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气健脾汤联合三联疗法用于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汤联合三联疗法用于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2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联疗法(兰索拉唑,30m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0.5g/次,3次/d;克拉霉素0.5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胃痛、胃胀、反酸等症状缓解时间,Hp感染情况和胃镜检查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0.2%、75.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泛酸、胃中嘈杂、饮食减少症状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Hp根除率为82.9%,对照组Hp根除率为46.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健脾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
-
替硝唑治疗肠道原虫感染的效果观察
替硝唑是继甲硝唑后研制的硝基咪唑类抗原虫及厌氧菌药物.临床研究显示该药对胃幽门螺旋菌感染[1],阴道细菌性感染患者[2]不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副作用轻微.我院近几年应用替硝唑对门诊儿童常见肠道原虫感染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
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儿童幽门螺旋菌感染30例报告
1997年8月~1999年7月本院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对有消化系统症状来就诊的30例儿童进行幽门螺旋菌(Hp)检测,其中阳性19例,现报告如下.
-
中药煎剂清除幽门螺旋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我院2003年7月-10月,以自拟中药煎剂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菌感染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幽门螺旋菌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
幽门螺旋菌(HP)与人类胃癌发展的关系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不过HP感染诱发胃癌的确切机制尚未被阐明.
-
奥美拉唑的抗消化道溃疡治疗
临床治疗胃、十二脂肠溃疡常用几种类型药物,包括H2-阻滞剂、抗酸抑制剂和粘膜保护剂,如有幽门螺旋菌感染时,要合用抗菌药物治疗.H2-阻滞剂通过阻断组织胺(一种强有力酸分泌刺激剂),减少胃酸的产量,一般经过几周治疗后,疼痛明显减少.据估计,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发病率在美国约1.7%(400万),每年发生率0.29%即35万新病例,以前H2-阻滞剂作为常规急慢性治疗,世界市场对这些药物使用超过40亿美元,美国仅非住院病人费用就超过10亿美元[1].奥美拉唑(omeprazole)属于这类药物,现将近年治疗进展作一介绍.
-
反流性食管炎妙方清胃凉血汤
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黏膜糜烂、溃疡或组织损伤等,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以反酸、吃饭烧心等为主要症状的病变.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原因有食管屏障功能下降、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失调、食管清除能力降低,另外还有幽门螺旋菌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心理因素等.中医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是根据症状表现而审证求机,因病变证机而选用方药.
-
追根溯源防胃癌
胃癌在消化道癌症中居首位.多发于40~69岁.如不手术切除,90%在1年内死亡.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为2~3:1.引起胃癌的原因很多,也有很多诱因促使胃癌形成.这些因素可归为:遗传、食入致癌物、幽门螺旋菌感染、胃黏膜损害和疾病等.胃癌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遗传临床上常见父亲患胃癌,几十年后儿子也患胃癌.日本是世界上胃癌发病率高的国家之一,他们研究发现在美国定居的日本人后裔,如果保持原来的饮食习惯,发病率仍然很高;如果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病率明显下降.说明遗传与生活、饮食有密切关系.有家族史的人只要重视营养卫生,保持心情舒畅,营养平衡,坚持锻炼等,同样可不患胃癌.
-
洛赛克和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旋菌感染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的疗效观察
2000年4月~2002年4月我院应用洛赛克和阿莫西林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同时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28例,疗效满意,报道于下.
-
健脾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健脾疗法治疗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健脾胃炎汤治疗,疗程20 d;对照组采用西药标准三联疗法,疗程7 d;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2%,对照组为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健脾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幽门螺旋菌在各期胃癌中的检出率与分布
对7例早期胃癌和42例中晚期胃癌活检组织,作HE染色及石碳酸碱性品红法染色显示幽门螺旋菌(HP).结果表明:42例中晚期胃癌患者HP阳性率为23.8%,7例早期胃癌患者HP阳性率为57.1%,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HP阳性的患者,HP并不分布于癌变组织,而是分布于癌旁"正常"组织,在中晚期胃癌的HP分布较早期胃癌更稀疏.提示HP与胃癌的进展关系不大.
-
儿童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治疗对患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预防抗生素所致肠道不良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7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儿科共60例患儿,对Hp阳性患儿使用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抗Hp菌治疗10天后,留取新鲜粪便标本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分别称取患儿治疗前后的新鲜粪便1.0g,进行肠道菌群培养,鉴定肠道菌群的菌种,将其数量和检出率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杆菌在抗Hp感染治疗前后患儿肠道的检出率均为100%.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45~49.19,P<0.01),其余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酵母菌五类菌种治疗前后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值(B/E值)0.69±0.33,较治疗前1.18±0.44降低(t=7.715,P<0.05).结论 抗Hp感染治疗易引起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菌群紊乱,患儿肠道定植抗力降低.故抗菌药物治疗Hp感染时须注意及时补充以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为主要成分的益生菌制剂.
-
幽门螺旋菌感染与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探讨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报告从人胃黏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HP)以来,随着小儿胃镜技术的开展和普及,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已倍受重视,Hp感染的检测技术也迅速发展,但多数属于有创性,多数研究在成年人中进行.为此本文对有上消化道症状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621例小儿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Hp与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及两种常用检测方法对Hp感染诊断的临床意义.
-
三黄灭幽汤治疗胃脘痛88例
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消化性溃病、痉挛等疾病.现已证实幽门螺旋菌感染是胃脘痛的主要原因,笔者自拟三黄灭幽汤治疗胃脘痛88例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