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性变化和转化的哲理数学原理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
痹与历节病名考辨
探讨痹与历节的字义、病因病机、传变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认为痹的发病重视湿邪,可兼夹风寒等邪气,侵袭肢体,临床以肢体重着、活动受限为主症,常伴有疼痛、不仁、麻等症状,传变是久则损其相合之脏腑.历节发病强调肝肾不足、易生内风、筋骨失养,致使外邪易犯筋骨关节,久则关节瘀血、痰湿、风寒湿等胶结,关节变形,临床以手足关节疼痛为主症.因为两者发病、传变不同故防治不同,因此分病论治有临床指导价值.
-
试析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情进展分期
基于中医病机及疾病传变理论,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情进展分期,对RA的中医疾病传变特点做创新性探索.认为该病属于形体疾病,为脏腑传至形体,其痛始于肝血亏虚、生风伤筋,此期关节略有晨僵表现;发病期为肝病及脾,风湿相搏,此期表现为关节肿痛,骨质未破坏;第三期为肝病及肾、五脏紊乱,此期五脏失调,关节变形,骨质破坏.第一二期治疗时就培补肝血不足,有利于救病于萌芽.
-
中医名医治疗小儿肺炎治法分析
小儿肺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病,由于该病对儿童健康危害很大,故积极开展有关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的不断研究,是广大儿科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提高治愈率、加快病程转归过程、防止并发症、有效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中医认为发病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
漫谈中医的病机学说(八)
疾病传变人体罹病以后,在正邪相互斗争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力量强弱的变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展、转移、演变,这便是疾病传变的涵义.
-
关于糖尿病脏腑基础与现代内分泌关系的几点认识
1 脏腑学说和内分泌理论对糖尿病的阐述对糖尿病的阐述中西医初都是从人们观察到的突出症状和现象开始的,"消渴"和"糖尿"这两个词在描述上都比较贴切.中医所指脏腑实质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内脏器被分成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著名的五行学说将人的五脏按"五行归类",建立了相生、相克的模型,并由此产生了五脏疾病传变的理论.大凡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所指脏器又决非西医解剖学上说的具体脏器,这也是中西医大的不同之处.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显然要追溯到"消渴症"的早期阐述,在<黄帝内经>的<灵枢*五变篇>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说法,后世的大量中医典籍中也从七情、饮食、劳倦、房劳、外感等角度认识消渴的成因,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遗传易感性、过度肥胖、血脂紊乱等易发生糖尿病的观点相一致.但消渴症的"病根"究竟在哪里,怎样认识其病机,仍然比较困难,甚至从中医角度进行分型意见都不好统一.
-
《黄帝内经》疾病传变思想管窥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内经》脉痹传变规律探讨
通过文献复习对脉痹、心痹的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参考西医学研究成果,对脉痹的病机进行重新认识和诠释;通过对国内文献数据库检索,对脉痹、心痹的并发症进行文献调查,并总结归纳脉痹传变的规律,对<内经>关于脉痹传变规律进行再认识.
-
治未病思想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体现在方剂配伍中涉及到药物毒性和偏性、脏腑生理病理特点、体质、疾病传变、病理产物性病因等方面,通过药物配伍而达到以下目的:制毒纠偏;兼顾患者的脏腑特点及体质差异;防止疾病传变;预防病理产物性病因.
-
试探张仲景的"治未病"学术思想
张仲景在创立辨证论治理论的同时,深深体会到<内经>"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他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内经>"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发病时要"养慎";病已发生要防传变;施治之中要谨防误治;疾病初愈教病家多调养.
-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
叶桂"久病入络"说质疑
"久病入络"说为清代名医叶桂首倡.<中医各家学说>在论述"久病入络"时指出,叶氏所说的"络"是指血络而言,"久病入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1].可见叶氏所说的,既是久病,必是病邪深入脏腑,病情加重的病变.可文中却提到"久病入络",与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学说不符.
-
《伤寒论后条辨》重视体质因素与发病关系的观点
目的:考证《伤寒论后条辨》重视体质因素与发病的关系的观点.方法:采用搜集资料、检索、归纳整理的方法.结果:《黄帝内经》是在世界医学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人体质现象的医学著作.《伤寒论后条辨》是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对此理论有所发挥创新.结论:《伤寒论后条辨》有关体质方面的研究,对现代中医病因学、诊断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
《内经》病传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传变,<内经>称为"传化",系指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移易与转化.古代医学家运用"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总结出疾病传变的多种形式,阐述了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形成了我国早的疾病传变理论体系.现就其有关内容论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