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替比夫定片联合健脾补肾方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TL及HBeAg血清转换的影响

    作者:华忠;徐微;付德才;李燚光;过小叶;徒康宛;戴亚萍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片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HBeAg阳性和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CHB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单用LDT片治疗(60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在LDT片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颗粒剂,每日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年.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HBV特异性CTL水平,并评价肝功能、耐药变异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年后,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88.89% (40/45)、40.00% (18/4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89% (31/45)、20.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HBV特异性CTL水平为(0.78±0.09)%,明显高于治疗前的(0.36±0.07)%,亦高于对照组治疗1年后的(0.54±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g血清学转换者(27例)HBV特异性CTL水平为(0.81±0.10)%,明显高于63例无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0.6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发生ALT恢复正常44例(97.78%),对照组为42例(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全部正常.治疗组rtM204l耐药变异1例(2.22%),对照组2例(4.44%),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LDT片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CHB能提高患者的HBV特异性CTL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

  • 免疫学应答与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转换的关系

    作者:李智彬;刘永明;苏何玲;钟彦伟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卫生问题,每年有将近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等肝脏疾病。大部分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可以达到持久的免疫,小部分的还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理想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一般经过三个重要转折点,分别是 HBV DNA 转阴, 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血清学转换。长效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只有40%左右的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化,因此,对CHB患者或许可采取调整患者免疫功能从而达到临床治愈。

  • MxA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及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关系的研究

    作者:连丽峰;郭玉珍

    目的 对MxA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及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HBeAg,进一步分析遗传因子在乙肝病毒临床诊疗中发挥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9月于医院采取替比夫定治疗的135例C HB患者明确为研究对象,依据连续治疗的乙肝病毒学应答结果将患者分为完全应答(CR)组和非完全应答(NCR)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人口学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根据M xA基因启动子的序列,扩增目的片段后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型,从而找出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相关联的阳性位点.结果 135例患者应用替比夫定治疗105周后,显示CR组为75例,NCR组60例;CR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NCR组(P=00.17);CR组患者在rs2071430位点的T等位基因频率比NCR组患者高(P=00.27);MxA基因启动子区rs2071430(-88G/T)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为274.%,rs17000900(-123 C/A)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为131.%,与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计算的预期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 M xA的基因启动子rs2071430与HBeAg阳性及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血清学转换存在相关性;携带T等位基因的患者比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更容易,T等位基因表现出更强的启动子活性.

  • 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对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运才;张丽;李豪;陈冲;王爱国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120例经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对比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患者在4,8,12,24,48周时HBV-DNA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且评价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在4,8,12周时HBV-DNA水平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拉米夫定组比较,替比夫定组24,48周时HBV-DNA水平明显较低,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较高(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替比夫定组40岁以下患者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9%,40岁以上患者为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40岁以下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且不良反应轻微。

  •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治疗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小杰;任自力;黄磊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 )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试验组)和拉米夫定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口服恩替卡韦片500 mg? d-1,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片100 mg? d-1,疗程均为48周,比较2组患者在8,12,24,36,48周时谷丙转氨酶( ALT )复常率、乙肝病毒 DNA ( HBV-DNA)低于下限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且观察治疗期间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第8,12周时,试验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为47.50%,6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0%,42.50%( 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HBV-DNA低于下限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36,48周时,试验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2.50%,3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50%,15.00%(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杜秀芳

    目的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替比夫定治疗34例HBeAg阳性的慢乙肝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治疗52周时拉米夫定组为5.5%(2/36),替比夫定组为11.7% (4/34).治疗104周时拉米夫定组为38.9%(14/36),替比夫定组为61.7%(21/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治疗24周预测2年疗效:替比夫定治疗24周81% HBV DNA检测不到率79.4%(27/34),PCR检测不到率(104周)9,1.2% (31/34),HBeAg血清转换(104周)52.9%(18/34),耐药率(104周)2.94%(1/34).结论 替比夫定能同时提供强病毒抑制与高HBeAg血清转换.

