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输注治疗小肝癌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后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治疗对小肝癌的疗效.评价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方法 2004年2月至2006年2月本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43例,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TACE联合RFA治疗.其中研究组患者21例,均完成4次以上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每次回输CIK细胞的数量为(1.1~1.5)×1010m,检测研究组患者在CIK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的变化;对照组患者22例,未行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两组患者均每1~2个月评价肿瘤情况.结果 (1)对照组治疗后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为9.1%、22.3%和27.3%;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5%、81.8%和68.2%.研究组第1、2和3年的肝内累积复发率分别是9.5%、14.3%和19.0%;术后1、2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2%、85.7%和76.2%.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2)研究组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3+、CD4+、CD56+(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P<0.05),CD8+和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P<0.05).结论 TACE序贯联合RFA和CIK细胞过继免疫细胞治疗小肝癌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水平,可能对降低肿瘤复发,延长小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作用.
-
自体CD3A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anti-CD3 mAb)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过继免疫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从51例恶性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anti-CD3 mAb、重组人IL-2(rML-2)体外诱导后扩增培养,制备自体CD3AK 细胞.待细胞培养至第10~12天时取样用于质控检测.收集质控检测合格的CD3AK细胞,调整至终浓度为(4.O~6.0)×10~9/L 静脉回输至患者体内,每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回输5次(每2 d回输1次),每次回输细胞数不低于1×10~9,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大于5×10~9.应用人T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以及CD16+56+细胞(NK细胞)比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相关化验指标、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评定疗效,计算有效率和临床受益率.结果 分离制备的 CD3AK 细胞符合理想活性细胞质量要求,可用于进一步实验治疗.CD3AK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后,患者外周血 CD3+、CD4+、CD8+T细胞以及CDl6+56+细胞(NK细胞)比例分别为(48.88±9.42)%、(35.09±4.11)%、(28.17±4.97)%、(20.31±6.98)%]均显著升高(均P<0.05).51例患者中,45例患者治疗后全身症状改善明显;所有患者治疗后相关化验指标均未出现异常变化,也未出现其他全身毒副反应;其中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4例、微效11例、稳定12例、进展8例,总有效率达60.8%,临床受益率达84.3%.结论 CD3AK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切、安全且无副作用,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
-
自身CD3AK细胞治疗丙型肝炎40例分析
我们设计采用患者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用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和白介素2等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回输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效果较满意,分析如下.
-
DC、CIK治疗胃癌1例分析
对DC、CIK治疗胃癌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78岁.因癌胚抗原(CEA)持续升高4个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个月常规体检中发现CEA升高.随访4个月CEA再增高达48.95ng/ml.入院前饮食、二便、睡眠好.
-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以p53为靶向的肿瘤免疫治疗
进入21世纪以来,肿瘤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传统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这些疗法对早期肿瘤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于晚期肿瘤伴有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者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生物治疗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上述3种疗法之后的第4种抗肿瘤措施.90年代初,生物治疗发展到基因治疗阶段.已证实p53基因突变是至今已知与人类肿瘤相关的普遍的基因变化.近年,随着树突状细胞(DCs)瘤苗的抗瘤应用研究的开展,DCs已成为当今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将对DCs介导的以p53为靶向的肿瘤免疫治疗作一综述.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行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的护理
总结了9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自体来源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免疫治疗的护理要点.稳定患者情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回输前护理、回输过程中的护理、回输后护理,是顺利完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关键.
