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的麻醉研究

    作者:段宏涛

    嗜铬细胞瘤是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来源于肾上腺髓质、椎旁交感神经链、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膀胱嗜铬组织等.约80%生于肾上腺髓质,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上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紊乱等一系列症状.

  • 胱硫醚-β-合成酶和胱硫醚-β-裂解酶在颈动脉体中的分布

    作者:王小芳;张镜年;孙碧英;李倩;董莉;金珠;戎伟芳

    本研究探讨胱硫醚-β-合成酶(CBS)和胱硫醚-β-裂解酶(CSE)在颈动脉体中的分布.应用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BS和CSE在颈动脉体中的表达分布并进一步用激光共聚焦对该酶在细胞中的分布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小鼠颈动脉体Ⅰ型上皮细胞表达CBS和CSE免疫活性,主要分布在胞浆的近细胞膜部位.结论为颈动脉体中氧感受器细胞表达CBS和CSE,提示内源性H2S可能影响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功能.

  • ATP敏感性钾离子(KATP)通道的mRNA在大鼠颈动脉体的表达

    作者:郑雅娟;辛华;吴雅臻

    目的探讨因缺氧引起颈动脉体K+流减少而导致颈动脉体神经活性增加的分子学机制. 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评价大鼠颈动脉体的ATP敏感性钾离子(KATP)通道的mRNA表达. 结果在大鼠颈动脉体中内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亚家族Kir6.1的mRNA是存在的,而Kir6.2和磺酰脲受体(SUR1 and SUR2)则未见. 结论 Kir6.1 mRNA的存在提示KATP通道在颈动脉体感受缺氧应答时可能起重要作用.

  • 白细胞介素-1β及其Ⅰ型受体mRNA在大鼠颈动脉体中的表达

    作者:王曦;张西京;李鑫;段小莉;李改丽;鞠躬;王百忍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其Ⅰ型受体(IL-1RI)mRNA在大鼠颈动脉体中的表达.方法 原位分子杂交、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 原位分子杂交结果显示,IL-1RI mRNA阳性信号出现在颈动脉体球细胞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结果显示,IL-1β表达在颈动脉体球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进一步证明,IL-1β阳性反应条带出现在18 kD处,与其分子量一致.结论 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不仅表达IL-1RI,而且也表达其配体IL-1β.

  • IL-1的Ⅰ型受体在大鼠颈动脉体中的超微定位

    作者:王曦;王百忍;贾轶;卢春荣;刘莹莹;焦西英;林爱华;鞠躬

    目的研究IL-1的Ⅰ型受体(IL-1RⅠ)在大鼠颈动脉体内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方法灌流固定的正常大鼠颈动脉体组织,用冰冻置换法包埋,超薄切片,胶体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镜下观察. 结果 IL-1RⅠ样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存在于主细胞,胶体金颗粒分布在胞膜、胞浆和胞浆中的细胞器及细胞核.支持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也可见少量免疫胶体金颗粒. 结论 IL-1RⅠ在大鼠颈动脉体特别是主细胞中有较强表达,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颈动脉体作为细胞因子化学感受器的可能性提供形态学基础.

