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直肠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谢遵江;张云芳;刘丽;刘颖;贺业春

    目的探讨人直肠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直肠癌TIDC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 结果 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多(P<0.01).电镜下,TIDC形态不规则,细胞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肿瘤细胞之间接触密切.有一对一、一对多或TIL环绕TIDC形成簇.TIDC与TIL接触之间有糖原颗粒簇. 结论 TIDC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相关,TIDC与TIL及肿瘤细胞之间关系密切.

  • 人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谢遵江;张云芳;刘颖;李益民;贺业春

    目的探讨人胃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胃癌TIDC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结果TIDC主要分布癌周区,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P<0.01).电镜下,TIDC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树突状突起,细胞核不规则,可见核仁,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肿瘤接触方式和形式上呈多样性,一对一,一对多,或形成簇的接触方式,有紧密膜接触、指状膜接触和球状膜接触形式.结论本实验提示TIDC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有关,TIDC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关系密切.

  • 在黑色素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李东;谢遵江;贺业春;刘颖;刘丽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9例人皮肤黑色素瘤中TIDC和TIL的分布及形态.结果TIDC主要分布在乳头层和癌周区及癌巢内,病变早期TIDC浸润比晚期明显(P《0.01).电镜下,TIDC体积大,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核不规则,有切迹.胞浆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TIDC具有两种形态,一种表现为突起多,细胞器丰富,另一种表现为突起较少,细胞器也较少.TIDC与肿瘤细胞、TIDC与TIL、TIL与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多种接触形式.同时可见TIL与TIL,TIDC与TIDC之间也有密切接触.还可见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环,淋巴细胞环绕癌细胞.结论TIDC和TIL存在于黑色素瘤组织,TIDC有两种类型.

  • 老年患者恶性胸水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体外活化

    作者:黄艳;王红阳;郭继芳;刘飒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恶性胸水中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活性.方法 分离恶性胸水单个核细胞(PEMCs),采用两步贴壁法,获得非贴壁细胞,树突细胞及淋巴细胞是其主要功能细胞成分.IL-2活化肿瘤浸润免疫细胞,S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免疫功能,SP法S-100蛋白染色检测树突细胞.结果 IL-2活化培养7 d后肿瘤浸润树突细胞(TIDC)和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数量明显增加(P<0.01).恶性胸水TIDC经过IL-2活化后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结论 IL-2活化肿瘤微环境中TIDC,使其恢复免疫监视功能,有效地负载肿瘤抗原,协同TIL等其他免疫细胞有效杀伤肿瘤细胞.

  • 树突状细胞在人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抗原提呈效应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周海兵;贾立敏;方传龙;郑金华;贺业春;刘丽;高江涛;张亿倬

    目的 探讨人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19例手术切除的人皮肤黑色素瘤中TIDC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抗肿瘤效应的形态学表现.结果 早期人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的类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管内、外均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集聚和迁移;病变早期TIDC和TIL浸润比晚期明显(P<0.01).透射电镜下,TIDc大致有两种形态.一种TIDC体积大,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核不规则,胞浆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另一种TIDC突起较少,细胞器也较少.TIDC与肿瘤细胞、TIDC与TIL、TIL与TIL、TIL与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膜接触.与TIL接触的肿瘤细胞呈凋亡状态.晚期病变组织中TIDC与TIL数量明显减少,于癌巢内常见凋亡的TIDC与TIL.结论 人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存在不同形态的TIDC与TIL,并通过类高内皮微静脉和淋巴管迁移;TIDC、TIL、癌细胞彼此密切作用,在肿瘤局部即可发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反应程度与肿瘤进展呈负相关.

  • 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任利民;李大林;张云芳;谢遵江;贺业春;李殿俊

    目的探讨人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光镜和电镜的方法观察人早、晚期胃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变化.结果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病变早期TIDC比病变晚期数量多(P<0.01).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主要分布在癌交界区和癌周组织,病变早期TIL比病变晚期数量多(P<0.01).电镜下,TIDC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细胞核不规则,可见核仁,胞质内有丰富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和内质网.TIDC与TIL和肿瘤细胞接触方式和形式上呈多样性.一对一,一对多,或形成簇的接触方式.有紧密膜接触、指状膜接触和球状膜接触形式.结论本实验提示TIDC和TIL数量多少与肿瘤的进展有关,TIDC与TIL和肿瘤细胞之间关系密切.

