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选择性腰脊神经后根定量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

    作者:李福如

    目的:评定高选择性腰脊神经后根定量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疗效,为痉挛性脑瘫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组198例,男103例,女95例;年龄4~20岁.按脑瘫诊断分型标准:双下肢痉挛型120例,四肢痉挛型62例,混合型16例.手术采取限制性椎板切除,神经阈值测定仪测量腰脊神经后根的兴奋性后,行腰脊神经后根的高选择性定量切断.结果:194例下肢痉挛消除,按Ashworth肌张力标准,下肢肌张力平均下降3.0级,12例上肢肌张力平均下降1.1级,眼斜视、流涎及语言障碍等伴随症状也有改善.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优172例,良18例,一般8例.结论:高选择性腰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地解除下肢痉挛,降低下肢肌张力.定量法使腰脊神经后根的切断量更为精确,提高了疗效.

  • 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穆晓红;徐林;许世刚;曹旭;张鹏;郑晨颖;周莉;李小平;陈江

    目的:分析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提供可靠方法.方法:2003年9月至2007年4月脑瘫患儿226例,男125例,女101例;年龄3~10岁,平均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和治疗组113例.治疗组:男66例,女47例;年龄3~8岁,平均(6.5±1.2)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辅以运动疗法.对照组:男59例,女54例;年龄3~10岁,平均(6.9±1.5)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肌张力评分、被动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226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GMFM得分平均(134.29±46.43)分,高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评分平均(1.27±0.42)分,优于对照组(P<0.05);关节活动度中踝背屈角度平均(14.2±3.1)°,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SPR术后康复中具有明显效果,有助于减轻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

  • 不同方法射频消融切断脊神经背内侧支后腰椎功能变化的研究

    作者:宋科冉;赵宏亮;秦江;商卫林;唐家广;侯树勋;李振宙

    目的 评价腰椎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后腰椎肌力及活动度功能的变化.方法 筛选符合小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按照电脑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内镜组行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共6个方向的大等长收缩肌力和活动度,进行组内对照及组间对照对比分析.结果 组内对照:两组术后腰椎肌力、前屈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腰椎后伸活动度为(21.21±0.13)°、左侧屈活动度为(31.95±1.03)°、右侧屈活动度为(34.53±1.12)°、左旋活动度为(45.95±1.19)°、右旋活动度为(45.95±1.19)° 均大于术前[活动度依次为(15.05±1.58)°,(24.02±0.92)°,(22.02±1.95)°,(32.72±0.92)°,(34.02±0.31)°],经皮组术后腰椎后伸活动度为(25.25±1.41)°、左侧屈活动度为(32.01±1.01)°、右侧屈活动度为(35.01±2.21)°、左旋活动度为(38.01±1.64)°、右旋活动度(40.01±0.67)° 均大于术前[活动度依次为(14.99±2.27)°,(26.38±2.10)°,(23.21±1.30)°,(33.03±1.06)°,(35.3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照:术前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肌力及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腰椎左右旋活动度[分别为(45.95±1.19)° 和(47.37±1.21)°]大于经皮组[分别为(38.01±1.64)°,(40.0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肌力及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并未对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旋和左右旋的肌力带来不良影响;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后,腰椎的腰椎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活动度得到了提升;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较经皮穿刺射频能获得更为明显的左右旋活动度的提升.

  • 经皮射频和内镜下射频切断脊神经背内侧支治疗小关节源性腰痛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宋科冉;曹峥;赵宏亮;秦江;商卫林;侯树勋;李振宙

    目的 评价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符合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经皮组(20例)和内镜组(20例).经皮组行X线辅助下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neurotomy,RN),内镜组行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3周、6个月、1年、2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SF-36生活质量指数,进行组内对照和组间对照.结果 (1)经皮组3周时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15±0.81,76.75±7.07,79.01±13.81改变为2.60±0.75,28.00±3.84,92.67±11.13,改善率(63.04±12.49)%,优良率100%,6个月时疗效开始下降,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85±0.88,32.50±4.44,87.32±17.20,改善率(45.68±13.18)%,优良率60%,2年时已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内镜组疗效优秀且维持时间较长,6个月时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为3.15±0.57,27.50±2.96,87.89±14.49,改善率(55.45±9.01)%,优良率90%,术后1年疗效开始减低,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40±0.68,35.70±5.81,81.53±12.02,改善率(51.49±12.83)%,优良率仍高达80%,术后2年时疗效下降明显,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3.93±0.75,44.35±3.99,77.86±10.75,改善率降至(44.17±11.33)%,优良率降至45%,但是各项评分仍明显优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对照方面,3周时两组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及以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各观察指标,内镜组均优于经皮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方面,经皮穿刺脊神经背内侧支RN和内镜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均能获得优秀的短期疗效,但内镜技术疗效更佳且更持久;内镜辅助下脊神经背内侧支切断术治疗慢性关节突关节源性腰痛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手术技术.

