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腹膜假黏液瘤原代细胞培养及鉴定

    作者:张海红;张保华;王亚南

    目的 体外培养和扩增腹膜假黏液瘤(PMP)原代细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基础.方法 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5例腹膜假黏液瘤样本并进行原代细胞培养,然后用染色体核型分析鉴定培养的细胞是否为肿瘤细胞;再用PAS染色检测细胞中性黏多糖;3D细胞培养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状态;HE染色观察3D细胞的组织形态;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原代细胞的致瘤性.结果 PMP细胞原代培养5例均成功;2D培养的细胞贴壁增殖,形态为多边形鹅卵石样排列,可传代到18代;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大多数细胞是亚二倍体核型的肿瘤细胞;细胞PAS染色阳性,说明培养的原代细胞内含有黏液;3D培养的类器官与体内肿瘤组织形态相似;裸鼠成瘤率低,且形成的肿瘤与患者PMP相似度不高.结论 PMP原代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和扩增.

  • 腹膜假黏液瘤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价值

    作者:卢一艳;齐长海;李方;侯芳;郝志红;庞少军;翟喜超;陈峰

    目的 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9例腹膜假黏液瘤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涂片及细胞包埋蜡块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包埋蜡块的阳性率高于涂片阳性率.细胞学形态可根据组织学形态标准采取2级分类法,低级别细胞呈单排排列,核偏位、位于基底部,异型性不显著,胞质丰富,一侧胞质见黏液;而高级别细胞,核位置高低不一,异型显著,部分细胞排列成不规则镶嵌状细胞团,核大小不一,染色质粗糙,呈重度异型,个别细胞胞质可见黏液分泌,均可见黏液背景.包埋蜡块免疫组化显示肠源性标记CK7(-),CK20、villin、CDX-2和MUC-2(+),与组织学一致.结论 浆膜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对腹膜假黏液瘤术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除了传统涂片,应尽量制作细胞学蜡块,以明确性质及来源.细胞学形态2级分类法与组织学分级符合率高,能为术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并为无法手术患者提供诊断.

  • 阑尾杯状细胞类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卢一艳;齐长海;郝志红;李方;侯芳;于国;吴晓瑞;翟喜超

    目的 探讨杯状细胞类癌(G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复习7例手术切除GCC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表型及随访情况,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例GCC中,女性2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54岁,均为弥漫腹腔种植Ⅳ期,但首发症状不典型,3例为常规体检发现腹腔积液就诊.7例局灶均见经典GCC形态:印戒样细胞成巢团样排列浸润阑尾浆膜层,其中3例局灶排列呈不规则片状,核异型性显著.1例无伴发病变,独立引起腹膜假黏液瘤,黏液分布于细胞周围;余6例均伴发其他病变,其中1例伴发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G1及血吸虫,另5例均伴有黏液腺癌.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均(+),Ki-67阳性率4% ~71%,2例p53部分(+).随访4~18个月,2例因腹膜炎及肠梗阻死亡,5例带瘤生存.结论 GCC是一种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双重特点的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应及时行病理确诊.GCC易伴发其他病变,黏液湖的分布方式能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其与印戒细胞癌不易区分.

  • 非阑尾起源的腹膜假黏液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方;齐长海;卢一艳;侯芳;郝志红;翟喜超;庞少军

    目的 探讨非阑尾起源的腹膜假黏液瘤(PMP)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 对8例明确非阑尾起源的PMP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切片进行CK7、CK20、villin、CDX2和MUC-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非阑尾起源的PMP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为52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腹胀、腹痛、纳差、腹围增大、腹腔积液.8例PMP的原发肿瘤,3例为结肠黏液腺癌,3例为畸胎瘤(2例腹膜后畸胎瘤,1例卵巢畸胎瘤),1例起源于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起源于肠重复的低级别黏液性肿瘤.3例结肠及1例脐尿管黏液腺癌、1例腹膜后畸胎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高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腹膜后畸胎瘤及1例肠重复低级别黏液性肿瘤所发生的腹膜种植播散为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1例卵巢畸胎瘤伴发的腹膜病变为无细胞性黏液池.除1例既往有腹膜后畸胎瘤病史,其余病例免疫组化均为CK7(-)/CK20(+)、villin和MUC-2(+).结论 非阑尾起源的PMP较为罕见,诊断需多取材以除外阑尾黏液性肿瘤,并结合临床所见综合分析.原发部位为结直肠及脐尿管的腹膜假黏液瘤通常为高级别,伴有黏液性肿瘤成分的性腺及性腺外畸胎瘤可发生低级别或高级别PMP,大多数情况取决于畸胎瘤中黏液性肿瘤的性质.PMP原发病变还应与肠重复畸形的黏液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腹膜假黏液瘤的起源没有特别的帮助.

