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CT扫描模式对头颈部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牛延涛;张永县;郭森林;虞滨滨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扫描中,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剂量和影像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 利用头颈部仿真模体和双源CT,分别使用固定扫描条件120 kV和200 mAs,以及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 Dose 4D)、自动管电压调制技术(CARE kV)和部分角度扫描模式(X-CARE)的组合进行成像,分别为120 kV +200 mAs、120 kV +200 mAs+ X-CARE、CARE Dose 4D+120 kV、CAREDose 4D+ 120 kV+X-CARE、CARE Dose4D +CARE kV、CARE Dose 4D+ CARE kV+ X-CARE 6种扫描模式.每次扫描均使用两片热释光剂量片(TLD)分别测量眼品状体和甲状腺的剂量,两片TLD所测数值取均值.记录以上各种扫描时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眼晶状体层面和甲状腺层面影像的对比度噪声比(CNR).结果 120 kV +200 mAs扫描时,眼晶状体和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分别为19.8和26.0 mGy,使用120 kV +200 mAs +X-CARE可降低剂量至13.3和22.2 mGy;与CARE Dose 4D+ 120 kV相比,CARE Dose 4D+ CARE kV可使CTDIl由13.1降至10.1mGy,眼晶状体剂量和甲状腺剂量由20.8和23.7 mGy分别降至16.6和19.9 mGy,而使用CARE Dose 4D+ CARE kV+ X-CARE时,器官剂量又进一步分别降至6.3和11.0 mGy,但影像质量显著降低;与CARE Dose 4D+ 120 kV相比,使用CARE Dose 4D+ 120 kV+ X-CARE,眼品状体和甲状腺剂量分别由20.8和23.7 mGy降至9.6和15.1mGy,同时CTDIvol由13.1 mGy降至9.3 mGy:使用CARE Dose 4D+ CARE kV+ X-CARE时,CTDIol和器官剂量降至低,但头颅和颈部CNR也降至低.结论 颅脑扫描时CARE Dose 4D+ 120 kV+ X-CARE模式、颈部扫描时CARE Dose 4D+CARE kV模式在保持影像质量较好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当对影像质量要求不高时可选用CARE Dose 4D+ CARE kV+ X-CARE模式,从而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 二代双源CT对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及辐射剂量的研究

    作者:钱玉娥;胡红杰;王丹;王高峰;江峰;章士正

    目的 对比分析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高螺距螺旋扫描模式(Flash模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常规模式)下冠状动脉支架的显示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常规模式和Flash模式下共计120例患者的155个冠状动脉植入支架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4.9±10.6)岁,所有患者的心率均控制在≤65次/min,且心律规则.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接受Flash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原始图像均进行Kernel B26和Kernel B46的数据重建,并由两位医师对支架的显示质量进行独立的4级评分.两种模式下的冠状动脉显示质量利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而不同冠状动脉扫描模式下的容积CT剂量指数值(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值(DLP),利用t检验进行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结果 2位医师对所有冠状动脉支架显示质量的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4,P<0.001),Flash模式和常规模式的平均评分分别为:1.61±0.77和1.65±0.82.两种冠状动脉扫描模式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65,P=0.834).Flash模式的CTDIvol(3.24±1.21)明显低于常规模式(31.26±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3,P<0.001);Flash模式的DLP(54.61±19.88)同样低于常规模式(468.30±17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6,P<0.001).结论 控制患者心率≤65次/min且心律规则,Flash模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前提下可获得与常规模式相同质量的冠状动脉支架图像.

  • 双源CT大螺距、低管电压扫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严辉峰;张丽;张照涛;姚彬;刘颖;左敏静;李晓;黄水平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低管电压(kV)扫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顺序入组疑主动脉瓣狭窄的60例患者行胸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大螺距扫描组、联合低kV+迭代重建组和常规扫描组,每组各20例,分别对3组主客观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常规扫描组仅3例符合TAVR术前评估要求,大螺距扫描、联合低kV+迭代重建组均明显高于常规扫描组(t=17.083、16.667,P<0.05),但大螺距扫描组与联合低kV+迭代重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客观图像质量参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用量大螺距扫描、联合低kV+迭代重建组明显低于常规扫描组(t=-13.645、-14.647,P<0.05),但大螺距扫描、联合低kV+迭代重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值,联合低kV+迭代重建组均明显低于大螺距扫描、常规扫描组,且3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 =2 564.398、651.616、653.308,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低kV扫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的图像质量能满足TAVR术前评估,同时可大大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 不同触发技术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双源CT成像的影响

