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720例护理体会
目的 对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临床应用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 对进行ERCP术的720例患者开展有效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特别是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 本组720例患者经ERCP检查和治疗,700例无任何并发症痊愈出院,20例有并发症因观察及时、抢救护理得当均痊愈出院,720例无1例死亡.结论 ERCP术是消化内镜手术的一部分,属于介入和微创外科手术,对多数胆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ERCP术成功的关键.
-
应用善得定对ERCP术后患者血淀粉酶值影响的观察
目的探索善得定有无防治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作用.方法ERCP术前30分钟给B组患者(26例)皮下注射善得定0.1mg;术后每8小时1次.检查ERCP术前、术后3小时和次日晨血淀粉酶(AMS)值,并与A组(对照组36例)比较.结果经统计、秩和检验,2组ERCP术后3小时血AM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次日晨血AMS值正常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应用善得定对ERCP术后血AMS值升高无明显预防作用,但可使升高后的血AMS值早恢复正常.
-
ERCP联合腹腔镜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分别用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 LC)与传统外科手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ERCP联合腹腔镜组患者35例,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组31例,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结石大小、结石数目进行比较.结果: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 LC)与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均是安全有效的,对胆总管结石大小的选择方面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4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联合腹腔镜与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并胆囊结石均是可取的,但如胆总管结石过大我们可直接考虑第2种治疗方案.ERCP联合腹腔镜是安全有效的,符合外科微创诊治理念,是微刨技术的可靠选择.
-
LC与ERCP同期手术对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
目的 分析与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同期手术对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34例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时间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67例.A组给予LC与ERCP同期手术治疗,B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均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住院费用高于B组,差异均显著(P<0.05).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为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LC与ERCP同期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其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或结石残留等不良情况,值得推广.
-
肝门区胆管癌的CT及ERCP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CT及ERCP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经病理证实的36例肝门区胆管癌CT和ERCP表现.结果:36例均表现胆系梗阻征象,肝门区软组织肿块34例,2例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合并肝叶萎缩及肝脏比例失调4例,合并癌栓3 例.结论:CT和ERCP可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特征性改变.
-
ERCP诊治胆总管结石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总管结石中的诊治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2011年9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接受的68例胆总管结石病例进行研究,先行ERCP观察胆总管,再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网篮取石、球囊取石等相关技术进行治疗,观察ERCP的诊断、取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68例患者中检出63例,敏感性为92.6%;取石总成功66例,取石成功率为97.1%,一次取石成功52例,一次清除率为76.5%.并发症方面,胰腺炎2例,出血1例,穿孔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9%.结论:ERCP诊断准确率及其相关技术取石成功率较高,并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其可代替外科手术,值得临床应用.
-
西门子SIREGRAPH CF数字胃肠机的搬迁后故障维修心得
我院购买的西门子SIREGRAPH CF数字胃肠机,购买于1996年,可进行各种造影.消化系统可进行食道、胃及肠道造影,配合ERCP可进行胆道造影.泌尿系统可进行静脉肾盂造影.
-
比较B超、CT、ERCP和MRCP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分析B超、CT、ERCP以及MRCP四种诊断方法在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手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B超、CT、ERCP以及MRCP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其中B超正确诊断的患者共占61.54%(48例),CT正确诊断的患者共占71.79%(56例),ERCP正确诊断的患者共占80.77%(63例),MRCP正确诊断的患者共占88.46%(69例),可见四种诊断方法中CT、ERCP以及MRCP在术前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高于B超,其中ERCP以及MRCP对于结节型的诊断具有较强优势,MRCP对于胆管壁增厚型以及腔内乳头型具有一定的优势;讨论:B超、CT、ERCP以及MRCP都是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有效诊断方法,其中CT主要适合肿块型的诊断,ERCP适合肿块型以及结节型的诊断,MRCP适合胆管壁增厚型、肿块型、结节型、腔内乳头型的诊断.
-
ERCP EST ENBD治疗胆总管结石6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ERCP EST ENBD在胆总管结石部分合并阻塞性黄疸、胆原性胰腺炎、化浓性胆管炎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完善腹部CT,核磁共振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oniopancreato graph.MRCP)血生化检查行内科综合治疗,并行ERCP EST ENBD治疗,观察胆总管直径,总胆红素及胰腺炎的恢复等指标,结果:ERCP EST EN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确诊,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案.
-
ERCP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胰汇合部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胰汇合部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收治的3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胰汇合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镜发现乳头旁憩室28倒,十二指肠乳头炎10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1例,胆道顺行造影(经T管或胆囊造瘘管造影)发现胰胆管合流异常7例,胆道逆行造影发现胰胆管合流异常1例.18例患者在保胆取石术后行ERCP治疗,2例患者术前彩超提示胆囊泥沙样结石行ERCP治疗后得到治愈,1例患者因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行ERCP治疗后再行保胆取石术.结论 ERCP技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胰汇合部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需用全面系统的观点认识胆囊结石及胆道疾病.
