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张明广;徐启武;鲍伟民;王克强

    目的研究一期切除颅内外沟通型颈静脉孔(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0具,镜下解剖经颈静脉孔入路,研究其扩大显露范围.结果切除枕骨颈突、从后方显露JF,然后切除乳突及迷路下岩骨,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扩大JF外侧显露.游离椎动脉C2~C1段和水平段,切除C1横突,扩大颈部显露.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结论改良经颈静脉孔入路可从后、外、下三个方向充分显露JF.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可作为面神经的定位标志.

  • 颈静脉孔异位垂体腺瘤的诊断及治疗(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顺昌;杨军;杨树成;齐建发;于春江

    目的 结合1例颈静脉孔异位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异位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颈静脉孔异位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患者临床表现为左耳耳鸣及间断性枕部疼痛,无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头颅MRI示左侧颈静脉孔区不规则椭圆形肿瘤影像,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尚清楚,周边可见囊变,信号欠均匀,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果 行左侧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术后恢复顺利,病理回报ACTH型垂体腺瘤.术后化验ACTH值为23.7 pg/ml,其他内分泌指标均正常.结论 异位于颈静脉孔的垂体腺瘤少见,术后病理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手术治疗效果好,如有内分泌功能紊乱症状在给予手术治疗的同时,可合理选择放疗和药物治疗.

  • 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何洁;万经海;吴跃煌;刘绍严;李学记;钱海鹏;孟肖利

    目的 探讨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伴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18例肿瘤均由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合作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病理提示神经鞘瘤11例,脑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颈静脉球瘤l例,纤维肉瘤l例,软骨肉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3例,新出现面瘫2例;后组脑神经功能改善者7例,稳定者6例,新出现后组脑神经损伤2例.15例患者随访至今,纤维肉瘤术后23个月死亡,余病例均存活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多学科合作经颅颈入路可以一期切除伴有颈部扩展的颈静脉孔区肿瘤,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少.

  • 改良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向宇;侯文仲;姜晓丹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复杂颈静脉孔区(JF)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20例,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高颈部、JF及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对C1~C4段高位颈部进行解剖,观察研究其对增加颅外暴露的作用及效果;做迷路后乳突切除,暴露外半规管,轮廓化乙状窦和颈静脉球;充分轮廓化面神经垂直段,研究面神经移位的必要性;随后做外侧枕下颅骨切除,磨除后内侧1/3枕髁,尽可能磨除全部的颈静脉结节.结论 改良后的JF入路可以从上、下、后、外多个角度对JF的充分暴露,能够比较容易完成一期全切颅内外位于JF、枕骨大孔和向高颈位发展的各类肿瘤,还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面神经损伤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诊断治疗

    作者:吴震;张俊廷;贾桂军;张力伟

    目的 探讨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4例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对14例颈静脉球瘤行显微手术治疗,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6例.12例行耳后经髁上入路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术后面瘫6例,声音嘶哑5例,听力障碍4例.有4例患者术后行γ-刀治疗.结论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的关键,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 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

    作者:刘庆良;王忠诚;于春江;Albert L.Rhoton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方法对30个头颅标本,60侧颈静脉孔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结果颈静脉孔可划分为三部分:前内侧的岩下窦和舌咽神经,中间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后外侧的乙状窦.岩下窦以三种形式回流颈静脉球: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和副神经下方,形成短静脉与颈内静脉伴行,三种形式可同时存在,也可单独出现.椎动脉可位于舌下神经的腹侧,穿舌下神经之间或位于舌下神经背侧.小脑后下动脉可勾绕副神经根丝,穿副神经根丝或副神经.迷走神经之间,穿迷走神经根丝或勾绕舌咽神经的上方.结论颈静脉孔结构复杂,详尽的解剖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颈静脉孔 显微解剖
  • 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汤劼;吴震;张俊廷;贾桂军;肖新如;周大彪;李德岭;张力伟

    目的 总结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患者22例,男∶女=10∶12,平均39.4岁.常见症状是听力障碍,其次为后组脑神经症状.手术分为乙状窦-球前方、后方及联合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病理检查4例为WHOⅡ级,恶性(WHOⅢ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暂时下降,后逐渐改善.共6例肿瘤复发,其中WHOⅡ~Ⅲ级4例.仅1例恶性脑膜瘤于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 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中非良性脑膜瘤所占比例高,虽然手术治疗取得很好效果,但仍要注意保护后组脑神经功能.

  • 侵占岩尖部的巨大颈静脉球体瘤1例

    作者:吴小洪;吴皓;李兆基;周水淼

    患者女,66岁,藏族,2001年2月17日入院.左耳听力下降并逐渐加重2年半,左侧面部麻木、面瘫1年半.1999年8月出现左侧面部肌肉痉挛、面部麻木、面瘫.有轻度声嘶,伴饮水呛咳.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无走路不稳、意识障碍.检查:自发性眼震阳性,左侧角膜反射迟钝,左侧面部触、痛觉明显减退,闭眼、鼓腮无力,左侧鼻唇沟消失.左侧声带居旁正中位,左侧胸锁乳突肌萎缩,伸舌偏左.左鼓膜色红,标志不清,透过鼓膜可见鼓室后下方有紫色肿物影,左耳全聋,Weber试验偏右.MRI检查:左静脉球孔及桥小脑角区肿块,局部动脉血管受推移,静脉血管受包绕略细,T1显示肿块低信号,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且血管较丰富.病变位于岩骨内侧颈静脉孔处.肿块直径8~10cm.示:左侧颈静脉孔及桥小脑角区肿块.