    作者:于喜红

    目的 对比通过团注对比剂手动触发和自动跟踪触发得到的两组CT图像,探讨不同触发技术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胸科医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403例行双源CT心脏大血管成像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对比剂示踪法(Bolus-tracking),其中以手动触发(监测四腔心层面,ROI定于空气)扫描245例(A组),以自动触发(ROI定于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扫描158例(B组),对A、B组图像进行对比,具体的对比内容包括,上腔静脉及右心系统对比剂高浓度伪影,心腔、大血管强化CT值.结果 两组图像心腔及大血管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及右心系统、心腔大血管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触发方式的选择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T图像质量有显著影响,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可有效消除上腔静脉及右心系统对比剂高浓度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 双源CT在复杂性肛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张保朋;王道清;周舟;程留慧;温泽迎

    目的 探讨双源CT在复杂性肛瘘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38例肛瘘患者双源CT成像检查,评价肛周脓肿范围,瘘管及内口数量、位置、分支情况,并与手术记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38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双源CT检查的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均清晰显示瘘管内口、外口及走行情况;其中内口、外口、主管及支管数目分别为53、42、39、63,与手术记录符合率分别为94.6%、100%、97.5%、94.0%,23例合并肛周脓肿;双源CT发现肛瘘情况与手术术中所见基本一致,P>0.05.结论 双源CT检查能准确清晰显示肛周脓肿范围、肛瘘瘘管及内口数量、位置、分支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 双源CT 诊断 肛瘘
  • 双源CT在冠状动脉斑块及血管重塑评估中价值

    作者:李岳军;闫继锋

    目的 分析双源CT(DSCT)相对血管内超声(IVUS)在检测冠状动脉斑块及血管重塑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期间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CHD)的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首先行双源128层CT检查,并在2周内行IVUS检查.以IVUS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和定性分析的价值.结果 对31例患者共75个冠状动脉节段进行DSCT及IVUS检查,其中参与统计分析的有48个节段.DSCT与IVUS在检测病变冠脉节段中所有斑块上无显著差异(P=0.687,>0.05),两者间呈强正相关(r=0.825,P<0.001).DSCT对病变冠脉节段中所有斑块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 (46/48)、85.2% (23/27)、92.0%(46/50)、92.0%(23/25).DSCT与IVUS在检测冠脉斑块性质上无显著差异(P =0.623,>0.05),两者间呈强正相关(r=0.736,P<0.001).DSCT与IVUS在测量冠脉血管横截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血管重塑指数和偏心指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良好r值分别为0.81、0.80、0.64、0.86、0.80和0.91 (P <0.01).结论 DSCT对冠脉斑块测量、斑块性质判断及血管重塑分析比较准确,可以作为CHD无创筛查的重要手段.

  • 双源CT痛风识别技术诊断早期痛风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保朋;王道清;程留慧;周舟;温泽迎

    目的 探讨双源CT痛风识别技术对早期痛风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103名临床高度怀疑早期痛风的患者按有无关节肿痛分为有临床症状组56例和无临床症状组47例,其中高尿酸血症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手、双足双源CT痛风检查.比较两组尿酸盐结晶检出差异,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 101名患者双足、双手共检出尿酸盐结晶416处,另2名患者双手、双足未见尿酸盐结晶.有症状组56名患者共检出尿酸盐结晶235处(56.49%),无症状组47名患者共检出尿酸盐结晶181处(43.51%),两组患者尿酸盐结晶检出率及分布无明显差异(X2 =0.52,P>0.05).结论 双源CT痛风识别技术对早期痛风患者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 双源CT 诊断 痛风
  • 双源CT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关舒元;郭濴;梅昂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研究双源CT识别痛风技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Dual-Source CT、gout、gouty、双源CT、双能量CT、痛风、痛风性关节炎为检索词,检索2005年1月-2014年4月期间Pubmed、FMJS、Cochrane图书馆(2014-3)、CKNI、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等相关中英文文献.遵循循征医学方法,对纳入的原始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及质量评估,汇总加权特异度和敏感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通过曲线下面积进一步评价双源CT识别痛风技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价值,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7篇为中文,2篇为英文.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汇总出加权特异度、灵敏度及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903(95%CI 0.871 ~0.929)和0.917(95% CI 0.871~0.950),SROC曲线下面积为97.59%.纳入文献稳定性好.结论 Meta分析显示,双源CT识别痛风技术是一种无创性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较好的检查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双源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鲍红梅;苏雪娟;李云奇;刘帆;毛亚菲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4例怀疑主动脉病变行双源CT血管成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检查资料,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及Inspace软件中的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进行分析.结果 2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按Stanford分型,A型4例,B型20例.主要表现:24均见主动脉壁呈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增厚血肿壁≥5mm,无双腔征象,平扫血肿呈高密度2例,略高密度10例,等密度6例,低密度6例.穿透性溃疡8例,内膜渗漏5例,内膜钙化内移17例,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粥样硬化性改变19例.并发心包积液6例,胸腔积液8例,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4例,主动脉夹层3例,动脉瘤1例.结论 DSCT扫描得到的轴位薄层数据结合MPR、MIP、VR及Inspace软件中的血管分析( vessel analysis)均能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程度、累及范围以及并发症.