  •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中肌电监测的应用研究

    作者:徐峰;曹旭;赵子义;张鹏;许世刚;徐林

    目的 研究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中的肌电监测技术与标准.方法 在89例痉挛型脑瘫患者SPR中,采用50 Hz方波电脉冲,分别刺激L3-S1神经后根小束,分别于双侧三角肌、长收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记录自由肌电反应及触发肌电反应,同时观察下肢肌肉痉挛性收缩活动.对肌电反应向对侧、乃至远隔神经支配节段明显扩散的3+级和4+级神经后根小束,及引起下肢或足趾肌肉收缩活动的相对低阈值的神经后根小束进行选择性切断.术后观察下肢肌张力的改善程度,并对下肢感觉、运动及排便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触发肌电反应的出现明显滞后于自由肌电反应,观察自由肌电反应更能及时的判断"异常的"神经小束.89例患儿的372根神经后根被选择性切断,其中324根(83.5%)腰神经后根的出现3+~4+级肌电反应的神经小束被选择性切断;48根(12.9%)神经后根的神经小束根据"相对低阈值"被选择性切断.所有患儿术后下肢肌张力明显降低,未出现明显的下肢感觉、运动及排便功能障碍.结论 SPR中,肌电监测所出现的向对侧和(或)远隔节段扩散的持续的肌肉动作电位反应,是判定"异常"神经后根小束并进行选择性切断的有效并可重复的客观标准.

  • 选择性腰5、骶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加内收肌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的研究

    作者:王正雷;高吉昌;徐林;张承敏;王仑;晁民

    采用选择性腰5、骶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内收肌切断术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脑瘫、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29例,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术前3天进行步态分析,术中于大腿内侧将内收肌腱性部分切断松解内收肌,将痉挛下肢的腰5、骶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后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29例随访3年,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术后步态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说明选择性腰5、骶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内收肌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脑瘫、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

  •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的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附47例术后6年随访分析)

    作者:王正雷;徐林;姜洪和;高吉昌;张承敏;陈庆贺;晁民;孙宏伟;贾全章;胡乃武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16例,并对47例术后6年病人进行随访.16例患者术前3天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将痉挛下肢的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以电刺激仪测定阈值,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对神经根切断比例进行量比,均小于30%.16例随访4年,痉挛解除率为90%,功能改善率为80%.术后步态明显改善(P<0.01).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的"大、小环路"理论,47例术后6年随访结果疗效满意.提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 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SPR手术及程序化治疗

    作者:王正雷;高吉昌;张承敏;王仑;晁民;迟志勇;孙宏伟;胡乃武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程序化治疗(康复训练-局部矫形手术-再康复训练)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36例.术中采用L2~S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将L2~S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均<30%.术后下肢部分挛缩畸形未能改善者行局部矫形手术,术后行康复训练.本组36例病人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75%,说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程序化治疗能较有效地治疗成人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

  • SPR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及神经根的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王正雷;徐林;姜洪和;高吉昌;张承敏;陈庆贺;袁梅;晁民;王仑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效果并对其腰骶神经根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采用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保留棘突和棘间、棘上韧带,显露双侧L2~S1神经根出口处,将前后根分开、分束,测定各后根束阈值,阈值较低的后根小束切断.对切取的神经束进行冰冻切片、染色、固定和组织化学处理.结果发现,临床应用29例,随访3年疗效满意,痉挛解除率为90%,功能改善率为80%.切除的神经后根纤维Ache反应阳性,后根同感觉支传入纤维相混合.说明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有效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电刺激选择是必要的.

