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失匹配机体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立飞;孟宪中;徐佳欣;李显博;欧阳一雪;王春雷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和腰椎前凸角(LL)失匹配时,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和"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sagittal balance""compensatory mechanism"为中英文关键词,查阅2000年1月—2017年10月有关PI和LL关系的研究文献,对PI与LL失匹配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主要包括LL、PI、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等,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量化关系,但因种族、年龄等差异,不同群体间参数的量化关系存在差异.PI值存在性别、种族差异,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的范围尚有争议.PI和LL失匹配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机制主要包括胸椎段过伸代偿、骨盆后倾代偿、膝关节屈曲代偿.矢状面失平衡时,三种代偿机制相继进入代偿状态,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矢状面平衡.结论 PT和LL失匹配时脊柱、骨盆、下肢三者共同维持机体矢状面平衡. 然而脊柱参数、骨盆参数及下肢参数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尚未明确. 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 成人脊柱侧凸中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连纪文;徐皓

    成人脊柱侧凸( adult scoliosis )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后(年龄>20岁),冠状面Cobb角大于10°的脊柱畸形,主要包括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 , DS )和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1]。不管哪一种成人脊柱侧凸,随着病情的发展均可能出现脊柱畸形程度进展、脊柱三维平面失平衡以及神经压迫等临床表现[2]。近年来,在成人脊柱侧凸的研究中,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相关的研究较多,部分研究结果认为冠状面失平衡与成人脊柱侧凸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矢状面平衡的关系密切[1,3-6]。但是,成人脊柱侧凸患者中冠状面失平衡常见,发生率高[7],而且冠状面失平衡与躯体姿势平衡、脊柱的总体平衡、神经根性症状的发生机制、发展以及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均有密切关系[8-9]。作为脊柱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人脊柱侧凸冠状面平衡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就目前文献报道的评价成人脊柱侧凸冠状面失平衡的影像学参数、测量方法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 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比较

    作者:张为;丁文元;申勇;王云霞;董玉昌;姚小光;黄玉国

    目的比较腰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和腰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名LASD大于35 mm的腰椎滑脱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22名患者行椎管减压后外侧融合内固定术另外20名患者行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以及随访终末的LASD、Boxall指数、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加以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率、融合率、下腰痛以及下肢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环状融合内固定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两种手术方法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恢复率分别为74.34%和72.28%.但是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的下腰痛评分较高(P<0.01)植融合率也低于环状融合内固定组(P<0.05).后外侧融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LASD、滑脱角、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的改善在随访期不能得有效维持.结论对矢状面失平衡的腰椎滑脱来说,椎管减压环状融合内固定术更具生物力学优势,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和降低术后下腰痛的发生,应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

  • 深入理解腰椎滑脱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

    作者:王华东;侯树勋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degenerative and spondylitic spondylolisthesis. In recent years, many spine surgeons and researchers come to realize that pelvic balanced paramet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By compar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sagittal plane of the pelvis between the normal population and the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the varia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meters were found.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lippage, the spine, lumbosacral and pelvis show different anatom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According to these changes, different typ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were established. Deep understanding of sagittal parameters variations, it i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for patients 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o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long-term follow-up. I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iagnosis, selection of surgical methods and prognosis of other sp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 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作者:袁倚文;刘臻;胡宗杉;李劼;曾昌淳;邱勇;朱泽章

    目的:探讨选择性融合对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站立位和坐位腰椎与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行后路矫形融合术的24例Lenke 1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15岁(13.0±1.8岁).Lenke 1A型12例,Lenke 1B型5例,Lenke 1C型7例.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融合组(STF组,n=13,下端融合至L1 8例,L25例)和非选择性融合组(NSTF组,n=11,下端融合至L3).随访6~17个月(14.0±4.2个月),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和坐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L3/4、L4/5及L5/S1的椎间角、骶椎倾斜角(SS)、骨盆入射角(PI)以及骨盆倾斜角(PT)等影像学参数,分别比较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和坐位的矢状面参数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填写22项脊柱侧凸研究学会调查问卷(SRS-22)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由站立位改为坐位时,L3/4、L4/5、L5/S1椎间角以及SS均减小,而PT增加(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PI基本不变(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相应的矢状面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STF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时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STF组中手术前站立位与坐位PT和SS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前,STF组与NSTF组患者SRS-22评分在四个项目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STF组与NSTF组患者在功能与疼痛两个项目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及术后满意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与非选择性融合相比,选择性融合不仅在维持腰椎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保留了从站位到坐位时骨盆后旋的代偿功能.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作者:肖联平;江毅;刘智;尹庆伟;田永刚;赵军

    目的:探讨以重建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为目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AS患者,男16例,女2例.根据全脊柱侧位X线片分段测量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截骨部位;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了解矢状面不平衡情况;测量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角度;在纸样上模拟截骨,观察矫形效果.行多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患者身高平均增高7.3cm,术后颏眉垂线角-5°~10°,术后C7铅垂线距S1椎体后上角0.5~5cm(平均2.4cm),平均改善率为88.8%.经10~38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均达骨性融合,矫正度无丢失,无一例脊髓神经损伤,外观改善满意.结论:测量脊柱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根据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部位和后凸角度对于重建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多节段保留上1/3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并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可靠.

