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治疗视歧32例
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根结标本理论针刺治疗视歧,兹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小18岁,大62岁;病程短2天,长0.5年;其中外直肌麻痹16例,内直肌麻痹9例,上直肌麻痹2例,下直肌、上斜肌麻痹1例,提上睑肌麻痹2例,多条眼外肌麻痹2例.临床均表现为复视、眩晕、眼球位置偏斜、眼球运动障碍.
-
外直肌麻痹的肌肉移位术(附2例报告)
外展神经在颅内走行较长,无论颅内病变的早期或外伤、炎症等,皆易影响外展神经,故外直肌麻痹较多见,后天性外直肌麻痹,在早期由于双眼单视突然被破坏而出现复视.经过治疗后,部分患者可痊愈,也有的麻痹肌功能部分恢复.一般认为如半年至1年内不能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我院2000年对外直肌麻痹2例行肌肉移位术,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上下直肌部分转位治疗外直肌麻痹的临床观察
外直肌麻痹在麻痹性斜视中较为常见,由于多数是后天发病,麻痹后出现的复视给病人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对于麻痹性斜视的手术治疗虽然有多种手术方法可以选择:肌肉完全或部分转位、肌肉连接手术、合并麻痹肌的缩短、对抗肌的后徙等,本文总结了1998年以来我院29例行上下直肌部分转位术或合并内直肌后徙术的外直肌麻痹患者.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肌止端部分移位治疗直肌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由于其特殊性,其手术效果较共同性斜视差,手术方式较复杂,效果也较难预测,因此,全世界眼科手术医生在手术方法方面一直在探索和改进,Hummelsheim提出的部分肌止端移位手术,Helveston报道的肌肉移位手术,Jensen等使用肌联结手术,国内张方华、赫雨时等报道的肌连接手术及肌移位手术,Schilinger kneep的整个直肌附着点移位术等方法对麻痹性斜视的治疗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2].我们从1996年以来对32例完全性直肌麻痹性斜视作了部分肌止端移位手术,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 1996年6月至200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手术的完全性麻痹性斜视患者32例,小年龄7岁,大年龄47岁,平均年龄21.5岁.神经源性及肌源性麻痹29例,外伤性直肌麻痹3例.外直肌麻痹23例,上直肌麻痹4例,其中1例合并轻度上睑下垂,内直肌麻痹3例,下直肌麻痹2例,均为单根肌肉麻痹.斜视度小为45△,大为110△,平均斜视度77△.所有病例均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好转趋势,病程短6个月,长2年,平均9.5个月.
-
超常量后徙内直肌治疗麻痹性内斜视远期疗效观察
外直肌麻痹引起的内斜视临床较为常见,通常采用Hummelsheim术式,Jensen术式,或Knapp术式,但手术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自1992年9月至1998年9月采用超常量后徙内直肌结合适量外直肌截除的方法手术治疗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改良直肌交叉联结术治疗双眼麻痹性外斜视一例
单独的眼外肌麻痹中以外直肌麻痹和上斜肌麻痹为常见,而不伴有动眼神经支配的其他肌肉麻痹的单独内直肌麻痹非常罕见.现对华西医院眼科中心一例双眼内直肌麻痹病例治疗报道如下.
-
Wernicke脑病8例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男7例, 年龄48~65岁, 平均55.7岁, 女1例, 为27岁。长期酗酒(饮酒史11~40年, 饮酒量5~10两/日)5例, 胆道胰腺疾病长时间静脉营养1例, 胃溃疡术后消化不良1例, 妊娠呕吐1例。主要症状体征: 消瘦3例, 厌食5例, 呃逆2例, 呕吐4例, 头晕5例, 睡眠差4例, 注意力不集中6例, 定向力差5例, 记忆力减退7例, 计算力下降4例。表情淡漠5例, 幻觉4例, 谵语3例, 嗜睡1例, 昏迷1例, 虚构症1例, 双侧外直肌麻痹4例, 凝视障碍1例, 眼球震颤5例, 小脑性共济失调8例, 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钝各4例, 四肢末端感觉异常、无力2例, 肌肉萎缩1例。
-
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法探讨
固定性内斜视是指单眼或双眼固定在内斜位,不能向其他方向转动的一种特殊斜视,可为先天异常,内直肌被纤维束取代,也可由于外直肌麻痹后,内直肌高度挛缩所致[1].常规手术跟位难以矫正或再斜,本文报道9例固定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
-
保留睫状前血管的上下直肌移位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
我们对7例由于颅脑或眼部外伤引起的外直肌麻痹保守治疗6个月仍无改善者,行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的上下直肌部分移位、内直肌后徙术,术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
直肌移位术治疗外直肌麻痹2例
直肌移位术是由Hummelsheim于1907年首先描述[1],多用来治疗外展神经麻痹--外直肌麻痹.近年来,我们收治外伤所致外直肌全麻痹2例,采用上下直肌移位同时水平肌退后--缩短术,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搓、飞针刺手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8例临床观察
