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霉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以烧心和反酸为主要症状,内镜下表现为食管糜烂、溃疡及纤维化狭窄,治疗首推促动力药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本试验对比观察红霉素与莫沙必利、奥美拉唑联用治疗RE,对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病灶改善的疗效,探讨红霉素作为促动力药在RE治疗方面的可行性.
-
2.149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FD患者中精神心理因素与胃电之间的关系.方法4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以上腹部不适、腹痛,早饱、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诉,诊断符合FDRomeⅡ诊断标准,近期未服过促动力药.同时进行体表胃电图检查和精神心理状态测量.
-
谈谈质子泵抑制剂与促动力药联合用药问题
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促动力药在胃食管反流和胃肠动力不足所致的疾病中应用广泛.但国内部分作者在讨论PPI与促动力药临床合理用药问题时认为两类药物不可同时服用,使得临床医生用药和临床药师进行处方合理用药评价时产生误解,无所适从.本文就PPI和促动力药能否合用,以及联合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供临床医生和药师参考.
-
反流性食管炎不同疗法的疗效、生活质量和经济投入
已经发现相当一部分反流性食管炎(RE)病人同时伴有酸和胆汁反流.因而治疗RE必须重视胆汁对疾病的影响.我们联用抑酸剂、结合胆盐药和促动力药,并评价其疗效和对生活质量 (QOL)及经济投入的影响.
-
多潘立酮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多潘立酮(吗丁啉)是一种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衍生物,结构上与丙基甲酮苯基相似。它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大脑。多潘立酮作用于血脑屏障外的化学受体触发区,因此几乎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多潘立酮选择性阻断多巴胺2(DA2)受体,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由于DA2受体也同样是胃肠道的主要受体,因此DA2受体拮抗剂可减少多巴胺介导的胃平滑肌松弛。在胃肠道中,多潘立酮作为一种促动力药,能增加消化道的动力。 目前,世界上已有58个国家在应用多潘立酮。今年,在美国可能获准将其用于治疗有糖尿病性胃轻瘫症状的患者。因此,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了解多潘立酮与其他促动力药的异同之处是非常重要的。 一、 药代动力学 关于人类多潘立酮药代动力学的大部分资料,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一些研究。那时,多潘立酮经常通过静脉或肌肉给药,这些途径目前不再被推荐。美国正在研究通过口服给药后多潘立酮的药代动力学。 1.吸收及生物利用度:多潘立酮可被很快吸收。与胃肠组织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已经发现多潘立酮在食管、胃和小肠也具有较高浓度。多潘立酮达血浆峰值浓度的时间在口服给药后和直肠给药时分别为30 min和约1 h。 多潘立酮的生物利用度因给药途径不同而变化很大。口服给药为13%~17%,可能因首过效应及肠壁代谢不同而有差异。重复口服给药不会引起该药在体内的蓄积。餐后90 min服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增加到23%。相反,服用西咪替丁、碳酸氢钠后,因胃内呈碱性而导致多潘立酮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惹综合征疗效观察
肠易激惹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临床分型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治疗药物有平滑肌松弛剂、肠容积性药物、促动力药和影响精神药物.我科应用马来酸曲美布丁胶囊联合六君子丸治疗腹泻型IBS92 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新型促胃肠动力药物伊托必利
伊托必利是一种具有阻断多巴胺D2受体活性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促胃肠动力药物,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少,无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和实验室异常.临床研究显示,伊托必利可以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及慢性胃炎患者因胃肠动力障碍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效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
呃逆的中医对策
呃逆,俗称打嗝,表现为胃气上逆,咽喉间频频呃呃作声.从西医角度讲,引起呃逆的药店常见病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征候群,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呃逆、恶心或呕吐等,一般可选用的西药为对胃排空有影响的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西沙必利等,疗效一般.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呃逆来说,中医辨证治疗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
雷尼替丁和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所致的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烧心、胸痛、反酸、打嗝等症状。近年来国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以单用抑酸剂或促动力药为主,其代表药物分别为奥美拉唑或西沙必利。其中奥美拉唑价格较贵,患者承担费用较重。笔者结合临床症状和内镜对雷尼替丁加用西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进行观察。
-
西沙必利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动素与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影响
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全胃肠道促动力药,但其对糖尿病胃轻瘫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胃动素(MTL)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MMC及MTL的改变,观察西沙必利对糖尿病患者MMC及MTL的影响.