  • 牦牛和柴达木黄牛颈动脉体的组织微细结构比较

    作者:常兰;张寿;雷乃虎;马艳芳;白振忠;沈明华;格日力

    目的 比较牦牛和柴达木黄牛颈动脉体(CB)的组织微细结构特征.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牦牛和柴达木黄牛各5头,采用组织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CB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并运用显微体视学方法比较两种动物CB中Ⅰ型细胞(明细胞、暗细胞)、Ⅱ型细胞和血管的体积密度(Vv)、面密度(Sv)、比表面(δ)、面数密度(NA).结果 牦牛和柴达木黄牛CB均由实质和间质构成,实质由大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球密集组合而成,小球内有丰富的实质细胞.牦牛Ⅰ型细胞数量多于柴达木黄牛,但其胞质内含的线粒体和特有的电子致密核心囊泡(EDCV)相对小而多.柴达木黄牛小球之间的结缔组织及内含的间质细胞明显多于牦牛,而牦牛CB中血管数量多于柴达木黄牛,而且管腔较大.牦牛CB明细胞的Vv、Sv、NA显著大于柴达木黄牛(P<0.01);牦牛δ小于柴达木黄牛(P>0.05).牦牛暗细胞的Vv、Sv显著小于柴达木黄牛(P<0.05),两组中NA和δ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动物CB中Ⅱ型细胞的Vv、Sv、NA、δ差异均不显著(P>0.05).牦牛微血管的Vv、Sv、NA显著大于柴达木黄牛(P<0.01),而δ显著小于柴达木黄牛(P<0.01).结论 牦牛CB形成了固有的组织细胞成分和血管网形态特征以增强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 慢性低氧时牦牛和迁饲黄牛颈动脉体组织形态的比较

    作者:刘凤云;马岚;胡琳;李愈娴;刘世明;吴天一

    目的 对牦牛、迁饲黄牛及低海拔黄牛颈动脉体(CB)形态及CB中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比较,探讨高原土生或迁饲动物CB适应慢性低氧的模式.方法 采集青海地区海拔3000 ~4000m的9头牦牛、2500m的9头高山迁饲黄牛及甘肃平原海拔1300米的12头低海拔黄牛的CB,固定、切片、染色后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比较观察,并对CB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一氧化氮合酶(NOS)、瘦素受体(LEPR)、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低氧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相比黄牛,牦牛CB体积较小,不同海拔牦牛的CB大小、形态及主细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而迁饲黄牛CB体积较低海拔黄牛大.牦牛CB主细胞中明细胞、暗细胞和固缩细胞的数量百分比比例为67.1%∶28.2%∶4.7%,迁饲黄牛为78.5%∶18.6%∶2.9%,低海拔黄牛为87.3%∶10.2%∶2.5%;与低海拔黄牛相似,牦牛CB少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较致密并呈粗颗粒状,而迁饲黄牛CB大部分明细胞胞质透亮,暗细胞胞核染色质致密,颗粒稀少.3种牛支持细胞形态差异无显著性.与低海拔黄牛相比,迁饲黄牛CB主细胞的少数核异染色质增多,个别形态异常,胞质内多数细胞器肿胀溶解,残留少量细胞器和致密核心囊泡.3种牛CB中均有不同程度的HIF-1a、NOS、LEPR、EPO的蛋白表达,其中牦牛CB中EPO蛋白表达阳性率较低海拔黄牛明显降低(P<0.05).结论 海拔高度不是影响牦牛颈动脉体大小和主细胞数量的主要因素.迁饲黄牛CB主细胞中细胞类型的比例与牦牛有趋同性改变,但缺氧时行使功能的I型细胞功能系统受损,尚处于低氧环境下的习服阶段.慢性低氧可能主要影响牦牛和迁饲黄牛CB中EPO蛋白表达.

  • 颈动脉球部内膜-中层厚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孙立平;朱宁;夏稻子;姜一农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和颈动脉球部(Bulb)内膜-中层厚度(IMT)间的关系.方法141例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1支以上血管直径狭窄≥50%)106例,对照组(血管直径狭窄<50%)35例.分别取患者左、右颈总动脉(CCA)和Bulb远壁近、中、远端6个点的IMT均数记作IMT CCAmean,IMT Bulbmean,6个点中的大值记作IMT CCAmax,IMT Bulbmax,对两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MT Bulbmean和IMTBulbmax较IMTCCAmean和IMTCCAmax与CAS严重程度积分的相关性更好,其中IMT Bulbmax好.结论应用超声研究CAS时测量Bulb的IMT可能较CCA的IMT更能反映CAS的情况.

  •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颈动脉硬化的对比分析

    作者:费宇行;高连如;李贤峰;王兆君;曹毅;陈宇;王治国;王丽华;杨晔;贺声;张云山

    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相同,具有相同的发病基础和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脂质代谢异常等.同一个体具有相同的危险因素,可以发生相同或相近的病理、病理生理改变.颈动脉体表位置表浅,通过超声检查容易发现动脉硬化的特征性改变,超声检测到的颈动脉硬化可以作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标志".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颈动脉超声两项检查的对比分析,探讨颈动脉硬化对冠心病预测的价值.