-
自身抗原激活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自身癌细胞抗原(Ag)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园子诱导杀伤细胞(CIK)在晚期前列腺癌免疫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48例诊断明确且不再适宜手术或放化疗的晚期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患者,配对分成两组:对照组24例,接受内科保守治疗;免疫组24例,同时给予内科治疗和Ag-DC-CIK过继免疫,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免疫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银染核仁区比值5.14±2.34,外周血IL-12含量(73.54±21.63)pg/ml]、生活质量(体力状况PS评分2.08±0.69)和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66.66%,中位生存时间16.63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2.31个月)等疗效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结果分别为4.02±1.93,(59.63±12.66)pg/ml,2.62±1.05,33.33%,9.85个月,7.24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g-DC-CIK过继免疫能使晚期HRPC患者获益,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老年人胃癌的次数对其生存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使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老年人胃癌的次数对其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诱导培养后的CIK回输给老年胃癌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用Kaplan-Meier估计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临床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用RR及95%CI估计CIK治疗的次数与老年人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联系强度.结果 在化疗组和CIK治疗组之间,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病理分型、是否转移和临床分期等因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治疗组老年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个月)明显高于化疗组(61对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5,P=0.001);并随着CIK治疗次数的增加,4组生存率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1,P=0.006).CIK治疗组的2年与5年生存率有高于化疗组的趋势.结论 用CIK细胞回输治疗老年人胃癌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并与其CIK细胞治疗的次数有关.
-
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个体化抗胃癌过继免疫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成熟树突状细胞(ATLs-mDCs)体外诱导个体化抗胃癌过继免疫治疗的效应.方法建立短期培养的原代胃癌细胞系.用ATLs-mDCs激活自体T细胞,制备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s).自体树突状细胞(DCs)均分为未成熟DCs、成熟DCs和ATLs-mDCs 3组,分别应用流式细胞仪及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方法,检测DCs的免疫功能状态;应用细胞毒杀伤试验验证肿瘤特异性CTLs的杀伤活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DCs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和CTLs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 ATLs-mDCs上调HLA-DR、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水平,同时获得高效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ATLs-mDCs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为(84±11)%,显著高于对两株异体胃癌细胞的杀伤率[(19±7)%和(19±11)% (t=54.18和56.46,P值均<0.01)].ATLs-mDCs上清液中IL-12的浓度显著高于单纯成熟DCs (t=15.47,P<0.01)及未成熟DCs (t=28.44,P<0.01).3组DCs分别激活自体T细胞产生的CTLs上清液中INF-γ的浓度ATLs-mDCs组高于单纯成熟DCs组 (t=4.84,P<0.05),并显著高于未成熟DCs组(t=13.74,P<0.01).结论 ATLs-mDCs在体外诱导产生的CTLs能有效特异性杀伤自体胃癌细胞.
-
外周血γδT细胞在胰腺癌裸鼠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外周血γδT细胞在胰腺癌裸鼠种植瘤体内过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用胰腺癌细胞株Cap-1注入BALB/c裸鼠皮下建立胰腺癌裸鼠种植瘤模型.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γδT细胞治疗,B组为αβT细胞治疗,C组给以无血清RPMI 1640作为对照.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提取淋巴细胞,体外特异性扩增γδT细胞后注入裸鼠腹腔内,观察种植瘤裸鼠生存时间、肿瘤体积和肿瘤病灶坏死程度.结果 A组成瘤率9/10,B、C组均为8/10(P>0.05).当肿瘤生长到16、37和52 d时, A组与B、C组肿瘤体积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9和0.022).120 d时C组8只种植瘤裸鼠全部死亡,B组有5只死亡,A组有3只死亡,3组之间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Kruskal-Wallis检验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γδT细胞治疗组中有4只肿瘤病灶出现坏死脱落,B和C组中各有1只肿瘤出现坏死;肿瘤生长到1个月后,B组和C组中裸鼠发生头部、眼眶、尾部、会阴部和对侧腹股沟区转移,A组仅1例发生对侧腹股沟部转移;A组中有1例裸鼠种植瘤脱落消失,而B组和C组均无肿瘤脱落、坏死消失发生.结论外周血γδT细胞对胰腺癌裸鼠种植瘤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
-
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次数和注射方式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次数和注射方式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进行配偶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复发性流产患者326例的临床资料,共分为两组,皮内注射组260例,采用双侧前臂皮内注射法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每21天1次,并分别于免疫治疗2(23例)、3(73例)、4(74例)、5(90例)次后2周测定封闭抗体;皮下注射组66例,采用皮下注射法,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同样为每21天1次,治疗5次,并于治疗第3次后2周测定封闭抗体.计算封闭抗体转阳率,随访并计算封闭抗体转阳后再次妊娠的成功率.结果 (1)封闭抗体转阳率:皮内注射组2、3、4、5次免疫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分别为17%(4/23)、58%(42/73) 、72%(53/74)、84%(76/9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治疗3次后皮下注射组封闭抗体转阳率为38%(25/66),明显低于皮内注射组的封闭抗体转阳率(58%,42/7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封闭抗体转阳患者的妊娠率:封闭抗体转阳的200例患者中,妊娠176例,其中成功妊娠(妊娠而且时间≥5个月)126例,11例妊娠但时间<5个月,成功妊娠率为71.6% (126/176),流产39例.结论 免疫治疗次数和注射方式影响封闭抗体转阳率;封闭抗体转阳后可提高再次妊娠的成功率.