  • 选择性限制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的变化

    作者:杨超;王秋根;张秋林;唐昊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限制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后,腰椎稳定性、切除椎板再生及脊柱生长发育情况.方法将12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根据年龄(<8岁、≥8岁)及手术方式(软组织矫形手术、LSPR手术、软组织矫形+LSPR手术)分组.在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分别摄站立位及动力位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腰骶角、L5S1矢状位椎体位移率等指标.分析比较各组之间及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观察术后切除椎板再生及脊柱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软组织矫形手术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LSPR组及软组织矫形+LSPR手术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显著;(3)行LSPR手术的<8岁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岁组手术前后仅L5S1矢状位椎体位移率差异显著;(4)LSPR术后发现L5S1Ⅰ度滑脱3例(3.90%),脊柱侧凸4例(5.19%,Cobb角15°~34°),腰椎前凸3例(3.90%);(5)LSPR术后见切除椎板部分再生.结论LSPR手术对脑瘫患儿腰椎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惟一的因素.儿童LSPR术后,切除的椎板有再生能力.

  • 坐骨神经切断后GDNF 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

    作者:宋海涛;贾连顺;陈坚;陈哲宇;路长林;田万成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GDNF mRNA在两侧断端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切断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在不同时间、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观察两侧断端GDNF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前,GDNF mRNA在两侧坐骨神经微量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远断端表达逐渐增加(1、7、14、28 d分别增加20%、60%、85%、90%),近断端表达逐渐减少(1、7、14、28 d分别减少10%、38%、45%、52%).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后断端GDNF mRNA表达变化是由于"胞体-轴突-靶器官"轴中断造成的.此结论为应用外源性GDNF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

  • 腰4脊神经切断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作者:褚海辰;王世端;江岩;董河;李瑜

    目的建立L4脊神经切断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并初步评价其可靠性.方法成年雄性大鼠,体重270~310 g,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行右侧L4神经切断术(n=12);假手术组仅暴露右侧L4神经而不予切断(n=8);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外科操作(n=8).术后1~8周,采用改良yon Frey法测定大鼠后足的机械缩爪阈值,并用冷丙酮法对大鼠后足冷刺激疼痛评分进行评分,1次/周,连续测定8周.结果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侧机械缩爪阈值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8周实验组术侧机械缩爪阈值降低(P<0.01);非手术侧术后仅4周时机械缩爪阈值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侧后足冷刺激疼痛评分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2周假手术组术侧后足冷刺激疼痛评分增高(P<0.05),术后2周后恢复正常(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8周实验组术侧后足冷刺激疼痛评分增高(P<0.05),非术侧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L4脊神经切断后,机械刺激和冷刺激均可诱发大鼠后足明显而持久的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该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结合下肢矫形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

    作者:廉永云;金玉花;李伟奇;张瑾;裴福兴

    目的:观察对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性瘫痪者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的疗效分析,探索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方法:1996-02/2002-05,对40例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患者,男22例,年龄4岁~17岁,行SPR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矫正部分下肢畸形,再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矫正残余畸形,配合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平均随访4.2年(2年~7.5年),采用刘小林等的脑瘫疗效估标准,比较SPR术前和术后、SPR术前和下肢矫形术后脑瘫分项功能评分和脑瘫痉挛临床分项评估.结果:在SPR术后,脑瘫对比分项中躯干活动和蹲立变换两项恢复率分为88%和7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SPR和组合式下肢矫形术系统治疗后,脑瘫对比分项的积压项恢复率均在90%以上,脑瘫痉挛临床分项为100%;下肢肌张力由平均4.2级降至平均1.4级.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结合下肢矫形术及功能康复训练是治疗伴有下肢畸形的痉挛性脑瘫的有效途径.

  • 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术后痉挛性脑性瘫痪儿童的肌张力恢复训练

    作者:韩雪

    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手术并不是痉挛性脑瘫患儿治疗的终结,术后功能锻炼对改善患儿的异常运动非常重要,通过系统的功能锻炼使患儿的运动恢复到佳状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跟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87例,术后经过完善系统的康复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患儿一两年的随访,有效率达 100%,功能恢复满意率达 95%.

