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复方茵黄解毒汤有效部位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测定及薄层扫描指纹图谱的构建

    作者:许重远;张焜;杨芳;方岩雄;彭树灵;魏莉

    目的:初步构建复方茵黄解毒汤乙酸乙酯有效部位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指导下的薄层扫描指纹图谱,为复方茵黄解毒汤建立更高的质量标准打下基础.方法:以HepG2-2.2.15细胞系为模型,采用ELISA法测定复方茵黄解毒汤的乙酸乙酯有效部位活性,再通过薄层色谱法对乙酸乙酯有效部位进行展开,运用岛津CS9000薄层扫描仪进行单波长扫描.结果:该有效部位在体外培养中对病毒抗原的分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其薄层色谱峰也得到较好分离,获得了较理想的薄层色谱指纹图谱,并确定其中小檗碱、咖啡酸、阿魏酸和大黄酸峰的归属.结论:在活性指导下的薄层扫描指纹图谱将谱与效联系起来,可更好地体现和控制复方中药制剂的质量.

  • 丽江獐牙菜化学成分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曹团武;耿长安;马云保;何康;周宁家;周俊;张雪梅;陈纪军

    利用各种色谱方法对丽江獐牙菜Swertia delavayi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1H,13C-NMR)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为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1)、红白金花内酯缩二甲醇(erythrocentaurin dimethylacetal,2)、獐牙菜苷(sweroside,3)、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4)、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5)、贵州獐牙菜苷A(swertiakoside A,6)、2'-O-乙酰基獐牙菜(2'-O-acetylswertiamarin,7)、4'-O-[(Z)-对香豆酰基]獐牙菜苦苷(4'-O-[(Z)-coumaroyl]-swertiamarin,8)、1,5,8-三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1,5,8-trihydroxy-3-methoxyxanthone,9)、8-O-β-D-吡喃葡萄糖-1-羟基-2,3,5-三甲基(口山)酮(8-O-β-D-glucopyranosyl-1-hydroxy-2,3,5-trimethoxyxanthone,10)、8-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1羟基-2,3,5-三甲氧基(口山)酮(8-O-[β-D-xyl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hydroxy-2,3,5-methoxyxant-hone,11)、异牡荆素(isovitexin,1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3) 、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15),其中化合物1~4,7~11,13是首次从丽江獐牙菜中分离得到.在体外利用HepG 2.2.15细胞系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1,2,6,7,9和12具有明显的抑制HBV DNV的复制活性,其IC50值为0.05~ 1.46 mmol·L-1.

  • 肟类衍生物的设计、虚拟筛选、合成与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崔新华;谭洁;周敏;韦万兴;刘旭;王立升

    本文设计了一系列新型结构的肟及肟醚化合物,通过分子对接进行虚拟筛选.以苯、甲苯、甲氧基苯、氯苯为初始原料合成12个新化合物,其中肟类4个、肟醚类8个,并对其结构进行了1H NMR、13C NMR和MS确认.体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且毒性较小.其中化合物4B-2抑制活性好,其对表面抗原(HBsAg)与e抗原(HBeAg)的抑制活性IC50和治疗指数分别为IC50 HBsAg=81.15μmol.L-1、SIHBsAg=9.20; IC50 HBeAg=90.66 μmol.L-1、SIHBeAg=8.24.初步的构效关系显示甲基肟醚类化合物活性较好,为新抗乙肝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 岩黄连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成分研究

    作者:吴颖瑞;马云宝;赵友兴;姚淑英;周俊;龚庆芳;陈继军

    目的 研究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生物碱中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岩黄连总生物碱中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利用HepG 2.2.15细胞株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学成分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试验.结果 从岩黄连总生物碱中分离鉴定了16个生物碱,分别为二氢血根碱(1)、d-紫堇碱(2)、旋卡文定碱(3)、stylopine (4)、6-丙酮基-5,6-二氢血根碱(5)、二氢白屈菜红碱(6)、四氢巴马汀(7)、adlumidine (8)、(-)-salutaridine (9)、巴马汀(10)、原阿片碱(11)、小檗碱(12)、coptisine( 13)、thalifaurine (14)、dehydroapocavidine (15)和木兰花碱(16).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S、6、8~11、13、16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8活性一般,化合物11、16活性较弱,化合物6对HBV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化合物9次之.结论 化合物1、4~6、8、9、13、14和16均为首次从该药用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0的质量分数较高,是该植物的主要成分,化合物6对HBV抑制活性较强,可能是该植物主要的活性成分.