-
自然杀伤细胞系NK-92治疗卵巢癌的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放射线照射后的自然杀伤细胞系NK-92对人卵巢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及对卵巢癌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照射NK-92细胞,照射剂量分别为0、1、2、4、8、16 Gy,将NK-92细胞按照上述不同照射剂量分为6组.台盼蓝拒染法进行细胞计数,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51Cr释放法检测NK-92细胞对靶细胞HO-8910的杀伤活性.观察照射后的NK-92细胞对NOD/SCID鼠卵巢癌皮下移植瘤的治疗效果,NOD/SCID鼠分肿瘤组(仅注射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细胞)和治疗组(同时注射HO-8910和8 Gy组NK-92细胞).结果 (1)体外实验:4、8 Gy组NK-92细胞数量在照射后的第5天分别减少到10%、0%;照射后48 h,与0 Gy组NK-92细胞相比,4、8 Gy组增殖活性分别降至29%、6%.对HO-8910细胞杀伤结果显示,4、8 Gy组杀伤率分别在42%~62%、33%~58%之间.(2)动物实验:接种后30、40、50 d,肿瘤组NOD/SCID鼠瘤结节体积分别为(0.214±0.061) cm3、(0.382±0.051) cm3、(0.428±0.021) cm3,治疗组分别为(0.047±0.019) cm3、(0.167±0.021) cm3、(0.343±0.022) cm3,治疗组与肿瘤组相比均有减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OD/SCID鼠全部存活到120 d,肿瘤组于接种后74~82 d全部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76 d,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放射线照射后的NK-92细胞治疗卵巢癌是有效的.
-
化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期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卵巢上皮性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探索化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期行免疫重建及应用GM-CSF基因修饰的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肿瘤疫苗过继免疫治疗方案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及效果.方法 以环磷酰胺化疗引起大鼠淋巴细胞减少,并建立免疫重建大鼠模型,用活肿瘤疫苗GM-CSF/NUTU-19免疫大鼠模型,收集肿瘤疫苗免疫部位引流淋巴结,制备效应T淋巴细胞(T_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T_E分泌IL(白细胞介素)2、IL-4的能力,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测定肿瘤特异性T_E的频数,流式细胞仪测定T_E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杀伤率.并将T_E过继回输给腹腔荷卵巢癌的大鼠,观察其生存期.结果 化疗-免疫重建-肿瘤疫苗免疫大鼠T_E分泌的IL-2水平增高,为(65.7±4.0)pg/ml,IL-d.分泌水平降低,为(277±49)pg/ml;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结果提示,能分泌干扰素γ的CD_4~+;T淋巴细胞频数增高,为(13.0±2.1)%;T_E对靶细胞的杀伤率提高,为(86.5±1.1)%;经化疗-免疫重建-肿瘤疫苗免疫大鼠T_E过继免疫治疗的荷瘤大鼠生存期延长,平均生存时间为(110±16)d.结论 化疗-免疫重建-肿瘤疫苗免疫治疗能使肿瘤特异性T_E频数增加、功能增强,提高肿瘤特异性杀伤能力,有助于改善肿瘤特异性T_E细胞对肿瘤抗原弱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
-
自然杀伤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1)N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表型鉴定:收集2015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名健康志愿者捐赠的外周血20 ml,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转染后过度表达白细胞介素21(IL-21)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IL-21-K562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经放射线照射),与外周血中分离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体外诱导、扩增培养14 d,监测扩增过程中淋巴细胞数量和存活细胞比例的变化,14 d后收获扩增的淋巴细胞并计数,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扩增的淋巴细胞中NK细胞比例(其表型为CD3CD56+).