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刺之要,治神而有效"之我见
治神是针灸治病获得疗效的关键,其贯穿于引灸治病之始终.只有医患双方密切配合,全面治神,做到进针前祥查病情,加以心理疏导;进针时精神专一,令志在针;进针后细察针感,使神现于针;出针后安心养神,调畅情志即重视审神、调神、守神、养神,方能达到提高临床疗效,避免各种针刺意外发生,使针刺治疗获取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
邵经明教授重神学术思想探讨
邵经明教授在学术研究、医疗实践中身体力行,逐渐形成了重神的学术思想.于养神讲究修为不辍、重视日常养生练功,以养医者自身之神;临床诊治体察患者心理、工作、生活等情况,广开思路,重视顾护患者之神;治疗配合精神疏导,倡导根据患者神气合理运用各种治法,或针、或灸、或药、或针药并用,取穴精简,用药平和.临床针刺治疗前务必静心安神,明确诊断;针刺治疗中务必宁神定志,注重细节,善始善终,将针刺与气功融为一体,创用热感手法.其重神思想对后学深有启迪.
-
孙思邈“啬神”养生思想探析
“啬神”养性养生思想及具体应用是孙思邈重要的养生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其概念及源流的发掘整理,对孙思邈“啬神”养性养生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具体应用论述其对现代养生学提供的启示.
-
论养神的途径与顺时养神
中医养生学将"养神"置于首要地位,并通过修养道德、怡悦心情、入静坐忘等途径达到养神的目的,同时养神活动也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中医养生学的这种特色,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视道德、精神涵养的传统.养神实质上是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展开的养生活动,而顺时养神则是在人与自然界、宇宙关系层面展开的养生保健活动.因此,养神与顺时养神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学"自然-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整体养生观.
-
调七情,重养神,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在中医文献中,"养神"、"摄神"、"调神"等内容占据了核心地位.本文提出了通过恬静淡泊以保神、愉悦自得以守神、顺应四时以畅神、顺志节志以和神、养性移情以怡神等适合现代人的5种养神的方法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从而达到治未病保健康的目的.
-
《内经》养生"合同于道"理论探析
1 养生遵道养生保健是当代主流社会十分重视的生活理念,也是当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活动行为.然而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在名目繁多的养生健身活动中并不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强体,养生长寿时,将获得不同结果的人分别成四类,一曰:"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导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服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中医“神”与健康状态的关系
以中医“神”理论为指导,探求人体之“神”与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通过查阅古今中医有关“神”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分析,概括出“神”的涵义、生理功能以及“神”的健康状态和养护方法.认为人体之“神”与健康密切相关,在生命过程中发挥着主宰作用,是人体健康的根本,“神”的健康状态是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养“神”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
中医"养神"概念在亚健康状态中的认识
论述了中医"养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亚健康状态属于心身相关疾病,并对"养神"在调治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进行相关分析.
-
土家医养生保健的特点
土家医养生保健是土家族医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土家医养生保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强调形神共养、固护三元.从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介绍土家医养生保健的特点.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刍议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历代存在着不同见解,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精”与“柔”的理解上.“精”当理解为精神爽慧,“柔”当理解为筋肉柔和.阳气具有温煦之性,能够温养神与筋,使精神爽慧、筋肉柔和.
-
道家“啬”的精神对中医养神思想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道家”啬”的精神为切入点,探讨其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并就其对历代中医养神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黄帝内经》养神八法考释
《内经》养神的八种方法是,怡神法,保持愉悦心态;少欲法,减少各种欲望;节制法,节制神志活动;顺志法,求得情绪顺畅;调志法,调理不良情绪;疏泄法,适当疏导宣泄;守神法,保持思想清静;顺时法,顺应天时变化.认为人体各种生理机能都受"神"的支配,神的活动正常,人的生命活动就正常;反之,就会失常.养神,就是通过各种调节的方法,进而使机体活动正常.
-
针刺治神的临床应用初探
《素问·宝命全形论》[1]168之“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了针刺治疗疾病时治神的重要性.笔者结合针灸医籍文献的学习和临床体会,就针刺治神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探讨如下.1 凡刺之要,无忘治神何为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脏腑以及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灵枢·小针解》[2]9日:“神者,正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1]86日:“血气者,人之神.”观察病人神的状态及其变化,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和气血之顺逆,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同时,由于精神意识活动对机体脏腑气血功能及其协调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整精神意识和心理状态也就成了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类经》[3]所言:“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
-
"形神合一"话养生
"形神合一"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形神共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养形侧重于动,应注意顺应自然利其形,调摄饮食养其形,运动锻炼强其形;养神侧重于静,应注意清心寡欲以宁神,怡情养性以畅神,勤于用脑以健神.炼形不忘调神,调神不忘炼形,动静结合,形神共养,方能"形与神俱","形体不蔽,精神不散","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中医“神”与养生关系初探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神”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养神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黄帝内经》中有多种含义,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北京地区节令民俗养生内涵考
北京地区节令民俗包含丰富的养生内涵.诸如恬淡和愉的养神之道、利益众生的养心之道、顺四时适寒暑的起居之道、运动健身的养形之道等.这些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特点.
-
从黄帝内经浅谈中医养生之养形与养神
中医养生为中医学所特有,其特点鲜明,根植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理念.《黄帝内经》中对于病机的概括主要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故在养生方面提倡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起居养生等.我们对于中医养生的要点也应从以上几个角度进行解读,现代社会往往过于强调饮食、运动、中药调理等养形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而忽视了顺应四时和情志调和等养神对养生保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