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QT离散度预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事件发生的价值

    作者:王云芹;宋先锋;朱晓芹;刘承军

    目的研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时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以及时限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计算QTd、QTcd.结果 (1)心肌炎组QTd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心肌炎时QTd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限性,这与心肌炎早期重症并发症发生有密切关系;(3)心肌炎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呈正相关.QTd>60 ms上述事件发生率明显上升,QTd≥100 ms其发生率近100%.结论心肌炎时QTd监测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事件发生的预测有重要价值.

  • QT离散度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和预后的判断价值

    作者:曾倩;唐其柱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和预后的判断.方法 76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记录基础静态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离散度(QTd),以及校正心率后的QT离散度(QTcd),平均随访10.3 ±2.6个月,搜集患者基本情况,用药详情,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死率以及事件发生率.结果 随访期间11例死亡(14.5%),QTcd为81.6±25.7ms,存活者65例,其中27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再入院(35.5%),QT离散度为73.8±24.7ms,其余38例无心血管事件发生(50%),QT离散度为(64.8±28.7)m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QTcmax和QTcd为该类患者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在校正多因素分析后发现,QTcd为HFpEF患者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关分析显示QTcd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0.05)明显相关.结论 QT离散度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重构和预后的判断具有临床价值.

  • 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诊断价值初探

    作者:杨承健;郑义通;曹佳宁;杨政杰;吾柏铭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诊断心绞痛的价值及其诊断指标.方法:记录58例肯定冠心病,87例临床诊断心绞痛及31例健康者阵发性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及胸痛缓解后30min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定它们的QTd及校正的QTd(QTcd),计算胸痛发作时的:①QTd增大至≥65ms.②QTd增大至80ms.③QTd增大≥50%.④QTd增大50%并达80ms以及缺血性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0.1mV的病例数及发生率.结果:①肯定冠心病和心绞痛组的QTd、QTcd及ST段压低胸痛发作时均较发作前显著增大,胸痛缓解后则恢复至接近发作前水平,而正常对照组变化不明显.②QTd的4个指标对肯定冠心病和心绞痛组心绞痛的诊断阳性率均高于缺血性ST段压低,其特异性和准确性以QTd增大≥50%并达80ms高.结论:冠心病阵发性胸痛发作时QTd明显增大,以胸痛发作时QTd增大50%并达80ms作为判断心绞痛的QT离散度指标较为合适,动态观察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和发作后的QTd变化对诊断心绞痛有重要价值.

  •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动态心电图及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靳艳辉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动态心电图、QT离散度(QTd)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泰安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8例实施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对98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及接受3个阶段不同放射剂量(分别为15~ 25 Gy照射、35 ~45 Gy照射和55 ~65 Gy照射)的放射治疗后,每完成1个放射治疗疗程,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患者的心律失常和ST-T改变发生率、QTd、校正后QT离散度(QTcd)值,并比较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的变化.结果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接受不同剂量放射治疗后,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均值的均方根(rMSSD)、NN相邻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NN50)、极低频功率(VLF)、低频率(LF)、高频率(HF)、总功率(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5 ~65 Gy放疗后SDNN、rMSSD、VLF、LF、HF、TP显著低于放疗前和15~25、35 ~45 Gy放射治疗后;15 ~25、35~ 45、55~65 Gy放疗后pNN50均显著低于放疗前,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ST-T改变的发生率、QTd、QTcd、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超低频功率(ULF)、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鼻咽癌患者进行QTd与心率变异性分析能了解放射所致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变,间接评价放射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营养心肌治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胡丰朝

    目的:采用营养心肌治疗方法(含镁极化液)对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单盲方法,将78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营养心肌(含镁极化液)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两周后测定两组的QTd及QTcd,对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QTd及QTcd治疗分别为(41.61±13.01) ms 与(48.35±15.56)ms,对照组分别为(52.68±20.31)ms与(60.59±7.35)ms,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心肌治疗方法能减少心绞痛患者的QTd及QTcd,从而可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稳心颗粒对大鼠心肌肥厚及Connexin43表达的影响

