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新犯罪行为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

    作者:王彬;LI Bao-Hua;胡峻梅

    目的:探讨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的相关心理因素,为累犯的心理矫治及其重新犯罪行为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童年期创伤史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对100名在押服刑累犯和103名初犯分别进行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童年期创伤史问卷各因子评分均是累犯高于初犯(如情感虐待:8.6±3.8/7.4±3.4,P=0.013).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除父亲偏爱、过度保护和母亲惩罚严厉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因子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如,父亲情感温暖理解:43.3±6.5/45.7±7.1,P=0.011).防御方式问卷中除掩饰因子外,其余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如,不成熟型防御机制:5.3±1.7/4.6±1.6,P=0.019).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相关心理因素特征值>1的主成分有5个,分别命名为情感忽视、受虐程度、处事方式、过分干涉、否定与偏爱,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7.49%.结论:累犯重新犯罪行为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增加对累犯的情感支持与理解,减少不良的教育方式及培养良好的处事方式可作为减少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的途径.

  • 改良案例教学法在法医精神病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张旭;张丽华;杜冰

    目的 改良传统案例教学法并初步应用于法医精神病学教学,为法医精神病学及其他应用型学科的教学提供参考。方法 对川北医学院2005级和2006级法医学生使用改良案例教学法。结果 运用改良案例教学法教学的班级,法医精神病学成绩显著高于未使用该法的班级(F=72.38~ 85.17;P<0.01),且获得较高评价。结论 改良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讨论中全面深入地掌握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应用型学科教学效果。

  • 17例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件中犯罪知识测验模式下的测谎仪检测

    作者:吕连辉;李钢琴;董再全;胡泽卿

    目的 通过犯罪知识测验(Guilty Knowledge Test,GKT)测谎模式下真实场景范式的测试结果与讯问笔录比较,研究GKT在真实场景研究中的一致性与适用性,为GKT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用自编测谎登记表,对17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受试者进行资料收集并进行GKT测试.依据CC MD-3划分为患病组、无病组,并对所有的GKT测试结果与讯问笔录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患病组与无病组测试结果与讯问笔录的一致率分别为45.45%,83.33%,两组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P=0.304).结论 GKT测谎模式下真实场景的测试可适用于某些精神病类受试者.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作者:杨曦;张旭;章皎洁;李炎;胡泽卿

    目的 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3次修订)对300名犯罪青少年以自测的方式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特征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比中国常模的得分低,而矛盾性的得分则较常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犯罪过程中暴力实施情况不同者其家庭的成功性和控制性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c回归发现亲属犯罪情况(χ2=6.439,P=0.011)和母亲文化程度(χ2=5.345,P=0.021)两个因素对作案次数有影响,而被调查者学历和母亲文化程度两个因素对作案过程中的暴力使用情况有影响.结论 犯罪青少年家庭环境特征与常模有所不同,犯罪特征不同的犯罪青少年间的家庭环境特征也有所不同,并且作案次数和暴力使用情况的不同受到多种家庭情况的影响.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犯罪学特征

    作者:陈婷玉;顾艳;胡峻梅;胡泽卿

    目的 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方法 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精神病学教研室自编的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93例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青壮年男性(95.3%)为主,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8.5%),无固定职业(92.2%),无戒毒史(70.4%),未经正规医院系统戒毒治疗(94.8%).其犯罪学特征主要是被鉴定人与受害者为陌生关系或一般关系(47.9%),案前无预谋(63.2%),作案前两周内有吸毒行为(62.7%),无诱发事件(59.6%),多为暴力犯罪(79.3%).从作案目的来看,以受精神症状影响的行为及无作案目的及目的不明确者居多(56.0%).作案目标的确定以临时确定(53.9%)为主.作案结果多为犯罪既遂(93.3%),案后能清晰地回忆作案过程(96.4%),绝大部分被评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99.5%).结论 毒品类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是: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文化水平较低,无固定职业,案前有吸毒行为,犯罪行为具有突发性盲目性,多为暴力犯罪.