  • 阑尾黏液性囊腺癌继发腹膜假黏液瘤并累及右睾丸鞘膜及腹膜后1例

    作者:张伟;于俊秀;郭骏

    患者男性,46岁.发现右阴囊肿物2年.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阴囊肿物,约核桃大,逐渐增大,无痛,平卧时肿物不能消失或缩小.查体:右阴囊内触及10cm× 8cm×7cm大小肿块,无触痛,不能还纳,右睾九未及.临床诊断:右睾丸鞘膜积液.B超示:右盆腔包裹性积液,右阴囊积液.手术探查:腹腔内有胶冻样黏液100ml,阑尾末端见一15cm×10cm×10cm囊性瘤,部分囊壁破裂,溢出胶冻样黏液;膀胱后腹膜、两侧后腹膜及部分肠管散在大量半透明大小不等的囊泡,内含黏液.右阴囊内有浑浊液体及胶冻样物,鞘膜组织质硬,破坏严重,行右睾丸切除术.

  • “国际腹膜表面肿瘤组织关于腹膜假黏液瘤及相关阑尾肿瘤分类及病理报告的共识”的解读

    作者:赵连花;肖华亮

    腹膜假黏液瘤及相关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术语众多,且各诊断术语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也不能很好地反应临床预后信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结合本单位的病例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图文并茂地解读国际腹膜表面肿瘤组织于2016年初发表在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上的“关于腹膜假黏液瘤及相关阑尾肿瘤分类及病理报告的共识”,以飨读者.

  • 腹膜假黏液瘤

    作者:陈杰

    腹膜假黏液瘤作为临床的特定疾病名称已沿用多年.但有关其性质、来源一直存有争议.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腹膜假黏液瘤不是一个严格的组织病理学概念.其来源大多数为阑尾的肿瘤、黏液腺瘤、交界性黏液腺瘤或腺癌.诊断时应尽量检查阑尾,以确定是否是来源于阑尾.形态上腹膜假黏液瘤可分为腹膜黏液癌病和播散性腹膜腺黏液病.前者预后差.

  • 原发性阑尾黏液性肿瘤4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杨旭丹;王雷;王晓卿;傅静;刘裔莎;李科;郑珩;徐钢

    阑尾黏液性肿瘤分为低级别黏液性阑尾肿瘤( LAMN)和黏液腺癌,腹膜假黏液瘤( PMP)分为高级别( PMP-H)和低级别(PMP-L)[1]。局限性PMP发生在阑尾周围并通常位于右髂窝内[2]。我们对46例阑尾黏液性肿瘤及其伴发的PMP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超声在腹膜假黏液瘤术前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梁蕾;刘大苗;周南;许洪斌;郭君

    目的 研究腹膜假黏液瘤的声像图特征,分析超声检查在不同病理分级腹膜假黏液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对62例腹膜假黏液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记录临床特点、声像图特征、剖腹术中表现及病理结果,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高级别组及低级别组.对比术中表现分析腹膜假黏液瘤的声像图特征,分析不同级别腹膜假黏液瘤的声像图差异.结果 肝脾周围压迹、盆腹腔包块及腹腔肿大淋巴结在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而是否出现网膜饼在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腹水指数及网膜饼厚度在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肿瘤标记物CEA、CA125、CA199、CA724和CA242在两组患者中均升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超声检查对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同病理级别腹膜假黏液瘤声像图特征有重叠,但有些声像图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 腹膜假黏液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分型对照分析