  • 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与单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比较研究

    作者:谢芳;汪茂荣;张馨;杨志国;耿家宝;储旭东;浦永兰;李明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6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组(联合用药组)52例和单用替比夫定治疗组(单用药组)54例,观察两组治疗24周、48周时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周时,联合用药组和单用药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5.0%(39/52)、77.8%(42/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HBeAg转阴率为26.9%(14/52),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25.0%(13/52)与单用药组的18.5%(10/54)、16.7%(9/54)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时,两组H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5%(46/52)、79.6%(43/54),P>0.05];联合用药组的HBeAg转阴率为38.5%(20/52),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6.5%(19/52),与单用药组的20.4%(11/54)和18.5%(10/5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素-α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替比夫定,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变化Meta分析

    作者:张海月;王鲁文;刘菲菲;龚作炯

    目的 系统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对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数据库中关于HBsAg水平与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清学转换关系的临床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结果 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67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sAg应答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4.3%,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19.8%(P<0.0001);HBsAg应答组HBsAg消失率为30.5%,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0.4%(P<0.05);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HBsAg基线水平为(3.4±0.6)lg IU/mL,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3.7±0.4)lg IU/mL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eAg阳性患者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早期快速下降是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效预测因素,甚至对HBsAg的消失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慢性HBV携带孕妇产后自发HBeAg和HBsAg血清清除或转换的病毒学因素分析

    作者:冯振华;张姝;刘景丽;毕永春;夏挺;许碧云;胡娅莉;周乙华

    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产后自发HBeAg和HBsAg血清清除或转换的相关病毒学特征。方法2002年8月~2004年7月本院诊断的慢性HBV携带孕妇,自2009年10月~2010年3月间随访,检测HBV血清学标志和病毒相关特性。结果在本组419例慢性HBV携带孕妇中,经随访平均6.4年,失访155例。在接受随访的264例(63.0%)中,76例(28.8%)孕期在入组时HBeAg阳性,其中42例(55.3%)随访时发生自发HBeAg转换,这些孕妇孕期HBV DNA、HBeAg 和HBsAg均低于34例未转换组(P值均<0.01)。在6例血清HBV DNA <1×106 IU/ml、17例HBeAg <700 S/CO和13例HBsAg <1×104 IU/ml孕妇中,随访时自发HBeAg转换分别高达100.0%、100.0%和92.3%。随访时,38例(14.4%)孕妇自发HBsAg清除,HBsAg清除组孕期HB-sAg水平明显低于226例未清除组(P<0.001)。在25例血清HBsAg <100 IU/mL孕妇中,随访时56.0%自发HBsAg清除。结论外周血HBV DNA载量低(<1×106 IU/ml)、HBeAg水平低(<700 S/CO)或HBsAg水平低(<1×104 IU/ml)是自发HBeAg血清转换的有利因素,而当HBsAg <100 IU/mL时,更易发生自发HBsAg血清清除。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HBeAg血清转换原因初探

    作者:林有东

    目的 初步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HBeAg血清转换原因. 方法 前瞻性收集310 例HBeAg阳性患者联合治疗1 年后的WBC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10(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值. 根据治疗1年后的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无分成未转换组(HBeAg阳性,HBeAb阴性)和转换组(HBeAg阴性,HBeAb阳性). 结果 年龄>39 岁患者发生 HBeAg血清学转换率(43.2%)高于年龄≤39岁患者(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进一步多变量二元 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发现年龄 >39 岁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是年龄≤39岁患者的1.3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9,P=0.026). 转换组患者白细胞数(Mean=6.5 ×109/L)明显低于未转换组(Mean=7.5 ×109/L),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18);转换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Mean=416.3ng· L -1)明显高于未转换组(Mean =307.9ng· L -1),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35). 结论 高年龄、WBC 计数值的降低和 TNFα值的升高可能是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利因素,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萌;孙克伟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与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2例,治疗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d和苦参素胶囊0.2 g/次,3次/d,口服52周;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d,5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8.14%和40.38%(P>0.05),ALT复常率为72.46%和76.82% (P>0.05),HBeAg阴转率为40.74%和26.92%(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5.18%和19.23% (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苦参素治疗能提高CHB HBeAg阴转和血清学转换率,可能与苦参素增强机体HBV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促进HBeAg血清学应答有关.