    作者:龙俊蓉;邓彪;刘盛权;唐芬;谭文婷;刘茂军;杨军;褚春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和QT离散度以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45只雄性SD大鼠,以完全随机法分为正常组(N组)、心肌肥厚组(H组)、稳心颗粒组(W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构建心肌肥厚大鼠模型,给予稳心颗粒6.25g/(kg·d)治疗1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并测定大鼠QT离散度,处死大鼠后以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左室心肌Cx4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逆转录-链式聚合酶法检测心肌细胞Cx43 mRNA的表达.结果 创建了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大鼠模型,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与N组比较,H组大鼠出现明显心肌肥厚;W组和H组比较,以上参数有所改善.此外,H组的QT离散度比N组明显增加,而经稳心颗粒干预后的W组QT离散度较H组降低.同时,与N组大鼠比较,H组可见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且左室心肌组织Cx43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减少;而W组和H组比较,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则有所改善,Cx43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亦明显上调.结论 稳心颗粒可改善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肌肥厚,并降低QT离散度和改善心肌Cx43的重构.

  • 高血压病QT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研究分析

    作者:王成义;杨金荣;荣阳;赵曼;苏业钦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方法 132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2组,Ⅰ组69例患者有左心室肥大,Ⅱ组63例患者无左心室肥大.另外Ⅲ组为50位正常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3组QTd的变化,同时比较Ⅰ组和Ⅱ组猝死的人数.结果 Ⅰ组QTd为(68.54±31.44)ms、QTcd为(7331±23)ms,Ⅱ组QTd为(43.42±21.25)ms、QTcd为(47.50±21)ms,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组QTd为(40.63±2.35)ms、QTcd为(43.82±25)ms,与Ⅱ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发生心脏性猝死者13例,Ⅱ组4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有左心室肥大者QTd明显增加,心脏性猝死者多.

  • QT离散度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先维;王立侠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42例DCM患者按室性心律失常性质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并按心功能状态分为轻度心力衰竭组和重度心力衰竭组,另选4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QTcd.结果(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2)重度心力衰竭组较轻度心力衰竭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5),轻度心力衰竭组较正常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结论QTd、QTcd对DCM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有一定预防价值,并可作为评价DCM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 倍他乐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影响的观察

    作者:佟明;邢德民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测定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倍他乐克前后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并与18例未服用倍他乐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QT离散度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倍他乐克后QT离散度较未用倍他乐克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倍他乐克后QT离散度较未用药物前明显减小.

  • 西拉普利与氨氯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卢永鑫;林丽如

    目的:探讨西拉普利与氨氯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8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西拉普利片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8±14.8)比(141.9±15.5)mm Hg,(86.9±7.6)比(87.7±7.6)mm Hg](t =0.332、0.482,均P跃0.05);观察组QT离散度明显低于对照组[(51.4±18.3)比(59.5±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7,P<0.05);观察组24 h全程正常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24 h内每连续5 min时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全部正常连续R-R间期差值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跃50 ms的窦性心律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明显高于对照组[(121.8±13.1)比(108.3±12.6)ms,(104.5±12.0)比(92.7±9.3)ms,(34.1±6.2)比(30.2±4.7)ms,(7.9±2.0)%比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5.037、3.248、2.167,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比23.8%)(字2=0.068,P跃0.05)。结论西拉普利与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压,改善心率变异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西拉普利有助于降低QT离散度,综合优势优于氨氯地平。

  • 主动脉弓钙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和心室晚电位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吴楚海;朱士彦;程卓

    目的 探讨主动脉弓钙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和心室晚电位变化.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2例,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主动脉弓钙化将其分为钙化组和非钙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指标、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指标和心室晚电位.结果 钙化组患者35例,非钙化组患者17例.与非钙化组比较,钙化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透析龄更长,平均脉压差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患者的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和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之比(E/E')值显著高于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患者标准化低频功率(LFn)值和功率变异比值[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比值]均显著低于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标准化高频功率(HFn)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主动脉弓出现钙化会引起心脏QT离散度改变,心率变异性降低,且使得患者更加容易出现心室晚电位.