动眼神经麻痹是眼科常见病,笔者采用搓针取气,飞针调气法以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00-01 ~2004-12门诊及病房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38例和药物对照组34例.治疗组38例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大79岁,小7岁,平均48.32岁;病程长4.9年,短7天,平均36.28天;38例中上直肌麻痹6例,下直肌麻痹3例,内直肌麻痹6例,外直肌麻痹18例,上斜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右眼21例,左眼17例;病因:糖尿病者5例,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脑梗塞5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伤者4例,肿瘤术后2例,原因不明者12例.对照组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大76岁,小7岁,平均47.15岁;病程长4.5年,短5天,平均33.52天;34例中上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麻痹3例,内直肌麻痹5例,外直肌麻痹18例,上斜肌麻痹1例,动眼神经麻痹3例;右眼19例,左眼15例;原因:糖尿病者4例,高血压动脉硬化4例,脑梗塞4例,感冒后患者6例,外伤3例,肿瘤术后2例,原因不明者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
麻痹性斜视的手术疗效分析
我院从1996年至2000年手术治疗了麻痹性斜视共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28例中均已排除外伤性眼肌麻痹所致的斜视.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小4.5岁,大67岁,71%为青壮年;右眼16例,左眼12例.患眼视力在0.1以下者12例,0.1~0.9之间者11例,1.0以上者5例;水平肌麻痹21例,其中外直肌麻痹19例,垂直肌麻痹4例,水平并垂直肌麻痹3例.斜视度(弧度):内斜视15°~75°,外斜视15°~60°,上斜视10°~15°.
-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临床分析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眼肌发育不良或变性的疾病,不仅累及眼球运动功能,而且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球和眼睑位置的异常.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占先天性婴儿麻痹性斜视的38%,居首位,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先天性外直肌麻痹.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收集治疗的7例(8只眼)报告分析如下.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误诊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因无明显原因复视2d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左眼外直肌不全麻痹”,头部CT、内分泌科等检查无异常。给予能量合剂、维生素类等神经营养剂治疗,未见好转,2wk后转入我院眼肌门诊。检查:视力双眼1.0,33cm角膜映光OS内斜20°,交替遮盖OU内→正,单眼遮与不遮:OD注视,OS内斜20°;OS注视,OD内斜30°。眼球运动:左眼外转欠4mm,复视像及同视机检查均符合左眼外直肌不全麻痹体征,患者自述除复视外无其他任何不适,同前诊断,仍用上述药物及静脉输入青霉素、氟美松,2wk后复视稍见好转,但斜视角不稳定,因此,试探性给患者行新斯的明实验,结果表明阳性,即修正诊断: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纠正治疗,给予抗胆碱脂酶药物及强的松等药物治疗,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0.5mo后基本痊愈。
-
直肌联扎术术中过矫治疗完全性外直肌麻痹的远期疗效
我院对10例完全性外直肌麻痹患者行直肌联扎术,术中眼位过矫,远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后天性外直肌麻痹26例治疗体会
后天性外直肌麻痹病因多为颅脑外伤、眼部钝挫伤及锐器伤、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感染、颅内肿瘤等.本院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外直肌麻痹26例,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
后天性单侧外直肌麻痹14例病因分析
在眼科临床上外直肌麻痹在水平眼外肌麻痹中颇为常见,发病突然.现将本人收集自2000-2003年间14例单侧外直肌麻痹患者的发病原因分析如下.
-
外直肌麻痹显微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外直肌麻痹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6例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分离上、下直肌颞侧端睫状血管并施行直肌联结联合内直肌后徙手术,术后随访3~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 结果 26例中,22例术后原在位眼位小于+10△,代偿头位消失,占84.62%;好转4例,占15.38%。平均外转过中线12°,外转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现眼前节缺血等并发症。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直肌联结联合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外直肌麻痹临床效果良好。
-
李翔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完全性外直肌麻痹病案报道
本文报道并分析了李翔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完全性外直肌麻痹1例的疗效机制.
-
外直肌麻痹性斜视手术方式的临床探讨
外直肌麻痹性斜视是较常见的难治性非共同性斜视之一,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患者原在位正位,正前方有限范围内复视消除.我们依据外直肌麻痹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使患者除原在位眼位矫正外,还获得不同程度的外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