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采用电生理监测对提高面神经保留率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培江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采用电生理监测对提高面神经保留率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分组研究的形式选择我院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进行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监测组,两组均分有35例患者。监测组患者在术中均给予电生理监测措施,而常规组患者在术中未采取相应监测措施,将两组患者术后面神经保留率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常规组77.14%的面神经保留率明显劣于监测组的94.29%(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对实施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实施术中电生理监测可有效地提高面神经保留率,可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 面肌痉挛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睦虎;陈礼刚

    目的:探讨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手术中价值.方法:将收治的120例面肌痉挛病人,术中无电生理监测,归为A组;将收治的128例,术中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电生理监测,归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的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比较,手术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面瘫、眩晕、听力障碍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因素、蛛网膜粘连、蛛网膜囊肿及胆脂瘤所致者,显微手术治愈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肿瘤因素和Bell面瘫后HFS的疗效.结论:在施行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能较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判断手术效果.

  • 神经导航与电生理监测联合引导穿刺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王宁;胡永生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疼痛性疾病,病因复杂,疼痛的严重程度不一,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引导下穿刺半月节射频治疗的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可克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局限性,操作简便,且疗效确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 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的术中电生理监测及意义

    作者:董生;胡永生;杜薇;陶蔚

    脊髓止痛手术是治疗多种顽固性疼痛的常用神经外科手术方法,如: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前联合切开术、背柱切开术、脊髓后根入髓区(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切开术等,在临床上均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和应用,特别是DREZ切开术,能够有效去除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幻肢痛、截肢痛、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痛等多种难治性疼痛[1~3],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安全性和有效性,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4,5]

  • 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

    作者:王宁;胡永生

    目的:评估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半月节温控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头像重建,了解颅骨的基本形态,明确卵圆孔位置与角度和周边重要解剖结构并设置靶点及穿刺路径,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明确痛觉区域所在的三叉神经分支,行经皮半月节温控射频治疗,记录穿刺情况,并且记录穿刺及射频热凝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口述疼痛缓解率(0%~100%)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当天、术后一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同时评估患者术后的面部麻木程度,评估此手术对TN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85例患者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下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根据术前诊断选择对应的三叉神经分支进行精确定位后行温控射频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等。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半月节射频治疗技术可极大提高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明确三叉神经的不同分支并进行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并降低手术并发症,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 家族性面肌痉挛二例

    作者:党圆圆;戴宜武

    例1,患者女,47岁,因右侧面部不自主抽搐8年于2011-10-25入院,诊断:右面肌痉挛。行MR检查(图1),于2011-10-31在全麻下行右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刺激及侧方扩散情况。镜下见: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部形成血管袢(图2),在血管压迫明显处垫Teflon棉,电生理提示侧方扩散消失。术后面部抽搐消失,未见复发。

  •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五届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通知

    作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3-04-04-148(国)“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拟于2013年10月20~23日在北京召开。
      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脊髓脊柱领域知名专家王振宇教授、刘忠军教授、王超教授、孙宇教授、王少波教授、谢京城教授、刘彬教授、李振东教授、马长城教授等共同参与授课。授课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讨论、手术演示互动等全面介绍复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血管性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脊髓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脊髓手术后脊柱稳定性问题及相关的内固定技术、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寰枢椎疾病外科治疗以及与神经外科相关的椎管狭窄、颈椎病等脊髓脊柱外科疾病的新进展、新技术与新方法。诚挚邀请神经外科和骨科医生参加此次学习班,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期限招学员20名,录取以报名先后排序,学习班结束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Ⅰ类8学分。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

    作者:陈旭义;张赛;蒋显锋;张忠强;汤锋武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意义 .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收治的105例小儿脊髓拴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显微镜辅助下行脊髓探查及拴系松解术,其中49例(2008年后病例)行术中电生理监测(A组),56例未进行电生理监测(B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治疗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6个月随访了解患者大小便功能、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及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疗效评定采用Hoffman分级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拴系完全松解(脊髓末端与周围无粘连,术中脊髓末端上升)率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10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术后无下肢瘫痪发生,仅出现大小便失禁2例,脑脊液漏4例;而B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瘫痪5例,大小便失禁8例,脑脊液漏8例,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92例患者得以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2.5年,A组手术完全松解37例,松解率为75%,有效率为70%;B组完全松解36例,松解率为64%,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率为58%,与A组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明显降低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术后并发症,提高拴系完全松解率及改善中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第六届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通知