(2)N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效应细胞(即NK细胞)与靶细胞(即卵巢癌细胞系SKOV3、HOC1A、3AO、CAOV3细胞及其对照K562细胞和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系T29细胞)的比值(效靶比)分别为50∶1、20∶1、10∶1、5∶1、1∶1,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N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1)NK细胞的体外扩增及表型鉴定结果:体外诱导、扩增培养14d,淋巴细胞数从扩增当天(第0天)的2.0× 107个至第14天时为5.1×109个,扩增后淋巴细胞数增加至扩增前的255倍;存活细胞比例从扩增当天的95%以上降至第8天的80%左右,随后逐渐升高,至第14天时又达95%以上.扩增前、后表型为CD3-CD56+的NK细胞占CD3-的非T淋巴细胞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33%、85.32%,占总淋巴细胞数的比例分别为1.06%、69.42%,扩增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NK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体外杀伤率:LDH释放实验显示,NK细胞对卵巢癌SKOV3、HOC1A、3AO、CAOV3细胞及其对照K562细胞和T29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其杀伤率均明显增高(P<0.01).当效靶比为1∶1时,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为37%,而对卵巢癌细胞及T29细胞的杀伤率均在10%左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50∶1和20∶1时,除CAOV3细胞(杀伤率>70%)以外,NK细胞对其他卵巢癌细胞及其对照K562、T29细胞的杀伤率均大于80%,各细胞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细胞能够在体外得到高效扩增,且其对卵巢癌细胞有良好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
转基因CTL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构建TNF-α基因转染的CTL,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TNF-α基因导入CTL,构建转基因CTL.检测其增殖能力,TNF-α分泌量、细胞表型,观察其对BEL7404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转基因CTL的形态、增殖活性及细胞表型与CTL相似.但具有高效表达TNF-α的能力,72 h表达量为410 pg/mL.转基因CTL对BEL7404具有较高的体外杀伤作用,其杀伤活性与作用时间及效靶细胞比正向相关.转基因CTL对荷瘤裸鼠过继免疫后,移植瘤的生成延迟、生长减慢,成瘤率降低.结论:转基因CTL的构建为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提供新型的效应细胞,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及其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索建立CIK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细胞在肿瘤生物过继免疫治疗中的运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加入4种细胞因子(IFN-γ、IL-2、IL-1及OKT3)将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NCs)诱导成CIK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细胞增殖情况及细胞周期的分布;利用改良的MTT法测定效应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四种细胞因子的联合运用,可诱导出大量的CIK细胞,其相对百分率增长了163倍(从0.14%到22%),增殖高峰位于第10~12天,针对K562、Hela和YTMLC肿瘤细胞株,CIK细胞在效靶比为64 : 1时的杀伤活性分别为78.57±3.48、77.7±1.90和81.2±1.51,在32:1时分别为62.00±2.31、60.83±2.80和64.07±2.87,在16:1时分别为51.43±2.51、52.87±2.91和54.10±3.11,均显著高于LAK细胞及CBMNCs,P=0.001;而在效靶比为8:1(25.10±2.66、21.4±1.55和28.77±3.56)及4:1(17.10±2.10、11.93±1.86和9.49±2.92)时与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结论:1)脐带血可作为诱导CIK细胞的重要来源;2)联合运用细胞因子能诱导出大量的CIK细胞,其增殖高峰位于培养的第12天,适宜在此期进行临床运用;3)CIK细胞较LAK细胞具有更高的体外杀瘤活性,合理利用该细胞将为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注入新的希望.
