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

    作者:韩本谊;沈天真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和MR影像资料,其中包括颈静脉球瘤12例,神经鞘瘤10例,转移瘤3例,脑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脊索瘤、软骨瘤、软骨肉瘤、纤维脂肪瘤、纤维血管瘤和先天性囊肿各1例.CT检查21例,其中15例作增强扫描.MRI检查31例,其中24例加作MR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内纡曲流空的血管即"椒-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MRI表现.神经鞘瘤易发生囊变,注射对比剂后肿瘤中度强化.转移瘤骨质破坏不规则.脑膜瘤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巴"征.软骨瘤和软骨肉瘤可见明显钙化.结论:CT与MRI相结合能更全面地为临床提供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所需要的信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 颈静脉球假肿块

    作者:杨敏洁;王承缘

    颈静脉孔由颞骨和枕骨构成,是位于岩椎内、下表面的一个窝.颈静脉孔由一个较小的前、内侧部分(神经部)和一个较大的后、外侧部分(血管部)构成,两者之间由一完全或不完全的骨性间隔--颈静脉棘分开.神经部有舌咽神经(Ⅸ)和走行于海绵窦和颈静脉球之间的岩下窦;血管部有颈静脉球、迷走神经(Ⅹ)和副神经(Ⅺ).这些颅神经位于颈静脉的内侧[1].

  • 颈静脉孔摄影新方法

    作者:程云桥

    颈静脉孔位于颅后凹底部,颈静脉及第9、10、11对颅神经由此孔出颅.颈静脉孔的大小、形态,是检查颈静脉瘤、听神经瘤、鼻咽癌等疾病的常规检查位置.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根据头颅的解剖特点及点线面之间的夹角关系,总结投照颈静脉孔位时,不论卧位或坐位,只要听眉线平行于胶片,中心射线垂直通过两下颌角联线中点至胶片中心,即可显示颈静脉孔.实践证明,此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适合各类头型,不需任何角度测量,结果能符合诊断要求.仅供同道们参考.

  • 迷走神经阻滞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研究

    作者:石灿;陈志伟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阻滞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研究.方法:选取60个成人颅骨和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迷走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迷走神经颅内段的分型:单干型29例,占96.7%,双干型1例,占3.3%.迷走神经颅内段的长度12.5~0.5mm.结论:可以乳突为标志作为预测颈静脉孔位置深度

  •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应用解剖与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刘庆;袁贤瑞

    颈静脉孔分为岩部、神经部和乙状窦部,硬膜返折是辨认孔内颅神经的标志.颈内动脉、椎动脉、面神经、迷路、耳蜗等结构包绕颈静脉孔周围,为该区肿瘤手术带来很大难度.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利用球内切除、维持肿瘤与正常组织间界面等技巧一期全切肿瘤,并严密缝合硬膜、以带蒂肌瓣填塞死腔,可提高肿瘤控制率,减少颅神经功能障碍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入路

    作者:张力伟;于春江;王忠诚

    颈静脉孔区肿瘤外科治疗的关键之一是手术入路的选择,到达颈静脉孔区的手术入路归纳为:后方枕下入路,侧后方入路和侧前方入路.这些入路改良和派生出一系列相关的手术入路,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到达颈静脉孔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减少术后残废和死亡率.

  • 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黄鹤;李学军;彭泽峰;刘庆;蒋星军;袁贤瑞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颈静脉孔区常见肿瘤进行鉴别诊断,指导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998年4月~ 2011年5月38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38例颈静脉孔区肿瘤中神经鞘瘤25例,颈静脉球瘤8例,脑膜瘤5例,38例均行颅底CT、MRI平扫增强检查及显微手术治疗.主要首发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颈静脉球瘤呈典型的“盐椒征”、强化明显,颈静脉孔扩大、边缘极不规则;神经鞘瘤常呈不均匀强化、部分囊性变,颈静脉孔扩大、边缘规则;脑膜瘤“脑膜尾征”典型,颈静脉孔扩大不明显、边缘骨质增生硬化较不规则、偶可见钙化.结论 颈静脉孔区不同类型肿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特征,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相邻结构改变,有利于神经外科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