    作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神经外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04-04-015(国)“全国脊髓脊柱外科高级学习班”拟于2014年10月12~15日在北京召开。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脊髓脊柱领域知名专家王振宇教授、刘忠军教授、刘晓光教授、王超教授、孙宇教授、王少波教授、郭邵庆教授、谢京城教授、刘彬教授、李振东教授、马长城教授等共同参与授课。授课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交流讨论、手术演示互动等全面介绍复杂脊髓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拴系综合征、脊髓血管性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脊髓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脊髓手术后脊柱稳定性问题及相关的内固定技术、脊柱肿瘤的手术治疗、寰枢椎疾病外科治疗以及与神经外科相关的椎管狭窄、颈椎病等脊髓脊柱外科疾病的新进展、新技术与新方法。诚挚邀请神经外科和骨科医生参加此次学习班,为了保证授课质量,每期限招学员20名,录取以报名先后排序,学习班结束授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Ⅰ类8学分。

  • 第27届北美骨科年会学术简介

    作者:姜亮;孙垂国

    第27届北美骨科年会(NASS)于2012年10月23~27日在美国达拉斯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内容丰富、议题广泛,包括基础研究、影像学诊断、保守治疗、手术(术前心理评估、术式、并发症、电生理监测等)、疗效评价、卫生经济学、护理等.会议从早晨7:25开始到下午5:00结束,且常为多个会场同时进行,因而参会者很难全面了解会场内容,仅能就笔者关注的领域做一简介.会议1/3议题涉及到年化生活质量(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医疗费用统计,这令缺乏北美工作背景的笔者难以完全理解;究其原因是美国医疗费用高昂、且付费体系与国内不同.现将笔者了解到的相关专业动向简要介绍如下.一、颈椎退变性疾患:(1)北美AO Spine组织对颈椎手术入路选择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共12家医院264例患者,随访率87%,前路和后路手术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前路手术患者更为年轻、术前神经损害较轻、病灶较局限,从mJOA评分来看,后路手术改善更佳,可能是两者术前的疾病情况不同所致,前路手术适用于病灶局限在1~2个节段的患者,后路手术适用于多节段病变患者.

  • 多模态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艳阳;姜金利;孙正辉;武琛;师炜;薛哲;冯世宇;余新光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术中电生理监测及吲哚氰绿(ICG)荧光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显微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行显微外科手术的42例脑AVM患者资料,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4~62岁,平均32.6岁.42例患者均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切除病变,对于靠近运动区的AVM,术中结合电生理监测,在切开硬脑膜暴露畸形血管团、夹闭可疑供血动脉及切除畸形血管团后进行术中ICG荧光造影,采用ICG分析软件重建术区血管的可视化图像,判断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畸形血管团.术后1周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判断有无畸形血管团残留.采用Rankin评分法(修订版)对患者的功能状态进行随访评估.结果 42例脑AVM患者中,85.7%(36/42)的患者获得全部切除.其中18例涉及功能区有畸形血管团的患者中,14例脑AVM被全部切除;24例未涉及功能区的畸形血管团的患者中,22例AVM被全部切除.11例患者完成40次术中ICG荧光造影,每例平均3.6次(3~6次).通过术中ICG荧光造影,10例能辨认出畸形团的供血动脉,9例能辨认出引流静脉,11例能辨认出畸形团.3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22.5个月(3~70个月),31例(83.8%)患者术后可重返日常生活和工作(Rankin评分≤2).结论 术前选择合适的AVM病例,在多种技术包括神经导航、电生理监测和荧光造影辅助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在有效切除畸形血管团的同时保留神经功能.