  • 不同频率间歇低氧暴露后兔颈动脉体的炎症状态和窦神经传入活性

    作者:冯靖;陈宝元;崔林阳;王宝利;刘春霞;陈攀峰;郭美南;董丽霞;李硕

    目的 建立不同间歇低氧/再氧合(IH/ROX)模式家兔颈动脉体在体模型,探讨不同频率IH/ROX暴露后家兔颈动脉体的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 方法 49只成年雄性大耳白家兔(2.5~3.0 kg)分为7组,每组7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右窦神经,窦神经去包膜显露髓鞘,游离化学感受性神经细束记录窦神经传入活性.结扎近心端,远心端内插入导管,经程控蠕动泵交替灌注以发泡法预平衡的低氧灌注液和(或)正常氧灌注液,在右侧颈总动脉内模拟睡眠呼吸暂停模式IH/ROX暴露条件或持续低氧条件.按灌注频率分组为:间歇正常氧组(21%0:,15 s;21%02,1 min 45 s)、10次/h组(21%02,5 min 45 s)、30次/h组(21%02,1 min 45 s)、50次/h组(21%02,57 s)、60次/h组(21%02,45 s)、90次/h组(21%02,25 s),均反复灌注60次;持续低氧组:间歇正常灌注1 h 45 min,随后给予5%O2持续15 min.静置30 min,采集窦神经传入活性频率(Charge F),游离收集右侧颈动脉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颈动脉体裂解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标准化.整体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比较用Tamhane T2法. 结果 随着间歇正常氧频率增加,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整体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F=25 601.39,2390.48,6945.84,均P<0.05),50/hr组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均高于其余各组.且Charge F与IL-6和内皮素-1相关(r=0.736,0.757,均P<0.05);而组间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差异不明显.随着间歇低氧频率增加,HIF-1水平逐渐增加(F=5241.10,P<0.01),持续低氧组HIF-1水平高.VEGF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趋势(F=5931.30,P<0.05),持续低氧组VEGF水平增加明显. 结论 IH/ROX暴露后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明显增强并与颈动脉体炎症和血管收缩密切相关,颈动脉体的炎症来源于再氧合时段而非来源于间歇低氧时段,这一过程受到IH/ROX频率的影响.随着IH/ROX频率的不断增加,颈动脉体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窦神经长期易化先是逐渐增加,而后再逐渐下降.15 min的持续低氧未造成明确的炎性损伤,而HIF-1和VEGF是IH/ROX适应性通道成员.

  • 白藜芦醇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增殖

    作者:杨东伟;张清华;蒋知新;查政;袁向珍;高德禄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颈动脉内膜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干预组,每组各24只.干预组于手术前1周及术后给予白藜芦醇50 mg/kg灌胃,余两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术后1、7和14天观察大鼠颈总动脉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RT-PCR检测血管平滑肌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和干预组7、14天管腔面积明显减小.与损伤组比较,干预组7、14天管腔面积明显扩大(P<0.01),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明显减小(P<0.01);干预组7、14天PCNA,PAPP-A表达较损伤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PAPP-A的表达,减轻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平滑肌的增殖,为临床白藜芦醇抗血管平滑肌增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马尾区副神经节瘤2例报告

    作者:王铁延;朱瑞娟;汤显斌;龚晓虹;李安荣;李红华

    副神经节瘤发生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副神经节,肿瘤起源于神经嵴细胞,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大约85%~90%的副神经节瘤发生于肾上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较少,且90%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发生于颈动脉体和颈静脉球部[1].马尾区副神经节瘤(cauda equina paraganglioma,CEP)少见,至今国内外文献报道150余例[2].我院收治2例CEP,报道如下.

