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南省某医院103株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β-内酰胺类耐药性与碳青霉烯酶携带情况分析

    作者:陈海;陈霞;袁敏;朱雄;黎礼达;李欢;张利锋;龚林;李娟

    目的 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是临床可造成感染的重要条件性致病菌,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我国海南省临床来源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常用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及菌株碳青霉烯酶携带情况,探讨其耐药流行性特点.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03株采集自2012-2013年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进行7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收集的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进行9种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的筛查.结果 103株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较高(接近50%),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4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在20%左右;PCR检测显示有38株携带blaOXA-58基因,62株blaOXA-66基因,其中25株同时携带有这两种基因;其余7种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筛查结果为阴性.结论 本研究中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较高,菌株携带的blaOXA-58和blaOXA-66基因编码的碳青霉烯酶对菌株的耐药表型有一定贡献意义,但仍有其他耐药机制参与到碳青霉烯酶耐药表型的贡献中.

  • SNAP法检测牛奶中三种β-内酰胺药物的初步研究

    作者:丁洁;陈晓蔚;曾理;贾力敏;江晓;王炜

    目的以国标TTC方法为参照,分析SNAP快速检测法检测牛奶中三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及部分影响因素,论证SNAP快速检测法的可行性.方法国标TTC方法(微生物抑制分析法)与SNAP快速检测法(β-内酰胺类,ELISA法).结果 SNAP快速检测法灵敏度高于国标TTC方法,特异性与国标TTC方法没有差异.细菌存在及样本冻融对SNAP方法的结果没有影响.结论提示SNAP快速检测法可应用于牛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 中药含药血清对MRSA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及mecA、femA基因的影响

    作者:王禹;于清宏;吴齐雁;郭琳

    目的:研究中药在体内对MRSA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中药含药血清与MRSA共同培养的方法进行耐药性逆转实验,用K-B纸片扩散法观察实验前后受试菌抑菌环直径的变化,同时进行耐药基因mecA、femA的检测.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K-B纸片扩散法对比,五倍子、绿茶、防风、丹皮、黄芩、浙贝组对苯唑西林钠、头孢唑啉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钠、头孢美唑等药物抑菌环直径扩大均有不同程度扩大,由耐药或中敏恢复为敏感;对青霉素抑菌环直径无影响,仍表现为耐药.MRSA标准菌株、对照组菌株均检测出耐药特异性基因mecA、femA,丹皮、五倍子、防风、黄芩、浙贝、绿茶组未测出femA基因,mecA基因条带显示明显减弱.结论:MRSA经五倍子、绿茶、防风、丹皮、黄芩、浙贝含药血清处理后均恢复了对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且耐药基因mecA、femA的表达明显受抑制,推测其可能通过作用于mecA、femA或其调控因素,影响耐药基因的表达程度,使PBP2a产生减少或消除,从而达到耐药性逆转的作用.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感染治疗方案的优化

    作者:于广华;常唐喜;孙炜;裔照国;李芳

    目的 运用药动学/药效学(PK/PD)方法,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的β-内酰胺治疗方案进行优化比较.方法 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依PK/PD模拟7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14种给药方案,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 模拟获得的抑菌/抗菌CFR,以0.5 g 1次/8 h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0.5 g 1次/8 h美罗培南高(100.0%);3.375 g 1次/4 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抑菌/杀菌CFR>90.0%;头孢曲松(1 g 1次/24 h、2 g 1次/24 h)、头孢他啶(1 g 1次/8 h、2 g1次/8 h)、头孢吡肟(1 g 1次/8 h、1 g 1次/12 h、2 g 1次/8 h)和头孢哌酮/舒巴坦(0.5 g 1次/8 h、1 g 1次/8 h、2 g 1次/8 h)治疗方案,对产ESBLs菌的CFR明显小于非产ESBLs菌,增加给药剂量和次数未能有效提高CFR.结论 PK/PD模拟可优化抗感染治疗的给药方案,为精确用药提供指导.

