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间质肿瘤11例的影像诊断
目的 探讨胃肠气钡造影和CT对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均行胃肠气钡造影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1例中发生于胃6例,空肠3例,回肠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7例.胃肠造影表现为黏膜皱襞变平或破坏11例,管腔偏侧性狭窄4例,腔内充盈缺损或软组织肿块5例,肿块内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3例,CT表现为与胃肠壁相关的软组织肿块7例,密度不均匀者6例,肿块内出现气体或碘水影者3例,增强扫描均有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 胃肠气钡造影和CT是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小肠腔偏侧性狭窄、窦道样溃疡和密度不均匀的不规则腔外肿块对定性诊断有帮助.
-
巨大胃间质瘤破裂出血一例
患者男,31岁.因上腹部疼痛伴黑便1周于2011年5月28日他院急诊住院治疗.检查:全腹稍胀,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左上腹压痛明显,肠鸣音弱.急诊腹部超声示:上腹部不均匀结构(性质待定,建议CT).腹部X片:两膈下游离气体,符合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腹腔少许脓性渗出,有暗红色血性渗液.
-
国产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讨国产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服用国产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35例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中位年龄53岁(28~79岁).接受手术完整切除原发GIST 25例,术后危险度分级示高危20例,中危5例;另外10例中,肝脏转移6例,腹膜转移2例,腹腔、盆腔广泛转移1例,原发不可切除1例.35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4~49个月).25例手术切除的原发GIST患者中位辅助治疗14个月(4~44个月),中位随访25个月(4~49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10例复发转移或不可切除GIST患者中位服药时间为24个月(3~49个月);其中,7例单纯药物治疗后,5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3例局限性进展患者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加药物治疗,疾病控制良好.77.1%(27/35)的患者出现伊马替尼相关不良反应,仅1例(2.9%)发生Ⅲ级不良反应.结论国产伊马替尼用于原发GIST完整切除术后辅助治疗及复发转移或不可切除的晚期GIST治疗有效,安全性较好,但结果仍需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
胃肠气钡餐与CT诊断胃肠间质肿瘤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研究胃肠气钡餐与CT诊断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诊断价值,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做出指导.方法 选取35例GIST患者,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胃肠气钡餐和CT检查,而后对这两种方法 的诊断结果 分析,进而比较两种方法 的应用价值.结果 经胃肠气钡餐检查确诊为胃间质肿瘤的患者为11例,肠间质肿瘤者为7例,良性12例,恶性6例,胃肠气钡餐对于黏膜、黏膜下病变可作出较好的诊断,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诊断的符合率为51.4%.经CT诊断为胃间质肿瘤的患者有17例,肠间质肿瘤者12例,良性15例,恶性14例,CT对肿瘤的基本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可作出较好的诊断,符合率为82.6%,显著地高于胃肠气钡餐,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帮助,值得在临床上引起重视.
-
胃肠间质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一、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消化道黏膜以下组织发生的肿瘤一般称做黏膜下肿瘤,其中包括由组织学上呈梭形肿瘤细胞构成的一组肿瘤.
-
腹腔镜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cm的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切除直径大于5 cm的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直径大于5 cm的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中短期预后.结果:26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切除,无1例中转开腹.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式行腹腔镜全胃切除1例,腹腔镜近端胃切除2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3例,其余20例均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26例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为(5.94±1.28)cm,平均手术时间为(84.23±27.0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38±34.24)mL.术后胃肠功能平均恢复时间为(2.77±0.6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04±2.24)d.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按照改良NIH标准),中危患者18例(69.23%),高危患者8例(30.77%).术后口服格列卫辅助治疗12例.术后肝脏多发转移1 例,其余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直径大于5 cm的胃GIST患者行腹腔镜切除的中短期疗效确切且安全可行.
-
胃肠间质肿瘤8例报告
总结天津市肿瘤医院2000年~2002年收治的8例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点.GIST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可以有效帮助其诊断和鉴别诊断.GIS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常导致就医时病期较晚.完整手术切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仍然是肿瘤治愈的惟一机会.
-
十二指肠间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间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4例十二指肠间质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向十二指肠腔内或腔外生长,分别实施十二指肠局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术后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9.3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完整切除肿瘤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胃肠运动起搏器--Cajal间质细胞研究进展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1893年首次由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发现,ICC是胃肠道中与神经密切相关的一类特殊间质细胞,主要参与胃肠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 rhythm,BER)调控和神经递质信号转导.而在一系列ICC相关性胃肠动力性疾病和胃肠基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发病机制中的深入研究,为疾病的病因治疗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思路.
-
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免疫化学检测CD117、CD34、SMA、Desmin、S100蛋白表达,回顾性分析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就其免疫化学检测结果展开分析。结果40例GIST患者26例病灶位于胃、9例病灶位于小肠、3例病灶位于结直肠、2例病灶位于腹膜后。肿瘤主要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形态一致,呈梭形,细胞质丰富、嗜酸性,类似平滑肌细胞。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多样,呈多角形或卵圆形,细胞质空壳,微嗜酸性,细胞核多样,与核分裂数成正比。免疫组化阳性检出率分别为CD11795%、CD3472.5%、SMA 7.5%、Desmin 2.5%、S1002.5%。结论胃肠间质肿瘤具有独立的临床特征,CD117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CD34、SMA、Desmin、S100等检测方式能够辅助CD117的检测,进一步评估和诊断良性肿瘤情况。
-
新型多靶点蛋白激酶抑制剂——舒尼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Sunitinb malate/SUTENT/SU11248)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制的新型多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于2006年2月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胃肠间质肿瘤和晚期肾细胞癌.
-
胃血管球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上腹疼痛不适2年,华西彩超及CT诊断胃窦部胃肠间质肿瘤,回我院行远半胃切除,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巨检:远半切除标本,在胃窦后壁粘膜下见一结节,直径2.6cm,切面灰红色,质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未见确切包膜,胃粘膜未见异常,常规取材制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低倍镜下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或巢团状排列,位于粘膜下层和肌层中,未见确切包膜,细胞巢和结节之间为平滑肌束分隔,瘤组织富于薄壁血管,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明显;高倍镜下细胞大小一致、细胞质丰富、透亮或浅红色,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和坏死,局部可见间质粘液样或玻璃样变性.
-
刍议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
目的 研究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并为胃肠间质肿瘤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2015年6月牧治的胃肠间质肿瘤患者56例,观察56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病理形态,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患者的瘤细胞CD117、i型跨膜糖蛋白分子CD34、波形蛋白(Vimentin)分子和S-100蛋白分子进行检测.结果 在56例常见的肿瘤患者中,良性为21例,恶性为29例,潜在恶性为6例,恶性肿瘤由上皮样细胞以及梭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的波形蛋白、i型跨膜糖蛋白分子CD34、和瘤细胞CD117显示阳性率较高,S-100蛋白分子则显示阳性率较低.结论 胃肠间质肿瘤在HE染色的形态下,利用免疫组化法能够有效诊断和鉴别胃肠间质肿瘤的的类型,免疫组化法对于瘤细胞CD117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对于i型跨膜糖蛋白分子CD34具有显著的敏感性.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进展
在过去的十年中,对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认识不断更新,治疗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手术或无法实施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病患,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由于新的分子机制、靶向治疗以及针对特定突变表型的新疗法发展,正在不断改善GIST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上对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治疗的方式认识还不够,本文就其临床诊治特点、各项治疗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