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透析患者永久导管失功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李海明;陈靖

    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存活期越来越长,其血管通路在长期透析治疗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由于部分患者的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或者无法长期维持,具有涤纶套的永久导管可以使用数周到数月甚至数年,因此在临床中的使用逐渐广泛.使用永久性留置导管常见的并发症是通路血栓形成或血流量不足导致的导管失功能.

  • 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作者:叶朝阳

    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长期血管通路主要用于各种原因不适于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依赖静脉导管[1],75岁以上新入透析患者85%应用静脉导管,65岁以上,已透析3个月以上患者中仍有三分之二在使用静脉导管.其患者死亡风险、入院风险及并发症处理费用均高于自体内瘘及人造血管.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的方法就是避免使用导管[2].

  • 肢体内瘘静脉近心端闭塞致肿胀手综合征的诊治

    作者:任树风;杨涛

    目的 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近心端堵塞闭塞造成肿胀手综合征治疗方法.方法 自2011年3月~2013年11月,我们对13例自体动静脉内瘘近心端闭塞造成肿胀手综合征的维持性透析患者,其中9例合并手部缺血,进行了手术治疗.对13例患者均结扎原动静脉内瘘.结果 13例患者结扎内瘘,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手部肿胀迅速消失,缺血症状也逐渐缓解.结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近心端闭塞后,造成肿胀手综合征,如不能再通内瘘,可采用手术治疗结扎内瘘,消除肿胀和缺血症状.

  • 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一种锻炼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傅丽丽;王云燕;向杨;封蕾

    目的 观察自行设计的动静脉内瘘锻炼握力检测装置的应用对内瘘成熟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留我中心行维持性血透患者58例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12月在我中心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留我中心行维持性血透患者49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在术后2周拆线后,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握力锻炼:挤压握力器15秒,缓慢放松,重复上述动作,10imin/次,5~10次/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握力器进行锻炼;观察组:采用带有握力检测装置的握力器进行锻炼,在锻炼前患者预先通过输入装置输入标准参数(包括标准握力值、标准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锻炼结束后通过查看显示屏或语音提示和指示灯提示,对未达到标准握力的锻炼次数进行重新设定和补充锻炼.观察2组患者术后第4、8、12周头静脉血管内径、血流量检测,内瘘成熟率和成熟时间,实施握力锻炼依从性. 结果 术后第4周、8周、12周,观察组头静脉血管内径分别为(4.73±0.51)mm,(4.89±0.65) mm,(5.15±0.95) mm,高于对照组的(4.30±0.65)mm,(4.41±0.71)mm,(4.65±0.89) mm(t=-2.970,P=0.004;t=-2.298,P=0.025,t=-2.928,P=0.041);观察组头静脉血流量分别为(501.12±125.32) ml/min,(568.13±183.39) ml/min,(675.33±213.04)ml/min,高于对照组的(443.64±112.21) ml/min,(496.88±164.74)ml/min,(538.84±190.08)ml/min (t=3.003,P=0.005 t=2.932,P=0.006 t=2.765,P=0.001).观察组内瘘成熟率为97.96%,与对照组87.9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1,P=0.049),且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比对照组提前1.75周.观察组握力锻炼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65,P=0.002). 结论 握力检测装置的使用,能让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握力锻炼,提高患者依从性,保证锻炼的规范性,提高锻炼的有效性,促进内瘘提早成熟.

