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沙门菌监测点汤卜逊沙门菌分离株的分子分型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应用分子分型技术对2007年上海和重庆市沙门菌监测点的50株汤卜逊沙门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了解上海和重庆两地菌株的分子分型特征和药物敏感性特征.方法 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子分型方法包括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78%的菌株存在多重耐药,其中磺胺甲恶唑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其次是甲氧苄胺嘧啶;对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嚷肟、头孢三嗪、头孢他啶、头孢噻呋)均未产生耐药性.PFGE将50株菌分为15个带型,30株重庆分离株间有较高的相似性;MLVA分析显示除Sa116位点外,其余检测位点在所有待检菌株中没有差别.结论 分子分型支持汤卜逊沙门菌引起的暴发以及散发.目前MLVA分型应用于汤卜逊沙门菌分子分型时,分型能力低于PFGE,需要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汤卜逊沙门菌 脉冲场凝胶电泳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分子分型 -
汤卜逊沙门菌暴发分离株的鉴定及与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鉴别
目的 探讨丙型副伤寒、猪霍乱以及汤卜逊沙门菌的血清型鉴定要点,评价不同诊断血清的鉴定能力.方法 用三家不同生产厂家的沙门菌诊断血清对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猪霍乱库氏变种沙门菌三株标准株以及GSS中国区监测的疑似丙型副伤寒暴发分离株、猪霍乱和汤卜逊沙门菌进行血清鉴定,同时利用PCR、生化、以及MLST分型分析对这些菌株进行辅助分析.结果 血清分型显示暴发菌株为汤卜逊沙门菌,那些原来鉴定为猪霍乱沙门菌的菌株也是汤卜逊沙门菌;PCR结果 显示这些暴发菌株和散发菌株的Vi基因为阴性;还发现某些诊断血清的H:c因子血清能够与H:k抗原发生交叉凝集,从而导致血清型的误判;另外,MLST分型分析显示这些汤卜逊沙门菌菌株与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等沙门菌之间有差异;卫矛醇、粘液酸和H2S 三种生化反应显示丙型副伤寒、猪霍乱、猪霍乱库氏变种沙门菌之间具有明显的生化差别.结论 近期我国报告为丙型副伤寒的暴发中,需要鉴定是否为汤卜逊沙门菌所致,注意诊断血清的交叉反应所致的误判,可用生化鉴定、MLST分型分析以及PCR等方法 进一步鉴定.
-
上海市汤卜逊沙门菌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研究上海市汤卜逊沙门菌暴发菌株的流行特征.方法 调查和收集本地区在全球沙门菌监测(GSS)腹泻病例中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散发和暴发病例的菌株,并经过系统表型鉴定和耐药性分析;脉冲凝胶电泳(PFGE)选用:XbaⅠ限制性内切酶,聚类软件选用BioNumerics4.0软件.结果 2007年GSS分离汤卜逊沙门菌22株,在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型的确诊腹泻病例中排第3位,2007年黄浦区中心医院报告的8株集聚性腹泻病例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对四环素、奥格门丁、氨苄西林、氯霉素、萘啶酸、磺胺异恶唑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为100%,耐药谱明显高于其他散发病例菌株.20株腹泻株和2株食品被PFGE图谱分为15个带型,其中8株暴发菌株显示单一PFGE图谱,其余14个PFGE带型的菌株均仅有1株,分别来自汤卜逊沙门菌散发菌株(12株)和食品株(2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度不高.结论 2007年10月上海市黄浦区某工地发生的1起暴发病例是由在遗传上完全相同的汤卜逊沙门菌的多重耐药克隆株引起的,PFGE技术可以通过菌株之间的分子同源性关系来证实监测病例中存在的局部暴发病例.
-
脉冲场凝胶电泳检测一起汤卜逊沙门菌食物中毒
目的: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一起食物中毒所分离的汤卜逊沙门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后,进行PFGE检测并用Bio 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进行分析并绘出聚类分析图.结果:此次食物中毒分离到8株沙门菌,其中5株是从病人大便或肛拭分离,1株是从厨房抹布分离,2株是从剩余食物分离.经PFGE分析,病人的5株和剩余羊肉的1株完全相同,牛肉和抹布中的2株有1~2条电泳条带的差异.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羊肉携带的汤卜逊沙门菌引起.
-
汤卜逊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检验报告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方法:依照GB4789-2010食品卫生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水煮带皮花生中检出汤卜逊沙门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汤卜逊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