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颌面部软组织创伤急诊术后的伤口管理

    作者:王津惠;杨超;郭昊亮;孔芳

    颔面部是人体创伤的好发部位,由于老年人年龄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以及基础疾病的存在,急诊术后伤口易发生出血、感染和组织坏死等并发症,严重者可继发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障碍,甚至引发生命危象[1].近年来,口腔医学在颌面创伤的救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颌面部创伤发病的时段和病情的特殊性,清创缝合术常规在急诊科首诊完成,因此患者术后伤口的管理对创伤的治愈更为重要.特别是老年颌面创伤患者,由于生理的特性和基础疾病的干扰,清创术后伤口管理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创伤的治疗效果,甚至遗留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学者对老年颌面创伤急诊术后伤口管理的研究文献未见报道.

  • 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30例分析

    作者:毛治芳;易鸿

    目的:探讨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诊断,旨在对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方法:复习2000-06——2011-06我院口腔科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中皮疹首发2例,28例以疼痛为首发,误诊12例,误诊率40.00%.疼痛后1-3天出现皮疹8例,4-6天16例,>1周4例.被误诊的疼痛有三叉神经痛、头部肿瘤、牙髓炎、偏头痛等4种疼痛.以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等治疗后一般于2周治愈,遗留神经痛3例.结论:老年人颌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早期复杂、多样,正确的诊断,有赖于提高认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检,对于发生在颌面部单侧沿神经放射痛又缺乏阳性体征者,应想到带状疱疹的可能.

  • 39例老年人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作者:李志军;刘流;刘志荣;孙家平

    目的:探讨老年人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9例老年人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及治疗特点.结果:本组老年人颌面部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多发.结论:对于老年人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应重视其生理功能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减少手术及化疗的并发症.

  • 老年颌面部急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初探

    作者:温伟生

    目的:通过对老年颌面部急性感染的临床观察,了解其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4例老年颌面部急性感染患者,观察其就诊时间、局部病变情况、体温及血常规+白细胞分类.结果:就诊前平均病程为10.79天;就诊时平均体温为36.84 0.79℃;白细胞总数平均为6.77 2.71 109/L;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平均为70.37 11.14 %.结论:老年颌面部急性感染具有就诊不及时,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无高热反应及血常规检查无特异性等特点.

    关键词: 老年人 颌面部 感染
  • 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杨舸;步荣发;张磊;罗伟

    目的探讨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实验分为老年组(60岁以上,年龄71±4岁,共22例)和对照组(18~59岁,年龄34±6岁,共35例),通过对病人基本情况、发病原因(牙源性、非牙源性)、病程、感染部位、系统性疾病、有创治疗(切开、引流)、住院时间等的调查,分析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的病因构成与对照组相同.老年组合并系统性疾病的比例(14/22)高于对照组(3/35,P<0.01);老年组有创治疗的比例(10/22)高于对照组(7/35,P<0.05);老年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颌面部间隙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进行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

  • 兔颌面部撞击伤致颅脑损伤后内皮素含量和脑水肿的变化

    作者:刘斌;钱奇春;刘彦普

    了解颌面部撞击伤与颅脑损伤的关系,内皮素(ET)在颅脑损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兔25只,分别以平均速度8m/s和3m/s的撞击头致颌面部伤,伤后早期(30min、2h、6h)观察颌面部和颅脑伤情,分析脑损伤发生条件.取脑组织标本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研究颅脑损伤特点.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ET含量及脑含水量变化.颌面部撞击伤后脑组织病理改变明显,伤后血浆和脑组织匀浆中ET含量显著增高,出现脑水肿,高速组变化更显著.内皮素含量变化与脑水肿的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发生颌骨骨折的颌面部撞击伤可能伴有颅脑损伤,上颌骨骨折时颅脑损伤重于下颌骨.ET的增高与脑水肿有密切关系,ET参与颅脑损伤的发展过程.