  • 胸椎管内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

    作者:戴哲浩;吕国华;康意军

    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其90%以上发生在颈动脉体和颈静脉球[1].副神经节瘤极少累及脊柱,而且绝大部分发生在马尾,我院曾收治1例胸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报道如下.患者男性,16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2周"于2006年8月24日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0次/分,血压122/80mmHg,脊柱无明显压叩痛,剑突平面下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4级,直腿抬高试验(-),膝踝反射正常,提睾反射未引出,巴氏征(-).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胸椎及腰椎X线正侧位片及CT未发现明显骨质破坏.MRI矢状位(图1a、b)T6~T7椎管内可见3.0×1.5cm大小的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稍长T2短T1信号影.

  • 复杂双侧颈动脉体瘤1例

    作者:杨牟;宋富波;张居文;车海杰;陈平;孙林;勇俊;李鲁滨

    患者男性,43岁.因右颈部无痛性肿物3个月于2009年3月入院.查体:右侧颈部椭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无压痛,不随吞咽上下活动.B型超声检查:右侧颈动脉体分又处内后方可见巨大实性肿物,大小为4.6 cm×2.3 cm,边缘尚清,内回声不均,肿物与颈动脉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肿物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

  • 颈动脉蹼与隐源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新玲;秦川;田代实

    颈动脉蹼是位于颈动脉球后壁颈动脉分叉以远的腔内薄层突出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颈动脉蹼是隐源性卒中可能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颈动脉蹼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准确地对颈动脉蹼进行诊断将有助于对隐源性卒中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减少卒中事件的再发.我们因此拟对颈动脉蹼与隐源性卒中的关系、常见的影像学特点、病理研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颈动脉体 卒中
  • 巨大颈动脉体瘤切除一例

    作者:赵德安;陈爱民;周毅

    患者男,50岁,于2000年4月20日因右面颈肿块24年,伴呼吸、吞咽困难1年收入院.10余年前曾就诊外院行面颈肿物探查术,术中发现瘤体巨大、血供丰富而中止手术,术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 氧感受与缺氧诱导因子-1

    作者:唐希;吕国蔚

    氧的供求平衡是细胞代谢和生存所必需的.人与动物可通过多种生理反应适应缺氧,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使红细胞增多;酪氨酸羟化酶(TH)的诱导,通过颈动脉体促进肺通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多,刺激血管再生;糖酵解酶增多,提供缺氧时所需能量[1].这些蛋白的基因调节有赖于精确地感受氧分压和后继的信号转导过程,从而活化缺氧诱导因子-1(HIF-1).HIF-1是一种异源二聚体转录因子,能与DNA结合,是效应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并且是缺氧诱导基因转录和缺氧信息传递的共同路径[2].

  • 侧脑室副神经节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艳东;谢坚;马国佛;王江飞

    副神经节瘤是发生在副神经节的一种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少见肿瘤,分布与副神经节分布相当[1].文献报道[2]中枢神经系统副神经节瘤多起源于颈静脉孔、颈动脉体、迷走神经.颅内原发性副神经节瘤罕见,通常由鼓室球瘤蔓延至颅内,仅见于鞍区、桥小脑脚、松果体区等部位.现报告1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的副神经节瘤,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改变,以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颈动脉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高明;刘经祖;丁溥训;徐本义;王彤军;刘佩芳;孙毅群

    目的:将磁共振血管成像应用于颈动脉外科,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科1996年8月至1999年8月间收治的涉及颈动脉疾病患者12例中,9例进行了术前MRA检测.结果:颈动脉体瘤及颈动脉瘤MRA表现与血管造影相似,MRA在判断某些颈部转移肿瘤压迫侵犯颈动脉亦具有辅助诊断意义.结论:MRA作为一非创伤性血管显影新技术,对于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或颈动脉本身疾病的术前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颈动脉体在慢性间歇低氧诱导高血压中的调控作用

    作者:周秀芳;胡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慢性间歇低氧(CIH)是OSA引发高血压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近年来的研究显示,OSA患者及CIH动物模型均表现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同时有呼吸循环反应增强,提示CIH可增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活性;进一步研究也证实CIH可增强颈动脉体化学感受性活性,从而使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导致高血压,提示颈动脉体在CIH诱导高血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颈动脉体在CIH诱导高血压中的调控作用.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