  • 颈静脉球及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吕春雷;李兆基;吴皓;孙广滨;杨青萍

    颈静脉球是乙状窦转折出颅入颈内静脉所形成的球状结构.颈静脉球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变异,是经颞骨耳神经外科手术中,特别是经迷路进路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该结构在手术中如遇到损伤,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 国人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颞下窝径路、乙状窦后径路应用解剖学

    作者:周慧芳;王宏亮;邱明哲;王长月;李崇谦

    通过模拟颞下窝手术径路和乙状窦后径路对30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获得国人颈静脉孔区神经、血管的解剖参数.①面神经的行程和有关结构的参数:鼓乳裂外端-茎乳孔12.96±163mm,二腹肌嵴前端-茎乳孔9.09±1.67mm,面神经水平段12.58±1.61mm,垂直段15.88±1.55mm,茎乳孔-腮腺段18.45±1.76mm.②颈静脉球的有关参数:颈静脉球的穹隆顶骨壁厚度4.32±2.28mm,颈静脉窝与颈动脉管的骨壁厚4.92±2.03mm,颈静脉球-后半规管壶腹端3.81±2.94mm,颈静脉球-面神经垂直段8.80±2.66mm.③颈内动脉岩骨段的有关参数:颈内动脉垂直段9.73±1.04mm,水平段18.00±2.04mm,水平段与脑膜中动脉的距离6.80±2.00mm,鼓膜张肌腱与水平段及膝部的距离2.20±1.20mm.以咽鼓管、鼓膜张肌腱、脑膜中动脉为标志定位颈内动脉的水平段,颞下窝径路具有暴露好,可变通的特点.以上述解剖参数,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彻底切除、减少合并症、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 颈静脉孔脑膜瘤

    作者:戴林桐;刘军;刘良发;黄德亮

    患者女,43岁.因右耳堵塞感、听力下降2年,伴搏动性耳鸣半年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

  • 颅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

    作者:张恒胜;黄聪;罗军德;赵邦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其性质介于良、恶性病变之间,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肺部,发生于颅内的病例报道甚少.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报道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颅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例1就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重影、模糊,并伴视力下降.双源CT(DSCT)检查左侧海绵窦旁见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尚清,见硬脑膜受压移位;MRI检查左侧海绵窦旁见椭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经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检查示左侧海绵窦梭形细胞肿瘤.例2就诊前出现头晕、头痛症状.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示右侧后颅窝颈静脉孔区分叶状肿块影,呈等T1信号、稍长T2信号,内见条状、点状低信号及小囊状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T2WI低信号及囊状高信号未见强化.经手术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物主要由增生的梭形细胞构成,伴大量成熟浆细胞及少量小淋巴细胞浸润,侵犯骨组织.2例诊治过程提示,颅内IMT临床较罕见,CT及MRI检查对病灶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累及范围等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

  • 颈静脉孔区薄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刘筠;张晓宏;靳颖;李鹏;祁吉

    目的以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为基础,研究颈静脉孔区结构的CT和MRI表现.方法选取2个经10%甲醛溶液浸泡的成年头颅标本行CT和MR扫描后,以1 mm层厚薄层切片.选取20例无颅底区和鼻咽部病变的CT平扫并增强的病例作为CT组正常研究对象,采用CT螺旋扫描,高质量(HQ)扫描模式.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行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SE T1WI 、快速自旋回波(FSE) T2WI和三维傅立叶采集稳态梯度回波(3D radio-frequency fourier acquired steady-state,3D RF-FAST).结果颈静脉孔区分为颈静脉孔内口、孔腔和外口3个层面.在颈静脉孔入口,有分别包绕舌咽神经的舌咽道和包绕迷走神经、副神经的迷走道,CT可显示舌咽道和迷走道(20例,100%),MRI可分别显示舌咽神经进入舌咽道,迷走副神经进入迷走道,其中3D RF-FAST序列为17例(85%), SE T1WI 序列为14例(70%),FSE T2WI序列为10例(50%).在颈静脉孔腔,舌咽神经、岩下窦、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静脉球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排列,CT检查难以分辨腔内结构,MR 3D RF-FAST序列中16例(80%)可显示.颈静脉孔的外口与舌下神经管相毗邻.CT显示外口形状.在与舌下神经管平行的MR斜矢状面上,可同时显示后组脑神经分别经颈静脉孔外口和舌下神经出、入颅.结论 CT、MRI的相互补充有利于颈静脉孔区结构的显示.