  • 颌面部火器伤损伤组织中白介素2基因的表达

    作者:秦军志;周树夏;刘荫秋

    为探讨颌面部火器伤损伤组织免疫动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核酸杂交方法对颌面部火器伤损伤组织中白介素2(IL-2)的表达情况及其发生的细胞学和分子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伤后1天内IL-2蛋白产物和IL-2mRNA表达呈“一过性”升高,但此后较前明显下降,并且以组织间接损伤区表现尤为显著。提示颌面部火器伤可导致局部损伤组织IL-2产生低下,从而引起损伤组织局部组织细胞免疫抑制。这种抑制作用与IL-2mRNA表达下调有关。颌面部火器伤投射物的间接致伤作用是造成IL-2mRNA表达受抑制的主要因素。

  • 颌面部腺样囊性癌15例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冯浩;邝菲;颜志平;苏素联

    腺样囊性癌(AC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涎腺肿瘤,发病率居涎腺恶性肿瘤的第2位[1-3].其多发生于涎腺组织,侵袭性强,具有嗜神经生长的生物学特点,早期即可发生神经侵袭和远处转移,出现面瘫、疼痛、麻木等神经损伤症状.采用手术治疗ACC,难以彻底切除肿瘤且易复发,因此,准确评价肿瘤范围尤其神经、骨、颅内侵犯,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近期,我们对本院2012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颌面部ACC 15例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 颌面部磁性异物取出23例分析

    作者:余立强;薛红玉;张鲁囡

    金属磁性异物击入颌面部经常在颌面部造成较小的入口,而异物进入组织中深浅不一.常规异物取出术探查时需分离较多软组织,因颌面部美观因素及面神经等重要神经、血管解剖结构致使操作受限.1993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利用电磁吸铁器取出颌面部磁性异物23例,效果满意.

    关键词: 颌面部 磁性异物
  • 颌面部腐败坏死性蜂窝组织炎1例

    作者:黄迪炎;朱国雄;付崇建;王昭领;刘颖

    1 病例报告患者男,69岁.因左侧颌面部肿痛、流脓10天就诊.患者于10天前左侧面部出现绿豆大小红色结节,后结节逐渐扩大,在当地小诊所给予中草药膏外敷和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未见好转,局部肿痛加剧,并迅速蔓延至半侧颌面部,遂至我院治疗.

  • 作者:

    关键词:
  • 以骨增生为主的下颌骨韧带样纤维瘤一例

    作者:康铮;沈文荣;张圆;钱云铉

    患者女,26岁.于2000年2月在我院就诊.患者3.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颌面部肿胀,稍痛,其后逐渐增大,疼痛也渐明显,左下后 1~3磨牙相继松动,分别于1996和1999年间先后拔除.近日肿胀增长迅速,疼痛明显并张口受限.体检:左颌面部肿胀,相当于左下颌骨体、角及支部均有增厚,边缘不整;髁状突运动自如,无压痛,左颌下有压痛,张口受限,左下磨牙区下颌骨向颊侧膨隆明显,有压痛.

  • 双侧颈部异位胸腺一例

    作者:郑雪;张国全;张玲云

    患儿男,2岁.自出生时右侧下颌面部高起,2010年1 1月19日于我院就诊.专科检查:面部不对称,右侧颈部明显隆起,触及肿物,边界不清,质软,可压缩,无压痛;左侧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正常.超声检查:双侧颌下区各见一低回声包块,大小为2.7 cm×1.5 cm(左)、3.2 cm×2.9 cm(右),边界清,内回声不均,见多发弥漫性强回声光点;诊断:双侧颌下腺区实性占位.CT检查:胸腺区见条样软组织密度影,未见正常胸腺;颌下腺区见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呈轻度强化(图1);诊断:颌下软组织密度影,符合异位胸腺CT表现.MR检查:双侧颌下腺外后方见形态不规则的等T1WI、略长T2WI异常信号,边界清,内信号均,大小为4.0 cm ×2.0 cm(左)、3.1 cm×l.9 cm(右),推压邻近颌下腺,局部分界清,与双侧腮腺分界尚清,呈轻度均匀强化(图2,3);诊断:双侧颌下腺后方异常信号,符合海绵状淋巴管瘤MRI表现.右侧肿物于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右侧颈部异位胸腺(图4).