  • 面神经结构与功能可视化技术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玉海;邹元杰;刘翔;章文斌;张锐;陈永严;黄庆玖;肖朝勇;刘文

    目的 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行面神经成像,术中联合面神经肌电图监测,实现面神经结构与功能的可视化,探讨其在大型听神经瘤手术中保护面神经的意义.方法 选取15例大型听神经瘤(内听道外大径≥30 mm)病例,术前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肿瘤侧面神经,术中行面神经动态、主动刺激肌电图监测,并在术中验证术前面神经定位准确与否,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13例面神经可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其中7例面神经位于肿瘤前中1/3,3例位于肿瘤前下1/3,2例位于肿瘤前上1/3,1例位于肿瘤下极,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11例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术中面神经动态肌电图监测可提示面神经牵拉或挤压、定位面神经,主动刺激肌电图监测有助于确认可疑组织是否为面神经、证实面神经完整性.所有病例面神经均解剖保留.术后随访4 ~ 18个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 Ⅰ级8例,Ⅱ级6例,Ⅳ级1例.结论 通过面神经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和术中电生理监测等面神经结构和功能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术中定位和保护面神经,提高大型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

  • 影像塑形及电生理监测在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贾贵军;吉宏明;张燕;张刚利;姚晓辉;胡昌辰;任晋瑞

    目的 探讨影像塑形及电生理监测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后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颈枕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结合影像、塑形技术及电生理监测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行影像评估、三维塑形模拟、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并根据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变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显示:固定复位良好19例,复位不良2例;骨性融合良好21例.患者术后均不同程度临床好转,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时间6~34个月,JOA评分平均(11.67 ±3.16)分与术前(7.61±3.2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56,P<0.01).结论 颈枕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结合影像评估、塑形及电生理监测,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及精确度,临床效果满意.

  • 血液回抽吸技术在巨大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姜金利;许百男;孙正辉;姜燕;刘苗;余新光;周定标;张纪;段国升

    目的 探讨床突旁大型或巨大动脉瘤手术中血液回抽吸技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2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段大型或巨大动脉瘤均采用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孤立动脉瘤后用18号套管针在颈部颈内动脉阻断的远端穿刺,将套管针尾部用负压吸引器连接到血液回收装置,在不切开动脉瘤的情况下使动脉瘤塌陷.术中应用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8例血液逆向抽吸后动脉瘤明显塌陷,将动脉瘤壁与周围结构剥离后夹闭.4例逆向抽吸后动脉瘤塌陷不明显,其中3例切开动脉瘤去除瘤内血栓后夹闭动脉瘤,1例改做动脉瘤孤立并行大隐静脉移植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8例术后行DSA检查,动脉瘤均夹闭满意.按改良COS评分术后良好为10例,差为1例,死亡l例.结论 血液回抽吸方法能使大部分床突旁大型或巨大动脉瘤塌陷,从而获得安全和满意的夹闭.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发现早期的脑缺血和判断动脉瘤夹闭后有无载瘤动脉狭窄或误夹.

  • 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下脑功能区肿瘤手术

    作者:廖晓灵;黄光富;刘进平;张冠妮

    目的 探讨脑功能区肿瘤治疗的策略和技巧.方法 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手术治疗的脑功能区41例肿瘤.使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辅助的有23例(辅助组),未使用18例(未辅助组).未辅助组直接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辅助组采用神经导航、皮层神经电刺激(MEP)、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唤醒麻醉等技术确定肿瘤和脑功能区,根据肿瘤和功能区的关系切除肿瘤.结果 未辅助组肿瘤全切4例(22%),3例(17%)次全切,11例(6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6例(33%),无变化2例(11%),10例(56%)功能障碍加重.辅助组肿瘤全切12例(52%),4例(17%)次全切,7例(31%)大部切除.术后功能良好16例(70%),无变化3例(13%),4例(17%)功能障碍加重.两组肿瘤全切率及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导航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可以做到精确的病灶解剖和脑功能区定位,加上运用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脑功能区的肿瘤也能取得良好疗效.

  • 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晓军;漆松涛;刘文;方陆雄;张国忠;王浩;郭志旺;黄广龙;孟伟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并对解剖保留的面神经进行功能评价.方法 25例听神经瘤患者手术时均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全部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肿瘤切除后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肿瘤全切除25例(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23例,占92%.面神经功能状态H-B分级Ⅰ、Ⅱ级19例,Ⅲ、Ⅳ级5例,Ⅴ级1例.术末刺激强度越小,术后面神经功能越好;低于0.5 mA同时面肌肌电波幅大于100 μV,面神经功能可达Ⅰ~Ⅱ级;术末刺激强度大于2 mA波幅反应不明显时,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 术中自发或诱发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灵活应用可明显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对其定量分析有助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判断.

