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静脉孔周围肿瘤的手术方法

    作者:欧阳学剑

    源于颈静脉孔区的肿瘤主要有副神经节瘤(球体瘤)、后组脑神经鞘瘤、脑膜瘤,由于他们位于侧颅底,原发于静脉孔区的肿瘤多为良性肿瘤,生长慢,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位置深,并包含重要血管与神经结构,容易引起术中、术后并发症.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手术路径,大限度地保护血管与神经功能,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

  • 颈静脉球体瘤的手术解剖与临床

    作者:廖建春

    近年来,有关颈静脉孔区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一直是耳鼻咽喉颅底外科和神经外科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颈静脉孔区位于侧颅底的血管神经区,因其位置深在、结构重要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位于此区的肿瘤常常十分困难,因而是颅底外科学者面临的难题之一.颈静脉球体瘤是发生在这一区域常见的肿瘤之一,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了多种手术入路切除此区域的病变[1],并应用相关手术入路进行了此区域的解剖学研究[2].Rhoton在手术径路解剖学,Fish、Yasargil、Schramm、Sekhar、Samii和AI-Mefty等在手术技术和肿瘤的分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带动了学科的发展.本文就颈静脉球体瘤的手术应用解剖与临床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

  • 颈静脉孔区计算机三维重建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谭立文;王欲甦;邓俊辉;唐泽圣

    目的探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颈静脉孔区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1.2 mm厚的薄层断面标本,在SGI工作站上对颈静脉孔及相关结构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计算机三维重建图像可显示颈静脉孔区重要神经、血管,能够清楚显示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舌咽、迷走、副神经束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重建结构能够以单独或联合方式显示,并可绕任意轴进行旋转,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适时测量. 结论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对颈静脉孔区的解剖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的护理

    作者:张燕

    颈静脉孔位于颅后窝,内有舌咽神经、岩下窦、迷走神经、副神经、乙状窦末端及脑膜后动脉通过,周围毗邻乙状窦、内听道、第Ⅶ、Ⅷ颅神经、舌下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该部位肿瘤患者病情重,手术风险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可能因后组颅神经受累,咽反射减退,饮食水呛咳,咳嗽反射减弱,需要气管切开、鼻饲、损伤内听道可以出现面瘫,听力下降,如肿瘤侵犯岩骨可有脑脊液漏等[1].因此,术后护理对于患者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规范严谨的术后护理,能够有针对性的观察病情,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利于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及早恢复.

  • 迷走神经阻滞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研究

    作者:邓兆宏;王汉琴;王配军;张正洪

    目的:对迷走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解剖学观测,为迷走神经阻滞人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0个成人颅骨(120侧,其中男60侧,女60侧)和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迷走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迷走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乳突尖至颈静脉孔外侧缘的距离):男性左侧为24.5±0.5mm(17.0-30.2mm),右侧为24.9±0.7mm(19.5-30.4mm);女性左侧为23.1±0.4mm(16.0-28.5mm),右侧为22.7±0.6mm(13.0-28.3mm).观测获得了乳突尖至茎乳孔的距离,茎乳孔至颈静脉窝外侧缘的距离.颈静脉孔的变异情况,迷走神经在颈静脉孔内、外与其他结构的关系.结论:可以乳突为标志作为预测颈静脉孔位置深度的参考数据.穿刺时,应注意避免误伤面神经和颈内静脉.

  • 神经导航引导下的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卵圆孔穿刺技术

    作者:乔梁;朱宏伟;陶蔚;胡永生;李勇杰

    卵圆孔穿刺对于多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均至关重要:无水乙醇或甘油注射[1,2],球囊压迫[3],电凝[4]及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5].精准快速的卵圆孔穿刺不仅大大提高手术效率,保证手术效果,还对于减少穿刺并发症(血肿、刺入眶下裂、损伤颈内动脉、刺入颈静脉孔等)[6]具有重要意义.较之徒手穿刺,X线、CT或立体定向引导下的卵圆孔穿刺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7].近年来应用日趋广泛的神经导航技术引导卵圆孔穿刺具有靶点可视、术前量化卵圆孔大小形态、设计佳路径,量化穿刺路径准确长度、术中实时监控,无X线辐射等优点.本研究总结我科应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卵圆孔穿刺的20例资料,报道如下.

  • 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的HRCT分析

    作者:赵鹏飞;王振常;鲜军舫;李静;陈青华

    目的 观察HRCT图像上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名受检者(332耳)的颞骨HRCT图像.行颞骨CT MPR,观察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及乙状窦沟的完整性.利用三维VR技术获得颞骨气化容积,分析骨壁裂缺与无裂缺颞骨气化容积的差异性.结果 受检者颈内动脉管、颈静脉孔、乙状窦沟裂缺发生率分别约2.41%(8/332)、0.90%(3/332)、2.71%(9/332).骨壁完整受检者颞骨气化容积平均约(5.43±2.43)ml.不同性别及侧别间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骨壁裂缺耳分别与完整骨壁耳相比颞骨气化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健康受检者颞骨区血管与气房间骨壁可发生裂缺,在诊断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时应注意鉴别.