  • 积极开展颌面部骨肿瘤的CT和MRI研究

    作者:王振常;张雪哲

    颌面部骨肿瘤比较常见,国内有关CT和MRI的研究报道较少,笔者统计了近5年的<中华放射学杂志>,仅见2篇相关论著,与国外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表明国内临床和影像科医师对此重视不够,对影像学新的检查方法和新技术开展及普及力度不够.为了提高认识,适应当前影像学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影像设备,积极开展颌面部骨肿瘤的影像学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期重点号组织了相关的4篇论文,内容较充实,有临床实用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颌面部骨肿瘤的CT和MRI研究近况.

  • 颌面部韧带状纤维瘤一例

    作者:肖玉辉;徐玉琴;欧阳林;许孟君

    患者 女,19岁.右耳垂下疼痛,可扪及小肿块.2个月后肿块增大到约4 cm×3 cm,伴针刺样疼痛,可自行缓解.近半个月来出现张口困难,右侧后牙咀嚼无力,咬花生类硬物不能,口角向左歪斜.体检:右耳垂周围肿胀,皮肤无发红、破溃,皮温正常,触及一约4 cm×3 cm大小的肿物,质硬、压痛,无波动感,边界不清,不可移动.右侧髁状突动度未触及,张口度1 cm,张口时口角向左歪斜.心、肺、腹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均阴性.CT扫描:示右侧腮腺区有一软组织肿块,大小约3.8 cm×3.4 cm,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见部分液化坏死,CT值约25~35 HU(图1).

  • 多层面螺旋CT技术在颌面部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张爱莲;李宏军;杨铁

    由于颌面部特殊的解剖结构,常规X射线片很难清楚、准确地显示颌骨及软组织病变,以及病变之间的关系.随着螺旋CT技术的发展,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笔者总结了50例患者的颌面部CT检查结果,探讨多层面螺旋CT(MSCT)技术在颌面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 颌面部慢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观察

    作者:张彦喜;高黎

    目的探讨颌面部慢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局部注射强的松龙的治疗方法.结果颌面部慢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表现为:病变区反复肿胀,间歇期不能恢复至正常,非压陷性肿胀,皮肤色泽基本正常.治疗后15例患者中6例痊愈,7例好转,无效2例.均随访2年,随访期间痊愈和好转患者均无明显复发,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掌握了颌面部慢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临床特征后,该病诊断容易,治疗效果满意.

  •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综合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金慧军

    目的 分析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统计2007年11月至2009年12月颌面部处患有血管瘤的患者115例,43例采用外科手术,53例采用硬化治疗(29例选用平阳霉素,24例选用鱼肝油酸钠),10例采用激光治疗,9例采用冷冻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记录,比较治愈情况.结果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7例治愈,百分率为86.0%;经硬化治疗的患者有30例治愈,百分率为56.6%(选用平阳霉素62.1%,选用鱼肝油酸钠50%);经激光治疗的患者有3例治愈,百分率为30%;经冷冻治疗的患者有3例治愈,百分率为33.3%.选择其他方式治疗的患者所获得的治愈百分率均较手术治疗患者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综合治疗中以手术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 颌面部多发创伤手术的麻醉处理体会

    作者:胡会民

    目的 分析总结口腔颌面部创伤麻醉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口腔、颌面部严重创伤及手术的麻醉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54例气管插管时顺利,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术毕患者均完全清醒后拔管,1例由于声门周嗣水肿,拔管后即行气管切开外,其余患者拔管后Spo<,2>均达95%以上.结论 颌面部多发创伤手术麻醉关键在于迅速准确建立通畅的呼吸道;术中应时刻警惕气管导管的位置;注意血容量,积极扩容抗休克治疗;麻醉苏醒期拔管指征要严格.

    关键词: 口腔 颌面部 创伤 麻醉
  • 射频消融术治疗颌面部重症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郭晓楠;刘大看;乔军波;雷红召;朱晓爽;董长宪

    目的 探索颌面部重症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1例颌面部重症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瘤体变化,总结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1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多点射频消融术,术后随访3~ 15个月,并于6m及12m行MRI检查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11例患者术后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自觉颌面部肿胀感缓解9例,穿刺部位瘢痕形成2例,无大面积皮肤、黏膜坏死病例.结论 对于无法用单一方法根治性治疗的颌面部重症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创伤小、能明显改善外观、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可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推广.

1257 条记录 9/63 页 « 12...6789101112...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