  • 33例智能缺陷者责任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陈瑞珍;郭扬波;赵振环;林振强;王旭荣;王俊杰

    目的探讨司法鉴定中精神发育迟滞及边缘智能者责任能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3例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及边缘智能者的司法鉴定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卡方统计分析.结果智能缺陷程度、是否判有精神病性症状、案情对责任能力均有相关,其动机及对行为的辨认力与责任能力关系密切.结论应以动机及对行为辨认力作为责任能力判定的主要依据.

  • 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未成年人及老年人责任能力鉴定案件分析

    作者:吕盼;刘建梅;杨晓蓉;胡峻梅

    目的 探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及老年人责任能力鉴定案件的特征.方法 对116例未成年人及107例老年人的刑事案件鉴定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未成年组的女性(6.0%)比例低于老年组(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08,P<0.05).未成年组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8例(50.0%),老年组90例(84.1%).两组职业均以农民及无业为主,分别占81.0%和87.8%.涉嫌犯罪类型排前3位的在未成年组为抢劫/盗窃(31.0%)、杀人(21.6%)、强奸/猥亵(19.8%),在老年组为杀人(43.0%)、故意伤害(24.3%)、其他(1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324,P< 0.01).受害者在未成年组以陌生人(56.9%)为主,老年组以邻居/朋友等熟人(48.6%)为主,两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28.993,P<0.01).鉴定诊断排前三位在未成年组为精神发育迟滞(40.5%)、无精神病(17.2%)和精神分裂症(12.9%),在老年组为精神分裂症(49.5%)、待分类精神障碍(15.0%)和无精神病(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343,P<0.01).未成年组与老年组中的精神分裂症及无精神病的涉嫌犯罪类型均以杀人为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及老年人均以男性、文化程度偏低、农民及无业者为主;两组涉嫌的犯罪类型、受害者及鉴定诊断均有显著差异.

  • 典型的法医精神病学专业人员培训计划--美国法医学会和美国法律精神病学会的报告

    作者:Richard Rosner;胡泽卿

    1学科归属法医精神病学专业人员培训计划应该建立在精神病学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之上,并且是得到医学研究生教育资格评审委员会认可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

  • 抑郁症和躁狂症患者违法行为的犯罪学特征及对照分析

    作者:江明君;顾艳;于晓东;尚庆娟;胡泽卿;蔡伟雄

    目的 探讨抑郁症和躁狂症患者的犯罪学特征,为更好地从事司法精神病学服务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 收集近8年以来我室有关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案例整理、归纳后进行犯罪学特征、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对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的违法行为做比较分析.结果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犯罪学特征:作案前有动机共43例(58.90%),无动机30例(41.10%)(χ2=4.630,P=0.031).作案前有准备45例(61.60%),没有准备28例(38.40%)(χ2=7.918,P=0.005).作案后反侦察27例(37.00%),自杀以及其他精神异常表现46例(63.00%)(χ2=9.923,P=0.002).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有责任能力21例(28.80%),无责任能力18例(24.70%),部分责任能力43例(46.60%)(χ2=6.154,P=0.046).其中抑郁症患者43例(58.90%),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30例(41.10%)(χ2=4.630,P=0.031).抑郁症患者在作案前有准备28例(65.10%),无准备15例(34.90%)(χ2=7.860,P=0.005),作案时间有选择28例(65.10%),没有选择15例(34.90%)(χ2=7.860,P=0.005),作案后有自杀等精神异常表现34例(79.10%),无异常反应9例(20.90%)(χ2=29.070,P=0.000).双相障碍躁狂相患者在作案有动机20例(66.70%),无动机10例(33.30%)(χ2=6.667,P=0.001),作案时间有选择9例(30.00%),无选择21例(70.00%)(χ2=9.600,P=0.002);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患者在作案时间选择(χ2=8.718,P=0.003)、作案后表现(χ2=11.574,P=0.001)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结论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违法行为常常具有作案有动机、作案前有准备、案发后出现自杀和其他精神异常表现居多的特点.其中抑郁症较躁狂症多见,其作案常常具有事前有准备,作案时间有选择,作案后自杀及其他精神异常表现突出等特点.双相障碍躁狂相患者作案常常具有案发前有作案动机、作案时间选择少等特点.两组对照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比躁狂症患者作案前更有准备,作案后更多出现自杀以及其他精神异常表现.