  • 人喉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效应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富;贾立敏;贺业春;刘丽;郑金华;谢遵江;高江涛

    目的:探讨人喉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肿瘤抗原提呈效应.方法:采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8例手术切除的人喉癌中TIDC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1ymphocytes,TIL)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早期人喉癌组织中TIDC主要分布在癌周区及癌巢内,病变早期TIDC和TIL的浸润比晚期明显(P<0.01).透射电镜下可见形态不一的TIDC和TIL广泛分布于癌巢边缘、游走于癌周边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周围.TIDC与肿瘤细胞、TIDC与TIL、TIL与TIL、TIL与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膜接触.与TIL接触的肿瘤细胞,细胞核均质化,细胞膜消失呈凋亡状态.癌晚期TIDC与TIL数量明显减少,于癌巢内常见凋亡的TIDC与TIL.结论:人喉癌组织中存在不同形态的TIDC与TIL,TIDC、TIL、癌细胞彼此密切接触发生免疫应答反应,TIDC、TIL的数量和活跃状态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

  • 封闭B7-H1分子对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雅敏;梁晓华;黄若凡;周鑫莉

    目的: 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及脾脏树突状细胞(splenic dendritic cell,SDC)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封闭TIDC及SDC表面B7-H1分子对其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CD11c磁珠阳性分选法提取荷瘤小鼠的TIDC及SD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TIDC及SDC作为刺激细胞,脾脏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加入B7-H1抗体或其对照抗体,X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IL-10的量.结果:B7-1及B7-2分子在TIDC表面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DC(P<0.01);B7-H1分子在TIDC及SDC表面皆中度表达,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SDC,且诱导T细胞分泌更多的IL-10.封闭DC表面B7-H1分子后,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1),且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明显减少(P<0.01);S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封闭DC表面的B7-H1分子能显著提高TIDC活化T细胞的能力,可能解除TIDC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

  • 抗CD11c磁珠阳性选择法分离肺癌组织浸润树突状细胞

    作者:蒋京伟;梁晓华;周鑫莉;黄若凡;初钊辉

    目的:建立抗CD11c磁珠阳性选择法分离Lewis肺癌模型中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 TIDC)的方法.方法: 在C57BL/6小鼠侧腹壁皮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1.0×106/只)建立荷瘤小鼠模型.抗CD11c磁珠阳性选择法分离提取TIDC,抗小鼠CD11c-PE标记TI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离到的细胞纯度;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抗小鼠MHC-Ⅱ-PE和CD83-FITC或CD86-FITC抗体双标记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结果: 抗CD11c磁珠阳性选择法可在每克Lewis肺癌移植瘤组织中分离到(1.73±0.31)×106个TIDC,占肿瘤组织细胞总数的(2.18±0.29)%;TIDC纯度达到96.49%.电镜观察到分离的TIDC具有DC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其细胞表面MHC-Ⅱ、CD83和CD86分子的表达率分别为(51.25±4.21)%、(3.48±0.34)% 和(3.07±0.65)%.结论: 抗CD11c磁珠阳性选择法体外分离TIDC具有高效、简便、相对经济实用的优点,有推广价值.