-
串脉冲和长脉冲结肠电刺激对大鼠结肠传输的影响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其发病重要因素.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故其治疗显得十分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各种泻剂,促动力药以及外科手术治疗.通常这些方法在便秘治疗中是相继采用,但是缺乏长期有效的证据[1].
-
红霉素提高成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红霉素用于提高成年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耐受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从建库至2013年6月有关成年危重患者使用红霉素提高EN耐受性或提高EN置管成功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6个RCT,其中改善EN耐受性的研究10个,共668例患者;提高胃肠置管成功率的研究6个,共3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红霉素与安慰剂相比能显著提高鼻肠管幽门后置管成功率[相对危险度(RR)=1.82,95%可信区间(95%CI)为1.40~2.37,P<0.000 01],而与甲氧氯普胺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为0.79~ 1.36,P=0.799).对需要进行早期EN的患者,红霉素组试验5d时胃内喂养成功率较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RR=1.89,95%CI为1.19 ~3.00,P=0.007).对EN不耐受的患者,红霉素较甲氧氯普胺可显著增加24 h胃内喂养成功率(RR=1.30,95%CI为1.02~ 1.66,P=0.03)、72 h胃内喂养成功率(RR=1.57,95%CI为1.15 ~2.14,P=0.005)、144 h胃内喂养成功率(RR=2.04,95% CI为1.23~3.37,P=0.006);红霉素组喂养失败的中位时间晚于甲氧氯普胺组.5个研究进行了不良反应的报告,除了红霉素与甲氧氯普胺联合治疗组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红霉素单药治疗外,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红霉素能显著提高危重患者幽门后营养管置管成功率,可以成为床旁无引导条件下置管前的一种辅助手段.目前的证据支持对EN不耐受的危重患者静脉给予小剂量(3 mg/kg)红霉素治疗.
-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近30年来,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就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多潘立酮的临床新应用
多潘立酮(又名吗丁啉)是一种合成的苯丙咪唑类衍生物.它是一种具有抗呕吐作用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上消化道的胃肠壁,能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抑制恶心和呕吐,而不影响胃液分泌.它是一种强力促动力药,但不同于其他促动力药,无胆碱性活性,且不受阿托品抑制作用的影响.此药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系统,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大脑,故对脑内多巴胺受体无抑制作用,因而无锥体外系等神经、精神副反应.
-
普瑞博思治疗新生儿呕吐的疗效观察
呕吐是新生儿时期各种疾病易出现的症状,以胃食管返流多见.虽然临床采用种种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有时引起严重后果.为此,我院自1997~1999年采用新型促动力药--普瑞博思治疗新生儿呕吐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
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内镜和外科手术等。其中质子泵抑制剂(PPI)是 GERD的首选治疗药物。然而,近年来发现部分 GERD患者应用PPI疗效欠佳,且长期应用PPI可增加艰难梭菌感染风险,此外,与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本文从抑酸剂、促动力药、抗反流药、内脏痛觉调节剂以及中医药等方面介绍国内外 GERD的药物治疗现状,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
促动力药和酸抑制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内科药物治疗效果探讨
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尚无特异性,患者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途径主要应以患者病理、生理、心理的改变作为根本,遵循个体化用药治疗的原则。促动力药和酸抑制剂仍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药物治疗中的主要药物,精神心理疗法、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的培养等等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
胃轻瘫综合征的诊治
胃轻瘫综合征简称胃轻瘫征也称胃无力、胃麻痹,是一种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相关检查未发现上消化道或上腹部有器质性病变.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胃轻瘫起病急,病程一般不超过3个月,临床上少见.慢性胃轻瘫临床上多见,起病缓慢,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常达数月甚至10余年.
-
小儿胃肠促动力药研究与中药开发展望
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机理研究较深入,但在治疗上却进展不大,西药促动力药由于明显的副作用及疗效不肯定,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中医治疗该病具有明显优势.从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认识以及胃肠促动力中药的研究现状的角度,探讨了小儿胃肠促动力中药的研究思路.
-
促动力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促动力药主要包括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激动剂、胃动素受体激动剂等,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治疗.该类药物可通过增强和协调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和肠道转运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本文对FD患者常见的胃动力变化以及常用促动力药对FD的疗效、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作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