  • 侵及颈静脉孔区的原发性中耳癌的CT、MRI诊断

    作者:张放;沙炎;张礼春;黄文虎

    目的 探讨侵及颈静脉孔区的原发性中耳癌的CT、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及颈静脉孔区原发性中耳癌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6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1例行常规CT增强扫描,7例均行MR平扫+增强.结果 HRCT显示鼓室、鼓窦、外耳道深部及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病灶伴不规则虫蚀样骨质破坏,涉及颈静脉孔(7例)、咽鼓管骨性段(7例)、面神经管(4例)、颈动脉管(4例)、外耳道前后壁(3例)、听小骨(2例)及前庭窗、水平半规管(1例)等结构的破坏.4例病变密度较均匀,CT值约30~55 HU,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高密度影.1例CT增强显示中度较均匀强化.MR平扫示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等、略低信号,T2WI呈等、略高信号,其中5例信号较均匀,2例肿块内见少许小片状T1WI、T2WI低信号灶,增强扫描5例呈中度较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区.MRI显示4例侵及颈内动脉,1例侵及乙状窦.结论 原发性中耳癌可广泛侵及颈静脉孔区,易造成误诊.HRCT可准确显示中耳癌骨质破坏特点及范围,咽鼓管骨性段破坏可帮助减少误诊;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范围,肿瘤信号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

  • 侧脑室副神经节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艳东;谢坚;马国佛;王江飞

    副神经节瘤是发生在副神经节的一种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少见肿瘤,分布与副神经节分布相当[1].文献报道[2]中枢神经系统副神经节瘤多起源于颈静脉孔、颈动脉体、迷走神经.颅内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罕见,通常由鼓室球瘤蔓延至颅内,仅见于鞍区、桥小脑脚、松果体区等部位.现报告1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的副神经节瘤,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改变,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颈静脉孔区显微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詹剑

    目的 对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特点展开研究,从而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形态学资料.方法 随机抽取10个头颅标本,20侧颈静脉孔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Fisch颞下窝手术入路展开显微解剖并进行观察.结果 可将颈静脉孔划分为3部分:前内侧的岩下窦与舌咽神经,中间的迷走神经与副神经以及后外侧的乙状窦.结论 颈静脉孔区结构复杂,研究该区域的形态结构以及毗邻关系,并对颈静脉孔进行恰当分区,能够知道该区手术的进行,可使本区域手术成功率得以提高.

  •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田旭;冯国栋;姜鸿;吕威;亓放;陈晓巍;李五一;高志强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随诊14~45个月.结果 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11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1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行伽马刀治疗.4例进行了同期面神经重建术,包括2例耳大神经移植术,2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术.1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8例副神经节瘤,1例舌下神经鞘膜瘤,1例脑膜瘤,1例软骨骨瘤,1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5例患者术后症状改善,5例症状无改善,2例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即第Ⅻ、Ⅹ颅神经麻痹,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行环咽肌切断并Ⅰ型甲状成形术,另1例于术后7个月行食管上括约肌切除并Ⅰ型甲状成形术,术后病情均明显改善.结论 颈静脉孔区肿瘤周围解剖复杂,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影像学资料选用适宜的手术入路进行个体化治疗,彻底切除肿瘤并保留或重建重要的血管神经功能是手术治疗的要点.

  • 后组脑神经和岩下窦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侯文仲;李国峰;姚兴军

    目的:通过对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及岩下窦的的显微镜下的解剖研究,为手术提供解剖学的依据。方法用10例(20侧)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和岩下窦解剖结构。结果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及神经部。岩下窦会在不同水平汇入颈静脉系统。结论颈静脉孔区后组脑神经及岩下窦的结构复杂,详尽的解剖学研究有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斜坡脊索瘤

    作者:韩彤

    脊索瘤(chordoma)是起源于原始脊索胚胎残留组织的少见恶性肿瘤.好发于颅底蝶骨一枕骨软骨结合处和骶尾部,其中约35%位于蝶枕部、50%位于骶尾部、15%位于脊柱.斜坡脊索瘤位于原始脊索残留颅侧端,肿瘤呈半透明灰色肿块,内含黏液样基质,以空泡细胞内含黏液和糖原为特征性病理表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源于斜坡的肿物伴骨质破坏,骨碎片特征性悬浮于肿瘤实质内;可侵犯蝶窦、筛窦、鼻咽部、海绵窦和蝶鞍,以及侧后方的颈静脉孔和岩尖部.

  • 颈静脉孔区及鼓室内颈静脉球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冀晓东;夏爽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及鼓室内颈静脉球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和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孔区及鼓室内颈静脉球瘤病人的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T检查示左侧颈静脉孔、中耳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局部乳突骨质破坏,并突入左侧外耳道;颅底MRI示左侧颈静脉孔区不规则条状肿物,沿左侧颈静脉孔突出颅外,并伸入左侧咽旁间隙,凸向左侧中耳鼓室及乳突气房。术后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yn、NSE、CD56、CD34、CgA 阳性,CK阴性, ki-67增殖活性较低(<1%),提示副神经节瘤。结论颈静脉孔及鼓室骨质破坏以及病变明显强化和速升速降的动态曲线支持颈静脉球瘤和鼓室球瘤的诊断。联合CT和MRI能够明确病变的范围。

133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