  • 头孢美唑钠的体外降解稳定性

    作者:王莹莹;龚莉;王成港;王春龙;陈常青

    目的:研究头孢美唑钠的体外降解稳定性,为保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经典恒温试验,应用HPLC法测定头孢美唑钠在不同温度、不同光照、不同相对湿度、不同pH值、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以及不同配伍溶液中的杂质总量来确定其稳定性.结果:头孢美唑钠在不同温度和光照的条件下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而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呈非线性动力学特征.随着离子强度和温度的增加,头孢美唑钠的降解加快;其在pH值5~9之间相对稳定;在注射用水、0.9%氯化钠注射液以及5%葡萄糖注射液此3种不同配伍溶液中8h内均不稳定.结论:头孢美唑钠对光、热、湿均不稳定,应于凉暗干燥处密封保存.配制成溶液后应尽快使用.

  • 普外科病原菌耐药率与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强度的关系

    作者:方圆;陈涛;李晓华;刘平;陈楠

    目的:评价普外科病原菌耐药变化趋势与β-内酰胺类用量间的关系。方法统计2012~2014年检出主要病原菌耐药率及β-内酰胺类使用强度,运用统计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头孢唑肟使用强度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间均有相关性,头孢吡肟与肺炎克雷伯菌对其耐药率间有相关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使用强度与肠杆菌科耐药率间无相关性,所有监测品种均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间有相关性。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仍是普外科治疗感染的重点。普外科慎重选择三代头孢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对有感染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风险的患者,可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临床分析

    作者:李志勇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且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该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屡有报道,严重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应引起重视。笔者对我院急诊科2010~2013年抢救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过敏性休克14例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供临床用药参考。

  • 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阿奇霉素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作者:邓超

    目的:探讨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阿奇霉素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几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为对照组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吉米沙星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 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治疗开始至各种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开始至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咳嗽消失的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病情的总好转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阿奇霉素对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其临床症状,促使其早日康复.

  • 新菌种在生产当中的优势

    作者:黄春花;方春露

    青霉素在经历了50多年的工业化生产之后,仍以其良好的疗效低廉的价格在抗生素生产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丝状真菌产黄青霉经补料分批发酵方法生产的.在其生产过程中,供生产罐直接使用的菌种一般为生产种子.生产种子质量的优劣可影响发酵50%的成功率.所以我们不断选育出优良菌种.经反复筛选和工艺配方的改进,选育出的新菌种已经用在生产当中.

  •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青菊;梁冰;解放军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条件致病菌.随着超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和不合理使用,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给医院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相当复杂,具有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特点,本文对其耐药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

    作者:彭洁;梁桂霞;林丽英;高永艳

    采用平皿法、培养基稀释法和薄膜过滤法考察3个品种5个剂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品的试验菌回收率,以期建立适合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品的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结果显示,采用缓冲液和培养基中均添加青霉素酶的薄膜过滤法,各药品的试验细菌同收率均高于70%;采用平皿法和培养基稀释法,各药品的试验真菌回收率均高于70%.

  • 头孢洛林酯的合成新工艺

    作者:郭新亮;张乃华;鲍广龙;张仲奎;张贵民

    报道了一条合成头孢洛林酯的新方法.母核7β-苯乙酰胺基-3-羟基-3-头孢烯-4-羧酸二苯甲酯在五氯化磷/吡啶及五氯化磷/DMF条件下,经“一锅法”制得7β-氨基-3-氯-3-头孢烯-4-羧酸二苯甲酯盐酸盐(6).与文献报道的先连接3-位侧链再连接7-位侧链的方法不同,6的7-位氨基先与侧链2-(5-二氯膦酰胺基-1,2,4-噻二唑-3-基)-(2Z)-乙氧亚氨基乙酰氯酰化生成7β-[2-(5-膦酰胺基-1,2,4-噻二唑-3-基)-(2Z)-乙氧基亚氨基乙酰胺基]-3-氯-3-头孢烯-4-羧酸二苯甲酯二钠盐,再与侧链4-(4-吡啶基)-1,3-噻唑-2-硫醇反应,然后依次经甲基化、脱保护和成盐得目标产品,纯度99.56%,总收率34.8%.本工艺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已经过中试验证.

  • 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试验的干扰

    作者:常剑锋;黄宇烽;郑均

    研究大剂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实验的影响.分别测定正常混合血浆以及含不同抗生素浓度的混合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并将二者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青霉素钠、氨苄青霉素钠在5 000 U/ml时PT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青霉素钠、氨苄青霉素钠为8 000 U/ml时APTT变化明显(P<0.05);血浆头孢哌酮钠在340 μg/ml时PT、APTT与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浆中Fbg与对照相比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凝血试验有不同程度的干扰.建议实验室在进行凝血实验时,应注意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临床在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时,须注意凝血功能的监测.