  • 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

    作者:刘乃全;孙广萍

    目的 观察血管鞘技术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8月~2016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动静脉人工内瘘手术的患者共102例,随机分2组:传统组49例,采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的传统术式;改良组53例,采用血管鞘置入扩张的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改良术式,比较2种术式的内瘘通畅率、内瘘血流量和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结果 102例手术中有5例失败,均为传统术式组,其余手术均1次成功.分别选择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个阶段,比较2组患者术后内瘘血流量(t值分别为2.429,2.446,2.474,P值分别0.017,0.016,0.015)、内瘘通畅率(x2值分别为2.807,5.636,4.508,P值分别0.094,0.024,0.049)、透析时平均血流量(t值2.102,2.099,2.199,P值0.038,0.039,0.037),除3个月时2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改良组均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动静脉内瘘手术中应用血管鞘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术后内瘘血流量、通畅率和透析时血流量,操作安全,可作为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晚期失功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牛洪艳;刘金凤;杨凤妹;黄竹君;包峥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晚期失功的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某医院血液透析患者127例,对其一般资料及内瘘功能进行横断面调查.以内瘘是否为二分类因变量,患者一般资料及内瘘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结果 内瘘失功患者43例(33.9%);单因素分析透析时间>10年失功率高于≤10年的血液透析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09,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透析时间(0R=4.343,95% CI 1.269~14.860,P=0.019)、血红蛋白(0R=4.710,95% CI 1.278~17.367,P=0.020)、超滤量(OR=1.001,95% CI 1.000~1.002,P=-0.017)及钙磷乘积(0R=3.191,95% CI 1.179~8.634,P=0.022)是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内瘘维护意识,定期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并及时调整用药;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提高治疗依从性.

  • 血管成形术治疗透析用动静脉内瘘狭窄

    作者:石波;庄百溪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3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经肱动脉顺行穿刺,行前臂动脉造影检查及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段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结果 37例患者中34例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治疗,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消失,术后透析血流量大于250ml/min,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91.9%,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3、6和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4.2%、88.5%和78.3%,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作为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方法.

  • 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詹申;杨涛;张丽红;刘丽芳;王玉柱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 方法 20例上肢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对比PTA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表现、透析血流量及血管造影改变. 结果 所有病例经PTA治疗后,狭窄段明显扩张,透析血流量大于220ml/min,经造影证实狭窄小于30%.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近期效果明显.

  • 静脉浅表化术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杰;李萍;赵磊;万静芳;倪妮

    目的 观察静脉浅表化术在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终末期肾脏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1~3月,超声测定内瘘静脉前壁与皮肤距离超过6mm的患者11例,行静脉浅表化术.观察术后出血、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术后4周彩超再次检查静脉前壁距皮肤距离、内瘘静脉内径,自然血流量,测量可穿刺长度,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内瘘使用后2周行透析充分性评估Kt/V. 结果 术后无患者出现血肿、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3例患者有短暂的手臂水肿,半月后消失.超声检查术前静脉前壁距皮肤距离6.2~12.5mm,平均(8.87±2.00) mm,术后1月为0.8~1.8mm,平均(1.28±0.33)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16,P<0.001).术后1月内瘘静脉内径为4.8~7.5mm,平均(5.77±0.76) mm,较术前[4.4~6.8mm,均值(5.55±0.67) mm]有所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5,p=0.015).彩超检查自然血流量为(781.00±170.34) ml/min,较术前(681.55±167.93) ml/min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5,P=0.002).测量可穿刺长度为9~14cm,平均(10.91±1.45) cm.透析充分性评估Kt/V均值为1.59±0.24.截止至2017年2月,11例患者内瘘均未出现过血栓,能够满足每周3次的透析血流量,长正常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3个月.结论 动静脉内瘘浅表化手术为没有合适浅表静脉的透析患者有效利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提供了可能性,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对手术器械及设备无特殊要求的优选方法.

  • 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初步研究

    作者:蒋先洪;文津;刘新宇;汤曦;张任重;程媛;付平;崔天蕾

    目的 前瞻性观察球囊血管成形术(BAP,balloon angioplasty)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的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患者24例,行BAP治疗者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变部位及疗效. 结果 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8.2±10.1岁.经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CDU,color Doppler ultrasound)、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computerized topographic angiography)检查发现15例患者均有中心静脉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于病变部位行BAP治疗,其中13例患者手术成功;2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的中心静脉导致BAP未能完成.手术成功的患者术后平均2天症状明显缓解.13例BAP治疗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7~24个月,12例患者临床症状持续缓解,内瘘功能良好,仅1例患者于17个月后出现再狭窄. 结论 BAP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相关静脉高压安全且有效,对更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 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在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