  • 大鼠股神经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中的纵横定位

    作者:胡圣望;胡勇;胡亚玲

    实验于2004-07/2005-12在咸宁学院解剖神经组化实验室完成.选用20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将其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切断股神经组和切断神经根组,每组10只.切断股神经组;9只切断右侧股神经组,另1只仅切开股内侧皮肤,分离皮下组织,不切断股神经,以作对照.切断神经根组:9只切断右侧T13,L1,L2脊髓背根,另1只仅切开背部皮肤,分离肉至椎板不切断背根,以作对照.切取T12,13和L1~4数段脊髓,滑行切片.以Gomori硝酸铅法及Takeuchi-Tanove改良的硝酸铅法同时显示两组相邻切片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部分切片的孵育液内加0.02 mmol/L氟化钠,单独显示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以作对比.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将胶状质由内向外划分均等于约10个(1~10)小区.切断神经根组:切断右侧T13和L1,2脊髓背根后,L1节损伤侧整个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T13和L2节的外侧份(5~10)区酶活性消失,内侧份(1~4区)保留.切断股神经组;切断右侧股神经后,酶活性消失按首尾方向主要分布在L1-3节.按水平方向酸性磷酸酶活性消失区,主要分布在损伤侧胶状质内侧1/2(2~5区),内侧的一小部(1区)不消失.综合9只的情况看,其中L1节的酶活性消失区占2~4区,L2节占2~5区,L3节占3~6区,有越向尾侧越向朝外扩展的趋势.模拟手术对照动物伤侧胶状质酸性磷酸酶活性未见明显改变.说明感觉纤维在脊髓胶状质的定位投射柱有越向尾侧越朝外扩展的趋势.

  • 有限度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改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独立行走能力:438例9年随访

    作者:张治宇;张新;扬英新;张雁峰

    目的:观察有限度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①收集1996-10/2004-01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438例,男298例,女150例.监护人对治疗方案及观察目的知情同意.②351例为有限度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一次完成,87例术前不能独立行走,先行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进行功能锻炼,待可行走后再行脊神经后根切断术.③根据运动功能评分(立姿:可以稳定自行站立,足跟着地,膝关节伸直计5分,扶持亦不能站立或直跪竖立计1分.步姿:能自己稳定上下楼梯,独立行走,步态稳定计5分;扶持亦不可行走,抬腿困难计1分.下蹲起立:可自行蹲下起立,不用扶持及帮助计5分;扶物亦不能站立计1分)评定患儿手术前后的运动功能变化.对438例患儿术后运动功能进行9年随访.④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脑性瘫痪患儿43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438例患儿术后能生活自理、功能改善、独立行走的占99.3%.家长反映无明显好转者3例.畸形改变:完全消失32.1%,程度减轻82.2%,程度不变0.68%.术后计分明显高于术前(立姿4.32,3.12分,步姿3.62,2.42分,蹲立变换3.82,2.32分,x2=11.3201,P<0.01).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有限度软组织松解术可改善脑性瘫痪患者站立和行走时的交叉和尖足畸形,改善患者行走步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尤其是改善独立行走能力.

  • 痉挛性脑性瘫痪脊神经后根选切术中的电生理标准

    作者:陈哨军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缓解脑性瘫痪肢体痉挛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随着临床应用地不断深入,如何确定选切比例与范围、小化手术并发症、大化肢体痉挛缓解,术中电生理监测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 有限度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内收肌松解改善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能力

    作者:王博;张新;方秀统

    背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作为痉挛型脑性瘫痪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的有效手段已被逐渐公认和推广,但标准的SPR手术后脊柱失稳、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已成为人们观注的课题.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limited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有效解除下肢痉挛畸形同时,在减少上述并发症方面有良好效果.目的:探讨LSPR联合内收肌松解术治疗下肢痉挛型脑性瘫痪对解除下肢痉挛畸形、改善步态、提高患者运动能力的作用.设计: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前后对照、随访性观察.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病房.对象:病例来源于2001-01/2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剪刀步态、屈膝及尖足行走.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18例,Babinski征阳性15例.所有患者躯干与四肢均有较好的运动功能,均能独立行走、下蹲或在单手或双手扶持下行走,无固定的软组织挛缩畸形.干预:本组患者均采用选择性L5、S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联合双侧内收肌松解术治疗.术后评定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病理症及踝阵挛变化;腰椎、骨盆X射线片及物理检查了解畸形改变;根据手术前后立姿、步姿、下蹲起立等评分,评价运动功能改善情况.随访方法通过查阅原始病历,回院复查及书信联系,填写表格并详细记录,了解手术前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肌力、膝及跟腱反射、踝阵挛等改变.主要观察指标: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有限度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前后痉挛解除和下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的痉挛程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平均下降2.5级.术后步态明显改善,剪刀步态及尖足消失,屈膝改善,足跟可着地行走.踝阵挛及病理反射消失率100%,12例术前膝腱反射亢进的患者,术后膝反射减弱.术后双下肢无肌力减退及感觉的永久性缺失.术后随访2年以上的9例摄腰椎及骨盆X线片未见畸形出现.同时8例术前有上肢痉挛或流涎、语言障碍的患者术后上述症状也不同程度缓解.患者手术后立姿(4.25±0.91)、步姿(3.92±0.65)、蹲、立姿势变换能力(4.02±0.74)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04~2.98,P<0.05~0.01).结论:LSPR结合内收肌松解术,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可有效的解除脑性瘫痪患者下肢痉挛畸形,提高其运动能力.