  • 颞下窝A型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代红磊;张兆刚;孙士铭

    目的 通过观察颅骨标本颈静脉孔及周围重要结构和在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窝A型入路,获得相关的国人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例颅骨标本测量颈静脉孔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距离;应用10例尸头标本对颞下窝A型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和测量.结果 ①颈静脉孔外口距茎突根(4.17±1.99)mm、距茎乳孔(6.06±1.71) mm、距舌下神经管(2.41±1.23)mm;②面神经鼓室段长度(9.66±1.41)mm、乳突段长度(16.08 ±2.15)mm、面神经锥段距外半规管(1.08±0.41)mm;③颈静脉球距面神经乳突段(6.56±1.81)mm、距后半规管弓峰下缘(3.67±1.27)mm;④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长度(10.36 ±2.31)mm、水平段长度(19.41±2.02) mm;⑤后半规管弓峰下缘距寰椎横突(31.22±1.93)mm、乙状窦垂直臂距下颌关节(19.17±1.51)mm、乳突尖距岩尖(53.91±4.82) mm.结论 颞下窝A型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后部及迷路下区特别是颈静脉孔区,适用于切除迷路下区及颈静脉孔周围病变.

  • 不同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的比较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王勇利;蒋卫红;章华;柒琳;吴平;肖健云;司勇锋;赵素萍

    目的 比较各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切除不同范围的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成人头颈标本6具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具尸头.其中A组应用颈侧入路、B组分别采取鼓室底人路和改良鼓室底入路、C组分别选择A型颞下窝入路及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进行颈静脉孔区解剖,比较各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区域的显露程度.结果 颈侧入路对颈静脉孔的颅外部分及咽旁间隙显露良好;鼓室底入路在颈侧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显露乳突、乙状窦垂直臂、颈静脉球、颈静脉孔神经部;A型颞下窝入路又在鼓室底入路的基础上扩大显露外耳道深部、中耳腔及岩骨段颈内动脉垂直段;改良鼓室底人路和改良A型颞下窝入路很好地弥补了鼓室底入路和A型颞下窝入路对乙状窦水平臂和颈静脉孔血管部显露不足的缺陷.结论 不同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各不相同.以此为依据,根据颈静脉孔区病变的范围选择手术入路对有效显露和切除病变,减少结构和功能破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对颈静脉孔区显露程度的定量研究

    作者:刘庆;袁贤瑞;孙炜;闫长祥;杨军;岳颖;于春江

    目的 定量研究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各手术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模拟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长度.结果 颞下岩前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为(370.86±123.46)mm2,切除颞下颌关节,移位颈内动脉后显露面积显著增加(P<0.05).向前移位颈内动脉后,对颈内动脉前壁、侧壁的显露分别增至(13.69±4.54)mm和(12.64±3.84)mm,与切除颞下颌关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自侧前方显露颈静脉孔区,前移颈内动脉后可显露颈静脉孔前缘,并显著增加对岩斜坡区和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

  • 颈静脉孔区的应用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陈立华;陈凌;凌锋;A.Samii;吴浩;张智萍;M.Samii

    目的 对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进行观察与量化分析,为颈静脉孔区的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10例福尔马林及乳胶灌注的头颈标本,20侧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与测量,显微镜下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并记录数据和留取图像资料,包括颈静脉孔的分隔、硬脑膜结构和孔内神经、血管结构及解剖关系.结果 7侧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在颈静脉孔的颅内开口,舌咽神经与迷走、副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其中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5%)或骨桥(15%)形成的不完全分隔;在颈静脉孔内,脑神经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前方,所有神经束均可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开,副神经的脑根同脊髓根一起进入颈静脉孔后又加入迷走神经.结论 颈静脉孔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该区域影像诊断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 左侧上颌窦颞下窝异物1例报告

    作者:吴国民;潘兆虎

    病人,男,25岁.左面部被工业用温度计射伤1 d.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上颌骨水平位CT平扫加增强见左侧上颌窦至颞下窝有一条形高密度异物影,从上颌窦前壁射入穿过上颌窦后壁、翼外肌、翼内肌,紧贴翼突外板,末端达茎突根部与颈静脉孔之间,上颌窦腔内可见液性阴影,其间可见散在的斑点状异物影.

  • 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

    作者:简志宏;刘佳;廖华;刘仁忠

    目的 回顾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病例,探讨该入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总结2例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手术切除的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1例患者出现短暂轻度的后组脑神经损害及面神经不全损害表现(House-BrackmannⅡ级);1例患者原先后组脑神经损害表现改善,无面神经损害表现,听力保留;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2例患者面神经或后组脑神经损害均逐渐恢复或代偿,无肿瘤复发.结论 经迷路下-颈静脉突入路操作简便,能在保护迷路的基础上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适用于主体位于颈静脉孔内并向颅内脑池明显扩展的神经鞘瘤的手术切除.