-
MRCP与ERCP对良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对比
目的 比较MRCP与ERCP对梗阻后胰胆管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并探讨其对良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24例胆道梗阻患者MRCP和ERCP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MRCP对肝内2级以上胆管、胆囊管、胆囊及主胰管的显示率显著高于ERCP(P<0.05);两种方法对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的显示率相当(P>0.05).MRCP和ERCP对恶性胆道梗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95%、86.84%;对良性胆道梗阻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37%、93.02%,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MRCP对梗阻后胆胰管解剖结构显示优于ERCP,二者对良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相当;其互补、联合应用对良恶性胆道梗阻有较高的诊治价值.
-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ERCP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复发率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ERCP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复发率.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12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探查组(n=60)和ERCP组(n=60).探查组实施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ERCP组实施ERC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取石效果、术后恢复情况、治疗费用、术后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探查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探查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探查组(P<0.05).ERCP组患者术后6、24、72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探查组(P<0.05).探查组患者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后1年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ERCP组(P<0.05).结论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与ERCP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均可达到良好的取石效果,但ERCP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术后结石复发风险更低.
-
流程化控制系统在临床路径中的应用研究
文章以胆总管结石ERCP手术临床路径为例,介绍了流程化控制系统在临床路径中的应用,实现了临床路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使临床路径得以顺利推广.
-
内镜护士如何实施ERCP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内镜护士对ERCP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制定ERCP健康教育手册,内镜护士术前一日到病房与患者面对面访谈,有针对性的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结果与结论内镜护士实施ERCP健康教育能增加病人对ERCP的耐受性,提高病人对内镜操作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密切医护患人际关系,从而帮助病人有效配合操作.同时,也减少了护士配合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责任感和健康教育能力.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ERCP干预时机探讨及预后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干预时机及预后.方法: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02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从发病到ERCP干预时间24 h以内,对照组患者从发病到ERCP干预时间24 h以后,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腹痛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24 h内进行ERCP干预为佳时机,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快速消除腹痛症状,促使早期康复.
-
胆管十二指肠瘘在ERCP中的诊治分析12例
目的:分析胆管十二指肠瘘在ERCP中的诊治.方法:收治胆管十二指肠瘘患者12例,进行ERCP检查.结果:6例瘘口小于0.5cm的通过ERCP从十二指肠乳头行胆管切开取石、鼻胆管引流等处理;另有4例大于1.0cm的直接从瘘口取出结石.2例胆管肿瘤行金属支架植入.结论:ERCP检查能够在纤维十二指肠镜下观察胆管和十二直肠,并发现病变,给出正确的诊断,在胆管十二指肠瘘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熊去氧胆酸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对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服用熊去氧胆酸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00例经ERCP术治疗的肝胆、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服用熊去氧胆酸的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术前未服用熊去氧胆酸的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各项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谷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BIL、ALT、AS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用ERCP本治疗的肝胆疾病患者术前服用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反流性胆管炎、结石复发、黄疸、感染等并发症,优化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术中配合以及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术中配合及临床护理策略.方法:收治行ERCP患者58例,进行手术中的护理配合及术后的护理.结果:57例取石成功,成功率达98.3%.术后42例行鼻胆管引流,发生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5例,乳头切口轻度渗血18例,高淀粉酶血症7例,无心血管意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给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积极的术前评估、准备,正确的术中配合和精心的术后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取石成功率.
-
ERCP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附91例分析)
目的探讨ERCP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ERCP诊断胰腺癌的91例临床资料,按ERCP下胰腺癌X线表现及六型分类进行描述;①主胰管狭窄型;②主胰管闭塞型;③圆锥形;④压迫形;⑤囊肿型;⑥充盈缺损型.结果本组同期ERCP成功率97.9%,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100%,准确性97.8%,比同组B超及CT高.结论ERCP应作为胰腺癌术前诊断主导方法.
-
MRCP和ERCP联合应用诊治胰胆疾病价值探讨
目的MRCP和ERCP在诊治胰胆疾病时都有局限性,前者对十二指肠及总胆管下端、乳头的病变的诊断不如ERCP,尤其是不能进行治疗干预,而ERCP则受到病人、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将两者联合应用可起到互补作用,通过48例的实践探讨其提高诊疗水平的价值.方法将病例分为危重病例及非危重病例两组,并制订诊疗程序,危重组先行急诊ENBD,再行ER-CP和(或)介入治疗,病程中行MRCP,以明确诊断.而非危重组先行MRCP,根据病情行ERCP和(或)介入治疗.结果MRCP成功率100%,ERCP为93.8%,不成功的3例改行MRCP均成功,两者诊断符合率83.8%.根据制定的程序诊治胆胰疾病住院时间缩短,费用节省.两者联合应用明显地提高胆胰疾病的诊治水平,尤其对乳头癌、下段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的诊断更为准确.MRCP明确了诊断后,可以使十二指肠镜的介入治疗一步到位.结论ERCP在病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可由MRCP来替代,而MRCP已达到ERCP的单纯诊断水平,MRCP对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及不能干预治疗的局限性可由ERCP所互补,两者联合应用诊治胆胰疾病是目前有效、先进的手段,如按诊治程序执行可减少漏诊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