  • 替比夫定联合健脾补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和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作者:华忠;顾锡炳;徐微;付德才;李燚光;过小叶;徒康宛;戴亚萍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LDT)联合健脾补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和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将97例HBeAg阳性、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CH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在LDT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对照组49例,单用LDT,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水平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1年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阴转42例(87.5%),高于对照组33例(67.35%),(x2 =5.624,P<0.05),治疗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19例(39.58%)高于对照组10例(占20.40%),(x2=4.255,P <0.05),治疗组患者HBV特异性CTL水平(0.78%±0.08%)高于对照组(0.55%±0.10%),(t=11.77,P<0.01),治疗组患者NK细胞水平,(14.94%±1.47%)高于对照组(11.95±1.45%)(P<0.01).结论:LDT联合健脾补肾方治疗CHB能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及白花香莲解毒方的干预作用

    作者:邱华;韦艾凌;胡振斌;盛庆寿;程万里;余胜民

    目的:探讨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s)变化对慢性乙型肝炎(CHB) 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及白花香莲解毒方的干预作用.方法:240例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次,1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花香莲解毒方,2次/d,疗程为48周,并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测定0、12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25+ Tregs/CD4+的比率,ELISA法检测治疗24周、48周HBeAg/HBeAb滴度.结果:①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治疗48周,共有40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其中试验组有26例(22.03%),对照组14例(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4+ CD25+ Tregs比率变化:治疗12周,试验组平均下降(1.85±1.18)%,对照组为(1.39±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D4+ CD25+ Tregs比率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48周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组12周CD4+ CD25+ Tregs比率平均降低(3.64±1.02)%,未发生转换组为(1.23±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12周外周血CD4+ CD25+ Trges比率变化预测血清学转换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佳Cutoff值为下降3.21%,预测血清学转换的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5%,准确性91.7%.结论: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s比率显著升高,治疗12周CD4+ CD25+Tregs比率的下降值可作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性指标,壮药白花香莲解毒方能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D4+ CD25+ Treg比率,恢复机体对HBV的特异性免疫功能有关.

  • 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孙剑;徐朝艳;王程;王战会;陈金军;侯金林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了在我科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163例HBeA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年龄、性别、肝功能、HBV DNA水平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HBeAg累积血清学转换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年为16.08%,2年为33.75%,3年为47.00%.治疗前ALT水平高于3倍正常上限(120 IU/L)者发生血清学转换比例明显高于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结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获得持续应答的可能性更高.

  • IL-21和IFN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血清学应答的关系

    作者:胡璇;叶俊钊;廖献花;邵琮翔;李福曦;钟碧慧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及其受体(IL-21R)和干扰素(IFN)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200例慢性HBV感染且抗病毒治疗3年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组50例,对照组150例),检测常规、生化和病毒学指标.MassArray技术检测200个样本IL-21及其受体和IFN相关15个位点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并分析SNP与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下降幅度间的关系.结果 15个位点中共7个HBeAg血清学转换阳性关联位点,分别是IL-21 rs12505138(A>G)、rs17005929(T>C)、rs6840978(C>T),IL-21R rs8057551(A>G)、rs8061992(C>A)、rs3093301(T>C)和IFNA rs1831391(A>C),以上7个位点在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中相应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其中IL-21 rs12505138、rs17005929和IFNA rs1831391为新发现的位点.126例继续原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完成48周随访患者数据提示携带IFNA17 rs1831391 CC基因型与HBsAg下降幅度独立相关(P=0.027,95%CI:-0.122~-0.008).结论 本研究发现7个HBeAg血清学转换阳性关联位点,包括3个新发现的位点,有助于预测乙型肝炎治疗中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

  • 核苷酸类似物初治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付嘉鑫;江建宁;苏明华;刘志红;谢榕;王保健;吴晓莉;梁鹏;莫燕燕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的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9例初次应用NAs抗病毒治疗至少2年且无病毒学突破的HBeAg阳性患者(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3例,代偿性肝硬化患者16例),定期随访.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对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和Log rank分层分析.结果:(1)HBeAg累积血清学转换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年、2年、3年HBeAg血清学累积转换率分别为21.07%、39.92%、54.48%.(2)基线年龄(P=0.005)、ALT(P=0.000)及病毒学应答时间(P =0.038)是影响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因素.(3) Log-rank分析结果:性别、家族史、基线诊断及NAs对HBeAg血清学转换无影响(P>0.05);基线ALT水平越高,越易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P<0.01);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概率越小(P=0.041);较晚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其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困难、滞后(P<0.01).结论: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有望获得更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患者的年龄、基线ALT水平及病毒学应答发生的早晚可作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

