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时间知觉的作用效应

    作者:金建烽;王志伟;严清章;顾军;强强;徐乐平

    目的:探讨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时间知觉的影响。方法:接受固定剂量帕罗西汀治疗(40mg/d)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研究组(n =30)合并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 rTMS 治疗,对照组(n =32)予伪刺激,为期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完成600 ms 、3s 时距复制任务,以时距复制误差作为时间知觉的评估指标。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 HAMD 评分均显著下降(分别 t =12.047,9.275;P 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600 ms 、3s 时距复制误差较治疗前下降(分别 t =3.342,6.389;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s 时距复制误差较治疗前下降(t =2.978,P =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600 ms 时距复制误差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 >0.05);②治疗后,研究组 HAMD 评分的下降值高于对照组(t =4.062,P =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 ms 、3s 时距复制误差的下降值也均高于对照组(分别 t =2.240,2.096;P <0.05,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3s 时距复制误差的下降值,与 HAMD 评分的下降值正相关(分别 r =0.330,0.391;P <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600ms 时距复制误差的下降值,则与 HAMD 评分的下降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 均>0.05)。结论:左背外侧前额叶高频 rTMS 治疗可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时间知觉,并可能存在继发于改善抑郁之外的其他作用机制。

  • 不同部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顽固性幻听疗效和安全性的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安翠霞;董玲;于鲁璐;刘艳菊;任会鹏;王学义

    幻听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阳性症状之一,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幻听的刺激位点多选择左侧颞顶叶,也有选择背外侧前额叶为刺激位点,但很少研究对2个刺激位点进行比较.我们观察比较了不同刺激位点的疗效及安全性.

  •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患者静息态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功能连接的异常

    作者:颜峰;王丽;李科;曾亚伟;苏允爱;金真;司天梅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脑功能连接模式.方法 选取30例符合DSM-Ⅳ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患者组)和与之性别、年龄等匹配的3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集,以及静息态脑fMRI扫描,影像学数据经预处理后,以DLPFC为感兴趣区,采用REST软件进行图像的统计学分析,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每个DLPFC感兴趣区在组内的连接分布模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年龄、性别为协变量,比较2组DLPFC功能连接的差异,并与疾病严重程度HAMD17总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DLPFC种子点与右内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上回以及右侧颞上回/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增强(t=4.809、4.689、4.912,均P<0.05),而与左侧顶下小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t=-4.065、-4.625,均P<0.05).患者组右侧DLPFC与右侧额中回(MNI:x=42、y=36、z=30,t=-5.093)、右侧额下回(MNI:x=6、y=21、z=45,t=-4.553)的功能连接减弱(均P<0.05).上述差异脑区的连接均值与HAMD17总分均无相关性.结论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存在静息态双侧DLPFC功能连接异常,其特异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高频经颅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作用

    作者:吴野;李新剑;金鑫;杨忠秀;李之林;吴洁;武改;李杰

    目的 探索高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右利手)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所有受试者均采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作为背景治疗,治疗组在传统康复训练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个月后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DQ)对两组患而进行测评.结果 4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儿CARS总分[(30.96±5.94)分]、ABC总分[(89.64±15.54)分]、DQ值评分[(65.80±9.94)分]与对照组[(36.17±7.52)、(100.04±12.75)、(59.65±10.1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经颅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社会交往和刻板行为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 膝下前扣带回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提示抗抑郁早期疗效

    作者:王强;田水;汤浩;阎锐;史家波;陈瑜;卢青;姚志剑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膝下前扣带回(sgACC)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功能连接以及与抗抑郁药治疗早期疗效的关系.方法:采集38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28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基线时脑磁源性静息态数据,并对患者在基线和抗抑郁治疗2周后实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计算sgACC与双侧DLPFC的beta波功能连接;将2周后HAMD-17中核心6项(HAMD-6)总分减分率≥50%作为有效组,<50%作为无效组,将功能连接与疗效进行相关性及ROC曲线分析.结果:治疗2周后sgACC与左侧DLPFC(r=-0.48,P=0.0064)、右侧DLPFC(r=-0.54,P=0.0015)功能连接与HAMD-6减分率负相关;sgACC与双侧DLPFC的功能连接(AUC=0.868,P=0.0001,敏感度70.6%,特异度90.5%)有助于早期区分治疗是否有效.结论:sgACC与双侧DLPFC基线时beta频段功能连接可提示抗抑郁药治疗的早期疗效.

