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间隙感染的治疗
椎间隙感染亦称化脓性椎间盘炎、椎间盘炎等.指椎间盘及相邻软骨板的感染性病变.根据发病过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椎间隙感染临床少见.继发性椎间隙感染多继发于椎管穿刺、造影、手术及其他侵袭性操作或邻近软组织感染病灶的扩散.其发病机理存有争论,确切病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有三种学说:即细菌性感染学说、无菌性炎症学说和自身免疫性反应学说.多数学者倾向于细菌性感染,感染途径尚不清楚.
-
脑损伤、颅内手术后出现腰、臀、骶尾、腿痛的处理--附625例
颅脑损伤是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的主要病种之一.有部分脑损伤和开颅手术后病人近期内(15天内)出现较剧烈的腰臀部、骶尾部及大腿后部疼痛.由于其发病率不高,尚未引起人们重视.临床上常给予止痛药物治疗或针灸、理疗、按摩等,治疗效果均不满意.我科自1990年2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各种开颅手术病人2762例,脑损伤未手术病人12606例;其中有625例出现腰臀部、骶尾部、大腿后部疼痛,经作腰椎管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治疗(1~3次)后疼痛消失.现将总结分析如下:
-
胸椎棘突的倾斜度
胸椎棘突呈矢状位后伸向下倾斜,检索有关资料,未见胸椎棘突倾斜度的相关报道,为探讨胸椎棘突倾斜度的几何模型,为人类学、影像学和临床胸椎管穿刺提供依据,对胸椎棘突的倾斜角(棘突上缘与椎体上水平面正中矢状轴的夹角)进行观测.
-
护理干预手术患者麻醉体位对胸腰段椎管首次穿刺成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手术患者麻醉体位对麻醉穿刺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40例硬膜外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胸、腰段试验组各60例,胸、腰段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的患者在麻醉穿刺时有巡回护士维持穿刺体位的稳定性.而对照组仅由麻醉医师一人操作,无巡回护士维持穿刺稳定体位.结果 胸段试验组麻醉穿刺首次成功率高于胸段对照组;腰段试验组与腰段对照组麻醉穿刺首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干预椎管麻醉体位能提高胸段椎管首次穿刺成功率.
-
598例颅内手术后腰、臀、骶尾、腿痛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腰椎管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对脑损伤、颅内手术后出现的腰、臀、骶尾、腿疼痛的效果.方法 对脑损伤、颅内手术后出现腰、臀、骶尾、腿痛而颅内压不高或颅内压偏高,无脑脊液鼻漏、耳漏、颅内硬脑膜下无引流管的患者,做L4~L5或L5~S1椎间隙穿刺,引流出血性脑脊液.每日穿刺放血性脑脊液1次,多次穿刺引流出血性脑脊液直至脑脊液基本清亮为止.结果 本组598例,经过多次腰椎管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腰、臀、骶尾、腿痛全部消失.12例出现低颅压反应,经卧床休息,输生理盐水1 000~2 000mL/d,2~5d后低颅压反应消失.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颅脑外伤、颅内手术后16d内出现的腰、臀、骶尾及腿痛,主要是由血性脑脊液沉积于腰椎管内对腰、骶神经根或马尾神经产生的刺激而引起;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
脑损伤和颅内手术后腰臀、骶尾、腿痛治疗体会
我科2000~2008年采用腰椎管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1~3次)治疗801例脑损伤和开颅手术后出现腰、臀部,骶尾及大腿部疼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
椎弓间隙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胸部椎弓间隙椎板间部径线的小值和棘突倾斜度同椎管穿刺失败的关系.方法:40岁以上的尸体36具.测量胸部椎管穿刺针的倾斜度.经20例尸体脊柱的椎弓根从冠状面锯开.观测比较胸部椎弓间隙椎板间部的中线垂直高度和中线垂直高度中点处的水平宽度.结果:①椎弓间隙椎板间部的小垂直高度介于0.40~4.10(平均2.24)mm;椎弓间隙椎板间部的小宽度介于3.40~8.30(平均5.41)mm.②有16例标本因出现1~2个椎弓间隙狭窄而穿刺失败,其中5例有黄韧带增生并发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③正入法中线试穿表明,T6~7、T8~9、T10~11隙和T12~L1隙的平均倾斜度分别为34.8°、31.2°、30.8°、44.0°.结论:①椎弓间隙正入法穿刺的小倾斜角,存在于T6~11椎之间,平均值为32.3°;但旁入法穿刺的倾斜角可增大一倍.②中老年胸部椎管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棘突倾斜和解剖学狭窄.
-
椎管穿刺局部标本的制作
目前中专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在解剖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想象力和构思力较差,无法理解椎管穿刺的关系,更不知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