    作者:傅丽丽;黄龙

    目的 探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在血液透析患者疑难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6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10月~2017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17例,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由固定经验丰富的护士穿刺,对照组采取传统穿刺法,先评估,再凭经验盲穿.观察组使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对血管进行评估、定位、标识、穿刺.观察2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疼痛评分、内瘘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对照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为88.77%,观察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为9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09,P<0.001).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51±2.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5.07±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P<0.001).观察组患者发生皮下血肿(x=17.762,P<0.001)、渗血(x=27.333,P<0.001)、穿刺点硬结(x=21.056,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可以提高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内瘘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血液透析用留置针临床使用的效果观察

    作者:苏香彪;蒋雯雯;张东亮

    目的 对比观察透析用留置针与普通钢制锐针进行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选择26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onevous fistulae,AVF)进行维持性HD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留置针穿刺和钢制锐针穿刺的交叉试验,每种穿刺针各进行6次HD治疗后交换,对比不同穿刺针HD过程中各项参数,包括:血液治疗量(treatment blood volume,TBV)、超滤除水量(ultrafiltration volume,UFV)、尿素清除率(urine reduction ratio,URR)、溶质清除指数(Kt/V)、有效血泵流量(effective blood volume,EBV)、实际透析液流量(actual dialysate volume,ADV)、超滤速率(ultrafiltration,UFR)、动脉端压力(pressure of arterial,PA)、静脉端压力(pressure of venous,PV)、跨膜压(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结果 使用留置针进行HD治疗时,其Kt/V(1.57±0.37对1.49±0.34,F=4.144,P=0.043)、EBV[(260.2±45.1)ml/min对(251.6±28.6)ml/min,F=13.742,P<0.001]、PA[(-149.3±55.0)mmHg对(-177.7±53.6) nmHg,F=15.048,P<0.001]显著高于钢制锐针,而PV则显著低于钢制锐针[(105.8±39.4) mmHg对(123.6±38.0)mmHg,F=12.272,P<0.001]. 结论 透析用留置针比刚直锐针在HD治疗中更容易获取充足的体外循环血液流量并增加透析充分性.

  • 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

    作者:肖光辉;王玉柱

    目的 评价远红外线照射疗法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新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就诊并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80名,随机进入对照组、治疗组.由同一名术者选用相同的术式完成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术后治疗组给予远红外线照射,对照组不进行远红外线照射,两组患者于术后第1,2,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定流出静脉内径及血流量,并于3个月时应用生理成熟内瘘穿刺进行血液透析,观察透析泵控血流量,出现穿刺损伤情况,评价两组患者内瘘生理成熟及临床成熟率.结果 共80名患者入组,其中治疗组39名,对照组38名患者完成观察,治疗组第2,3个月内瘘直径分别为0.45±0.12mm,0.47±0.llmm,高于对照组内径0.42±0.11ml/min,0.43±0.19ml/min(P=0.040,P =0.030);治疗组第2,3个月时内瘘血流量分别为525.4±175.8,574.2±204.3,高于对照组487.8±187.4ml/min,523.2±238.2ml/min,(P=0.000,P=0.010);治疗组3个月时生理成熟率高于对照组(97.4%比89.5%;P=0.040),临床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4.9%比84.2%;P=0.040).结论 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促进内瘘成熟.

  • 推荐规范使用血液透析动静脉血管通路名称与术语

    作者:卢方平;姜埃利;贾强

    动静脉血管通路的建立与维持是血液透析患者两个困难的问题.近年来有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但是使用的血管通路名称与术语欠规范,例如将动静脉内瘘称为俗语"瘘管",因此难以比较临床预后.为了便于正式学术会议的学术交流及论文与书籍的撰写,也为了将来文献检索的统一,我们推荐规范使用血液透析动静脉血管通路名称与术语.