  • 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杨全中;张雪松;杨晓清;张智发;胡帆琦;张少甫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去松质骨截骨术(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应用于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柱畸形翻修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17~58岁(34.5±11.6岁),男12例,女8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6例,先天性半椎体后凸畸形4例,结核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先天性侧后凸畸形3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3例.翻修手术距初次手术时间为5.6±3.3年(1~16年).翻修术前10例冠状面失衡患者冠状面Cobb角45°~85°(64.2°±15.6°),17例矢状面失衡患者矢状面畸形后凸Cobb角75°~110°(92.7°±9.7°).均在插管全麻下行VCD进行畸形矫正.记录患者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所有患者翻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均拍摄包括骨盆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矢状面、冠状面Cobb角,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矢状位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及骶骨倾斜角.采用SRS-22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生存质量.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截骨椎体数量1.5±0.6个(1~2个).手术时间为4~6.5h(5.3±0.7h),术中出血量为600~1300ml (830.0± 150.5ml).所有患者术中脊髓监测未发现在复位过程中有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异常变化,术中唤醒试验患者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3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后凸畸形患者术后并发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围手术期未发生感染、呼吸衰竭、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其他并发症.住院时间13.9±2.4d.随访时间18~40个月(27.6±2.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棒断裂、螺钉松动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获得良好矫正,术后1周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分别矫正至15.7°±4.9°、28.7°±8.7°.术后1周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及双肩相对高度差、矢状面偏移距离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变小(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除骨盆入射角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腰前凸角、胸腰段后凸角、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75.5±4.5)%,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63.5±5.7)%;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冠状面矫形丢失率为26.5%,矢状面矫形丢失率为34.1%.翻修术后6个月SRS-22量表功能、疼痛、外观、精神健康、满意度评分与翻修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VCD在脊柱畸形翻修手术中可重新恢复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平衡和稳定,尤其在脊柱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中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可避免脊髓过度短缩、神经卡压等并发症,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 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疗效及其远端并发症

    作者:王孝宾;吕国华;王冰;李晶;卢畅;康意军

    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固定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的效果以及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一期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治疗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病例入选标准:(1)诊断为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2)年龄超过50岁;(3)影像学满足冠状面Cobb角度>20°,或者矢状面平衡(SVA)>5cm;(4)后方腰椎固定融合在4个节段以上;(5)随访时间在12个月以上.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点、影像学参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远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其中远端固定椎在L5的患者43例(L5组),固定在S1的患者22例(S1组),固定到髂骨的患者9例(髂骨组).随访12~64个月,平均28.8个月,三组患者术后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CSVL)、矢状面平衡(SVA)、PI-LL、PT角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ODI和SF-12 PCS)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远端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9.7%(22/74),保留L5/S1椎间盘患者远端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L5/S1融合的患者(39.5% vs 16.1%),保留L5/S1椎间盘是远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保留L5/S1椎间盘发生远端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 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脊柱-骨盆矢状面特点分析

