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以急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鼻窦炎诊断

    作者:毛爱军;李立;张轲

    目的:探讨以急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鼻窦炎的临床诊断体会.方法:选取以急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患儿48例,全部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和鼻窦CT平扫.结果:CT检查显示,例患儿的鼻窦正常;4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鼻窦炎,包括10例单侧,30例双侧,15例合并积液,其中22例为全鼻窦炎,13例为上领窦炎,6例为上颌窦炎合并筛窦炎;经抗生素及抗变态反应药物对症治疗后全部患儿的头痛症状基本缓解.结论:以急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儿童患者,应进行仔细的体征和鼻窦CT检查,并详细询问患儿病史,对存在鼻窦炎的患儿以便能够及早确诊,同时鉴于药物保守治疗对儿童鼻窦炎有着较高的治愈率,因此应避免进行鼻内镜手术.

  • 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付燕玉

    目的 探讨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15例IA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展开CT平扫和增强扫描、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并进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查结束后对患者实施激素治疗,通过电话、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中,10例患者接受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8例患者接受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10例患者接受MRCP检查.CT扫描显示,肝外胆管胰腺段管壁发生明显增厚,部分患者合并出现胰上段胆管壁偏心性增厚,胆管壁呈现出渐进性强化;MRCP检查显示,肝外胆管胰腺段狭窄,少数患者表现出肝内胆管狭窄、肝外胆管胰腺段狭窄.随访结果显示,8例患者未接受类固醇治疗,3例患者治疗后复发胆管病变,造成病情加重;其余患者在接受类固醇治疗后,胆管病变均发生明显好转.结论 IgG4相关性胆管炎患者的CT、MRI影像学检查存在明显特征,可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 使用320排CT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准确性

    作者:柏金全;张同;王丹;赵国瑞;申宝忠

    目的:研究使用320排容积CT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的精确程度.方法:搜集320排冠状动脉CTA的受检者200例,均有中度以上狭窄程度的钙化斑块,并近期进行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根据钙化斑块的平均CT值及斑块面积占管腔百分比程度进行分组,A组平均CT值120Hu-400Hu、B组400-500Hu、C组500Hu以上,三组内又根据钙化斑块占管腔的面积百分比分为1、2两个亚组.使用测量软件对钙化部位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并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A、B、C三组中第1亚组高估程度分别为21.4± 8.7%、23.1±7.7%、23.9± 9.8%,第2亚组高估程度分别为30.1± 13.4%、32.5± 15.4%、33.5± 16.4%.每组的三个亚组中,随着钙化斑块平均CT值的增高,高估程度略有增高,而同组中两个亚组间的比较,高估程度明显增高.结论:320排冠状动脉CTA钙化平均CT值对管腔的遮盖程度有影响,促使CTA高估了管腔的狭窄程度,两者呈正比相关.但影响程度不如钙化占管腔面积百分比明显.

  • 腹部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进展

    作者:孙琨;陈克敏

    淋巴瘤概述淋巴瘤是起源于人类免疫系统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每年新发病例约20 000例,年平均死亡率约为1.46/100 000,居全国恶性肿瘤排序的第11位[1].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在我国,HL患者仅占全部恶性淋巴瘤的10.9%,而NHL占89.1%.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全球范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其中HL相对稳定,而NHL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 螺旋CT薄层扫描在鼻区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小康;潘玉才;耿福儒;杨晓东

    目的 探讨螺旋CT薄层扫描在鼻区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6例鼻区骨折患者的螺旋CT薄层扫描影像资料.结果 螺旋CT薄层检查可以准确判断鼻区有无骨折、骨折类型及周围组织情况.全组鼻区骨折病例中单纯性骨折81例(包含粉碎性骨折33例),复合骨折75例.合并副鼻窦积液129例.结论 鼻区外伤患者行螺旋CT薄层检查对临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PET和PET/CT在食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丁其勇;黄庆娟

    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中占第4位,它的预后和患者的TNM分期密切相关,Ⅰ期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50%~80%,而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5%~15%,因此早期诊断和准确分期就成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