  • 急性冠脉综合症未行急性PCI患者QT离散度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应用价值

    作者:刘小华;黄健芬;胡新科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未行急诊PCI患者QT离散度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ACS未行急诊PCI未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及97例ACS未行急诊PCI合并室性心律患者心电图检查资料,比较两组患者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指标,分析QTcd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QTd(71.4±13.5)高于对照组QTd(52.6±9.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QTcd(80.9±18.0)高于对照组QTcd(57.7±10.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Tcd水平大于等于60 ms ACS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9.0%,高于QTcd水平小于60 ms ACS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QTd、QTcd越高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高,QTcd可作为ACS患者早期室性心律失常预测的敏感指标.

  • 稳心颗粒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石刚;贺铿;叶君明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和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心率变异性改善、QT离散度下降(P<0.01).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稳心颗粒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并能降低其QT离散度.

  • 索他洛尔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田玮

    目的 观察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及索他洛尔对其影响.方法 40例30~68岁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索他洛尔治疗,剂量从80 mg/d开始,观察2周,若疗效未达标准者,增加到120 mg/d,以后根据病情变化逐渐减量.结果 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索他洛尔治疗有效,并发现该药在应用后延长Q-Tc(QT间期)同时,减小QT离散度,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结论 索他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能影响患者QT离散度,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及室颤发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瑾瑜;覃晓波;陈晓婕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液透析(HD)前后QT离散度(QT QTd)的变化,分析HD对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立即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及QTd值,同时采取外周血测定生化指标.结果 HD后血K+、BUN、Cr明显下降,血Ca2+、QT间期及QTd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可使MHD患者QTd增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

  • 18~35岁年轻肥胖者心电学指标的探讨

    作者:张琴;万里凯;唐文红;杨苏萍;秦国伟;陈晓婕

    目的 探讨18~35岁中心型肥胖者与QT离散度及ST-T改变的心电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年龄18~35岁的39例单纯性中心型肥胖者(肥胖组)与34例正常体质量者(对照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及测量QT离散度(QTd)、校正后QT离散度(QTcd)、ST段及T波、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 肥胖组的BMI、WHR、QTd、QTcd 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肥胖组出现ST-T改变的病例中QTd增大更明显.结论 年轻中心型肥胖者的QTd增大,尤其是伴有ST-T改变者中QTd增大更显著,提示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明显异常,并提出心电学指标有可能作为早期预测肥胖者具有较高患心血管病风险的一项参考指标.

  • 左、右冠脉支架术后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

    作者:王枫岭;黄振文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内PTCA及支架术后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区域性差别的研究,进一步估测左右冠脉内的介入操作所固有的围术期风险性.方法对130例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径狭窄≥70%而成功进行PTCA及支架术后的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①与PCI术前相比,术后第1、第2、第3天QT离散度均有明显降低,P<0.05,校正QT离散度也明显降低(P<0.05);而术前、术后心率则无明显变化.②右冠状动脉的介入操作后QT离散度和QTc离散度均大于左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后.③QTd、QTcd在右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下壁导联长于前壁导联,反之左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前壁导联长于下壁导联.结论成功PCI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总体安全性,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右冠脉支架后仍然可能比左冠脉支架后大,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

  • 胺碘酮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吴静;王运茹;徐亮;杜华

    目的 观察胺碘酮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42例C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及治疗前后(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QTcd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t=5.6767,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LVESV、QTcd显著低于治疗前(t=11.698、2.5248、3.1841,P<0.01或P<0.05),LVEF显著高于治疗前(t=2.578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QTcd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7499,P<0.01).结论 胺碘酮能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可安全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

  •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杨淑莲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2~4周)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定76例AMI恢复期患者,对照分析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术前1 d和术后1 h的标准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d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与53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组介入治疗术前大QT间期(QTmax)、大校正QT间期(QTcmax)、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手术后QTmax、QTcmax、QTd及QTcd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单独进行冠脉造影对QT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结论AMI患者QTd和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而AMI恢复期介入治疗可使QTd和QTcd显著降低,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 平板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盛伟;龙黔清;邓淑云;杨梅

    平板运动试验(ETT)是目前临床上无创性诊断冠心病(CAD)的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它具有简便、实用、可靠等优点,但其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及假阴性,为此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对传统的判断标准进行补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979 条记录 7/49 页 « 12...45678910...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