    作者:刘辉;郑召民;李思贝;王华锋;王建儒;李翔;王华;李泽民;李秉学

    目的:探讨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特点.方法:本研究纳入79名正常志愿者(正常组)、83例轻中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60°)以及69例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80°),再根据主弯部位分为胸弯组及胸腰弯/腰弯组,测量各组冠状面参数包括主弯Cobb角、冠状面偏移(CB)以及顶椎偏移(AVT),矢状面参数包括矢状面偏移(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骨盆厚度(PTH)、骶骨股骨距离(SFD)、骶骨骨盆角(PRS1)、PI与LL差值(PI-LL)、PT与PI比值(PT/PI)以及C7铅垂线与骶骨中心距离(HA-C7PL).比较各组间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的特点及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疾病组同一参数间的对比研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q检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L、TLK、TK及PRS1显著增大,PI、PT、PTH、SFD及PI-LL显著减小,重度胸腰弯/腰弯组的SVA显著增大而SS显著减小,但SVA在平衡范围内.正常组与轻中度胸弯组,冠状面及矢状面参数间无相关性.在轻中度胸腰弯/腰弯组、重度胸弯组及重度胸腰弯/腰弯组,Cobb角与TK、TLK具有相关性.在所有组中,LL与TK、LL与TLK、PI与PT及PI与SS均具有相关性.在正常组、重度胸弯组及重度胸腰弯/腰弯组中,TK与TLK具有相关性.轻中度胸腰弯/腰弯组CB与PT具有相关性;重度胸弯组中,CB与TLK、SS具有相关性;重度胸腰弯/腰弯组,冠状面Cobb角与LL及CB与PT、SS具有相关性.在重度胸腰弯/腰弯组中,LL与SVA具有相关性.在重度脊柱侧凸组中,TK与SVA具有相关性.结论:重度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矢状面排列具有自身特点,表现为TK、TLK、LL的显著增大与PI、PT的显著减小;冠状面参数中冠状面主弯Cobb角与TK、TLK及CB与SS均具有相关性,矢状面参数中TK、TLK与LL三者之间及TK与SVA之间均具有相关性;骨盆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狭长水平的形态.

  • 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的特点及对腰椎侧凸的影响

    作者:吴海龙;郭尔斐;张帅;梁丙寅;张斌;武建忠;张立兴;丁文元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矢状面平衡参数的特点及其对腰椎侧凸的影响,探讨矢状面平衡参数改变在退变性腰椎侧凸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经我院诊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病例组)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51 ~77岁(57.1±5.8岁).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的无腰椎侧凸的5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照组(对照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50~76岁(56.8±6.1岁).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全长X线检查,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量表.测量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1)脊柱参数,脊柱矢状轴(sagittal vertical axia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SS);(2)骨盆参数,骨盆入射角(prlbrv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3)脊柱-骨盆参数,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L1骨盆角(L1pelvic angle,LPA).比较两组患者各矢状面平衡参数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分析各矢状面平衡参数与生活质量及腰椎侧凸Cobb角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SVA、TK、PI、PT及T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LL及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ODI、VAS及SRS-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资料相关性分析显示,ODI、VAS及SRS-2与矢状面平衡参数SS、LL及LPA有显著相关性(-1<r<1,P<0.05),与SVA、TK、PI、PT及TPA无显著相关性(P>0.05);侧凸Cobb角与LL呈负相关(-1<r<0,P<0.05);与SS及LPA均呈正相关(0<r<1,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侧凸Cobb角与SS、LL及LPA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17.331,P<0.01),其回归方程为Cobb角=19.526-8.223×LL+3.727×SS+1.618×LPA.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矢状面平衡参数以LL和SS改变为主,表现为LL减小及SS增大并随侧凸的加重而进展,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心骶角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潘丹;陈大勇;黄庆华;蒋会平;钟红霞;江威霖;吴罗根

    目的:测量脊柱与内脏的测量参数心骶角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的数据,比较心骶角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并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正常成人108例,男53例,女55例,年龄18~60岁,按照性别和年龄(18~44为青年,45~60为中年)分成四组:第一组为青年男性组(21例);第二组为中年男性组(32例);第三组为青年女性组(26例);第四组为中年女性组(29例).将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冠状位外侧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冠状位心骶角;将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S1上终板中点和心脏矢状位前点连线与重垂线之间的夹角定义为矢状位心骶角.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角度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性别间角度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测者间信度、观测者内信度以及测量的可重复性.结果:冠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9.6°±2.8°,中年男性组20.6°±3.5°,青年女性组19.5°±3.6°,中年女性组20.8°±2.3°.矢状位心骶角测值:青年男性组17.0°±4.4°,中年男性组16.7°±4.3°,青年女性组14.7°±3.5°,中年女性组16.3°±4.8°.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各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状位和矢状位心骶角在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评估观测者间客观信度、观测者内精确信度和测量的可重复性的组内相关系数在0.89~0.98之间(P<0.05).结论:中国汉族正常成人心骶角是一个解剖常数,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以作为脊柱-内脏指标参与评估脊柱在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

