按瑞芬太尼0.1~0.3μg·kg-1·min-1、丙泊酚2~6 mg·kg-1·h-1持续泵入。记录两组不同时段SBP、HR、BIS、PET CO2,记录术中电刺激进行肌电(EMG)监测时患儿体动发生例数、术后躁动例数。结果右美托咪定组EMG监测时HR低于对照组,术中EMG监测时体动例数(0)及术后躁动例数(6.7%)少于对照组(13.3%,13.3%)。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维持,可使患儿术中生命体征更平稳,减少术后躁动发生。

  • 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对脑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麻醉恢复期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作者:叶力肯·叶尔道来提;王婷;米日古丽·加帕尔

    目的 探究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对脑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麻醉恢复期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100例脑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氯胺酮麻醉,研究组50例给予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记录两组手术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动脉收缩压(SBP),比较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统计两组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术后康复疗效.结果 两组插管后、手术中、拔管后HR、MAP和SBP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研究组数值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恢复期心律失常、血压异常、呼吸抑制、苏醒延迟、体动、躁动不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脑瘫患者应用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麻醉,明显缩短术后麻醉恢复期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

  • 脑瘫SPR术后遗留髋内收畸形的个体化手术治疗

    作者:王逢贤;曹旭;俞兴;曲弋;穆晓红;徐林

    目的:评价痉挛型脑瘫患者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遗留髋内收畸形的手术方案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126例脑瘫SPR术后遗留髋内收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肌肉挛缩的范围和畸形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长收肌、短收肌、股薄肌、髂腰肌、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等。观察患者术后髋外展角度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126例患者随访14~38个月(平均22个月)。术后髋内收畸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术后髋外展角度≥30°118例、20°~30°8例,缓解率100%(126/126),满意率93.6%(118/126)。未出现下肢感觉障碍、髋外展或外旋畸形。结论对于脑瘫SPR术后遗留的髋内收畸形,根据个体情况不同,采用肌肉切断松解、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等个体化治疗方案,可取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应用Endeavor CR监测的研究分析

    作者:陈熙慧;周初松;王健

    目的 探讨新型电生理监测仪Endeavor CR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接受腰骶段SPR治疗脑瘫的病例资料,术中应用传统电生理监测仪59例(传统组),应用Endeavor CR监测仪53例(新型组).通过下肢缩动和异常肌电,评价两种监测仪定位脊神经及后根靶分束的准确性.通过股内收角、胭窝角、足背屈角、下肢肌张力、跟腱反射及踝阵挛,评价手术效果.通过有无下肢肌力下降、大小便障碍及下肢感觉障碍,评价术后并发症.结果 新型组监测阳性率高于传统组.两组共105例病人完成6个月以上随访,手术效果明显,除跟腱反射外,余手术效果评价指标,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病人双下肢肌力均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提高,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与新型组分别有5例、3例下肢感觉过敏,传统组发生尿潴留2例.结论 Endeavor CR监测定位脊神经及后根靶分束准确,手术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腰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99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健;尹靖宇;郑炳铃;徐涛;陈熙慧

    目的 探讨腰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umbar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脑瘫性下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施行L-SPR手术,通过观察下肢肌张力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的变化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99例,时间3~88个月.术后肌张力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同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畸形完全消失26例,症状减轻49例,不变24例.近期并发症为一过性头痛23例,切口愈合不良5例,一过性痉挛加重20例,锥体外系症状加重6例;远期并发症为腰部乏力2例,痉挛复发3例,均治疗后改善.结论 L-SPR手术能有效解除脑瘫性下肢痉挛,改善运动功能.