  • 颈静脉体瘤的CT表现与分型

    作者:马耀山;任晓苏;殷见国;毛泽庆

    颈静脉体瘤是原发于胚胎期神经构成的副神经节组织肿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类颈动脉体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静脉球体瘤或鼓室体瘤等.颈静脉体瘤仅占颅内肿瘤的0.13%,占全身化学感受器瘤的6.5%[1].本研究分析讨论了我院收治的1例较典型病例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 孤立性颈迷走神经纤维瘤一例

    作者:张宇虹;褚海波;王敏;徐永波;王涛;蔡永强

    患者男,26岁,因右颈无痛性包块13年,声音变低,于2011-09-14人院.查体发现右颈部可触及一约12.0 cm×4.0 cm×4.6 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固定,气管左移,未及肿大的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颈部探及异常低回声团块,大小为12.0 cm×3.5 cm ×4.2 cm,下至右锁骨下动脉上缘,上至右颈静脉孔处,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间,包膜不明显,肿瘤内血流较丰富.强化CT:右颈血管鞘内见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大横断面大小4.0 cm×4.5 cm,纵向范围12 cm,周围结构受椎移,气管偏左,右甲状腺受压,双侧颈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见图1,2.喉镜示:右侧声带及襞裂固定,左侧活动正常.入院后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颈神经源梭形细胞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颈血管鞘内,大小约12.0 cm×4.0 cm ×4.5 cm,呈椭圆形,质硬,界线清,肿瘤与颈迷走神经干无分界线,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向两侧推移,见图3,4.

  • 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的修饰作用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起源于延髓的背侧运动核~([1-2]),发出节前纤维构成迷走神经主干,自颈静脉孔出颅后沿颈部下行,经胸上口入胸腔,发出心支至心丛,并在此处交换神经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主要是乙酰胆碱,可以和心肌细胞上的M2受体结合,与Gi和Gk蛋白耦联.

  • 颈部血管外皮细胞瘤三例

    作者:孙晓磊;钟武

    本组3例,其中女2例,40岁、52岁,男1例,47岁。均因发现颈部包块1~2年入院,其中男性患者伴头痛头晕3个月。查体:单发包块,1例52岁女性患者包块位于右下颌下三角颈静脉裂孔区,另外2例位于左颈动脉三角区,包块结节状,质地中等偏硬,边界较清楚,颈动脉区包块扪及搏动。入院后3例均行CT检查,示肿块位于下颌下三角或颈动脉三角区,为卵圆形稍高密度,呈纵向生长,边界尚清,密度均匀,CT值59 ~ 65 HU;增强动脉期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临近的颈内动、静脉明显推挤移位,下颌下三角区肿块平扫见右侧颈静脉孔扩大,但壁尚光滑,颈内静脉明显受压变窄。

  • 髁旁-颈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15例疗效分析

    作者:王祥宇;袁贤瑞;廖艺玮;刘定阳;谢源阳;袁健;苏君;赵子进;刘庆

    目的 探讨髁旁-颈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采用髁旁-颈外侧入路一期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2~77岁,平均(41.9±15.8)岁.12例为首次手术,3例为再次手术.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耳鸣、听力下降10例;吞咽、饮水困难8例;声音嘶哑9例;伸舌偏向病灶侧7例;闭目难立及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8例;病灶对侧肌力减退1例;面部麻木或疼痛2例;面神经功能为2级者1例.根据颈静脉孔神经鞘瘤分型:B型2例,C型4例,D型9例.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术后3、9、12个月复查颅底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和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新发吞咽困难2例,吞咽困难较术前加重3例;新发声嘶2例;面瘫加重1例;颅内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皮下积液1例,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5例留置胃管.无围手术期死亡、颅内出血和听力下降病例.随访时间3 ~ 33个月,平均(26.9±11.2)个月.2例吞咽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声音嘶哑较术前减轻,3例伸舌偏斜改善,9例听力改善和(或)耳鸣消失,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7例平衡功能较术前改善.2例术前面部麻木或疼痛患者、1例肌力下降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结束时无肿瘤复发及进展病例.结论 髁旁-颈外侧入路是切除颅内外沟通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一种入路选择.

  • 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周良学;罗林丽;游潮;蔡博文;惠旭辉;余斌;徐建国;陈海峰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0例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采用经颞下窝入路或改良枕下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并观察病死率、切除程度、术前术后的颅神经功能和脑脊液漏等主要并发症.结果 全切7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无一例死亡,脑脊液漏l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1例,原有损害加重2例.术后9个月,80%的患者颅神经功能恢复,面神经功能1~2级(H-B分级)者7例,6例有残余听力者术后听力保存有3例,术后全切者复发1例.结论 采用颞下窝入路或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巨大哑铃型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术野暴露好,全切率高,并发症少,能较好的保护颅神经,术前受损颅神经功能有望恢复.