-
从50mL外周血中高效扩增CIK方法的探讨
目的:寻求有效方法使得一次性采血50 mL制备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足以满足临床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需要.方法:从50 mL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后,分别应用A、B方法进行培养.A培养法应用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CD3单克隆抗体(CD3 monoclonal antibody,CD3 mAb)、白细胞介素-2(mter leukin-2,IL-2)和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PHA)行常规培养;B培养法在A培养法的基础上于培养的第2天,另外加入终浓度为10 ng/mL的IL-4,1000 U/mL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比较A、B培养方式下CIK的增殖速度、培养前后免疫表型变化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及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杀伤活性.结果:培养2周发现,B培养法可使CIK增殖倍数明显提高,高可达840倍,与A培养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培养方法所获CIK的免疫表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及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杀瘤活性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IK培养的第2天,加入CD3mAb、IL-2和PHA的基础上再加入IL-4和GM-CSF可使CIK得率更高,细胞总数>5×109,从而使得一次性采血50 mL制备的CIK足以满足临床回输治疗需要.
-
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在成功制备CIK细胞、建立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基础上,观察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裸鼠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用放射免疫方法(RIA)、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CIK细胞在体内抗肿瘤过程中血清和腹水中CEA以及血清IL-2、TNF-α、IFN-γ、GM-CSF含量的变化.结果:NS对照组裸鼠腹水继续生长,与其相比,CD3AK组体质量、腹围、腹水量均明显减少,P<0.01.CIK组较CD3AK组上述指标有进一步显著减少,腹水均全部消失,其腹水抑制率达100%,P<0.01;NS对照组裸鼠血清、腹水中CEA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与其相比,CD3AK组明显减少,CIK组较CD3AK组血清中CEA含量进一步显著减低,P<0.01;另外,与NS对照组相比,CIK组裸鼠血清中IL-2、TNF-α、INF-γ、GM-CSF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CIK细胞对脾虚型人胃癌腹膜移植裸小鼠模型有更强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并可显著减少胃癌细胞CEA的分泌,继续分泌IL2、TNF-α、INF-γ、GM-CSF等细胞因子而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
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性治疗后过继免疫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肝细胞性肝癌(HCC)术后过继免疫治疗(AIT)对预防复发及提高总生存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所有关于HCC术后AIT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合计4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1年复发率:4个试验(n=423)表明,辅助AIT治疗组与单纯手术或射频消融治疗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1,95%CI=0.36~0.71,P=0.000 1).2)2个试验报道了3年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RR=0.76,95%CI=0.56~1.02,P=0.07).3)死亡率:报道1年死亡率的2个研究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0,95%CI=0.31~1.61,P=0.41);3年死亡率结果亦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6,95%CI=0.38~1.49,P=0.42).4)不良反应:3篇研究报道了与辅助AIT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寒战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或心动过速.尚未见与AIT相关的感染、肝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死亡的报道.结论:辅助AIT治疗能降低HCC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但对改善生存率及远期复发率无明显作用.由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无法确定偏倚对结论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因此,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及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
CIK体外抗癌活性分子机制的探讨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 CIK)抗肿瘤活性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志愿者和恶性肿瘤患者PBMC培养获得CIK细胞,用LDH释放法分别对PBMC和CIK进行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测定,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和CIK细胞群中颗粒溶素(granulysin, GNLY)和穿孔素(perforin, PFN)的表达.结果:在效靶比为5∶1时,健康人和肿瘤患者PBMC对肿瘤细胞K562的裂解率分别为6.33%和1.29%,两组CIK细胞对肿瘤细胞K562的裂解率分别为14.7%和14.16%,PBMC与CIK对细胞的裂解率显著提高,P<0.01;GNLY阳性表达细胞百分比由4.43%和1.95%上升到19.15 % 和17.52%,P<0.01.但PFN细胞却由21.91 % 和14.69%降低到4.96%和3.7%,P<0.05.结论:肿瘤患者PBMC抗肿瘤活性下降可能与该细胞中GNLY和PFN表达减少有关;CIK细胞杀伤肿瘤活性的提高可能与GNLY的表达增加相关;PFN表达下降可能是维持CIK细胞在体外大量增殖的调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