  •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

    作者:陈志明;杨滨;马华松;王晓平;谭荣;陈阳;袁伟

    目的:观察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1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术前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70°~108°(82.6°±17.5°),顶椎均位于胸腰段;胸椎后凸角46°~67°(55.2°±15.3°),胸腰段后凸角25°~43°(32.4°±12.6°),腰椎前凸角-37°~-11°(-19.5°±10.3°);站立位颌眉角43°~130°(67.2°±21.9°);侧位X线片上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为11~35cm(18.3±14.8cm)。采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评价。结果:手术时间为5.3±1.0h(3.7~6.9h),术中出血量1887.5±850.9ml(600~3000ml)。术中硬膜破裂4例,术后伤口表浅感染1例,一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随访24~48个月,平均33.5个月。术后1周时测量,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矫正到21.3°±4.2°,颌眉角改善到9.3°±12.8°,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改善到3.0±4.7cm;术后1周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颌眉角和C7铅垂线距S1后上角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患者能平视行走,末次随访时疼痛、工作限制情况及社交限制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严重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应用双椎体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较好地恢复脊柱矢状位生理曲度。

  • 汉族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与正常人群矢状面形态比较

    作者:汪飞;朱锋;孙旭;朱泽章;王斌;乔军;邱勇

    目的:比较汉族人群中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差异.方法:151例汉族成人IS患者及65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被纳入本研究.151例成人IS患者中,男25例,女126例;年龄26.4±7.1岁,主弯Cobb角39.5°±16.4°(16°~102°);单胸弯41例,双胸弯11例,双主弯28例,胸腰弯15例,三主弯3例,腰弯53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TJK).比较成人IS与正常人群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比较单胸弯与腰弯患者间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检测各矢状面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PI(46.3°±10.6°与46.0°±9.5°,P>0.05)及LL(-53.3°±13.8°与-51.3°±9.0°,P>0.05)大小类似,但前者TK偏小(19.7°±12.9°与27.8°±9.8°,P<0.05),PT偏小(6.4°±8.2°与10.3°±6.3°,P<0.05),而SS偏大(39.8°±8.8°与35.7°±7.2°,P<0.05).单胸弯及腰弯组IS患者的TK均小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胸弯、腰弯组间TK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腰弯组IS患者及正常人间的PI均无明显差异(P>0.05);单胸弯组的TJK小于腰弯组及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的LL大于腰弯组(P<0.05),单胸弯组的SS大于正常人群(P<0.05),而单腰弯组的PT小于正常人群(P<0.05).单胸弯组、腰弯组及正常人群中TK均与LL明显相关(P<0.05),而LL又与PI、SS相关(P<0.05).单胸弯组及腰弯组中PT与TK、LL明显相关(P<0.05),而正常人群中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成人IS患者的胸椎后凸偏小,同时骨盆有前旋趋势.PI在汉族成人IS患者与正常人间以及单胸弯与腰弯IS患者间均无差异.

  • 新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测量参数:骶骨骨盆角的提出及意义

    作者:尹刚辉;金大地;陈方尧;陈克冰;张忠民;黎庆初

    目的:提出一个新的脊柱-骨盆矢状面测量参数:骶骨骨盆角(sacral pelvic angle,SPA),探讨SPA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将脊柱侧位X线片上股骨头中点至骶骨后上角的连线(PR线)与骶骨终板垂线的夹角定义为SPA.从几何学上观测SPA与骨盆角(PA)、骶骨倾斜角(SS)之间的关系.在111例(女56例,男55例)成人志愿者的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SPA及其他脊柱-骨盆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SPA、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指数(PI)、矢状面垂轴(SVA)、脊柱骶骨角(SSA)、PA、PR-S1(pelvic morphology)、总腰-骨盆前凸角(total lumbopelvic lordosis,PR-T1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从111例志愿者的脊柱全长X线片中随机抽取80例,由2位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分别测量SPA 5次,间隔1个月后再次分别测量SPA 5次,取平均值,采用变异系数(CV)评价SPA指标稳定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o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判定观测者间和两次测量间的一致性.结果:SPA=PA+SS=90°-PR-S1.SPA与PI、PR-S1 、PA、PT、SS、SSA呈显著性正相关(r=0.994,1.000,0.482,0.538,0.699,0.465,P均<0.05),与LL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2,P<0.05).SPA前后两次测量的CV分别为0.0023±0.02及0.0085±0.053,观测者间ICC分别为0.99,P<0.01及0.97,P<0.01,两次测量间ICC为0.99,P<0.01.结论:SPA是一个解剖学常数,SPA=PA+SS;SPA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SPA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同PI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接近,可作为评估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参数.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步态及其意义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涛;钱邦平;邱勇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胸椎后凸增大、腰椎前凸减少,晚期会出现严重的矢状面失平衡[1].为维持矢状面平衡与视线水平,患者需通过骨盆后旋、髋关节过伸及膝关节屈曲来代偿,从而引起背部肌肉张力增高、能量过度消耗,导致腰背疼痛、躯干前倾和步态异常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2、3].现代步态分析为AS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状态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4],现就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步态的相关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静杰;赵永飞;李明

    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重建躯干平衡,而这种平衡决不仅仅是冠状面的平衡,从术后的远期效果来看,矢状面平衡的意义重大.而矢状面上以往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融合区域远端运动节段的功能[1,2].随着第三代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及为了更大程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越来越多地采取选择性后路节段性融合的手术策略,但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i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3~8].笔者就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冈素、发生机制及对患?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文献回顾,综述如下.

