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不同评定标准的对比研究

    作者:王跃;马晓龙;席晨光;林洁;任彩霞;刘从容

    目的 通过分析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R)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对三种不同的ER免疫组织化学评分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99例子宫内膜癌(其中Ⅰ型癌160例,Ⅱ型癌39例)石蜡标本中ER的表达状况,分别采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病理医师学院(ASCO/CAP)、H-Score和Allred score标准进行评判,分析各自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三种评分结果均显示,ER表达状况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CA125水平(P=0.015,P=0.007,P=0.023)、组织学分级(均P<0.01)、孕激素受体(PR)状况(均P<0.01)以及Ⅰ型癌p53阳性(P=0.042)等参数具有统计学相关性.仅ASCO/CAP(P=0.027)和H-Score(P =0.035)评定结果显示ER的表达状况与Ⅰ型癌患者年龄具有统计学相关性.仅ASCO/CAP与患者的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P =0.005)、脉管内瘤栓(P =0.002)、淋巴结转移(P =0.021)、肌层浸润深度(P=0.067)和大网膜受累(P=0.067)呈负相关.结论 与H-Score和Allred score相比,ASCO/CAP标准判定的ER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更为密切,该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诊断中推广应用.

  • 子宫内膜癌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通路活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杨曦;董颖;张晓明;梁英;张莹;孟轶婷;王颖;王微;农琳;李挺;廖秦平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PI3 K/AKT)信号通路的重要组分PTEN、PIK3CA和p-AKT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改变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PTEN、p-AKT、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在7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法分析其中34例PIK3CA基因外显子9和20的突变情况.结果 (1)7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子宫内膜样癌( EEC) 65例,非子宫内膜样癌(NEEC)6例.PTEN失表达率为63.4%( 45/71),在EEC中的比例(66.2%,43/65)高于NEEC( 2/6;P=0.18).PTEN失表达患者(45例)预后优于PTEN正常表达者(26例;P=0.07).进一步分组分析显示在ER阴性病例中,PTEN失表达者(12例)的预后优于PTEN正常表达者(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本组34例中PIK3CA突变率为41.2% (14/34),突变热点为外显子9的T544.PIK3CA突变在EEC中的发生比例(44.8%,13/29)高于NEEC( 1/5;P >0.05).外显子9突变全部见于Ⅰ期EEC病例中,且在高、中分化的EEC中发生率高于低分化肿瘤(P>0.05).外显子20突变在早期病例组(14.3%,4/28)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晚期病例组(4/6;P=0.0l).(3)p-AKT的阳性率为59.2% (42/71),在EEC中的阳性率(60.0%,39/65)高于NEEC(3/6;P=0.68);但高、中分化组EEC的阳性比例(75.0%,21/28;53.6%,15/28)高于低分化组(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AKT阳性与ER阳性相关(r=0.339,P=0.00).结论 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如PTEN失表达、p-AKT阳性提示预后好.PIK3CA基因外显子9和20的突变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可能不同.子宫内膜癌中PTEN和p-AKT的功能可能受到ER状态的影响.

  • 子宫内膜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毕蕊;涂小予;肖遥星;单波儿;王华英;蔡旭;周晓燕;杨文涛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相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间150例子宫内膜癌连续病例,收集临床病史,复阅病理切片并分析组织学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42/10 HPF)、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带、肿瘤异质性等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并分析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43例(28.7%),其中MLH1/PMS2配对表达缺失27例(18%),MSH2/MSH6配对表达缺失7例(4.7%).MSH6单独表达缺失6例(4%),PMS2单独表达缺失3例(2%).5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子宫内膜癌患者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3.3%和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例具有家族肿瘤史患者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患者中,其年龄<50岁的比例(4/6)明显高于错配修复蛋白正常表达患者(P=0.014).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P =0.033)、显著的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带(P<0.001)2项病理特征相关,也与浸润深度< 1/2肌层(P=0.039)及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卵巢透明细胞癌2例,肠癌1例;P=0.0322)相关.但与病变位于子宫体下段、肿瘤异质性、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样腺癌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临床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增多、显著的肿瘤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带是错配修复蛋白缺失子宫内膜癌相对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应引起病理医师的重视.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无明显年龄相关性,但在有相关肿瘤家族史患者中小于50岁者多见.