  • 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张玉忠;张雪林;王劲;赵云辉

    目的 评价CT对子宫内膜癌各期的诊断价值,讨论子宫CT扫描的技术问题。 材料与方法 8例子宫内膜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且手术前1周内行CT扫描,其中4例加作增强扫描。它们的临床分期是Ⅰ a期2例,Ⅰ b期3例,Ⅲ期1例,Ⅳ期2例。CT测量子宫内膜增厚标准: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厚度>10mm,绝经后>5mm;子宫体增大标准:前后径>50mm。 结果 Ⅰ a期2例CT全部诊断正确(2/2);Ⅰ b期3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3),1例因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体前后径均正常,和1例因诊断时没有考虑子宫内膜增厚的指标,CT均诊断为未见异常(2/3);Ⅲ期1例CT诊断正确(1/1);Ⅳ期2例中,1例CT诊断正确(1/2),另1例因没有充分认识子宫内膜增厚的意义,CT误诊为附件结核、大量腹水。 结论 CT可以对子宫内膜癌作出比较理想的评价,保持膀胱的过度充盈,保证子宫处于直立位置,以及子宫增强CT扫描均有助于提高CT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确定性。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燕媚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Philips Brilliance6螺旋CT的灌注成像技术和后处理软件,研究25例正常人与32例肝硬化患者的CT灌注成像信息.结果 试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动脉的达峰时间和峰值差异不大;门静脉达峰时间延迟,峰值变化不大;肝脏组织达峰时间延迟,峰值减低;脾脏脏组织达峰时间延迟,峰值减低.试验组较对照组的血流量减低,血容量减少,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减慢.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不仅能提供肝硬化时的形态学信息,还能提供肝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信息,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常规检查.

  • 踝关节的横及冠状断层影像解剖学

    作者:董炜疆;马兆龙;杨月鲜;杨广夫;刘国强;宫惠琳;冯改丰;张峰昌

    目的: 为踝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15例干性胫、腓及距骨的关节面.②成年男尸右足标本7例,先依骨性标志画线,新鲜2例画线后,各行轴位CT、MRI扫描及冠状位MRI扫描后冻硬,再切制横断层4例,冠状断层3例.结果:①距骨上关节面前、后宽为30.2、 23.5 mm; 距骨内、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30.8、14.9 mm与27.5、23.7 mm;外踝关节面前缘至距骨颈后缘间距为9.3 mm.胫骨内踝与腓骨外踝关节面矢状径与垂直径分别为21.8、14.7 mm和16.9、21.6 mm.②观察了每一断层内关节及周围结构的形态、毗邻及其在连续断层的变化规律,并匹配相应CT及MRI.距骨滑车上关节面前宽32.9 mm,距骨上、胫骨下关节面软骨厚1.7 mm与1.8 mm,胫距关节、内踝处及腓距关节腔径值分别为2.4、2.8、1.4 mm,骨间韧带长1.8 mm.结论:踝关节的断层解剖, 为影像学诊断及关节镜技术等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结肠癌肠梗阻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

    作者:王均庆;陆风旗;张雷;张追阳;丁忠

    目的 总结结肠癌肠梗阻CT检查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结肠癌肠梗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33例结肠癌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学资料.结果 33例结肠癌肠梗阻患者中,梗阻位于升结肠9例,结肠肝曲2例,横结肠7例,结肠脾曲3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7例,直肠乙状结肠2例.33例患者梗阻段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不均匀狭窄.肠壁平均厚度1.9 cm(0.6~3.2 cm).狭窄段长度:2.0 ~3.0cm3例,3.1~4.0 cm3例,4.1~5.0 cm 11例,5.1 ~8.0 cm 12例,>8.0 cm 4例,33例患者狭窄段平均长度为5.8 cm.狭窄段直径0~0.5 cm,平均直径0.2 cm.僵硬不规则增厚的肠壁与正常肠壁交界处呈“袖口征”(7例)或“肩征”(5例).梗阻段以上肠管扩张,26例呈多发液气平面,7例以气体为主.29例患者梗阻近端肠管明显扩张,梗阻近端右侧结肠扩张直径约为6.0 cm,左侧结肠扩张直径约为4.0 cm,梗阻远端肠管塌陷.3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盲肠扩张,肠管平均直径为6.9 cm.3例患者结肠癌近端肠壁缺血水肿,为缺血性结肠炎,其中1例穿孔,膈下见游离气体.25例患者结肠癌侵犯浆膜层或周围器官,边界不清晰,周围见索条影、结节影.14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结肠癌周围或腹膜后淋巴结不均匀强化,内见坏死,淋巴结边缘毛糙,部分周边条形渗出.3例患者肝转移,1例肺转移.结论 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不均匀狭窄,与正常肠壁交界处呈“袖口征”或“肩征”,梗阻段以上肠管扩张,呈多发液气平是结肠癌肠梗阻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