  •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樊豫东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6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并行去骨,观察组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并行双能量去骨,观察对比两种不同血管成像去骨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血管成像检查后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去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放射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病变采用双源CT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可有效缩短其去骨时间,减少放射剂量,且临床检查血管病变图像清晰,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肝外胆管癌双源CT灌注扫描临床应用价值初探

    作者:姚田岭;任克;柴瑞梅;王强;卢涛;赵丽;赵香;韩敏;徐克

    目的 运用双源CT灌注成像方法,观察肝外胆管癌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各灌注参数值、彩色灌注图及时间-密度曲线的形态,探讨双源CT灌注扫描对肝外胆管癌诊断及其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怀疑为肝外胆管癌的患者32例,采用西门子双源CT平扫后对靶平面行灌注扫描,将所得数据传至双源CT后处理工作站,利用软件生成彩色灌注图和时间- 密度曲线(TDC),观察TDC的形态及走势,测量各病例病变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通透性(permeability,per)及Patlak血容量(pBV)等灌注参数,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32例接受检查的患者中经临床诊断证实为胆管癌的有27例,其中16例获得了手术病理结果. 27例肝外胆管癌按大体部位可分为肝门部胆管癌、胆总管中段癌及胆总管下段癌.胆管癌组织的灌注参数如下:BF(69.7±25.2),BV(115.0±36.8),PS(58.7±22. 8)及pBV(56.2±23.6).胆管癌TDC表现为峰值出现于25秒至35秒以内,然后曲线平缓下降的特点.同时分析16例有病理分型的肝外胆管癌的灌注结果,高分化癌比中低分化癌组织的BV值高(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评估肝外胆管癌的血流灌注,根据癌组织的BF,BV,TTP,PS及 pBV值和彩色血流图可推测胆管癌的血供情况,其中BV值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CT灌注检查能为诊断胆管癌提供更多功能学方面的信息.

  • 双源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评级与狭窄程度对照

    作者:于宏;李云;杨强;邵艳萍;李兆丰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评级与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18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者进行平扫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评级,根据钙化积分及不同年龄分成0~5级.通过CTA制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分成轻、中、重3级,经统计学处理、分析6个钙化级别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中钙化积分评级:0级55人,1级13人,2级23人,3级13人,4级7人,5级7人.狭窄程度:轻度89人,中度13人,重度16人.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代表其钙化绝对数值,但同样数值的钙化积分,不同年龄的等级不同,年龄越轻钙化等级越高,钙化等级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当钙化等级达到4级以上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多大于50%.此时建议将医生直接行冠状动脉DSA诊治.

  • 低剂量双源CT肺容积及肺密度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梅萍;黄拔威;兰长青;王洁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DSCT)双相肺容积及密度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评估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福州肺科医院CT室确诊COPD患者60例为COPD组,健康志愿者45名作对照组,均进行大吸气末和大呼气末的低剂量双相DSCT扫描,比较两组DSCT各项容积及密度指标的差异,分析其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组大吸气末容积Vin:(5229.18±1268.26)mL,大呼气末容积Vex:(3507.55±1208.74)mL,双相肺容积差(Vin-Vex):(1721.63±852.21)mL,大吸气末平均肺密度MLDin:(-816.23±26.03)HU,大呼气末平均肺密度MLDex:(-742.79±56.85)HU,双相平均肺密度差(MLDin-MLDex):(-73.45±53.82)HU,与对照组比较,Vin增高、Vex增高更明显,(Vin-Vex)明显减少,MLDin、MLDex明显下降,(MLDin-MLDex)明显减少.相关性分析中,两组Vin、(Vin-Vex)均与FVC显著相关(P<0.01),Vin、MLDin与FEV1%预相关,与FEV1/FVC相关性更好(r=-0.593、0.444,P<0.01、<0.01),Vex与FEV1%预、FEV1/FVC显著相关(r=-0.451、-0.589,P<0.01、<0.01),MLDex与FEV1%预、FEV1/FVC显著相关(r=0.485、0.517,P<0.01、<0.01).(MLDin-MLDex)与FEV1%预、FEV1/FVC相关(r=-0.382、-0.332,P<0.01、<0.01).结论 低剂量DSCT肺容积及肺密度与肺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以有效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

  • 双源CT与超声对比测量二尖瓣瓣膜病瓣口面积

    作者:于喜红;杨瑞;刘继伟

    目的 利用双源CT(DSCT)显示二尖瓣瓣膜病患者的二尖瓣结构,进行双源CT观察及测量,并与超声结果对照. 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期间该院临床确诊瓣膜病行双源冠状动脉CTA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72例. 冠脉CTA扫描原始数据进行多时相重建并导入软件,观察二尖瓣瓣膜开合情况,选择瓣膜大开放时相测量二尖瓣口面积,并与超声结果对比. 结果 双源CT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与超声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P>0.05). 结论 DSCT可准确评价二尖瓣病变瓣口面积.