  •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及其在成人脊柱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郑召民;刘辉

    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主要目的存于重建脊柱的总体平衡,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存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研究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治疗效果的影响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脊柱-骨盆矢状面失衡可能导致躯干前倾、顽固性腰痛等一系列情况,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矢状面平衡的恢复与取得良好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笔者综述了目前文献报道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机制、测量参数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及其在成人脊柱畸形诊治中的应用,旨在为脊柱外科同道提供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研究的进展和信息.

  • 重视成人脊柱畸形矫形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重建

    作者:邱勇

    成人脊柱畸形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年龄>20岁)后所产生的或源自成年前的脊柱畸形,包括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严重的平背综合征、后凸失代偿综合征及各种僵硬性矢状面失平衡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退变性脊柱侧凸还是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在临床上均可伴有疼痛、脊柱侧凸进展、冠状面及矢状面失平衡,并常合并椎管狭窄及神经压迫症状.对脊柱畸形的脊柱-骨盆复合矢状面分析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对于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纠正畸形的冠状面角度并非主要,关键在于重建矢状面的平衡,循征医学已证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重建是成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影响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 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在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作用

    作者:古明晖;张志奇;何爱珊;康焱;杨子波;张紫机;方淑莺;廖威明;傅明

    目的 总结对合并脊柱疾病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位置与骨盆矢状面解剖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4月至2011年12月,对收治的27例(38髋)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4例(33髋),既往脊柱内固定史3例(5髋),左侧19髋,右侧19髋;双髋11例,单髋16例.患者25男2女;年龄21~61岁,平均40.33岁,病程0.5~20年,平均12.1年.术前Harris 评分为(37.76±15.9)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效果满意,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末次随访未见下沉、松动等现象,末次随访时Harris 评分为(89.54±7.6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96,P<0.01).所有患者矢状面解剖参数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PI=SS+PT.SS>PT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3.31±6.37)分,而SSPT组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2,P<0.05).术后Harris评分与SS/PI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为0.682(P<0.05).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与PT成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866(P<0.01)、0.82(P<0.01),与SS成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别为-0.254(P>0.05)、-0.412(P>0.05).结论 对于合并脊柱疾病的患者进行THA,因为患者骨盆和脊柱对病变或内固定的代偿性改变,术前进行矢状面参数的评估,对髋臼假体佳位置的安放及避免术后撞击、脱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 终末期原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异常及其与腰痛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明达;王渭君;徐志宏;刘飞;邱勇;翁文杰

    目的:探讨终末期原发髋关节骨关节炎( HOA)患者在脊柱-骨盆矢状面上的形态与伴随的腰痛症状的关系。方法收集46例HOA患者及55例正常对照的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脊柱骶骨角(SSA)、脊柱前倾角(ST);将HOA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腰痛分为无腰痛组(23例)和有腰痛组(23例),对后者的腰痛进行评分( VAS)。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HOA患者与正常人的各个参数,并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HOA亚组间及其与正常对照的差异;将HOA患者的各个参数与VA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原发性HOA组和正常人组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LL分别为(45.2°±17.3°和51.1°±8.5°,t=-2.627, P<0.05); ST分别为(87.8°±8.3°和94.5°±3.0°, t =-6.652, 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的SS、PT、PI及SSA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A腰痛组的LL(39.4°±19.47°, t=-4.260, P<0.05)、SSA(121.5°±13.5°, t=-3.287, P<0.05)和ST(87.6°±8.0°, t=-6.478, P<0.05)均明显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腰痛组的SS(42.1°±11.1°, t=3.496, P<0.05)明显偏大、PT(10.3°±8.8°,t=-2.466, P<0.05)及ST(88.1°±8.8°, t=-5.678, P<0.05)明显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参数间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HOA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与LL、SS、PT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 HOA患者存在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形态异常,表现为较正常人腰椎前凸减小、脊柱前倾增加。与正常对照相比,无腰痛HOA患者骨盆及脊柱均前倾,但腰椎前凸无明显减小;有腰痛的HOA患者骨盆无明显前倾,但腰椎前凸减小,脊柱前倾增加。这些结果表明HOA患者的腰痛可能与其腰椎矢状面形态改变存在一定的联系。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