  • 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上肢痉挛状态(附17例报告)

    作者:于炎冰;张黎;徐晓利;刘江;马延山

    目的 探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脑瘫性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脑瘫性上肢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平均随访38.7个月.结果 94.1%的病人术后即刻痉挛状态缓解,随访期间缓解率为88.2%;术后6周内运动功能改善率为52.9%,随访期间为76.5%;生活质量提高率在随访期间为82.4%.术后发生上肢感觉障碍20侧(58.8%),肌力下降13侧(38.2%),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期间复发2例(11.8%).结论 选择性颈段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是治疗脑瘫性上肢肌群广泛痉挛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病例,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显微手术技巧和术后坚持长期正规康复训练等,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脑瘫手术中肌电图监测的应用

    作者:马凯;李勇杰;庄平;胡永生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监测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中的作用.方法对34例痉挛性脑瘫病人施行SPR手术,对下肢多组肌群采用EMG监测,观察刺激脊神经后根小束时肌肉出现运动反应的阈值及肌肉收缩范围.结果对后根小束进行电刺激时,肌肉收缩可局限于该神经根节段支配的肌群,也可扩散到同侧或对侧的其他肌群.结论EMG对提高手术效果,探讨手术中电生理监测方法的科学性,研究电生理标准与疗效的关系等,均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 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治疗分析

    作者:张宇清;李勇杰;石长青;张晓华

    目的探讨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和核团毁损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兼有锥体系统损害的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的手术疗效.方法18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12例,单纯采用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b组6例,采用核团毁损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随访3个月,观察并对比术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单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核团毁损手术加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使病人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提高.结论联合采用核团毁损手术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兼有锥体系统损害的继发性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病人近期疗效较好.

  • 椎板切开复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

    作者:江晓春;王贵怀;徐善水;李振球;潘先文;许安定;李真保;戴易;王弘乐;朱明峰

    目的:探讨通过显微神经外科和电生理技术,进行椎板切开复位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行T11~L1椎板切开复位,显微镜下在脊髓圆锥水平将L1~S2神经后根分离成神经小枝,观察电刺激神经后根小枝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和肌电图反应,切断异常反应的神经后根小枝.神经后根小枝切断数目不超过60%.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肌痉挛程度立即出现明显下降,随访发现所有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术后未出鲻现腰椎前凸、畸形及滑脱现象.结论:T11~L1椎板切开复位,脊髓圆锥入路选择性L1~S2神经后根切断,能够有效地控制脑瘫所引起的下肢肌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安全护理

    作者:师文;李红;秦璐;蒋玮;高丽娟;薛玉洁

    0 引言 目前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解除脑瘫痉挛和改善功能有效的方法.

  • 功能性脊神经后根手术治疗脑瘫患者下肢痉挛性瘫痪

    作者:杨利孙;章翔;付洛安;费舟;梁景文;高大宽

    目的研究功能性脊神经后根手术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的改进方法. 方法对19例脑瘫患者进行手术,其主要症状为下肢关节僵硬和行走困难. 通过对腰3和腰5做跳跃式椎板切除,显露腰2,3和腰5,骶1脊神经. 对后根纤维进行电刺激,选择刺激阈值小者予以切断. 每个后根的切断比例根据患者症状和年龄特点进行调整. 手术后按照统一的方案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肢体痉挛都得到缓解(100%),表现在肌张力下降,踝阵挛和病理反射消失或减轻. 随访3~12 mo,16例行走功能显著改善(84.2%),其中8例步态基本正常. 3例行走功能不明显,但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结论功能性脊神经后根手术是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的有效方法;采用跳跃式椎板切除和个体化的后根纤维切断比例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术后强化康复训练对改善肢体功能至关重要.

  • 脊神经背根切断大鼠关节软骨组织AQP1表达及意义

    作者:侯海青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质1(AQP1)在脊神经背根切断大鼠股骨下端关节软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实验组切断右侧L3、L4脊神经后根,对照组只切开皮肤及软组织.术后2、6和10周取材,观察两组股骨下端关节软骨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检测两组骨组织中AQP1表达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关节软骨出现进行性损伤与退变;各时间点骨组织中AQP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075~15.587,P<0.01).结论 脊神经背根切断可引起关节软骨损伤,而AQP1表达上调可能是软骨损伤早期病理特征之一.

35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