  • 磁共振和双源CT在膝关节外伤中的诊断价值对比

    作者:杨进军;何桂茹;班允清

    目的 对磁共振和双源CT在膝关节外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141例膝关节外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手术结果作为参照,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双源CT与MRI对膝关节外伤的检出率分别为70.9%与94.3%,组间比较MRI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以手术结果作为参照,对不同类型膝关节外伤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显示,MRI对于骨质损伤、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关节囊积液的显示情况均优于双源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I对于膝关节外伤的各项检出率均高于双源CT. 术前通过MRI全面检查掌握膝关节损伤情况,有助于帮忙骨科医生合理制定手术预案.

  • 冠心病患者应用冠脉造影与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的诊断对比

    作者:周志强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冠脉造影与双源螺旋CT冠脉成像的诊断对比.方法 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以每支冠状动脉进行分析,共分析了205支冠状动脉,其中92支CAG诊断为明显狭窄,DSCT发现了其中的82支,有10支冠状动脉被CAG确诊为明显狭窄,而DSCT未能检出,有10支DSCT发现有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经CAG证实无明显狭窄.DSCT和CAG对每支冠脉狭窄的检出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SCT作为一种无创的筛查手段,必将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 心肌桥的双源CT 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

    作者:于晶;刘芳;曹源;李桂娟;韩旭

    目的 通过分析经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心肌桥(MB)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临床表象,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疑似冠心病并行DS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852 例,其中231 例经影像诊断为MB.结合其临床表现总结MB-MCA 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结果MB-MCA 检出率为27.1%,其中,尤以发生在前降支MB 多见(占所有MB 比例约83.4%).浅表型MB 占绝大多数(约91.5%).深在型MB 可出现特征性"挤牛奶征",而"上下跳跃征"及"冠状动脉曲折成角征"在各型MB 中均出现,仅具指示作用.随着MB 增厚和MCA 长度增加,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症状和表现.结论 DSCT 对MB-MCA 的检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危险阈值评估,将逐渐成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首选检查和诊断的金标准

  • 双源CT双能量对于脑血管疾病检查的价值分析

    作者:姜飚;刘岩;荣维娜;刘志鹏;姜洪

    目的:研究探讨双源CT双能量对于脑血管疾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整群选取84例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被该院收治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行CT扫描,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患者为42例,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CTA减影检查,对于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扫描时间长短、图像减影时间以及辐射剂量。且评价分析均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结果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5.24%,对照组的合格率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扫描时间长短、图像减影时间以及辐射剂量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6,P=0.0056;t=20.524,P=0.0025;t=19.515,P=0.0027)。结论双源CT双能量对于检查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能够有效减少扫描时间以及图像减影时间,而且相对常规CT具有较少的辐射剂量,在临床检查中有一定价值。

  • 双源CT血管造影对心肌桥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刘永保;张艳秀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下心肌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157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心肌包绕壁冠状动脉情况分为A组(不完全型,55例)、B组(浅表型52例)和C组(纵深型,50例),比较3组心肌桥长度、管腔狭窄变化情况及包绕程度与心肌桥厚度间的关系.结果 C组壁冠状动脉长度(17.3±6.7)mm,壁冠状动脉横向狭窄率22.6%,纵向狭窄率28.2%,均明显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能够为心肌桥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即心肌桥厚度与壁冠状动脉长度间存在相关性,不同包绕程度心肌桥的壁冠状动脉在横向、纵向上的管腔狭窄度也有所不同.

  • 双源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麦福;王东林

    目的 探讨双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CT征象.结果 16例肺动脉栓塞中,其CT表现直接征象包括:完全充盈缺损15支,中心充盈缺损8支,偏心性充盈缺损25支,附璧充盈缺损14支;检出大的栓子直径28.3mm,小的栓子直径1.5mm.肺功脉栓塞的间接征象主要包括肺动脉高压、肺梗死灶形成、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等.结论 双源CT肺动脉成像检查具有快速、无创、安全、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放射剂量低等特点,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检查方法.

752 条记录 6/38 页 « 12345678...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