  • 不同解剖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定量研究

    作者:刘庆;于春江;袁贤瑞;闫长祥;杨军;岳颖;黄玉宝

    目的 定量研究枕下远外侧入路及耳后经颞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各12具(24侧),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及耳后经颞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斜坡和三叉神经的显露长度.结果 在远外侧入路中,磨除颈静脉突、部分磨除枕髁后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显著增加;在耳后经颞入路中,迷路后入路、部分磨除迷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显著增加.结论 磨除颈静脉突是枕下远外侧入路显露颈静脉孔的关键;迷路下入路和部分磨除迷路入路是自侧方显露颈静脉孔区的理想手术入路.

  •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17例临床分析

    作者:毛颖;周良辅;张荣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疗效. 方法对17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9例,就诊前平均病程53.2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Ⅶ、Ⅷ颅神经损伤,舌肌萎缩和后组颅神经损害;按Samii分类法,A型5例、B型3例、C型2例、D型7例. 结果手术采用远外侧入路10例,枕下入路5例,经下颌骨、经颌下入路2例;全切除肿瘤12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症状改善9例,症状同术前3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加重5例,其中2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随访中好转.2例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例有轻度面瘫. 结论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选择适当手术入路,可通过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并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

  • 经动静脉联合途径栓塞颈静脉孔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秦浩;卞立松;陈圣攀;叶明;张鹏

    患者男,45岁,因“反复耳鸣1个月”于2014年5月17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以右侧为著,睡眠时症状明显,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行 CT血管成像(CTA),提示有颈部脊髓血管畸形可能,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本院神经外科。入院后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言语清晰,伸舌居中,颈部无抵抗,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侧耳后及后枕部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右侧耳后为著。头颈部MRI检查示右侧舌下神经孔区血流信号丰富,不均匀强化(图1),意义待定。

  • 利用Mimics软件对经颈静脉孔后组脑神经相关膜性结构的组织学研究

    作者:王金伟;萧烨婷;谭小红

    目的 掌握经颈静脉孔后组脑神经处相关的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及髓鞘的组织学解剖特点.方法 选取9例(18侧)足月死婴的尸头(28~ 36周),随机分为3组,每组3例(6侧).分别制备经颈静脉孔后组脑神经处标本的矢状面、轴面、冠状面切片,采用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及Masson法染色的方法处理,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软脑膜、蛛网膜、硬脑膜及髓鞘的起止分布特点,并利用Mimics 10.0软件将上述膜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Mimics三维重建后可观察到后组脑神经进入颈静脉孔,在其周围存在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及中枢髓鞘段与周围髓鞘段之间的移行区;硬脑膜分为脑膜层和骨膜层,在颈静脉孔处形成硬脑膜口袋,在颈静脉孔内口上方形成硬脑膜返折;蛛网膜像袖套一样延续至上神经节,在神经节之后,蛛网膜随之消失;软脑膜紧贴于神经根出延髓处,在延髓后,软脑膜随之消失.结论 Mimics三维重建可直观显示经颈静脉孔后组脑神经处相关的膜性结构,为相关病变及术中遵循膜性结构的层次和界面提供解剖学基础.

  •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周良学;游潮;罗林丽;蔡博文;惠旭辉;王斌;王翔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36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观察切除程度、死亡率、术前术后的颅神经功能和主要并发症.结果 全切29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死亡1例,脑脊液漏1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7例.术后1个月KPS分级超过80分28例,术后6个月超过80分32例;术后面神经功能Ⅰ~Ⅱ级(H-B分级)31例;术前有残余听力,术后听力保存者11例;全切后复发3例.结论 选择合适的入路进行显微外科手术,可以全切肿瘤并较好的保护或恢复颅神经功能,特别是体积较大和颅神经受损明显的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

  • 舌下神经鞘瘤恶变一例

    作者:谭学书;刘平

    患者女性,29岁.因声嘶及右半舌肌萎缩2年,头疼伴呛咳2月入院.查体:神清,双侧视乳头水肿,有右侧颈静脉孔综合征(vernetsyndrom)表现.MRI示:后颅窝右侧外下包块,增强明显,有梗阻性脑积水.初诊:舌下神经鞘瘤.

  • 关于乙状窦解剖的研究现状

    作者:严波;吕海丽;张秋航

    颅底外科是研究颅底及其相邻结构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原发或累及颅底骨质、颅底的管、裂、孔、缝等区域的病变称为颅底病变.颅底病变中涉及侧颅底时,外科处理更为棘手,给临床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侧颅底位置深在,结构复杂,很多原发于此的肿瘤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已经体积很大,并且瘤体可经正常解剖通道向邻近组织扩展,如颈静脉孔、外耳道、咽鼓管等,亦可侵蚀破坏骨质向颅中窝、颅后窝蔓延,压迫邻近组织和颈内动脉、乙状窦、面神经等重要血管神经[1].加之乙状窦解剖变异较多,以致手术时辨认困难,意外损伤乙状窦,造成大出血[2].因此,熟悉乙状窦的相关解剖知识,对于临床有指导意义.

13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