  • 天然产物4-O-β-D-葡萄糖-苯并噁唑酮及4-取代苯并噁唑酮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作者:唐莉;班树荣;林文翰;李青山

    目的 设计合成天然产物4-O-β-D-葡萄糖-苯并噁唑酮及4-取代苯并噁唑酮类衍生物,并对其抗炎活性、抗乙肝病毒活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 以2-氨基-间苯二酚为原料,与固体三光气缩合制得4-羟基-苯并噁唑酮,再与溴代糖经过糖苷化反应制得4-取代苯并噁唑酮糖苷类化合物;4-羟基-苯并噁唑酮与酰氯及磺酰氯反应制得4-取代苯并噁唑酮酯类化合物.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炎活性;采用MTT法测定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 与结论共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9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IR、ESI-MS、1H-NMR谱确证;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2d、4a、4b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化合物2c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

  • (3-芳杂基)喹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刘国峰;孙晓庆;杨迪;洪泽新;祁宏遐;刘亚婧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含(3-芳杂基)喹啉结构的衍生物,并测定其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方法 以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苄基保护、硝化、还原、环化、肼解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6-(苄氧基)-7-甲氧基-2-((苯基硫代)甲基)喹啉-3-甲酰肼.该中间体经缩合(或酰化)、环合、脱保护、Mannich、氧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与结论 合成的15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MS、1H-NMR、13C-NMR确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多个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

  • 人白细胞介素29在cos-7细胞中表达及其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作者:陈兵;罗欣;鲁云霞;徐从贞;张胜权

    目的:克隆人细胞因子IL-29全长cDNA及其在cos-7细胞中表达,并初步探讨表达产物体外抗乙肝病毒(HBV)作用.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SV感染后,提取总RNA,通过一步法RT-PCR获得IL-29全长cDNA.DNA测序正确后,将IL-29 cDNA的编码框序列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B/His-myc中.氨苄青霉素板筛选及PCR鉴定,挑出阳性克隆进行扩增、转染cos-7细胞并经潮霉素及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表达克隆.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Ni2+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主带分子量为33 000组氨酸标签重组人IL-29融合蛋白.体外以HepG2.2.2.15为靶细胞观察rhIL-29对HepG2.2.2.15培养上清液中HBV表面抗原(HBsAg)及e抗原(HBeAg)影响.结果:成功获得人IL-29全长cDNA并在cos-7细胞中稳定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表达的rhIL-29融合蛋白为几个蛋白质区带,分子量在20 000~33 000之间纯化的rhIL-29融合蛋白,主带在33 000附近.rhIL-29融合蛋白具有抑制HBsAg及HBeAg分泌作用并且具有剂量效应,抑制率分别达85%.结论: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rhIL-29融合蛋白.rhIL-29融合蛋白在体外具有抑制HepG2.2.2.15细胞分泌HBsAg及HBeAg作用.

  • 新型吡啶-2-酮酰胺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张明峰;吕志良;李科

    目的 设计合成吡啶-2-酮酰胺类新型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抗病毒活性研究.方法 以药效团模型为指导,经Heck反应、选择性硝化反应、催化氢化反应、酰化反应以及开环重排反应等设计合成目标化合物.所合成化合物经1H NMR谱图进行确证,并对其进行抗HBV-DNA复制活性筛选 结果 设计合成的新型-2-吡啶酮酰胺类化合物对HBV-DNA复制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h、6e和6a抑制活性好,值得进一步关注.结论 吡啶环N原子上接有对乙氧基苯基时抑制HBV-DNA活性好,为活性必须基团.

