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步态分析和sEMG评价的合谷刺法治疗中风后踝背屈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合谷刺法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的步态和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组20例,采用合谷刺法.在治疗前,采集并提取两组患者双侧下肢的步长、踝关节大主动背屈角度、腓肠肌和胫前肌在踝关节屈伸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的sEMG,评价中风后患者双侧下肢步行能力及肌肉功能状态.治疗后,应用三维步态参数、踝关节大主动背屈角度、腓肠肌和胫前肌在MIVC状态下的sEMG特征值来评价两组中风患者患侧下肢步行能力和肌肉状态.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双侧下肢参数比较,患侧下肢步长和踝关节大主动背屈角度均小于健侧,患侧腓肠肌和胫前肌在MIVC状态下的IEMG和RMS均低于健侧,患侧CR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的步速、步频、步长、支撑相、双支撑相、踝关节大主动背屈角度、腓肠肌和胫前肌在MIVC状态下的IEMG、RMS和CR均较同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合谷刺法对中风后踝背屈障碍患者步行能力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眼轮匝肌在收缩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76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眼轮匝肌在收缩状态下的表面肌电信号、临床疗效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MF、MPF数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PF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E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能缓解肌肉疲劳。
-
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在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髑、臂臑、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髑、臂臑、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 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
等张收缩肱二头肌特性的多信号结合研究
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表征了骨骼肌的电生理特性;而肌动图(Mechanomyography,MMG)则是反映骨骼肌收缩时的肌纤维振动的力学特性.超声可以清晰的观测骨骼肌空间形态变化,我们把超声扫描骨骼肌得到的有关骨骼肌结构形态变化的信息定义为"声肌图(Sonomyography,SMG)".本文同步采集了肘关节屈伸引起的肱二头肌等张收缩时的超声图像、肘关节角度、SEMG和MMG信号,初步分析了不同信号之间的关系,多角度结合研究了骨骼肌的特性,表明了多信号结合研究骨骼肌特性是发展的趋势.
-
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发展趋势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sEMG)监测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康复医学,它的特征信号提取是进行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文章在常规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特征提取方法的基础上,对近的研究热点内容包括时频分析方法、参数模型分析方法和非线性特征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并对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在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
诱发性阴道前庭痛对女性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估女性患有诱发性阴道前庭痛(provoked vestibulodynia,PVD)对阴道静息压(restingpressure,VRP)、盆底肌强度、耐力以及阴道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94例女性,其中47例为对照组,47例为PVD组.采用棉签检测3个位点,判断压力与痛感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阴道气球的压力传感器检测阴道VRP、盆底肌强度和耐力;通过表面肌电信号检测盆底肌功能活性.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5.4±4.6)岁,体重指数(BMI)为(22.14±2.5)kg·m-2.阴道前庭压力和痛感测量结果显示,PVD组在3个位点均感受到更多的疼痛.PVD组阴道VRP明显高于对照组[PVD组为(21.0±7.2) cmH2O,对照组为(17.1±4.1)cmH2O,P=0.01].PVD组的盆底肌肌肉活性和耐力都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活性PVD组为(47.2±21.1) μV,对照组为(57.2±25.3) μV,P=0.18;盆底肌耐力PVD组为(468.3±219.6) μV,对照组为(605.3±279.7) μV,P=0.03].结论:未生育的年轻女性中患有PVD者VRP明显升高,但是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并没有出现同样结果.
-
Mckenzie疗法配合重复周围磁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椎功能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
目的 探讨Mckenzie疗法配合重复周围磁刺激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患者腰椎功能及表面肌电特征的影响.方法 将5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Mckenzie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VAS及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VAS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竖脊肌和多裂肌的伸屈比(FRR)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kenzie疗法配合重复周围磁刺激能够有效减轻CNLBP患者的疼痛感,明显改善腰椎功能缓解肌肉疲劳,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McKenzie疗法 重复周围磁刺激 腰椎功能 表面肌电信号 -
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患者腰部肌肉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椎旁痛点治疗,1周2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数字疼痛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同时利用表面肌电图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包括平均肌电波幅(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 治疗2周后NRS、ODI评分减低,AEMG和MPF增加,MFs绝对值降低,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RS、ODI、MFs、MPF第1周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周结束后治疗组的NRS、ODI、AEMG及MFs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缓解LDH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评分以及腰部肌肉的电生理状况,提高肌肉的收缩功能.
-
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 选取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保守治疗和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联合颈肌强度训练,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和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相较,治疗后两组平均肌电振幅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m,AEMG)、简化McGill疼痛量表、NDI评分明显降低,中值频率(median frequency,MF)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9%,其复发率为5.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51%(x2=5.571、4.129,P<0.05).结论 颈肌强度训练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颈部肌肉功能及远期预后.