  • 牛肝酯酶催化紫杉醇侧链手性合成的研究

    作者:阎家麒

    采用牛肝酯酶拆分紫杉醇侧链合成中生成的对映异构体化合物的新方法.牛肝酯酶催化拆分顺-3-乙酰氧基-4-苯基氮杂环丁酮,得到(S)-(-)-醇和标的产物(R)-(+)-乙酸酯.所得(R)-(+)-乙酸酯反应产率≥97%,光学纯度≥99.6%.结论:牛肝酯酶可以作为手性合成的催化剂.

  • 从头孢米诺致脑病1例谈临床药师的作用

    作者:项爱菊;何新军

    头孢米诺为半合成的头霉素衍生物,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抗革兰阴性菌作用较同类药物强,临床应用广泛.但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头孢类抗生素容易引起神经系统异常,导致患者脑病,临床药师在查房中应引起注意.现将我院头孢米诺致抗生素脑病1例汇报如下.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276例分析

    作者:钱斌

    对我院2008~2011年8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7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

  • 17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酶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作者:卢德国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产生的青霉素酶,能水解β-内酰胺环,使临床上应用的内酰类抗生素药物产生耐药.为探讨如何减少该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产生,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流行,并指导临床对其有效的治疗,笔者对174株金葡菌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牛奶中抗生素残留两种检测方法的论证和应用

    作者:丁洁;陈晓蔚;曾理;贾力敏;江晓;王炜

    为了适应快速检测的要求,我室今年对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的SNAP快速检测法、DELVOTEST SP试剂盒的可靠性进行了论证,主要内容是研究国标TTC方法、SNAP快速检测法、DELVOTESTSP试剂盒检测牛奶中β-内酰胺类药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及影响因素,并应用于奶样的检测和比较.我们的结果认为: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SNAP快速检测法、DELVOTESTSP试剂盒灵敏度高于国标TTC方法,特异性与国标TTC方法没有差异.三种方法对奶样的检测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上述SNAP快速法、DELVOTEST SP试剂盒可应用于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可以考虑作为国标方法的补充.

    关键词: 检测 牛奶 β-内酰胺
  • 常见院内感染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敏感率的比较

    作者:李力;刘汛;刘海水

    随着对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上升,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的菌株迅速出现并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在院内感染中一直处于优势[1].尤其是在ICU病房的患者、长期住院患者及实施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多重耐药株的出现极为频繁.为了解我院感染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繁感率,我们连续监测了1998-08~2000-08月从这些病房分离到的8种常见的院内感染菌并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间断和连续给药方式对哌拉西林在组织和血浆分布的动力学研究

    作者:王松芝;王晓梅;刘恒戈;张倩;毛元飞

    目的:通过间断和连续输注2种给药模式使用哌拉西林,观察哌拉西林血浆和皮下组织浓度的药动学模型,并对2种方式的药效学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对14例确诊的或疑似败血症重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接受哌拉西林间断给药组(7例)和连续输注组(7例).在治疗开始后的第1天和第2天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并建立独立的药动学模型.结果:哌拉西林用量连续输注组比间断给药组少25%,在第1天间断给药组的血浆浓度较高(8.7 mg·L-1对5.2 mg·L-1;P=0.08).但在第2天时连续输注组的中位血浆浓度显著较高(17.9 mg·L-1对5.1 mg· L-1;P<0.005).2组的中位组织浓度在第1天(连续输注组3.1mg·L-1对间断组2.6 mg·L-1;P=0.37)无明显差别,在第2天(输注组6.4 mg·L-1对间断组1.2 mg·L-1;P=0.02)有显著差异性.双室药动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得到的数据.利用连续输注给药较成功地获得了组织药效学指标.结论:与标准的间断给药相比,连续输注使用的哌拉西林的量可减少25%,但能够维持较高的波谷浓度.在输入后的第2天输注组组织浓度和血浆浓度明显高于间断治疗组.这说明连续输注治疗比间断给药治疗时哌拉西林的组织渗透性更好,更有利于严重败血症的治疗.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