  • 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选择

    作者:何坚荣;李枝明;洪毅

    目的 :通过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合并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 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对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探讨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 62例混合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成 2组, SPR+ SAR组在施行 SPR的基础上合并施行 SAR, SPR组单纯施行 SPR,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 SPR+ SAR组和 SPR组手术后肌张力的分级为 1.19± 0.22和 1.24± 0.20,均较手术前( 3.33± 0.42和 3.35± 0.38)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0.587,19.537;P《 0.001) ;痉挛程度的缓解情况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 2=0.044,P 》0.05) ; SPR+ SAR组手足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 SAR组.结论 :以痉挛为主伴有手足徐动是混合型脑性瘫痪的手术指征, SPR和 SAR结合是不但能够有效的解除肢体痉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手足徐动.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85例疗效回顾

    作者:周南开;车善理;周波;邓宗锵;唐文渊

    目的:回顾性分析6年85例肌力≥Ⅲ级,肌张力Ⅱ-Ⅳ级的病期稳定期脑性瘫痪患者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999-04/2003-12重庆市中山医院收治的病情己经稳定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85例为手术对象.男48例,女37例,平均年龄8.8岁.①瘫痪情况:双下肢瘫痪46例,双上肢瘫痪4例,偏瘫13例,三肢瘫12例,四肢瘫10例.②并发症情况:伴有流涎22例,斜视19例,语言障碍26例,明显智力低下12例;有癫痫病史5例,有内收肌切断史7例,合并扭转痉挛1例.③行走功能:术前不能独立行走54例(其中不能独自站、坐或/和双手扶助均不能行走3例,牵双手勉强可行走21例,牵一只手可行走29例),能独立行走但步态异常27例.④步态情况:不同程度尖足现象80例,交叉腿、剪刀步态62例,足内翻或外翻畸形42例,膝关节屈曲不能伸直18例.⑤肌力:指关节痉挛屈曲不能伸直及腕关节不能背伸(似爪形手)9例,肩关节肌肉痉挛(肩关节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1例.术前检查患肢肌力Ⅲ级18例,Ⅳ级62例,Ⅴ级5例.⑥肌张力:肌张力Ⅱ级14例,Ⅲ级59例,Ⅳ级12例.⑦查体情况:髌阵挛阳性13例,踝阵挛阳性45例,巴彬斯基氏征阳性64例,霍夫曼氏征阳性19例.术前常规照片、准确定位,发现隐性脊柱裂8例,轻度脊柱侧弯5例,未发现脊柱滑脱及髋关节脱位.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及选择性颈神经后根切断术进行治疗,随访2年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肌力、肌张力及肢体功能和步态的变化,并以此为临床有效和无效的评估标准.结果:8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肢肌力:83例与术前相当或好于术前,2例较术前略差.②肌张力改善:68例患肢肌张力降至正常,8例肌张力稍低于正常,9例肌张力仍然略高于正常,平均降低Ⅱ~Ⅲ级.③行走功能: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后44例已可独立行走,12例儿童开始上学,仍不能独立行走的10例中6例患者的行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仅4例行走功能改善不明显.27例术前能走的患儿,术后步幅增大,步速加快,步态更加平稳,行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④步态改善:尖足现象及交叉腿、剪刀步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⑤查体情况:所有患者术后的髌阵挛,踝阵挛均消失,膝、踝反射基本正常或稍减弱,流涎、斜视、口词不清等症状也有所缓解,已有4例进行二期矫形手术.颈神经后根切断术后4例上肢痉挛症状缓解,3例术后手指、腕关节痉挛屈曲(爪形手)缓解,可以伸直手指,背伸腕关节,1例肩关节外展肌肉痉挛缓解,肩关节可以内收,活动范围增大.45例术后X射线随访未发现手术所致的脊柱前凸、侧弯、脊柱滑脱和髋关节脱位,⑥临床效果:2年随访,临床有效79例,临床无效4例,有效率约为95%.期内未发现病情短暂好转后又加重的病例.结论:实施个体化方案手术方案,掌握手术适应症,把握对患者实施手术的时机,准确选择神经后根切除比例,重点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手术过程中轻柔操作,尽量减少骨性结构的损伤,术后一般无严重并发症,绝大部分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