  • 精神病人凶杀案35例分析

    作者:余方列;陈峰

    目的:通过对35例精神病人杀人案的案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精神病人凶杀案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的凶杀犯罪的差异.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从作案特征、犯罪动机等方面进行司法精神病学分析研究.结果:精神障碍组与无精神障碍组比较,作案预谋(X2=16.384,P<0.01)、作案时间(X2=9.926,P<0.05)、作案工具的获取(X2=16.476,P<0.01)、目标确定(X2=17.481,P<0.01)、作案后表现(X2=23.085,P<0.01)、作案动机(X2=42.295,P<0.01)、与被害人关系(X2=17.741,P<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精神病人暴力犯罪具有冲动性、残忍性、公开性、突然性,以精神分裂症居首位;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精神病人在作案动机、作案工具准备、与被害人关系等诸多方面与正常人的凶杀犯罪有明显的差异.

  • 累犯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

    作者:王彬;李宝花;胡峻梅

    目的 探讨累犯中的人格障碍的分布情况,为累犯的心理矫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100名在押服刑累犯为研究组,以进行犯罪类型和年龄配比后的100名初犯为对照组,使用人格障碍定式面谈问卷(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Ⅳ AxisⅡ,SCID-Ⅱ)分别进行调查.结果 累犯中人格障碍者71人(71%),初犯中人格障碍46人(4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χ2=15.01,P<0.05);累犯中罹患2~3种人格障碍者(35人)多于初犯(10人),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92,P<0.05).不同犯罪类型累犯人格障碍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累犯较初犯罹患人格障碍者更多,且多数患有多种人格障碍;累犯人格障碍患病率与犯罪类型无关.

  •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作者:占达飞

    司法精神医学又名法医精神病学,是介于精神医学与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范畴是关于精神疾病的法律问题,主要任何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为司法机关提供专家证词,作为审理案件时的医学根据.

  •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性自我防卫能力的多元分析

    作者:李宝花;王彬;胡峻梅

    目的 探讨影响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的相关因素及社会功能水平对性防卫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1∶1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性侵害案中87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和同期87例非精神发育迟滞精神障碍患者使用自编法医精神病学鉴定案例登记表收集一般资料,韦氏智力测试量表测定智商,成人智残评定量表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进行社会功能的评定.结果 除文化、职业、性知识、索要财物与性自我防卫能力密切相关外,成人智残评定量表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对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也有重要意义.多种因子对有性自我防卫能力、性自我防卫能力削弱和无性自我防卫能力的患者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73.1%、66.9%和87.2%,总判别正确率为78.1%.结论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性防卫能力评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性自我防卫能力评定时除充分考虑社会学、法学因素外,还要考虑其社会功能的水平.多元判别分析模型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性防卫能力评定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

  • 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分析

    作者:陶华;胡泽卿;黄思庆;刘协和;霍克钧

    目的比较有和无器质性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探讨其作为精神损伤鉴定的价值.方法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大体评定量表(GAS)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对56例无脑器质性损伤和55例有脑器质性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用SDSS评定,无脑器质性损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33.9%(19/56),有脑器质性损伤组为45.5%(25/55),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44,P=0.214).两组的GAS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t=0.021,P=0.983);两组的GAF评分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t=0.391,P=0.697).结论本研究提示,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较高,但有或无脑器质性损伤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发生率及社会功能受损程度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建议把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作为评定精神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 功能性精神损伤及因果关系鉴定的探讨(附25例分析)