  • 29例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涛;温静;任树风;詹申;王玉柱

    目的 探讨ACUSEAL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早期穿刺使用情况.方法 收集入组患者基线资料,超声检查计划手术侧的肱动脉及上臂静脉内径;人工血管与自体血管端侧吻合,建立U型人工血管袢.术后观察前臂肿胀情况,根据患者治疗需要及前臂肿胀情况行人工血管内瘘穿刺,透析结束后拔针局部按压15~20min. 结果 入组患者中有17例(58.6%)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大部分患者既往有多次置管或动静脉内瘘建立史.吻合动脉平均直径为(3.81±0.67) mm,吻合静脉平均束臂直径为(4.46±1.47) mm.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均一次性建立成功,术后前臂未见中重度肿胀,24例(82.8%)患者在术后1周之内开始穿刺,且76.2%的中心静脉置管者术后1周内拔除导管. 结论 ACUSEAL人工血管内瘘建立后较少出现肢体肿胀,避免了中心静脉置管或缩短了其留置时间,为内瘘的早期穿刺使用提供了可能.

  • 上海市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知识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杨淼淼;赵慧华;杨振华;杨雄豪;赵媛;陈蕾;方建;丁琳;杨仁梅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知识掌握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以自行设计的人口学及血液透析患者AVF相关知识问卷对上海市8所三级甲等医院43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描述一般人口学资料及AVF相关知识得分与正确率. 结果 上海市超半数血液透析患者AVF相关知识处于低水平;且文化程度(β=1.758,P<0.001)、内瘘是否重建(β=1.289,P<0.001)、年龄(β=-0.494,P=0.005)、婚姻状况(β=-1.146,P=0.007)是AVF相关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患者内瘘知识宣教/培训,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以匹配患者需求,提高内瘘知识掌握程度.

  • 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术前后病理表现

    作者:卢方平;翁艳

    目的 自体动静脉内瘘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术能解除狭窄,恢复内瘘功能.但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手术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不清,本研究探讨此手术前后静脉内膜的病理变化,为该手术的成功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 所有静脉标本均取自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吻合口狭窄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修复手术患者,采用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技术修复动静脉内瘘,增生物剥离前留取约2mm长度的静脉,剥离下来的静脉内膜增生物及剥离后留取约2mm长度的静脉送病理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肉眼所见:失功的内瘘静脉较苍白,变硬;切断静脉的静脉壁不规则增厚,增生物与原管壁可见分界线,管腔狭窄,可见血栓;增生物剥离后,血管腔恢复,内壁光滑.剥离前静脉病理表现:静脉内膜纤维性增厚,致管腔重度狭窄,几近闭塞,部分管壁可见粘液样变性.剥离的静脉内膜增生物表现:增生物主要为增生的纤维、肌纤维母细胞及小血管,部分可见血栓形成并机化.剥离后静脉病理表现:静脉管腔完整、管壁光滑,内膜无明显增生组织;血管内皮细胞标记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剥离后的静脉内膜仍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结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近吻合口狭窄的病理基础是静脉内膜增生,静脉内膜增生物剥离后血管内表面仍然有内皮细胞存在.

  • 286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匡斌;王冕;连继洪;邓国三

    目的 研究及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arteriovenous graft,AVG)建立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应用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式. 方法 2012年4月~2016年12月间,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ePTFE)移植建立透析血管通路286例,根据不同患者的肢体血管情况,分别采用合适的血管桥接方式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并回顾性分析通畅率和并发症及处理方式.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1年通畅率95.4%,2年通畅率88.6%,3年通畅率为78.4%.常见并发症中狭窄和/或血栓形成占18.5%,假性动脉瘤4.5%,感染3.8%,其他并发症7.0%.经过针对性的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结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具有口径大、通畅率高、血流量充足、使用时间长和易穿刺等优点,只要我们积极有效的处理术后并发症,不断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术后通畅率,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必将成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 指动脉压在诊断透析通路相关缺血综合征的价值