  • 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澜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体检健康体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3个时间点检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5项等临床指标,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37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治疗前后IL-37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IL-37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组患者IL-37、HBV DNA、ALT、AS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组患者1L-37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37与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78,P=0.002 38),IL-37与AST水平也呈一定正相关(r=0.475,P=0.004 32),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与HBeAg血清学转换和肝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的临床特点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

    作者:丁洋;盛秋菊;张翀;吴宇宇;袁苏榆;夏婷婷;安子英;窦晓光

    目的 分析慢性HBV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 单中心、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研究,慢性HBV感染孕妇妊娠期每4~ 12周复查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观察其妊娠期肝炎发作的比例及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慢性HBV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应用替比夫定(LdT)或替诺福韦酯(TDF)抗病毒治疗,分娩后换用恩替卡韦(ETV)或继续应用TDF,治疗时间和停药标准同一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在治疗不同时间点(4、12、24和52周)检测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与无肝炎发作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绘制HBsAg和HBeAg定量对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找出ROC曲线上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加大时对应的佳界值. 结果220例慢性HBV感染孕妇中,55例(25%)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并抗病毒治疗.55例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中,47例(85.46%)孕妇在妊娠中期(12 ~ 24周)肝炎发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峰值平均值220.62 U/L;32例(58.18%)孕妇的ALT峰值在2~5×正常值上限.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入组时HBsAg和HBeAg定量均显著性低于无肝炎发作孕妇入组时HBsAg和HBeAg定量(t=-3.745,P<0.001;t=-2.186,P=0.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入组时HBeAg≤3.065 log10 s/co孕妇是HBeAg>3.065 log10 S/CO孕妇发生妊娠期肝炎发作风险的7.576倍(95%可信区间:3.779 ~ 15.190).55例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抗病毒治疗52周,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100% (55/55)、74.55% (41/55)、47.27% (26/55)和41.82% (23/55);52周HBsAg定量与基线HBsAg定量比较有明显的下降,分别为(3.32±0.37) log,0 IU/ml和(3.95±0.40) log10 IU/ml,t=8.46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HBV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多发生在妊娠中期,入组时HBeAg定量是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独立的预测因素.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抗病毒治疗52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模型建立

    作者:刘国旺;唐克诚;李谦;陆伟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初治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收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98例.以脂肪肝、乙型肝炎家族史、年龄、性别、饮酒史、HBsAg、HBeAg、log10 (HBV DNA)、总胆红素(TBil)、CD4/CD8、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变量,观察患者抗病毒治疗144周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 198例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6.87%.单因素分析显示:脂肪肝(x2=35.377,P<0.001)、乙型肝炎家族史(x2=15.687,P< 0.001)、HBsAg(t=3.454,P< 0.001)、HBeAg (t=5.034,P<0.001)、log10 (HBV DNA) (Z=4.651,P< 0.001)是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变量.经过多因素分析,乙型肝炎家族史、脂肪肝、log10 (HBV DNA)、HBeAg是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Logit(P)=9.623-1.228×乙型肝炎家族史-1.726×脂肪肝-0.764×log10 (HBV DNA)-0.146×HBeAg,ROC曲线下面积0.875.判断界值为-0.9350,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2.70%、75.50%、83.22%. 结论 对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家族史、脂肪肝、log10(HBV DNA)、HBeAg可作为抗病毒治疗144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素.

  • IL-12A、IL-1B、IL-17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的遗传关联研究

    作者:吴俊秋;何登明;晏泽辉;陶诗奇;徐城;朱鹏;王宇明

    目的 通过遗传关联研究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相关重要细胞因子IL-12、IL-1B、IL-17的基因多态性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方法 对109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3个月进行肝功能、乙肝标志物、HBV DNA检测,进行HBeAg血清学转换评估,治疗24个月时的应答情况作为判定应答与否的标准.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为应答组;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为无应答组;分析IL-12A rs568408、IL-1 B rs1143623、IL-17Ars8193036基因型与HBe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结果 29例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应答组),80例未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无应答组),总体应答率26.6%.IL-12A rs568408与HBeAg血清学转换显著相关,GA基因型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易感性显著高于GG基因型[OR =3.72(1.34~10.32),P=0.012].未发现IL-1B rs1143623[OR=1.99 (0.72 ~5.44),P=0.17]和IL-17Ars8193036 [OR=1.54 (0.32 ~7.33),P=0.60]与HBeAg血清学转换存在关联.结论 IL-12Ars568408与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存在关联.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