  • 伴MELF浸润方式的子宫内膜样腺癌7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胡丹;张和军;沈武成;朱伟峰;李玲;林贤东;卢建平;郑雄伟;王超;周先荣

    目的 探讨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 and fragmented,MELF)浸润方式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72例伴MELF浸润方式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采用 x2检验分析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72例伴MELF浸润方式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年龄范围40~70岁(平均年龄54岁);32 例为绝经前女性,40例为绝经后女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Ⅰ期32例(44.4%),Ⅱ期22例(30.6%),Ⅲ期17例(23.6%),Ⅳ期1例(1.4%).MELF浸润方式镜下表现为微囊、拉长裂隙样或碎片状腺体浸润肌层,内衬立方或扁平上皮,也可见单个或小簇状嗜酸性胞质肿瘤细胞,类似于组织细胞.通常伴有纤维黏液样间质或富含炎性细胞间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ELF浸润腺体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p53阴性,p16、CA125、CA19-9阳性.与不伴MELF浸润方式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较,两组在是否绝经、FIGO分期、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血管侵犯、血CA125和CA19-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伴MELF浸润方式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危险因素为FIGO分期晚、子宫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及淋巴管血管侵犯,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常具有隐弊性.病理医师应提高对MELF浸润方式的认识并仔细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管血管侵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病理诊断.

  • 钙磷脂结合蛋白Ⅰ及其相关基因蛋白在子宫内膜增殖症、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笪冀平;孟宪华;王萍;杨站林;朱艳敏

    目的研究钙磷脂结合蛋白Ⅰ(Annexin-Ⅰ,AX-Ⅰ)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在交界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37份子宫内膜不同病变标本,经HE染色,在光镜下按国内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标准分类,AX-Ⅰ、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与c-erbB-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LSAB法.结果腺囊性子宫内膜增殖症1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TH)10例、子宫内膜癌(EC)15例.免疫组织化学AX-Ⅰ在腺囊性增殖症中,除1例弱阳性外,均为阴性;在不典型增生组9例为强阳性,1例弱阳性;内膜癌则7例弱阳性,8例阴性;内膜鳞化或鳞癌区呈强阳性. c-erbB-2蛋白在不典型增生组9例为阳性,1例阴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均呈强阳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Ⅰ受体的表达弱且无规律.p53表达在EC组较ATH组略强.结论 AX-Ⅰ基因蛋白可能在肿瘤的发病初期起作用,癌变后其表达下降,甚至消失;AX-Ⅰ强阳性对ATH与EC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另外,c-erbB-2与AX-Ⅰ的表达似乎存在一种平行的关系.

  • 黏液瘤病毒作用PI3K/AKT通路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

    作者:周芸;许可可;郭蓉;黄敏;孙红杰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MV)对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凋亡和增殖的作用.方法 通过荧光染色等观察细胞核固缩和染色体碎片等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MV对HEC-IB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HEC-IB细胞的生长凋亡情况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MV对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MV抑制细胞生长及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中,细胞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酶激酶3(GSK3)表达水平及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MV能够通过多条信号途径促进人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发生凋亡,通过抑制PI3K/AKT的活性是其体外诱导人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发生凋亡和抑制增值的重要作用机制.

  • 血浆VEGF水平在维吾尔族妇女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新玲;潘泽民;阿娜古丽·阿巴白克力;朱明明

    目的 探索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新疆地区50例维吾尔族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血浆,收集40例健康维吾尔族妇女血浆为正常对照.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浆VEGF含量,分析子宫内膜癌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子宫内膜癌各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血浆VEGF的变化状况.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血浆VEGF水平同正常对照血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Ⅲ期、Ⅳ期)子宫内膜样腺癌血浆VEGF增高的水平与早期(Ⅰ期、Ⅱ期)子宫内膜样腺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随着分化程度的加重,血浆VEGF水平增高,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与血浆VEGF水平增高相关,血浆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相关,临床分期晚的和分化程度低的血浆VEGF水平增高更加明显.