    作者:杨涛;赖艳红;崔锐;王玉柱;刘文虎

    目的 运用光电容积描记法(photoplethysmography,PPG)测量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后手指收缩压,探讨其在透析通路相关缺血综合征(hemodialysis access induced distal ischemia,HAID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完成随访55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测定双上肢肱动脉、双手拇指、食指及中指动脉收缩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当天、术后1月及术后3月,行问卷调查,评估肢体缺血情况,复测双手手指动脉压及肱动脉压,并在术后1月及3月短暂阻断内瘘静脉血流后复测手指动脉压.根据是否发生HAIDI,分为HAIDI组与无HAIDI组. 结果 HAIDI发生率约16.1%,缺血等级为HAIDI l级及HAIDI 2a级,术后1月的8例HAIDI患者与术后3月的缺血评分无显著性差异(Z=-0.368,P=0.713).HAIDI组术后3月的内瘘侧拇指、食指及中指的指肱指数(digital brachial in-dex,DBI)均明显低于无HAIDI组(t=-4.915,P<0.001;t=-4.448,P<0.001;t=-3.681,P=0.001),指动脉压的改变(change in digital pressure,CDP)明显大于无HAIDI组(t=2.522,P=0.015;t=3.316,P=0.002;t=2.187,P=0.033).术后当天、1月及3月内瘘侧肢体的拇指、食指及中指DBI明显低于对侧肢体(亡=-11.057,P<0.001;t=-10.374,P<0.001;t=8.117,P<0.001;t=-10.803,P<0.001;t=-11.767,P<0.001;t=9.526,P<0.001;t=-10.684,P<0.001:t=-9.952,P<0.001;t=-8.080,P<0.001).术后3个时间点拇指、食指及中指的的DBI存在显著性差异(F=11.261,P<0.05;F=6.342,P=0.002;F=6.697,P=0.002).阻断内瘘血流后,3个手指指动脉压在术后1月和3月均明显上升(t=-14.457,P<0.001;t=-15.679,P<0.001;t=-15.087,P<0.001;t=-12.671,P<0.001;t=-14.087,P<0.001;t=-14.854,p<0.001).拇指DBI诊断HAIDI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大,当拇指DBI数值取值为0.595时,此时诊断HAIDI的敏感度为0.900,特异度为0.822.结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内瘘侧肢体指动脉压及DBI明显下降,术后拇指DBI可以用于HAIDI的诊断,CDP可以作为HAIDI发生的预警.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瘘口钙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健;陈卫东;张燕;张继强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瘘口钙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35例以AVF进行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AVF瘘口处有无钙化,根据瘘口是否钙化将病例分为瘘口钙化组及非钙化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瘘口直径、瘘口平均血流速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瘘口血流量.同时收集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钙、血磷、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相关血指标,记录患者年龄、瘘使用时间及平均动脉压等一般情况.对上述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瘘口钙化组患者AVF使用时间、平均动脉压高于非钙化组[(29.4±18.66)月比(16.4±9.62)月,P=0.019; (117.15±5.86) mmHg比(112.33±7.14) mmHg,P=0.036],瘘口平均血流速度、钙磷乘积及LDL高于非钙化组[(157.30±9.47) cm/s比(150.38±10.32) cm/s,P=0.048; (59.09±7.77) mg2/dl2比(53.12±8.76) mgVdP,,P=0.041; (2.49±0.55)mmol/L比(2.11±0.48)mmol/L,P=0.044];而2组患者年龄[(55.3±9.23)岁比(51.2±7.99)岁]、瘘口直径[(0.43±0.08)cm比(0.43±0.09) cm]、瘘口处血流量[(1439.32±496.87) ml/min比(1370.01±579.47) ml/min]、血红蛋白[(105.25±20.52)g/L比(106.87±16.36)g/L]、血钙[(2.30±0.17) mmol/L比(2.19±0.16)mmol/L]、血磷[(2.07±0.21) mmol/L比(1.97±0.47)mmol/L]、总胆固醇[(3.80±0.85) mmol/L比(3.73±1.15)mmol/L]、三酰甘油[(1.55±0.87) mmol/L比(1.66±2.00) mmol/L]及HDL[(1.02±0.22) mmol/L比(0.96±0.15)mmo/L]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F使用时间(OR=l.150,P=0.041)、瘘口平均血流速度(OR =1.230,P=0.029)及LDL(OR =174.706,P=0.016)与瘘口钙化相关. 结论 透析患者随着AVF使用时间延长,瘘口钙化风险增加;瘘口血流速度及LDL水平与瘘口钙化相关,瘘口处长期高血流速度伴高水平LDL可能促进瘘口钙化,增加瘘口远期狭窄风险.

2047 条记录 10/103 页 « 12...78910111213...10210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