  • 术中电生理监测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中的应用

    作者:马凯;李勇杰;庄平;胡永生

    目的 探讨术中肌电图及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7例痉挛型脑瘫行SPR术,术中利用脑电双频(BIS)指数监测麻醉深度,将L2~S2各后根均匀分为3~5个神经束后行电刺激,并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EMG)监测.将电刺激后肌肉反应情况分为0~4分,3~4分为异常.切断扩散范围异常的神经束,保留出现明显括约肌收缩的神经束.结果 BIS指数在60~80时,电刺激强度适宜,反应适中,生命体征平稳,适宜手术操作.各后根的切断比例为44.4%~54.2%,所有患者术后痉挛均有改善,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BIS指数监测对控制麻醉深度,维持麻醉平稳具有重要作用.术中电刺激是施行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的合理方法,电刺激后反应为Ⅲ~Ⅳ级者为异常小束,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切断.术中EMG监测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 神经内镜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作用

    作者:胡志强;黄辉;康铁江;关峰;戴缤;朱广通;康庄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电生理监测和电测听明确神经内镜在听神经瘤手术中对颅神经和血管是否会造成医源性损伤.并评价神经内镜在面神经和听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切除残留肿瘤和预防脑脊液漏发挥的作用.结果 神经内镜手术过程中没有监测到明显的神经电生理改变.Ⅰ、Ⅱ、Ⅴ波消失比率与神经内镜的使用无关.应用神经内镜可清晰显露内听道的解剖结构,并可以探查到内听道内残余的肿瘤.本组16例患者中15例听神经瘤被完整切除,1例部分切除.所有患者面神经在解剖学上得以保留.H-B分级中Ⅰ~Ⅱ级有8例患者;Ⅲ~Ⅳ级有5例患者;Ⅴ~Ⅵ级有3例患者,有3例患者听力得以保留或恢复.本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结论 神经内镜抵近观察能够发现内听道内的残余肿瘤和脑脊液漏;清晰显示肿瘤与面、听神经的关系;神经内镜在听神经瘤手术中不会导致热源性和机械性血管或神经损伤;神经内镜手术效果与术者掌握神经内镜技术和经验密切相关.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肉毒毒素对患者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研究

    作者:姜宁;梁维邦;徐武;王晶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肉毒毒素对患者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于本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21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侧是否接受肉毒毒素治疗将入选患者分为肉毒毒素组(30例)和非肉毒毒素组(91例),肉毒毒素组患者注射肉毒毒素3~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下面神经下颌缘支、颧支的波幅和潜伏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评价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比较症状缓解和未缓解患者、肉毒毒素组和非肉毒毒素组患者的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结果非肉毒毒素组患者面神经颧支侧向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潜伏期显著短于肉毒毒素组(P <0.05)。两组患者面神经下颌缘支电生理监测单独消失、下颌缘支与颧支电生理监测同时消失与否均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 >0.05);肉毒毒素组面神经颧支电生理单独消失的患者和非肉毒毒素组面神经颧支电生理未消失的患者预后均较差(P <0.05)。结论肉毒毒素可有效延迟面神经颧支 LSR 潜伏期,颧支 LSR 消失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注射肉毒毒素后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更明显。

  • 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镜下治疗小型听神经瘤的对比研究

    作者:姚晓辉;吉宏明;张世渊;丁新民;张刚利;张艳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镜手术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小型听神经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山西省人民医院2008至2013年入住的20例听神经瘤患者行神经内镜辅助及22例行显微镜锁孔手术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及30°神经内镜辅助及显微镜.内镜辅助组用神经内镜多方位观察面神经及内听道情况,显微镜组直视下手术.对比两种方法对面神经的损伤及内听道磨除程度的影响.结果 20例听神经瘤经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均全切除并面神经保留.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6例,Ⅱ级10例,Ⅲ级4例;16例内听道未磨除,4例仅磨除2~3 mm.22例经显微镜切除的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5例,Ⅱ6级例,Ⅲ级8例,Ⅲ~Ⅳ3例;10例内听道未磨除,12例至少磨除3 mm;两种方法均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局部放大、良好照明及其广角和成角的特点在治疗听神经瘤过程中能有效弥补显微镜的不足,从而减轻面神经的损伤及减少内听道的磨除,提高手术疗效.

8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