    作者:叶安红;张伟

    目的:分析精神损伤鉴定的案例特点,探讨功能性精神损伤因果关系的鉴定.方法:对25例功能性精神损伤鉴定案例特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功能性精神损伤的受害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相应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多不高,列联表χ2检验显示精神损伤的诊断与因果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并统一精神损伤因果关系的描述和分类,引入"损伤参与度"对个案进行量化是精神损伤因果关系鉴定的发展趋势.明确精神损伤的诊断及亚类对于判定精神损伤因果关系有重要意义.

  • 论精神损伤评定标准

    作者:张伟;霍克钧;张钦廷;刘协和;李炎

    1 概述 精神损伤(mcntal injury)是指人体遭受外来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心理社会等有害因素作用后,所造成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障碍。近年来,在我国民事诉讼活动中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因精神损伤而索赔的案件日益增多。虽然我国刑法和人体轻、重伤鉴定标准〔1〕中未明确规定或提出精神损伤的概念,但精神损伤的客观存在是一不容争论的事实。美国医学会于1979年制订了第一版精神损伤评定标准。1989年已出第三版。广泛运用于美国的36个州〔2〕。加拿大各省在赔偿法的指导下制订了相应的精神损伤评定办法〔3〕。Melton等人提出了精神损伤的分类:躯体创伤所致精神损伤、精神刺激所致躯体损伤、精神刺激所致精神损伤、既往存在的精神障碍〔4〕。日本也在其损伤赔偿制度中明确规定了精神损伤的赔偿〔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法医精神病学组于1999年4月于昆明举行了“精神损伤程度评定标准”的学术研讨会。提出了《精神损伤程度评定标准》草案,供大家讨论。国内许多专家〔6~8〕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 精神病患者自残后溺水死亡1例

    作者:刘开滨;王平

    患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行为举止及思维异于常人,因此精神病患者自伤、自残、自杀案例并不鲜见,但剖腹、自割掉一侧乳房后溺水死亡的案例实属罕见.现报道1例此类案例,供同行参考.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10年7月29日,李某家属发现李某(女,33岁)外出一夜未归.有人曾看见李某在距其家不远处的水渠旁静站过.家属怀疑李某落水,遂找人关闭水渠闸门,进行打捞.在闸门旁将李某尸体打捞上来.李某口、鼻旁白色蕈状沫,胸腹部已打开.遂向公安机关报案.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一年前曾因患精神分裂症在专科医院治疗过,近几天情绪反常.出事当晚曾下过雨.经现场勘查,认定水渠旁的农田地里为第一现场.家属称家里自用的一把尖刀不见了,但水渠旁、及农田地里均未找到尖刀.

  • Kleine-Levin综合征司法精神病鉴定1例

    作者:黄建国;范秀花;孙毅

    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梁某,男,15岁(初一学生).2009年10月15日,外出购物路过一性保健品商店,遂进入购买避孕套,见屋内无人,突将女店主刘某(29岁)勒住,欲行强奸,遭到反抗后顺手拿走刘的手机后逃跑.

  • 精神病人自砍颅部死亡1例

    作者:张志勇;任广田;孙立志

    1 案例资料某日中午,路人发现某出租屋内有血迹自门缝流出的,拉起卷闸门见宁某(女,24岁)正持菜刀猛砍自己头部,急上前制止,反遭其抗拒,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 Tourette's综合征司法精神病学鉴定1例

    作者:韩卫;宋宏;顾珊智;陈腾;贾晓俤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田某,男,22岁,农民.2005年11月28日下午6时向同村寡妇来某借300元还赌帐.后因听说来某丈夫死亡后获赔偿金两万元,于晚10时又向来某索要银行存单,遭到拒绝.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