  • 夹尾刺激对大鼠背外侧前额叶和杏仁核神经网络振荡的影响

    作者:张忠楠;王美美;江楠;孙睿琦;王邦安;汪萌芽

    目的:同步记录大鼠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杏仁核(amygdala)细胞外电活动和外周生理指标,分析神经网络振荡和探究伤害性刺激的影响.方法:取成年SD大鼠12只,同步记录DLPFC亚区岛叶无颗粒皮质背部(AID)和杏仁核亚核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的细胞外电活动、心电和呼吸肌肌电,分析神经网络振荡并观察夹尾刺激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①夹尾刺激时AID和BLA的放电频率可逆性升高(P<0.05);②夹尾刺激时AID和BLA的低频振荡(delta,theta)能量减弱(P<0.05),高频振荡(gamma,fast)能量仅有增强趋势(P>0.05),且都在刺激后恢复;③夹尾刺激后两核团间delta、theta、fast振荡的相位锁值都比刺激前降低(P<0.05);④夹尾刺激加快了心率(P<0.05)、呼吸频率(P<0.01),刺激后呼吸频率逐渐恢复.结论:夹尾刺激能使AID和BLA的兴奋性增强,但使两核团间的相位同步程度减弱,这可能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负性情绪有关.

  •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DTI研究

    作者:杨延辉;梁佩鹏;秦文;李坤成;吕胜富;钟宁

    目的 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扩散特性,并探讨该区域可能的病理改变及DTI的临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7例MCI患者和18名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老年人进行全脑DTI扫描,测量其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平均扩散率(MD)值和本征向量值(λ_1、λ_(23)),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CI组两侧大脑半球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FA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而λ_(23)值升高,且有显著的组间差异,而MD值和λ_1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MCI患者背外侧前额叶白质的FA值显著减低和λ_(23)值升高,反映了MCI患者特定认知相关脑区白质微结构的早期病理改变,在MCI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不同症状类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任务态脑功能研究

    作者:张会然;陶好娟;蒲唯丹;陈文;刘哲宁;薛志敏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类型患者任务态下脑功能的异常.方法:5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包括阳性症状组35例及阴性症状组17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38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N-back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并分析N-back任务态下三组间任务相关脑区活动差异.结果:给予N-back任务时,三组间激活差异脑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皮质及后扣带皮质,阳性症状组及阴性症状组内侧前额叶/前扣带皮质及后扣带皮质受抑制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阴性症状组背外侧前额叶激活显著高于阳性症状组及健康对照组.结论:结果提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功能障碍在认知功能及阴性症状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参与阴性症状的形成;而皮质中线结构则在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情绪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作者:王子聪;宋森;王丽红

    目前许多研究报道了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sFC)的异常变化,但对脑功能连接受情绪的影响还不甚了解.本研究用高兴和悲伤两类电影片段分别诱导20位健康受试产生相应的情绪,同时采集功能磁共振图像(fMRI).以前扣带回(ACC)、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杏仁核为种子点,利用低频涨落的相关性分析了执行功能、注意力以及情感神经网络系统功能连接受情绪的影响,并对个人情感强度特质作回归来考察个体差异.我们发现与高兴的情绪相比,在悲伤状态下,大脑左侧的背外侧前额叶与后扣带回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功能连接,且连接程度与个体情感唤醒度成正比.表明人们在悲伤时会加强对负性情绪和信息的处理,且情绪化较强的人,脑内功能连接更加不稳定.

  •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成梅;杨燕;尹华站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是选取患者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其皮层兴奋性,从而缓解其ADHD的症状和改善其受损的认知功能.针对tDCS在ADHD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未来可从有效性、确定佳刺激参数、个体差异、不同亚型及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等五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

  • 额叶区域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抑制控制的影响

    作者:周晶;宣宾

    抑制控制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表明抑制控制与额叶区域的活动有关.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以调节脑区的激活程度.研究表明tDCS刺激额叶的部分区域可以有效干预参与者的抑制控制水平,而这一干预作用会受到刺激位置、刺激类型以及实验任务等条件变化的影响.目前tDCS已应用于不同人群的抑制控制研究,并能与其他研究技术较好的结合.

  •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物质依赖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雪姣;邹枝玲

    物质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给个体及社会带来极大损害.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以通过调节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脑区的兴奋性降低物质依赖者的渴求,并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tDCS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因此在物质依赖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泛.未来应考虑确定佳的刺激参数及刺激位置,同时考虑物质依赖者的种类及个体差异,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并进一步深入探索tDCS治疗物质依赖的神经机制.

  •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及其神经机制

    作者:罗艺;封春亮;古若雷;吴婷婷;罗跃嘉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其中与公平准则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此外,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