  • 取代腺嘌呤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吴广;刘嘉;牛春娟;李科

    目的:修饰阿德福韦(ADV)结构,设计合成新化合物,研究其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的抑制活性.方法:以(ADV)为原料,经磷酰氯化、三氟乙醇酯化和氯甲酸酯缩合等反应,设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8个嘌呤类目标化合物1a-1h,所有化合物经1HNMR谱等确证;体外药理实验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阳性药物采用临床常用同类药物ADV.结果:设计合成的8个化合物,对HBsAg和HBeAg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d,1e,1g,1h对HBsAg抑制活性与ADV相当,化合物1g对HBeAg抑制活性与ADV相当.所有目标化合物对HBsAg抑制活性好于对HBeAg抑制活性.结论:在嘌呤环N6位引入较长碳链的1g活性佳.

  • 5-取代嘧啶开环核苷膦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研究

    作者:冯继禄;吴广;余建鑫;刘嘉;牛春娟;李科

    目的:设计合成5-取代嘧啶开环核苷膦酸酯类新化合物并进行体外抗病毒活性实验.方法:氯甲基氯乙基醚与三氟乙醇磷酸酯缩合后,经碘.氯交换得碘代乙氧基甲基三氟乙醇膦酸酯侧链,和5-取代嘧啶在DBU作用下缩合,氯甲酸酯酰胺化,设计合成得到8个新化合物1 a~1 h.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抗乙肝病毒药理活性实验.结果:设计合成的8个化合物对HBsAg和HBeAg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d的抑制活性优于拉米夫定.结论:5-取代嘧啶开环核苷膦酸酯类化合物保持抗病毒活性,N6位长链脂肪氯甲酸酯取代的化合物抗HBV病毒活性较好.

  • 含芳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

    作者:邱净英;胡占兴;徐必学;潘卫东;黄正明;刘昌孝;梁光义

    以马蹄金素(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1个新的含芳杂环取代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采用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评价目标化合物的抗HBV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a[IC50=2.94 μmoL/L,选择指数(SI)=146.39]和9a(IC50=2.21 μmol/L,SI> 250)对HBV DNA复制的抑制活性高于先导化合物MTS(IC50=11.16μmol/L,SI=10.78),且具有更高的SI,提示该化合物在治疗HBV感染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具有潜在的研究开发价值.

  • 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乙肝病毒活性

    作者:邱净英;黄正明;潘卫东;曹佩雪;梁光义

    以化合物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10个马蹄金素衍生物,所有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NMR、ESI-MS确认.以HepG2 2.2.15细胞为乙肝病毒载体,对合成的马蹄金素衍生物进行了抗乙肝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测试浓度范围内,化合物5e(IC50:10.67 μmol/L,SI:47.26)、4c(IC50:11.09 μmol/L,SI:15.03)、4b(IC50:19.75 μmol/L,SI:4.74)、5b(IC50:59.55 μmol/L,SI:3.00)和5a(IC50:77.69 μmol/L,SI:5.81)对乙肝病毒DNA复制的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药物拉米夫定(IC50:82.42 μmol/L,SI:41.59).其中,化合物5e(IC50:10.67 μmol/L,SI:47.26)的抑制活性强,选择指数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 马蹄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HBV活性研究

    作者:杨秀虾;曹佩雪;黄正明;梁光义;徐必学

    目的 对马蹄金素[N-(N-苯甲酰基-L-苯丙氨酰基)-O-乙酰基-L-苯丙氨醇,MTS]进行结构修饰,以期寻找到抗乙肝病毒(HBV)活性更强、毒性更低的马蹄金素衍生物.方法 以马蹄金素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团的马蹄金素衍生物并对其进行抗HBV活性测试.结果 合成了马蹄金素衍生物共计9个,经体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有4个衍生物具有抗HBV活性,4a(IC50:24.20μmol·L-1,SI:3.69)、5f(IC50:252.60 μmol·L-1,SI:>3.96)、5g(IC50:0.82 μmol·L-1,SI:52.57)、5h(IC50:1.44 μmol·L-1,SI:59.97).结论 化合物5g和5h显示较强的抗HBV活性,选择指数较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 恩曲他滨分散片的制备与溶出度检查方法验证

    作者:蔡丽娜;张江明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是由美国Gilead Sci-ences公司开发的HIV逆转录酶抑制剂,临床常用于治疗艾滋病.其抗乙肝病毒活性高,是拉米夫啶的4~10倍,在细胞系统内表现出了良好的药动学特性及低度性,被视为抗HIV、BIV的潜在良药[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