  • IgG4相关性胆管炎CT及MRI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李安琪;王屹

    目的 总结IgG4相关性胆管炎(IAC)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IA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MRCP检查,完善检查后行激素治疗,患者通过电话以及门诊随访,并评价其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月.结果 11例患者中,7例患者行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检查,6例患者行MRI平扫联合增强扫描检查,7例患者行MRCP检查.CT及MRI影像学检查显示:11例患者均存在胆管节段性狭窄,管腔存在,未见闭塞.8例患者肝内外胆管弥漫性增厚,且胆管壁增厚与狭窄部位无明确相关性.3例患者胆管局限性增厚,其中2例为胆总管胰头段增厚,1例为肝门部胆管增厚.MRI检查示7例患者胆管壁T2WI呈低信号,4例呈等信号.11例患者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示胆管壁存在延迟期强化,其中8例患者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强化.9例患者合并免疫性胰腺炎(3例同时合并肾脏病变),1例患者仅合并免疫相关肾脏病变.8例患者未见淋巴结肿大,3例患者胰腺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11例患者均行激素治疗,8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6~18个月).其中7例患者经规范化激素治疗好转,1例疾病复发.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胆管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但并不闭塞,增厚部位与狭窄部位相对独立,多合并IgG4相关胰腺炎或其他器官的IgG4相关疾病是诊断和鉴别诊断IAC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 肝囊型包虫病的影像学特征与诊断

    作者:王泽锋;张俊晶;耿亚军;牛剑祥;任建军

    目的 总结肝囊型包虫病CT及MRI影像学检查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将肝囊型包虫病分为5型:Ⅰ型:单纯囊肿型,Ⅱ型:多子囊型,Ⅲ型:内囊分离型,Ⅳ型:实变钙化型,Ⅴ型:混合型.对于明确诊断或疑似诊断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予手术治疗.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门诊随访1次,5年以上无复发可停止随访.随访内容主要观察肝囊型包虫病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8月.结果 (1)影像学检查情况:58例患者中,54例行CT扫描,21例行MRI扫描.58例患者中,Ⅰ型肝囊型包虫病17例,CT检查结果示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囊性病变;MRI检查结果示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以T2WI显示更清晰.Ⅱ型肝囊型包虫病13例,CT检查结果示母囊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子囊,排列呈"蜂窝状""车轮状";MRI检查结果示T1WI子囊信号低于母囊,T2WI子囊信号高于母囊;母囊及子囊囊壁均呈低信号.Ⅲ型肝囊型包虫病6例,CT检查结果示病变呈"套囊征""水蛇征"等,MRI检查结果示病变呈"飘带征".Ⅳ型肝囊型包虫病13例,CT检查结果示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密度不均匀,病变呈"脑回样"或"卷洋葱皮样"改变.Ⅴ型肝囊型包虫病9例,同时存在上述各型中2种或2种以上类型病变.(2)诊断情况:CT检查误诊4例,其中3例术前诊断为肝囊肿,1例术前诊断为肝转移癌,诊断准确率为92.6%(50/54).MRI检查误诊2例,术前均诊断为肝囊腺瘤,诊断准确率为90.5%(19/21).(3)治疗及随访情况: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0例行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31例行开腹手术,9例行腹腔镜手术),10例行肝部分切除术,8例行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完整剥除术.58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残腔积液3例,外囊不闭合2例,胆汁漏1例,引流4~8周后痊愈.50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率为86.2% (50/58),随访时间为12.0 ~48.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7.1个月.随访期间,1例肝门部囊型包虫病行内囊摘除术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采用CT引导下无水酒精介入治疗后痊愈.其余患者未见复发.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检查对肝囊型包虫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蜂窝状""车轮状"是多子囊型肝囊型包虫病的特征性表现.内囊分离型肝囊型包虫病CT检查特征表现为"套囊征""水蛇征",MRI检查表现为"飘带征".MRI检查增强的边缘环形强化是肝囊型包虫病与肝囊肿的鉴别要点.不规则钙化是肝包虫病与肝肿瘤的鉴别要点.

  • CT轴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对颅脑急诊患者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

    作者:常鑫;王旭;冯晨露

    目的:探讨CT轴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对颅脑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颅脑急诊CT患者合理选择扫描模式提供依据.方法:20例患者,急诊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模式,首次复查时采用轴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90mA,球管转速0.8s,层厚5mm,间隔5mm,螺距0.969:1,标准重建算法.测量脑灰质和脑白质CT值和背景噪声,计算SNR和CNR,并对图像噪声、颅底伪影、脑灰、白质对比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扫描后从CT剂量报告中调取辐射剂量值.两种扫描模式影像质量组间比较采用配对f检验和独立样本卡方检验.结果:轴扫描模式时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38.02±2.23)HU和(27.01±1.72)HU,螺旋扫描时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37.76±2.22)HU和(26.99±1.69)HU.CT轴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时,脑白质CT值、SNR和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0.045,0.119,0.502),图像噪声、颅底伪影、脑灰、白质对比显示主观评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x2=3.142,0.0,3.159).有效剂量在螺旋扫描模式时为66 mSv,在轴扫描模式时为43 mSv,但螺旋扫描模式扫描时间短,后处理重组图像对影像诊断有意义.结论: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两方面考虑,对颅脑急诊患者CT检查时首选轴扫描模式,但对躁动不合作患者或体位不合作患者应选择螺旋扫描模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