  • 胸腺五肽对黑色素瘤细胞诱导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激活作用观察

    作者:王立慈;王海生;方增军;张斌;张婕;李娟

    目的 观察胸腺五肽(TP5)对黑色素瘤细胞诱导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s)的激活作用.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24 h,收集上清即B16细胞条件培养基;从BALB/c小鼠股骨中收集细胞悬液,加入IL-4、重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50%B16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拍照鉴定TIDCs.分别将0、10、20、40μmol/L的TP5加入TIDCs中,记为0μmol/L组、10μmol/L组、20μmol/L组、40μmol/L组,37℃共同孵育48 h,分离出TIDCs细胞和上清液.取收集到的TIDCs细胞,加入荧光标记的CD11c、CD86及MHCⅡ抗体,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IDCs表面成熟标记分子CD11c、CD86、MHCⅡ.取TIDCs细胞上清液,按ELISA试剂盒说明书测定IL-2和IL-10.向TIDCs细胞培养皿中加入FITC标记的1μg/mL的TP5溶液200μL,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TP5与TIDCs的结合情况.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低倍镜下可见细胞聚集成集落的细胞群,呈半贴壁状态;高倍镜下可见细胞已经呈现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有的细胞出现短的出芽状突起,有的细胞已经出现长长的突起,提示TIDCs诱导培养成功.与0μmol/L组相比,40μmol/L组TIDCs中CD11c、CD86、MHCⅡ、IL-12的表达量升高(P均<0.05),IL-10的表达量降低(P<0.05);与10μmol/L组和20μmol/L组相比,40μmol/L组TIDCs中CD86、IL-12的表达量升高(P均<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TIDCs的细胞核呈椭圆形,FITC标记的TP5分布在细胞核周围,提示TP5结合在TIDCs的细胞膜上及胞浆中.结论 TP5可促进TIDCs表面成熟标志分子CD11c、CD86及MHCⅡ的表达,促进TIDCs分泌IL-12及抑制IL-10的分泌,表明TP5能够激活免疫活性受抑制的TIDCs的抗原递呈功能.

  • CD83+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雷晓;余佩武;饶芸;唐波;石彦;吴淼;周立新

    目的肿瘤组织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s)数量和功能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床意义,但CD83+TIDC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需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胃癌TIDCs的CD83蛋白、CD83 mRNA以及S-100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显示胃癌组织(42/45)中有S100+散在表达;CD83主要表达于胃癌组织癌旁及正常胃黏膜上.原位杂交显示CD83 mRNA在少数标本中(7/45)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到低水平CD83表达(4%,45/45).S-100和CD83 mRNA表达数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显著相关性.CD83蛋白免疫组化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显著负相关(r=-0.924,P<0.01);CD83流式细胞检查的表达率与胃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879,P<0.01;r=-0.782,P<0.05).结论胃癌TIDCs CD83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研究指标使用.

  • 树突状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石彦;余佩武;雷晓;曾冬竹;王自强;赵永亮;唐波

    目的探讨S-100蛋白阳性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方法将S-100蛋白抗体作为TIDC的特异性标记物,对30例胃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TIDC进行定量计数分析.结果胃癌患者TIDC高度浸润率随肿瘤TNM分期趋向晚期而显著降低(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TIDC高度浸润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不同部位、不同分化程度和不同浸润程度的病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TIDC浸润情况改变,可能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检测胃癌组织内TIDC浸润程度对判断胃癌预后有一定意义.

  • 树突状细胞浸润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瑞景;冯惠东;王秀荣;胡代伦;朱铁年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在肺癌组织中的数量,以及与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和对预后的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肺癌组织S_100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S_100+TIDC的数量及DNA倍体.结果 39例标本中S_100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S_100+细胞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学特征.异倍体肿瘤组织中S_100+TIDC百分率为21.81%±8.18%,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组织(16.03%±4.75%).有淋巴结转移组S_100+TIDC百分率为20.43%±7.74%,无淋巴结转移组为19.41%±7.76%;肿瘤大于或等于3?cm组S_100+TIDC百分率为20.90%±8.65%,小于3?cm组为19.70%±7.61%;非小细胞肺癌组S_100+TIDC百分率为19.48%±7.98%,小细胞肺癌组为21.74%±6.17%;存活期小于1年组S_100+TIDC百分率为21.96%±8.05%,1~3年组为19.47%±6.18%,大于3年组为19.14%±8.76%.经统计学分析,S_100+TIDC数量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患者生存期之间均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TIDC数量在人类肺癌中不宜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