  • 乙状窦后入路薄层CT图像的三维解剖学分析

    作者:刘相良;袁铭成;王琦;赵文超;李理;王珍;邬雪涵;王柯黙;夏常丽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和容积再现技术定位和测量乙状窦后入路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方法对120名志愿者进行头部薄层CT扫描来得到终结果.结果 AC的距离经测量为39.46 (4.22) mm(范围,15.80~50.80 mm;95%置信区间,38.69~40.22 mm).内耳门的直径经测量为5.39(0.77) mm(范围,3.40-8.20 mm;95%置信区间,5.25~5.53 mm).AB的距离经测量为41.10(4.22) mrn(范围,34.90~51.30 mm;95%置信区间,39.43~42.77 mm).BC的距离经测量为5.93(1.31) mm(范围,4.10~7.50 mm;95%置信区间,5.70~6.17 mm).垂直距离经测量为2.33(0.26) mm(范围,1.87~2.80 mm;95%置信区间,2.23~2.42 mm).结论 通过容积再现技术和更为精确的三维测量工具对乙状窦后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垂直距离以及内听道的直径进行了精准测定,并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出安全距离,使医生在手术中规避风险,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上述结果可以帮助定位这些结构从而可以减少手术中对神经和血管的创伤.

  •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庞刚;韩卉;孟庆玲;胡玉婷

    目的研究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影像医学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肉眼和手术显微镜(16倍)下观测31例(62侧)成人头颅干标本的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 JF)及毗邻结构.结果①JF位于颞、枕骨之间,左、右两侧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②JF外口与星点、茎突根部的间距分别为[(54.11±4.40)(45.20~65.28)]mm和[(1.88±1.62)(0.00~7.24)]mm;③髁管出现率为72.58%(45侧),分别开口于JF(73.33%)、乙状窦(17.78%)、舌下神经管(2.22%)及前3个结构之间(6.67%).舌下神经管开口呈双管状8.06%(5侧).结论熟悉JF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有利于该区域影像诊断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 ⅨⅩⅪ脑神经和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煜;陈坚;吴开华;牛洪泉;薛德麟

    目的:通过颈静脉孔以及Ⅸ、Ⅹ、Ⅺ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并进一步澄清颈静脉孔的概念.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的分隔,脑神经和颈静脉球的关系,同时对25例干性颅骨标本进行了大体测量.结果: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0%)或骨桥(20%)形成的不完全分隔,仅在1例干性颅骨标本中发现颈静脉孔被完全分隔为两个部分.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在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的连接部,舌咽神经被一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颈内动脉上.结论:颈静脉孔内的结构分成神经部,岩部和乙状部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静脉孔区特殊结构.Ⅸ、Ⅹ、Ⅺ脑神经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这种特点为术中辨认和神经保护提供了依据.

  •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作者:靳颖;刘津平;田德润;李云生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 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力伟;王忠诚;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目的: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对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5例干性颅骨标本,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黄军;袁贤瑞;奚健;丁锡平;姜维喜;刘景平

    目的:为颈静脉孔区病变的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静脉孔分成三部,即神经部、岩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颈静脉孔长(13.4±1.1)mm,颈静脉孔乙状部宽(9.1±1.9)mm,颈静脉孔的乙状部高(7.3±2.2)mm,颈静脉孔的内、外口相距(12.7±1.5)mm.颈静脉球具有下述特点:(1)静脉壁相当薄,不及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壁一半的厚度;(2)连接多处的引流静脉;(3)完全位于骨质中且位置变异较大;(4)邻近重要结构等.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5%.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肖明;丁炯;韩群颖;王鹤鸣;左国平

    目的:为与颈静脉孔相关的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从颅底内、外面,对80具成年颅骨的颈静脉孔进行观测;并对20具成人尸头进行解剖,观察该区域神经血管解剖关系。结果:①62.3%右侧颈静脉孔较左侧大,15.9%左侧较大,21.8%两侧大小一致;②14.38%的颈静脉孔有骨桥,85.62%无骨桥;③颈静脉孔内、外侧缘距正中矢状面两侧的平均距离颅外均较颅内大:颅外分别为26.11 mm和33.41 mm,颅内分别为22.29 mm和27.52 mm。④Ⅸ脑神经多沿颈静脉孔前上缘,Ⅹ、Ⅺ脑神经沿内侧缘出颅,两者被纤维索(占87.5%)或骨桥(占12.5%)隔开。⑤Ⅸ脑神经多经颈静脉孔外口前上缘向前下越过颈内动脉表面;Ⅸ脑神经经颈内静脉深面(占57.5%)或其浅面(42.5%)行向后下。结论:右侧颈静脉孔通常较左侧大,左右不对称;影像学观测该区域血管、神经应选择恰当的层面。

133 条记录 5/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