  • 子宫内膜癌microRNA表达谱的初步研究

    作者:周胤健;杜英;梅丽娜;邓再兴;胡庆伟;邢建明

    目的 筛选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差异mieroRNA.方法 收集3例患者的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利用miRNA芯片对其进行实验分析,并采用茎环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相对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的miRNA基因68个,下调的miRNA基因81个.采用茎环逆转录荧光定量PCR对显著上调的hsa-miR-205,hsa-miR-200b和hsa-miR200c以及显著下调的hsa-miR-495,hsa-miR-216b的验证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筛选获得了子宫内膜癌的miRNA的差异表达谱,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中发挥潜在作用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RNA
  • 黏液瘤病毒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抑瘤作用及机制

    作者:周芸;许可可;郭蓉;黄敏;孙红杰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对裸鼠皮下移植子宫内膜癌的抑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子宫内膜癌HEC-IB细胞的方法建立裸鼠子宫内膜癌模型.瘤内注射黏液瘤病毒后,观察肿瘤生长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I3K、Akt、GSK表达水平及活性的变化.同时通过瘤内注射灭活病毒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 黏液瘤病毒对正常裸鼠不存在毒性及致病能力.黏液瘤处理组肿瘤大小较对照组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黏液瘤病毒处理的肿瘤组织中PI3K、Akt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黏液瘤病毒对裸鼠子宫内膜癌移植瘤具有抑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PI3K/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

  • 子宫内膜癌Ⅲ期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的护理

    作者:孙雪松;康琳棣;张妍;杨婷

    目的 总结子宫内膜癌Ⅲ期术后辅助放化治疗患者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子宫内膜癌Ⅲ期术后辅助放化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完成放疗剂量和化疗疗程,无一例因放化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死亡.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高强度超声治疗对荷瘤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常淑芳;胡凯;伍烽;顾美礼;王智彪

    目的:探讨高强度超声(HIU)治疗移植性子宫内膜VX2肿瘤对荷瘤兔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子宫内膜移植肿瘤后4天随机分为3组:HIU组、手术组和假照组实验兔各10只,于治疗后4周MTT法测定各组兔外周血淋巴细胞毒活性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HIU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毒性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和假照组(P<0.01).结论:HIU治疗可增加荷瘤兔的细胞免疫功能.

  • 高强度超声治疗兔子宫内膜移植性VX2肿瘤的病理学转归

    作者:常淑芳;顾美礼;伍烽;王智彪;向理科

    目的:观察高强度超声(HIU)治疗子宫内膜VX2肿瘤模型的病理变化及其转归.方法:15只子宫内膜VX2肿瘤模型兔分别于HIU(声强50W/cm2,频率10MHz)治疗前及HIU治疗后即刻,2小时,48小时,10天,28天及150天处死,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模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HIU治疗后靶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兔子宫内膜VX2肿瘤为鳞癌,TTC染色阳性.HIU治疗后靶区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TTC染色不着色.损伤的修复主要为坏死的组织脱落、肉芽组织替代的过程.结论:HIU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且无严重的并发症.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

    作者:汤顾航;周杨洋;王健;毛世华;邹建中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效果及其所致子宫内膜损伤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58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行HIFU治疗.根据MRI计算HIFU治疗后消融率,评价疗效;比较治疗后内膜完整与内膜损伤患者消融率的差异.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HIFU治疗后1、3、6个月内膜完整与内膜损伤患者的肌瘤缩小率;治疗后6个月随访患者月经量改善情况.结果 HIFU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有效率为100%(58/58).治疗后内膜完整31例,内膜损伤27例,二者肌瘤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17±17.02)%vs (73.38± 17.29)%,P>0.05];治疗后1、3、6个月肌瘤缩小率分别为(28.57±13.00)%、(45.38±16.54)%、(57.52±17.59)%和(37.81±17.21)%、(56.59±19.15)%、(71.31±16.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膜损伤患者月经改善率(96.30%)高于内膜完整患者(77.42%,P<0.05).结论 HIFU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时损伤部分子宫内膜有利于肌瘤排出或缩小以及缓解症状.