-
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无症状飞行员之间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特征比较
目的 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无症状飞行员之间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特征比较,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的客观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芬兰MEGA公司ME6000-T8表面肌电仪测量47名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飞行员与9名无症状飞行员腰部竖脊肌等长收缩与站立位屈伸运动时表面肌电.软件分析竖脊肌等长收缩时疲劳性肌电指标MFs、MPFs、ZCRs、AEMGs,计算双侧竖脊肌各项肌电指标差值绝对值ItrMFs、ItrMPFs、ItrZCR、ItrAEMG,双侧竖脊肌各项肌电指标和绝对值IarMFs、IarMPFs、IarZCR、IarAEMG,屈伸运动时屈曲伸直动作AEMG,计算协调性指标FER.用SPSS 13.0分析结果.结果 竖脊肌等长收缩时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正常飞行员MFs、IMPFs、ZCRs、AEMGs、ItrMFs、ItrMPFs、ItrZCR、ItrAEMG、IarMFs、IarMPFs、IarZCR、IarAEMG各项指标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屈伸运动时非特异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正常飞行员LFAEMG、LEAEMG、RFAEMG、REAEMG、FER差异显著(P<0.05).结论 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与无症状飞行员之间的表面肌电指标FER差异显著,有望成为飞行员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患者评价的客观指标.
-
颈椎导引操对项背疼痛患者颈肌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颈椎导引操对项背疼痛颈部肌群sEMG信号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研究对象电脑随机分为导引组、手法组各30例.干预前后3周填写WHO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并检测表面肌电信号(sEMG). 结果 2组治疗后WHOQOL-BREF表评分均有提高,但2组比较无差异(P>0.05);2组sEMG信号变化有差异,导引组在斜方肌IEMG、胸锁乳突肌IEMG、斜方肌MPF及胸锁乳突肌MPF变化均优于手法组(P<0.05). 结论 导引、手法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项背疼痛,导引疗法在患者肌肉功能恢复、增强抗疲劳能力方面优于手法治疗.
-
基于手臂表面肌电信号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
研究一种基于手臂表面肌电信号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当左臂做出曲臂、左勾、右勾、自然下垂四种动作时,小车将完成前进、左转、右转、停止四种运动状态.手臂表面肌电信号采集模块通过三个单通道肌电信号传感器采集左臂四种动作下的肌电信号并进行预处理;在信号识别及指令编码模块对肌电信号进行分类识别,识别出手臂的不同动作,并编码出对应的控制指令.通过无线传输模块把控制指令传输给智能小车控制模块;智能小车控制模块根据控制指令驱动电机转动,从而实现对小车运动状态的调控.实验证明,本智能小车控制系统信号识别率高,延迟小.
-
用于脑瘫儿下肢康复装置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采用时域、频域、时频域和熵的特征提取方法,找到适合脑瘫儿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通过在训练过程加一个阻力得到四个不同肌肉活性的训练阶段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然后用因子分析法对所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出的时域、时频域和熵特征部分适用于脑瘫儿,频域特征不适用于脑瘫儿.本研究结果对脑瘫儿的康复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势动作表面肌电信号的模式识别
手势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利用手势动作时从前臂4块肌肉上获取的4路表面肌电(SEMG)信号,经特征提取并采用BP神经网络,对8种手势动作模式进行了识别.鉴于BP网络具有较强的模式分类能力,而特征提取(幅度绝对值均值、AR模型系数、过零率)又利用了多路肌电信号的信息,实验结果取得了较高的识别正确率,表明所采用的方法是有效的.
-
HHT及其在膝骨性关节炎诊治中的应用
研究膝关节周围肌肉功能水平的改变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运用Noraxon MyoResearch软件和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ation,HHT)方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表面肌电信号经Noraxon MyoResearch软件分析,发现其振幅均值越大,肌肉功能水平越好;功能水平越好的肌肉,其表面肌电信号经HHT方法处理后,所得的IMF分量的能量也越高.说明采用HHT方法与Noraxon MyoResearch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可以采用HHT方法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肉功能水平进行量化评价.
-
模型生理参数对表面肌电信号影响的仿真研究
通过模型研究肌肉生理参数对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根据肌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从肌电信号的信号源-细胞内动作电位开始,仿真了单肌纤维动作电位,由此合成了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再利用运动单位的募集发放模型,进一步仿真了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序列,并终完成了对表面肌电信号的仿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极化区域宽度、跨膜电流密度分布和肌肉组织各向异性3个重要的模型生理参数对表面肌电信号统计特征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仿真肌电信号能够有效表征肌肉电生理变化过程.
-
独立分量分析在表面肌电信号分解中的应用
采用独立分量分析中的信息极大化快速算法初步探讨了表面肌电信号的分解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分量分析对肌肉轻度收缩力水平下(<10%MVC)表面肌电信号的分解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表面肌电信号分解的一种预处理手段.
-
基于虚拟现实的肌电-计算机接口技术
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MG, sEMG)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生物电信号,它蕴含信息丰富并且与肌肉活动和运动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可以用来识别运动意图和利用肌电反馈评估肌肉功能状态.目前,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也逐渐将sEMG的应用与虚拟现实相结合.本研究总结了肌电-计算机接口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后,探讨了基于虚拟现实的肌电-计算机接口目前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基于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表面肌电信号识别的研究
表面肌电信号是从人体骨骼肌表面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神经肌肉活动发放的生物电信号,具有非平稳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本研究通过使用小波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识别正常肌电信号与疲劳肌电信号.实验表明,将小波分解后的肌电信号代替原始肌电信号,能明显提高神经网络对肌电信号的识别准确率.
-
穴位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恢复期肌张力低下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50例,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穴位注射,对照组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静脉滴注,观察3个月。治疗后采用徒手肌力法评定肌力,表面肌电评估系统评估肱二头肌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肱二头肌徒手肌力检查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肌电信号的肌电积分值及均方根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穴位注射,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肌力及肱二头肌的恢复状况。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肌张力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穴位注射 静脉滴注 表面肌电信号 徒手肌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