    作者:李岩密;唐杰;郭爱桃;汪龙霞;王军燕;于德江

    目的 观察腹膜假黏液瘤(PMP)的超声特征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探讨术前超声诊断PMP的价值.方法 收集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学特征分腹膜弥漫性黏液腺瘤病(DPAM)、腹膜黏液腺癌病(PMCA)及交界性病变(PMCA-I/D)3型,分析不同病理分型的超声特征.结果 经病理证实为PMP且有术前超声资料的患者49例,DPAM 14例、PMCA-I/D 17例、PMCA 18例.超声检查显示92.86% (13/14) DPAM、88.24% (15/17) PMCA-I/D和83.33%(15/18)PMCA存在腹腔积液.64.29%(9/14)DPAM、29.41% (5/17)PMCA-I/D和55.56% (10/18) PMCA的肝脏表面及35.71 %(5/14)DPAM、11.76% (2/17) PMCA-I/D和27.78% (5/18) PMCA的脾脏表面有黏液结节产生的压迹.PMCA更倾向于伴有肝脏黏液结节浸润(P=0.045).64.29% (9/14)DPAM、70.59% (12/17)PMCA-I/D和83.33%(15/18)PMCA伴腹膜种植结节.PMCA者更倾向于伴有网膜饼(P=0.018).结论 PMP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异性.虽然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均可出现内脏表面压迹和腹膜种植,但肝脏浸润和网膜饼更常见于PMCA.

  • 腹膜假黏液瘤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徐京;陈翠兰

    患者男,53岁.自觉近一段时间常出现恶心、腹痛,近一月来腹部明显增大,伴腹胀、便秘、食欲不振、消瘦半月余.查体:消瘦面容,心肺无异常,腹部明显膨隆,腹部似有包块,腋下及腹股沟未扪及淋巴结.彩超检查:肝脏明显向上推移,腹内上至剑下,下达耻骨联合上布满了不规则的弱回声区,边界不清,间有强回声带相隔.CDFI显示:见有点状血流信号.B超诊断:腹盆腔囊性占位性病变(见图1~3).手术后病理诊断:黏液性囊腺瘤.

  • 腹膜假黏液瘤的超声诊断(9例报告)

    作者:马棣;杨成奎;张长淮;马俊;黄受方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超声图像的特点.方法对9例手术证实为腹膜假黏液瘤的病例的超声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超声特点主要是:移动性很小的腹水,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多房性蜂窝状、网格状强回声及腹膜明显增厚.结论腹部B超是术前诊断腹膜假黏液瘤的一种有价值的检查.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超声
  •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孙彦;陈文;崔立刚;王金锐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声像图表现.方法 对11例PMP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低频与高频探头扫查的声像图特征及腹水特征,确定病灶形态、部位和范围及彩色血流情况;观察腹壁、病灶内部结构及其与毗邻脏器的关系,并行超声分型.结果 11例PMP中10例术前超声诊断基本符合或对临床诊断有提示作用,误诊1例,9例出现明显腹水.超声分型表现:以蜂窝状增厚型表现为主3例,分隔多房型表现为主4例,以实块型表现为主3例,3型间有交叉表现;2例表现为全腹病变,4例显示原发灶.11例均未显示血流;高频显示病灶内呈囊泡状表现且对周围脏器有特征性压迹.结论 PMP超声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特异性:PMP的腹水流动性差,病灶内部多呈囊泡状或可见分隔,典型的病例还可见到絮状或蜂窝样网膜组织包裹腹腔脏器,超声诊断不困难,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临床明确诊断的有效检查方法.对于影像学诊断有一定困难的病例,可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 腹膜假黏液瘤1例

    作者:徐永红;刘秋菊;孙焕乐;王要军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PMP)是一种少见病,其特征为大量黏液胶状物质分散种植于腹膜和大网膜表面,其发病率为2/100万[1]. 以往研究人员认为其是良性肿瘤,随着研究深入表明它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 国外病理学家将 PMP 分两类,即播散性腹膜黏液腺瘤(disseminated peritoneal adenomucinosis,DPAM)和腹膜黏液癌病( peritoneal mucinous carcinomatosis,PMCA) ,其中PMCA预后较差. 本病常见于老年患者,病史较长,可迁延数月或数年.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进行性增大、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因患者食欲下降,体质量进行性减轻,亦可出现腹部包块,从而导致肠梗阻甚至腹膜炎等并发症.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例PMP患者进行了报道.