  • 子宫内膜癌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肿瘤微血管面积的相关性

    作者:刘凤杰;辛顺宝;王晓莉;孙西河;董鹏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表现特征,探讨肿瘤组织ADC值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面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资料,分析其DWIBS图像特征,分别测量肿瘤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和瘤周正常肌层的信号强度、ADC值.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VEGF表达及微血管面积,并分析二者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DWIBS原始图像、3D MIP重建及相应黑白翻转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肿瘤病灶部位、大小及范围,肿瘤组织于原始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黑白翻转图像呈低信号;肿瘤组织中心实性部分、肿瘤边缘部分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瘤周正常肌层信号强度、ADC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肿瘤组织ADC值与VEGF表达和肿癌微血管面积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DWIBS可直观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ADC值定量测量可明确肿瘤边界,并提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信息.

  • 多参数MRI及PET在子宫内膜癌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彤;孙洪赞;张军

    子宫内膜癌(EC)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常伴随不规则阴道出血.术前准确分期对选择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多参数MRI(如DCE-MR、DWI、MRS)及PET/CT、PET/MR在EC的术前诊断、肿瘤分期及术后评估中各具优势.本文围绕MRI及PET对E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邹晓琴;翟玉霞;郑楚燕;李从铸;吴燕琼;黄海花;李丹妍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诊刮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判断其肌层浸润程度,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总符合率80.0%(32/40);其中Ⅰa期符合率80%(4/5),Ⅰb期符合率77.8%(14/18),Ⅰc期符合率82.4%(14/17),超声造影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高度一致性(P<0.01).结论: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程度的判断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 子宫颈未分化癌及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双原发1例

    作者:巴亚萍

    1 病历摘要女,45岁.阴道排液0.5 a,与月经周期无关.妇科检查:阴道通畅,有腥臭味,黏膜无溃疡,阴道穹窿部被宫颈肿块占据,宫颈膨大,可见约60 mm×60 mm大小暗紫色肿物,位于宫颈管后壁,表面呈菜花状,质脆易出血.子宫前位,较正常略大,质硬,无压痛,活动较好.

  • 子宫内膜癌伴子宫颈癌1例

    作者:郭小维;宗绍云

    患者女,58岁.绝经10年.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个月余,加重伴腹痛1个月余来我院就诊.LOG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检查示:子宫呈前位,大小约8.90 cm×8.10 cm×6.90 cm,宫腔内可见一稍高回声实性团块,大小约6.80 cm×6.20 cm×5.90 cm,边缘不规整,与肌壁分界欠清,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分布欠均匀,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

  • 卵巢颗粒细胞瘤误诊浆膜下子宫肌瘤1例

    作者:杨军;李勤勍;丁莹莹;艾丛慧;吕玲

    患者女,50岁,无明显诱因下腹痛3月余,加重2周,发现盆腔包块12天,外院CT提示子宫肌瘤,转至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子宫平位,常大,稍向左偏,轮廓欠规整,右前方宫旁可扪及6 cm×8 cm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差.肿瘤标志物检查:AFP、CEA、CA125、CA199均阴性.

  • 三维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

    作者:牟瑞雪;古丽娜尔·沙海;向红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造影(3D-CEUS)鉴别诊断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方法 分析68例经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病变患者2D-CEUS及3D-CEUS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2D-CEUS及3D-CEUS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二者判断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68例患者中,良性子宫内膜病变42例,包括子宫内膜息肉19例、子宫内膜增生症10例、囊性萎缩性宫内膜6例、宫腔积血块4例、子宫黏膜下肌瘤3例,子宫内膜癌26例,其中ⅠA期18例、ⅠB期8例.2D-CEUS和3D-CEUS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6.92%(20/26)、73.81%(31/42)、64.52%(20/31)、83.78%(31/37)、75.00%(51/68)和100%(26/26)、97.62%(41/42)、96.30%(26/27)、100%(41/41)、98.53%(67/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CEUS判断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符合率高于2D-CEUS[Ⅰ A期:100%(18/18) vs 77.78%(14/18),ⅠB期:100%(8/8) vs 87.50%(7/8);P均<0.05].结论 3D-CEUS鉴别良恶性子宫内膜病变和判断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优于2D-CEUS,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1258 条记录 2/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