    关键词: 腹膜假黏液瘤
  • 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宋志强;王文泽;陆星华;柯美云;孙晓红;崔全才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我院33例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理组织重新阅片和分型,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 2,平均年龄50岁,发病至确诊中位间期为12个月,误诊率高达84.8%.腹胀、腹部包块、腹围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肠道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和腹腔穿刺等辅助检查常有阳性发现.减瘤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是主要的辅助疗法.病理分型中良性66.7%,交界性21.2%,恶性12.1%.中位生存期为70个月.病理类型和化疗对生存时间具有影响.结论腹膜假黏液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肠道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和腹腔穿刺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待于完善,病理类型和化疗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应对其加强认识以降低误诊率.

  • 腹膜假黏液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江琳;徐波;曹杰

    腹膜假黏液瘤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类疾病,主要特征为黏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种植而导致大量胶冻黏稠样腹腔积液.临床上无明显特异性表现,误诊率较高.通过提高对腹膜假黏液瘤的认识、完善相关检查和合理的标本取材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提高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或大部肿瘤切除手术的手术方法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 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

    作者:杜舟;韩少良;贾曾荣;王鹏飞;程骏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中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阑尾炎者22例、慢性阑尾炎者15例、阑尾周围脓肿者12例、腹部包块者7例、胃肠道穿孔者2例.术中快速病理学检查确诊10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48例,组织学类型:阑尾类癌40例、阑尾腺癌6例、黏液囊肿2例、黏液囊腺瘤5例、腹膜假性黏液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恶性淋巴瘤2例.58例中手术方式为单纯阑尾切除术6例,回盲部切除术8例、右半结肠切除术44例(其中腹膜假性黏液瘤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5-氟脲嘧啶1 000 mg腹腔化疗);根治性切除术55例,姑息性切除术3例.腹膜假性黏液瘤2例分别于术后36个月和54个月肿瘤复发死亡,5例黏液囊腺瘤和2例黏液囊肿均长期生存无复发.7例阑尾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14%),其中肝转移4例、腹腔复发3例.49例恶性阑尾肿瘤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49/49例)、92%(35/49例)及80%(39/49例),其中阑尾类癌为100%(40/40例)、98%(39/40例)及92%(37/40例),阑尾腺癌为100%(6/6例)、67%(4/6例)及33%(2/6例).结论 原发性阑尾肿瘤术前确诊困难,但术中快速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大小、性质及部位来确定.

  • 腹膜假黏液瘤的临床诊治进展

    作者:陈金湖;叶青;黄峰

    腹膜假黏液瘤(PMP)是指由于产生黏液蛋白的肿瘤破裂导致腹腔内广泛黏液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来源于阑尾黏液性肿瘤.目前PMP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然而对于肿瘤负荷大且无法达到肿瘤完全减灭的患者,可采用大限度减瘤术(MTD).肿瘤减灭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肿瘤完全减灭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0.0 %~87.4 %,而无法达到肿瘤完全减灭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4.0 %~39.2 %.文章从PMP的病理分型及诊疗现状等方面作一综述.

  • 作者:

    关键词:
  • 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腹膜假黏液瘤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作者:宋燕;何美琳;邵冬华;梁国威

    目的 初步探讨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和糖类抗原242(carbohydrateantigen 242,CA242)对初诊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28例经病理确诊的腹膜假黏液瘤患者,23例肠梗阻、肠炎等良性腹部疾病患者及29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上述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CEA、CA125、CA199、CA724和CA242的含量,分析其在3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检测项目对腹膜假黏液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腹膜假黏液瘤患者血清中5种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其中CEA、CA125、CA199、CA724和CA242对疾病的敏感度分别是89.3%、89.3%、78.6%、92.9%和89.3%,特异性分别为100.0%、98.1%、98.1%、92.3%和9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5、0.942、0.875、0.966和0.954.将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发现该组合对腹膜假黏液瘤诊断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性为80.8%,阳性预测值为73.7%,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5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腹膜假黏液瘤诊断的敏感度高于单个肿瘤标志物,且联合检测对疾病的阴性预测值可达100%,该组合可辅助临床对非黏液瘤患者做出排除诊断.

5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